第一讲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394.01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新闻传播知识点总结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新闻传播着各种信息、观点和意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塑造和影响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力量。
因此,了解新闻传播的知识点对于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媒体、新闻传播的原则和规律、新闻传播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新闻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把公共信息、事件、观点等传递给公众的过程。
新闻传播包括新闻的报道、编辑、发布等环节,以及公众接受、理解和反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是起着承载和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包括新闻、传播和媒体。
新闻是指具有时效性、公共性、真实性、权威性和传播性的信息,它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内容。
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流动和传递的过程,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
媒体是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形式。
二、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声音传播、视频传播等,而新闻传播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多样化,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媒体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口头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演讲、讲座、采访、辩论等形式。
文字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公告等形式。
图像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图片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图片、图表、地图等形式。
声音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声音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广播、录音等形式。
视频传播是指新闻信息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传达,主要包括电视、网络视频、录像等形式。
不同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媒体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联合使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8120113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45 学分: 3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数字媒体导论¥2.1.1 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nuis,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有或共享的信息。
对传播的定义,传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信息,也即传播的材料;流动,即传播的方式。
简言之,传播就是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获得共享。
¥2.1.2 传播的类型传播学的分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而狭义的传播学则是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为大众传播学。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
而我们更关心的就是与人类相关的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自我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1.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又称为内向传播或自身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整个信息交流活动都是在一个人自身内部进行的。
自我传播过程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过程,自我传播具有明显的心理学特性。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全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平台上,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对客观世界加以认识并采取符合目的的措施和行动。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大批复制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从而影响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一个有组织、有一定规范的、专业群体的全部或部分,它们通常不仅具备传播的功能,也可有其他多种能动功能;受传者通常是个人,但经常被传播组织视作是一个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群体或集体。
故而大众传播往往是单向传播的过程,没有反馈或交互的环节。
(1)大众传播的特性1)组织性2)广泛性3)公开性4)单向性5)超越性6)即时性(2)大众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出自1948年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I 、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人类传播的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 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已有认识•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施拉姆观点:传播学研究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
•梅尔文·德弗勒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应集中在社会与传播学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及传播效果上。
质及传播效果上。
•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为主。
•李彬观点:传播学研究对象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大众传播为主。
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 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 •方法的综合性•方法的综合性 2. 2.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传播学研究方法论体系 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论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方法论作为成分构成体系 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方法论作为方法类型体系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有•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有 第一、实地调查法第一、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的研究步骤包括实地调查法的研究步骤包括 (1)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2)确定本项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确定本项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3)确定抽样方案)确定抽样方案::随机抽样和非随即抽样随机抽样和非随即抽样 (4)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 (5)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第二、内容分析法第二、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早期的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早期的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分析•内容分析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内容分析一般分两个层次,即“说什么”(传播内容)和“怎么说”(传播形式) •内容分析法的实施程序•内容分析法的实施程序(1)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并根据这个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并根据这个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制定分类表,,包括两个层次包括两个层次(3)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4)验证先前的假设,提出结论)验证先前的假设,提出结论 第三、实验法第三、实验法•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实验法源自于实验心理学•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实施程序•实验研究的实施程序 1.1.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提出假设2.2.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和应变量3.3.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相同,特征相似4.4.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统计、分析,用结论对假设进行检验 第四、个案研究法第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不证实什么假设•个案研究的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不证实什么假设•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地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地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 •发展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传播网络分析法”、“多元坐标定比法”等•发展新的定量研究方法,如“传播网络分析法”、“多元坐标定比法”等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1010——20年代,形成于20世纪4040——50年代的美国。
***传播名词精讲***传播名词精讲第一讲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2.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3.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4.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5.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6.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7.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
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
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一、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定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
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学什么?)▪1、理论新闻学: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2、历史新闻学:研究中外新闻出版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3、实用新闻学:研究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广播、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等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录制等方面的技能方法和一般规律。
新闻边缘交叉学科:新闻社会学、新闻美学、新闻伦理学、新闻法学、新闻心理学、新闻管理学、新闻哲学、新闻经济学、新闻语言学、新闻统计学等,有的属于理论新闻学有的属于应用新闻学。
新闻学研究的方法(怎样学?)1、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世界与我国)▪B、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无产阶级新闻学)▪ C 、吸收与扬弃的关系(西方新闻新闻学)4、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二、西方新闻理论评析1、集权主义理论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新闻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统治权,可以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对报刊进行审查;严禁报刊批评政府。
集权主义理论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
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中,才能对国家实行强有力的合法统治,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的。
2、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
1644年,由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的。
后来得到发展。
传播学概论课程大纲☐第一讲传播学史☐第二讲人类传播的演进☐第三讲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四讲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第五讲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第六讲传播媒介☐第七讲大众传播的受众☐第八讲传播效果参考书目1、《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北京大学出版社2、《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郭建斌、吴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4、《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5、《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8、《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9、《传播与社会影响》,塔尔德著,何道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解读大众文化》,费斯克著,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传媒观察》、《新闻界》等等第一讲传播学史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一、传播学的诞生二、传播学的学术渊源三、四大先驱者和奠基人四、传播学引入中国的影响和意义一、传播学的诞生(一)人类早期对传播的思考例1: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例2:柏拉图的“洞穴”传播学的诞生有其基本前提条件。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1)传播业的独立和兴盛;(2)学科的发展(二)传播学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1、政治: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2、经济: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