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寒牧区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345.39 KB
- 文档页数:4
雪灾天气对畜牧业的影响及相关应对措施雪灾是指在冬季或春季遇到大范围降雪导致的自然灾害。
对于畜牧业来说,雪灾天气不仅会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影响,还会对畜牧业的供求关系、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可能会导致畜牧业经济损失。
本文将就雪灾天气对畜牧业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雪灾天气对畜牧业的影响1. 饲料供给不足雪灾天气会严重影响饲草的生长和收割,导致饲料供给不足。
农户常年储备的饲草可能会在雪灾后严重受损,从而导致畜牧业的饲料供给不足,使得牲畜难以获得足够的饲料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产奶量,甚至可能导致牲畜的饥饿、疲惫和生病。
2. 饮水困难雪灾天气会冻结水源,导致畜牧场的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畜牧场的饮水管道冻裂,无法供水。
对于牲畜来说,饮水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不能保证畜牧场的饮水供给,将会对畜牧业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3. 疾病传播雪灾天气会使得牲畜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畜牛和羊发生感冒、肺炎等疾病。
因为饲料不足和饮水困难,牲畜的抵抗力会下降,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加重了畜牧业的疾病防控工作。
4. 交通受阻雪灾天气会导致道路交通受阻,道路结冰、积雪严重影响了饲料、饮水以及兽医服务的运输和提供,严重妨碍了畜牧业的生产和管理。
5. 劳动力不足雪灾天气会对畜牧业的生产和管理人员造成影响,家畜的日常喂养、清洁卫生等工作需要进行加强,但雪灾天气会增加人员的劳动强度,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原地区的牧民来说,雪灾天气会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困难。
1. 做好饲料储备雪灾天气来临之前,畜牧户应该提前做好饲料储备工作,及时收割、干燥、堆放好干草和青贮饲料,以应对雪灾天气造成的饲料供给不足。
2. 备足饮水在雪灾天气来临之前,畜牧户应该做好水源保障工作,在畜牧场安装加热设备或者设置保温措施,确保畜牧场的饮水供给。
3. 提高牲畜的抵抗力雪灾天气来临之前,畜牧户应加强牲畜的管理和护理工作,保持牲畜场所的清洁卫生,加强牲畜的运动锻炼,合理饲喂,提高牲畜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传播。
高原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高原地区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面临着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
高原气候的骤变对农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这两个行业也是高原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探讨高原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并介绍一些适应措施。
一、高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1. 降水变化: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依赖于季风和冰雪融水,然而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量和分布的不确定性。
降水量的减少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特别是对于依赖于灌溉农业的高原地区来说,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
2. 温度变化: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温度变化相对较大。
气候变暖导致高原地区的平均温度上升,这对于习惯于低温环境的农作物和畜禽来说是一个挑战。
温暖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一些低温作物的生长受阻,且高温还会加剧土地的水分蒸发,加剧干旱情况。
3. 病虫害增加:气候变化也给高原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病虫害威胁。
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使得病虫害的季节和分布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本不适应高原环境的病虫害开始侵袭。
这给高原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高原气候变化对畜牧业的影响1. 饲料资源变化:高原地区作为农牧大省,畜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气候变化导致了高原饲料资源的减少和变质。
草原干旱和天气异常使得牧草生长受限,给牲畜提供充足饲料面临挑战。
这对于高原地区养殖业来说是一个严重问题,可能导致牲畜养殖规模缩小甚至破产。
2. 气候压力:高原气候变暖和降水情况改变,使得高原地区的牧民面临更大的气候压力。
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暴雨等)可能导致牲畜死亡和饲料不足,牧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对高原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1. 改善水资源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建立灌溉系统,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
畜牧业自然灾害预防及救灾措施探讨近年来,我区畜牧业发展稳定,已成为我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的重要渠道。
由于畜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受到自然灾害侵袭时,容易造成较大损失,对畜禽规模养殖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畜牧业的自然灾害的预防以及灾后自救,对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的自然灾害种类我区畜牧业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主要有:1、水灾:由于大量的雨水,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溪流水位上涨,造成畜禽养殖场地进水、栏舍摊塌,引起畜禽发病或死亡。
2、台风:由于台风来势凶猛,同时又带有大量的雨水,在引起水灾的同时,可造成栏舍的破损、摊塌,是我区畜牧业最易遭受的同时又是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
3、其它自然灾害:高温、冻害以及火灾等灾害也可对畜禽养殖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由于我区规模畜禽养殖场主要集中在水源充足的瓯江、溪流两岸,同时,规模畜禽养殖场的建筑相对简陋(特别是一些禽类养殖的简易棚),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二、畜牧业灾害的预防措施1、气象灾害是各类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普遍的灾害种类。
加强气象预报精确度,通过准确的监测预警和有效的防范措施,将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灾害程度降至最低,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气象灾害涉及社会各方面,需要各部门和单位共同行动,通过建立高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对气象灾害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尽最大可能避免气象灾害造成恶劣影响和灾难性后果。
3、通过气象灾害预警唤起社会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形成监测预警、信息编制、传播途径、防御指南、社会救助等社会响应运行机制。
4、新建畜禽养殖场时,应进行合理选址和布局,场地应建在洪水线以上的地势高燥处,合理设计房屋及栏舍结构,确保质量,提高养殖场的抗灾能力。
三、畜牧业抗灾和救灾措施1、彻底清除病死畜禽。
洪灾发生期间,不少畜禽被水冲散、发病,发生大量死亡,如任其腐烂发臭,病菌会随水流、空气到处扩散,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起人畜疫病流行。
雪灾天气对畜牧业的影响及相关应对措施
1. 饲料短缺:雪灾天气会导致饲草覆盖,使牲畜在草料上难以觅食。
特别是在雪灾严重的地区,饲料的供应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受限。
2. 牲畜受寒:雪灾期间的低温天气会对牲畜的健康造成影响,特别是年幼的牲畜更加容易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并可能导致疾病和死亡。
3. 病虫害扩散:雪灾会破坏畜栏和饲养环境,导致牲畜暴露在恶劣天气中,容易引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 运输困难:雪灾天气会导致道路交通受阻,牧民在转移牲畜或运输饲料和饮水等物资时会面临困难,可能导致牲畜死亡或生产受限。
相关应对措施:
1. 畜舍改造:畜舍可以采用保温材料进行改造,增加畜舍的保温能力,减少牲畜受寒的风险。
2. 储备饲料:在冬季雪灾前,畜牧户可以提前储备饲料,确保牲畜在雪灾期间也有足够的饲料供应。
3. 合理饲养管理:做好牲畜的体温调节工作,保证其在低温环境中的健康。
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减少传播和扩散的风险。
4. 技术支持:政府可以加强对畜牧户的技术培训和支持,提供抗寒、抗病等技术指导,帮助畜牧户提高应对雪灾的能力。
5. 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畜牧业灾害应急预案,政府、农牧业部门和畜牧户之间可以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及时采取行动,减少灾害对畜牧业的影响。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1. 引言1.1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1. 干旱对农牧业的影响:干旱是青海省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
干旱会导致土壤干旱和植被枯萎,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牲畜的饲草供应,进而导致农牧业产量减少和经济损失加大。
2. 水旱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在青海省,水旱灾害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干旱情况。
水旱灾害会导致农田灌溉困难,牧草减产,牲畜饮水困难,从而影响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3. 暴雨洪涝对农牧业的影响:青海省的暴雨洪涝灾害频发,造成了农田冲毁,牧场被淹,农作物和牲畜遭受损失,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
4. 雪灾对农牧业的影响:青海省冬季雪灾较为严重,大雪和雾凇天气会导致农田受灾,牲畜饲草不足,给农牧业带来困难。
5. 风灾对农牧业的影响:风灾主要表现为风沙天气,会导致土壤风化,牧草减产,牲畜生长受阻,影响了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有关部门和农民必须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保障农牧业的持续发展。
1.2 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特别是在面对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造成的危害时。
灾害性天气如干旱、水旱灾害、暴雨洪涝、雪灾和风灾都可能对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作物减产、牲畜死亡,甚至影响农民的生计。
及时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对于维护农牧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全至关重要。
防灾减灾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大规模灾害不仅会直接损害农牧业生产,还会造成后续的经济影响,导致农民生计受损,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通过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降低经济损失,帮助农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
防灾减灾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破坏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可以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可持续的农牧业发展。
防灾减灾是保障农牧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全的必要措施。
2020.4作者简介:杨晓梅(1974.5-),女,青海省兴海县人,大学本科,草原师,研究方向:草原保护管理。
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杨晓梅(青海省兴海县农牧局森林草原防火办813399)摘要:我国草原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位,占全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3%。
青海省畜牧业是本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前牧民的生活非常艰苦,生态畜牧业发展缓慢。
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分析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青海省畜牧业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青海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议1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地势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全省有9个草地类型。
青海省作为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广大。
近年来,受人为破坏和风寒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各类草场退化严重,各种自然灾害使草地有机质大量流失。
青海省草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草场生态的破坏使这些资源逐渐丧失,草场超载及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让草原保护的难度不断升级。
多年以来,青海地区的草原一直在退化,对草原的攫取远远大于对草原的保护。
2存在的问题2.1草场急剧退化,生态环境不合理青海省草场资源丰富,牧民逐水草而居。
由于青海省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使得牧民的生活主要靠粗放的游牧来维持。
久而久之,草场退化严重,生物种群减少,草原的生产力开始退步,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2.2草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不协调草原的退化是长期破坏积累的结果。
首先是草群变矮,操场上植被的组成产生变化,毒草开始滋生,土层被破坏,接着草群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开始变得不协调。
人们为了维持生态生产安全,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
2.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青藏高原草地资源非常丰富,里面孕育了很多独特的动植物资源。
受高原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草原上的生物抗逆力很强,可以说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寒种质资源库。
但最近几年,人类对各种草原上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攫取越来越无度,让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逐渐减少。
青海草原虫害诱因及生态治理的探析青海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其草原植被丰富多样,是许多野生动物和畜牧业的重要栖息地。
近年来青海草原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草原生态系统和牧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海草原虫害的诱因及生态治理方法,以期为草原生态保护和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一、青海草原虫害的诱因1. 气候变化青海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了青海草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不稳定,这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草原植被的生长受到影响,使得某些虫类的数量急剧增加,进而引发了虫害问题。
2. 过度放牧青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畜牧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
由于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了草原植被的退化和疏松化,使得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过度放牧还会使得一些虫类的食物来源增加,从而导致其数量激增,引发虫害。
3. 农药滥用为了防治农作物上的害虫,一些农民在农草交错地带大量使用农药,但这些农药并不会像针对农作物一样选择性的对待,因此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天敌和益虫都会造成损害。
特别是长期以来,农草交错地带的农作物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农药的滥用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一些害虫的数量急剧增加。
二、青海草原虫害生态治理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了有效防止草原虫害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的行为,推动复牧和轮牧,以增强草原植被的恢复能力。
加强对农草交错地带的农药使用管理,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2. 生物防治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可以加强对农作物上害虫的生物防治,选用对草原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生物农药,如昆虫甲壳素、细菌杀虫剂等,尽量减少对益虫和天敌的伤害。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和天敌复育等方式,增加天敌的数量,控制害虫的发生。
3. 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了减轻草原生态环境的压力,可以适度发展畜牧业,降低对草原植被的压力。
青海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青海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严峻,主要灾害性天气对青海省的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障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1. 干旱青海省地处内陆高原,水资源匮乏,干旱天气时有发生。
干旱对农业的危害在于,旱情严重时,农作物的生长受到极大的限制,极易造成歉收。
同时,极端干旱天气还会导致饮水困难和草场枯草。
因此,减灾重点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水灌溉设施,提高农作物水分利用率,制定旱灾应急预案,做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及时调配草料储备。
2. 冰雹青海省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夏季,对沿途经济作物危害较大。
冰雹下降时,会对农作物叶片造成破坏,破损区域溃烂,叶面凋谢,极易引起细菌及真菌的感染,进而导致作物死亡。
防灾减灾措施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加大气象观测和监测力度,掌握冰雹天气状况,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例如加固棚架、搭建遮阳网、加强农作物保护等。
3. 地质灾害青海省拥有雄伟壮观的青藏高原景色,同时也面临严重的地质灾害风险。
强降雨、强震、冻融、泥石流等因素常常引发山体滑坡等灾害,对青海省的农牧业产生了严重威胁。
防灾减灾措施是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建立紧急避难所和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灾后救援方案,动员牧民和农民加强自救和合作救援。
4. 冰冻青海省高寒、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极低,冰冻天气时有发生。
冰冻对农业的危害则表现为使农作物、草场受冻,极易引发冻害。
为了减少冰冻天气对农业的危害,防灾减灾措施是注意保温防寒,及时增强农作物、牲畜的保护,培训农牧民对冰冻天气进行预警、预测,加强水资源管理,增强农作物的耐寒抗冻能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往往受到主要灾害性天气的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青海省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天气观测和监测力度,及时制定预警措施,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青海草原虫害诱因及生态治理的探析青海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区之一,草原与畜牧是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畜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青海草原虫害是影响草原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其诱因进行探析,寻找生态治理方法,是青海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人为因素1.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青海草原虫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羊、牛放牧过度,导致青海草原上的草量大幅度减少,牲畜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而无法正常生长,畜群体弱病多发。
由于物种的替代,草地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一些草食性昆虫的数量也会大量增加,进而引发虫害。
2.随意移栽为了美化公共绿地、体育场馆或个人花园,一些植物不经过科学的选择就擅自引进,这种引进也可能成为虫害的源头。
由于这些植物原有的天敌在我国草地并不存在,成为适应新环境的昆虫的新资源,并成为虫害的基础。
(二)自然因素1.干旱青海草原位于亚洲高原和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干旱是其常见天气现象。
干旱时草地被草食性昆虫囤积,形成环形草场,进而引发虫害。
干旱的还会使草地养分含量减少,草叶干燥,草质笹直。
这些情况使得一些草食性昆虫对草食的能力增加,其数量剧增,群聚发生共食行为,草地也因为受到自然破坏而难以恢复。
2.地形青海草原地形非常复杂,是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交界处,有山地、山间盆地和高原三种景象。
不利的地貌通过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起到了耗散过多能量、充当运输通道和稳定气候的关键作用。
由于青海草原的地貌是形成和证明陆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基础,因此可能出现一定的生态环境障碍,从而间接导致青海草原虫害的发生。
二、生态治理的探索为了有效控制青海草原虫害的发生,重点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实施生态治理。
(一)防止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草原环境退化和虫害滋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防止过度放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牧场的管理,对牧场的管理力度进行加大,严格进行早淡、晚返、合理放牧面积和期限的管理,实行合理补偿机制和鼓励科技支持,推行转换经济和生态效益并举的可持续经营方式等。
寒潮对冬季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冬季是我国农牧业生产的关键时期,而寒潮作为极端天气现象之一,对冬季农牧业生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寒潮对冬季农牧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寒潮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1. 危害农作物寒潮的强烈冷空气和低温会直接威胁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作物在遇到严寒天气时,容易受到冻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特别是寒潮来临时的降雨、冰冻等天气现象,会对农作物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2. 影响牧草生长在冬季,牧草是牲畜的主要饲料来源。
而受到寒潮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受限,减少了饲料供给。
牧草的减产会导致牲畜生长缓慢,衰弱甚至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3. 影响农牧业设施寒潮带来的低温和冰冻天气,对农牧业设施造成严重的冻害。
例如,农田灌溉系统、农家大棚、农牧舍以及牲畜圈舍等设施都容易被冻坏,给农牧业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二、保护措施1. 农作物保护为了应对寒潮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首先,在寒潮来临前,农民需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加大地面覆盖保温措施,增加农田水分,适当施肥等,以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
此外,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方式也是保护农作物的有效措施。
2. 牧草管理为了确保牧草的生长和供给充足,农牧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在丰收季节及时收割储存饲草,以备冬季使用。
此外,农牧民还可以选用适宜生长的牧草品种,合理施肥和浇水,提高牧草的耐寒性。
3. 设施保护针对寒潮对农牧业设施的冻害,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例如,在低温来临前,对农牧业设施进行维护和加固,确保其能够抵御寒潮带来的冻害。
对于设施的冻害修复,及时修补和更换受损部分。
4. 加强预警和管理为了增强对寒潮的应对能力,政府和农牧业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寒潮的预警和监测工作,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牧民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农牧业生产。
总结起来,寒潮对冬季农牧业生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护农牧业生产,农民和牧民需要提高防寒意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