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发展前景
- 格式:pdf
- 大小:24.80 KB
- 文档页数:2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光谱分析技术一直是化学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概念、原理、应用以及市场前景等相关内容。
一、概念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光谱分析技术,可以测定物质分子的结构、浓度、光学性质等信息。
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物质暴露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线的作用下,通过检测样品对这些光线的吸收或散射来获取相关信息。
二、原理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原理是基于分子在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吸收和散射现象。
通常情况下,紫外光波长范围为200-400 nm,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00 nm,近红外光波长范围为700-2500 nm。
在这些波长范围内,传播的光线会被物质分子所吸收或散射,如若测得光的吸收或散射谱,则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获得物质分子的信息。
三、应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药物品质控制、食品质量检测、化妆品生产、纺织品生产等多个方面。
在医学研究方面,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也常常用来检测患者体内的成分或诊断疾病。
四、市场前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市场前景不断拓展。
特别是在制药行业,该技术已成为常规检测手段之一,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在医学研究方面,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也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未来的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
总之,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光谱分析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中。
未来随着仪器设备的升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该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必将不断扩展和壮大。
浅谈近红外光谱分析在药品检测中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谱的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
在药品检测中,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损、高效等优点,已经成为药品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
本文将就近红外光谱分析在药品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一、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是通过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分析物质内部的分子振动、转动和延伸振动等信息,从而实现对样品成分、结构、性质等的分析。
在近红外光谱区域,分子内的一些结合键和官能团吸收、散射、辐射电磁波所产生的光谱可用于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样品的光谱信息,并通过专门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1. 药品成分分析在制药过程中,药品的成分及其含量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药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包括药物成分、助剂成分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光谱库和定量模型,可以对药品的成分进行快速检测,保证药品的质量。
2. 药品质量控制药品的质量受到制备工艺、原材料选择、存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对药品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可以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对药片的含量均匀性、药液的稳定性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保证药品的质量稳定性。
3. 药品真伪鉴别随着全球药品贸易的不断增加,药品的真伪鉴别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对药品进行快速鉴别,包括原材料鉴定、药品真伪鉴别等。
通过建立光谱库和模型,可以对不同药品进行快速鉴别,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 药品生产过程控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包括原材料检测、反应过程监控、成品检验等。
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制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快速、无损检测,保障药品的生产质量和安全性。
1. 多模式光谱采集技术当前,近红外光谱分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样品分析,而是发展为多模式光谱采集技术,包括透射光谱、反射光谱、光纤光谱等。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是一种基于物质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的分析技术。
近年来,随着光谱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分析化学、生物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综述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化学计量学以及应用领域的最新发展。
文章首先介绍了近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然后重点论述了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和取得的成果,最后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的概述。
二、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高效、无损的分析手段,其理论基础源自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
近红外光谱区域通常是指波长在780 nm至2500 nm范围内的电磁波,其能量恰好对应于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因此,当近红外光通过物质时,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官能团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产生振动和转动跃迁,从而形成独特的光谱。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量子力学、分子振动理论和光谱学原理。
量子力学为近红外光谱提供了分子内部电子状态和行为的基本描述,而分子振动理论则详细阐述了分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过程。
光谱学原理则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光谱测量和分析中,通过测量物质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特性,来获取物质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还涉及到光谱预处理、化学计量学方法以及光谱解析等多个方面。
光谱预处理包括平滑、去噪、归一化等步骤,旨在提高光谱的质量和稳定性。
化学计量学方法则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手段,实现对光谱数据的深入挖掘和信息提取。
光谱解析则依赖于专业的光谱数据库和算法,对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物质中的成分和含量。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优点:1.非破坏性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或破坏性操作,因此适用于对昂贵或者珍贵的样品进行分析。
2.快速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分析的优点。
仪器操作简单,只需几分钟即可获得样品的光谱数据,因此可以高效地进行大量样品的分析。
3.宽波长范围: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在700到2500纳米的宽波长范围内进行分析,这种宽波长范围可以覆盖各种样品的光谱特征。
不同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在这个范围内吸收和散射光线的能力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光谱分析来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和特性。
4.多组分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多组分分析。
通过与已知样品的光谱进行比较和匹配,可以识别和定量分析未知样品中的各种化合物和组分。
5.无需样品准备:近红外光谱技术无需对样品进行处理、稀释或准备,不需要使用特殊的试剂或溶剂。
这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和复杂性,并且减少了潜在的污染和分析误差。
缺点:1.需要校正和标定: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应用前需要进行校正和标定。
由于光谱数据容易受到采样条件、仪器性能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需要建立可靠的标定模型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较高的设备成本:近红外光谱仪器价格相对较高,这给普遍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同时,维护和管理设备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投入。
3.样品不透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于不透明的样品具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近红外光在样品中容易被吸收,样品的透射光谱可能受到吸收效应的影响,因此对于不透明和浑浊的样品,应该采用其他可行的分析方法。
4.有限的解析能力:虽然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组成和质量的定性和定量信息,但由于光谱区域的重叠和叠加效应,对于复杂的样品体系,其分辨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一些需要更高分辨能力的应用中,可能需要使用其他分析技术进行补充。
总之,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快速的分析方法,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无损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食品、药物等领域。
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样品制备、光谱采集、数据处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极大地扩展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范围。
近红外光谱是指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700-2500nm。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利用近红外光子的能量和量子力学中的跃迁原理,通过对样品进行照射,使样品中的分子吸收近红外光子的能量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返回基态时发出特征光谱。
通过对特征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获取样品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化学分析: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上。
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石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石油中的不同组分,同时也可以对石油中的含硫量、含氮量等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
食品质量检测:在食品质量检测方面,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用于食品成分分析、食品质量评估和食品掺假检测等。
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奶粉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奶粉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等主要成分的含量。
药物研究: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研究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药物成分分析、药物代谢研究和药物疗效评估等方面。
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材进行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近年来,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材进行有效成分的快速检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
在国外,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成为药物研发和食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
例如,荷兰的菲利普公司成功开发出了一款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药物代谢研究仪器,可以为新药的开发和疗效评估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及前景光谱学是一种分析物质组成与结构的重要科技手段。
在科学、工业和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红外光谱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谱学技术之一。
而在红外光谱技术中,近红外光谱技术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农业、食品加工、制药、医疗等。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近红外光谱技术是通过红外光经过样品后,检测其吸收光谱来确定物质组成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与通常的红外光谱技术相似,但其工作波长范围略有不同。
近红外光谱技术所使用的工作波长范围一般为800-2500纳米,而在这个波段内,物质的光学吸收一般是由化学键振动和分子的二次振动引起的。
实际应用中,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的光谱可以被用作定量分析或者鉴定过程中的指纹图谱。
这些光谱信息可以通过一系列数学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用来研究样本中的结构和成分。
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制造业、食品加工、制药、医疗等行业。
下面将分别探讨这些应用场景。
1. 农业在农业中,近红外光谱技术被用来分析土壤质量、农作物的成分、动物饲料的成分等。
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测量肉类和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含量,帮助农民更好地调整饮食和生产方式。
2. 制造业在制造业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检测所需物料的成分、质量和其它属性,从而提高制造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造纸厂,可以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纸浆的厚度和纤维质量,使生产过程更加精确和高效。
3. 食品加工在食品加工业中,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被用来检测食品中的成分、营养物质和质量。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来检测牛奶中的脂肪、蛋白质和酸度等指标,这可以帮助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有效地管理食品和营养素。
4. 制药在制药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被用来检测和定量化药物中的成分。
这项技术可以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无损检测,从而提高药物的质量和成分的纯度。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近红外光谱(NI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分析技术。
该技术利用了近红外光波段(780-2500纳米)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特性,可以提供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由于其非破坏性、无需样品处理的特点,近红外光谱在药物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药物制造近红外光谱在药物制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药物样品的光谱特征,可以检测药物的成分、含量、纯度和稳定性,确保药物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它还可以快速检测原料药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监控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
二、食品安全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光谱的分析,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重金属和农药等有害物质。
这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食品质量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三、环境监测NIR光谱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壤分析。
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可以快速检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水体中的污染物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这种方法无需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帮助保护环境和预警环境污染。
四、农业生产NIR光谱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鉴定、土壤肥力评价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
通过分析农产品或土壤样品的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农作物品种、评价土壤的营养状况,提供农业生产的决策依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农产品的水分含量和营养成分,评估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总结起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仪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近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并在更多领域中发挥其优势。
近红外光谱rpd-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无接触、快速、准确、可重复性好的分析检测方法,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红外光谱技术以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高度灵敏的分析能力,为农业种植、育种、病虫害检测、食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于物质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测量物质在近红外波段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特性,获取物质的光谱信息。
通过对物质光谱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推断出物质的组分、结构和性质等关键信息。
这使得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变得无比重要和有益。
在农业生产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对农作物品质、营养成分、水分含量、疾病害虫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通过非破坏性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手段,可以准确、快速地对作物的成熟度、病虫害情况等进行检测评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此外,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包括农产品质量检测、土壤养分分析、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
通过测量近红外光谱与农产品的相互作用,可以检测和评估农产品的质量指标,如含水量、营养成分、残留农药等。
这为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手段。
尽管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比如,如何优化光谱数据处理算法,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如何降低设备成本,提高仪器的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如何加强标准化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等。
对于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不断完善和拓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
通过充分发挥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领域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发展前景
陈丽菊 刘 巍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 IR)是介于可见光(VL S)和中红外光(M IR)之间的电磁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ASTM)将波长780~2526nm的光谱区定义为近红外光谱区。
近红外光谱主要应用两种技术获得:透射光谱技术和反射光谱技术。
透射光谱波长一般在780~1l00nm范围内;反射光谱波长在1100~2526nm范围内。
近红外光谱区(N IR)是由赫歇尔(Herschel)在1800年发现的。
卡尔・诺里斯(Karl Norris)等人首先用近红外光谱区测定谷物中的水分、蛋白质。
但是由于分子在该谱区倍频和合频吸收弱,且谱带重叠严重,难以分析和鉴定,以致N IR分析技术的研究曾一度陷入低谷,甚至处于停滞。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仪器硬件的迅速发展,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解决光谱信息提取和消除背景干扰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使得近红外分析技术不仅用于农产品、食品和生物科学,而且还应用到石油化工、烟草、纺织、环保等行业。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
近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
近红外分析技术是依据被检测样品中某一化学成分对近红外光谱区的吸收特性而进行定量检测的一种方法。
它记录的是分子中单个化学键的基频振动的倍频和合频信息,它的光谱是在700~2500nm范围内分子的吸收辐射。
这个事实与常规的中红外光谱定义一样,吸收辐射导致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发生膨胀、伸展和振动。
中红外吸收光谱中包括有C-H键、C-C键以及分子官能团的吸收带。
然而在N IR测量中显示的是综合波带与谐波带,它是R-H分子团(R是O、C、N和S)产生的吸收频率谐波,并常常受含氢基团X-H(C-H、N-H、O-H)的倍频和合频的重叠主导,所以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使用N IR技术是因为它与样品相互作用时输出的能量效率比中红外光更为实用。
N IR的辐射源(仪器上的灯)要比用在中红外的能量高得多,而且它的检测器也具有更高检测效率。
这些因素意味着N IR仪器的信噪比值远高于中红外仪器。
较高的信噪比意味着样品的观测时间可比中红外仪器短得多。
近红外辐射对于样品的穿透性也较高,因此样品的前处理常较中红外简单。
近红外光谱根据其检测对象的不同分成近红外透射光谱(N IT)和近红外反射光谱(N IR)两种。
N IT是根据透射光与入射光强的比例关系来获得在近红外区的吸收光谱。
N IR根据反射光与入射光强的比例获得在近红外光谱区的吸收光谱。
近红外分析技术是综合多学科(光谱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等)知识的现代分析技术,使用包括N IR 分析仪、化学计量学光谱软件和被测物质的各种性质或浓度分析模型成套近红外分析技术等。
经过对这种模型的校正,就可以根据被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快速计算出各种数据。
建立被测样品成分的模型时,主要用到的校正方法有多元线性回归法(ML R)、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法(PL S)、人工神经网络法(ANN)。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的特点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有下列特点。
可采用光学方法进行。
鉴于近红外具有较大的散射效应和较强的穿透性,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比较独特,可根据样品物态和透光能力的强弱采用透射、漫反射和散射等多种测谱技术进行物质检测。
近红外光子的能量比可见光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整个分析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属于绿色分析技术。
近红外分析技术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多项参数的测定,分析速度可提高上百倍,分析成本可降低数十倍。
用于传输近红外辐射光的光纤可长达200m,
新结构的固态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半导体低维结构已成为推动整个半导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
低维材料不同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各种量子效应和独特的光、电、声、力、化学和生物性能,在未来的各种功能器件的应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并随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上海市东华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 200051)
・
1
・现代物理知识
从而实现有毒有害样品的远距离测试,安全程度较高,容易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在线分析和远程监控。
测试重现性好,由于光谱测量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较少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与标准或参考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一般显示出更好的重现性。
操作方便。
近红外光对物质的穿透能力较强,所以各种物理状态(液体、固体、半固体和胶状等不同物态)的样品,不需任何预处理就能直接进行测试。
无损检测。
近红外光谱在测量过程中不损伤样品,容易保持样品活性。
目前在医药生产过程中用于原料的鉴定、药物制剂的分析和药物加工过程药物活性组分的含量和质量的控制以及药物的颗粒大小、水分含量等物理性质的定量分析,农业产品的品质分析、病虫害抗性鉴定等方面均有应用。
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因素
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虽具有快速、简便、经济实用等诸多优点,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样品的颗粒度、均匀度以及装填密度等,这些物理特性在各定标样品中的差异直接影响样品光谱信息与化学成分信息之间的线性关系,从而使定标分析的精度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在标准的制样条件下制备定标和预测样品,使样品具有标准化的均匀粒度,保持相同的装样条件,减少由于颗粒度和装填密度所引起的样品制备误差。
此外,模型初建时样品选择、参与定标样品的数量、实验人员素质以及实验条件的差异及其设计,也直接影响定标模型预测的准确度。
样品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样品成分的含量分布、梯度以及样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提高定标模型的稳定性,扩大模型的实际应用范围。
若标样数量太少,不足以反映被测样品集的正常自然分布规律。
而数量太多则增加了建立定标模型的工作量。
对于成分含量相关性强的被测成分,可根据特定的筛选原则,以提高定标效果及检验的准确性。
温度亦是影响N IRS定标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研究认为,近红外对温度敏感,10~20℃就可引起吸光度的变化,且温度影响不呈规律性。
另外,仪器的价格、性能,及在检测方面缺少完整可靠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发展前景
虽然近红外光谱分析还有不足,但是由于近红外光谱法的快速、非破坏性、无试剂分析、安全、高效、低成本及同时测定多种组分等特点,使它成为农业、医药、石油生产等领域经济、有效且最具发展前景的分析技术之一。
根据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特点,应大力发展近红外在线检测及网络联用。
在线检测是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质量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光导纤维及传感技术的发展,使N IRS在线检测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同时将近红外分析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异地定标、异地检测及资料共享,同时也有利于模型传输和远程分析,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必将为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丽菊,西安通信学院基础部数理教研室 710161;刘巍,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五系 710061)
科苑快讯
科学家发现压入气体
的水易受磁场影响
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越是仔细观察,就越发现水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物质。
比如,磁场能够改变水壶中水垢形成的速度,虽然这一现象已有工业应用,但其原因还没有真正了解,而且在学术界仍有争议。
简单的对象更易于研究,日本信州大学(Shinshu University)的Ichiro Otsuka和Sumio Ozeki正在利用简单系统研究这一现象。
他们发现磁场不会改变纯水的物理性质,却能够改变溶解了氧气之后的水的振动谱和电解特性。
他们还发现用磁场处理过的压入气体的水能够影响方解石(CaCO3)的形成,而同样用磁场处理过的真空蒸馏水,对CaCO3晶体的结晶却没有影响。
受暴露在空气或氧气中的水的影响而形成的晶体,其X射线衍射图像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明显与普通晶体不同,这意味着一种特殊晶体———文石的形成。
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当水溶解了氧气,而不是离子化的物质时,才能通过改变其表面的磁通量使水磁化。
但他们也承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一现象仍是难以解释的。
(高凌云译自CERN Courier,2006年第1期)
・
1
1
・
18卷2期(总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