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 格式:ppt
- 大小:861.50 KB
- 文档页数:131
微生物学原理
微生物学原理是研究微生物的生命特征、组成和功能的科学。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它们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对环境和人类的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微生物的生命特征是微小而简单。
细菌和真菌的大小只有几微米,病毒更小,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的细胞结构相对简单,没有真核生物的复杂器官和细胞器。
微生物的生命形式多样,能够以单细胞形式独立生存,也能以菌丝和团体的形式生存。
其次,微生物的组成主要包括细胞壁、质膜、细胞质和核酸。
细胞壁是微生物保持形状和稳定性的关键组成部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类型的细胞壁。
质膜是微生物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关口,可以选择性地通过溶质和水分。
细胞质是微生物内部的胶状物质,其中包含了细胞质器和营养物质。
微生物的核酸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包括DNA和RNA。
此外,微生物的功能涵盖了许多方面。
例如,细菌和真菌可以进行各种代谢反应,如能量产生、物质转化和化合物降解等。
一些微生物可以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而其他微生物则通过发酵来获得能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产生各种酶和抗生素,具有重要的生物工程和医药应用价值。
总之,微生物学原理涉及到微生物的生命特征、组成和功能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微生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自然
界的作用,以及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修复、食品工艺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潜力。
微生物细胞转化是指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与其染色体同源片段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换,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过程。
转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制备培养系统:准备适合微生物生长和转化的培养基。
2. 加入底物:将需要转化的物质加入到培养基中。
3. 加入效应物: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效应物来促进转化反应。
4. 保温反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让转化反应进行。
5. 监测反应过程:通过适当的方法监测转化反应的进度和效果。
6. 终止反应:当转化反应达到预期效果后,停止反应。
7. 产物分离:将转化生成的产物从培养基中分离出来。
微生物细胞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在进行转化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确保转化的成功率和产物的质量。
初中生物细胞物质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特点。
2. 掌握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与细胞物质交换相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1.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
2. 细胞物质交换的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
2. 掌握细胞物质交换的过程。
教学准备:1. 课件:细胞膜的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一些与细胞物质交换相关的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2. 提问:细胞膜是全封闭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a. 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
b. 细胞膜可以让一些离子和小分子通过,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c. 细胞膜不让一些大分子如葡萄糖通过。
2. 讲解细胞物质交换的过程。
a. 被动运输: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扩散和渗透作用,从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低浓度区域。
b. 主动运输: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载体蛋白,从低浓度区域移动到高浓度区域,需要消耗能量。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举例说明与细胞物质交换相关的生活现象,如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人体的呼吸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物质交换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和物质交换的过程。
2. 强调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细胞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加深对物质交换过程的理解。
2. 选择一个与细胞物质交换相关的例子,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和物质交换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细胞物质交换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通过绘制图示和分析实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讲: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第二节——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非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特征:○1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2能生长、发育和生殖;○3需要营养;○4能呼吸;○5具有严整的结构;○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7能进行新陈代谢;○8具有遗传和变异;○9能适应和影响环境(4)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共同构成了自然界,非生物是生物生存的条件,没有非生物就没有生物,生物最终转化为非生物。
2、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1)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是软体动物,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昼夜伏处(夜间活动),要夏眠和冬眠,所以在春秋两季易找到;吃作物茎叶,属于农业害虫。
(2)蜗牛的结构:○1放大镜的使用:要想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可以将放大镜适当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然后移动放大镜或物体;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自己的头部和放大镜。
○2蜗牛的结构:包括壳、触角、眼、口和足。
(3)蜗牛的感觉:视觉、触觉(触角最灵敏,其次是足和壳)、嗅觉和味觉。
但蜗牛和蚯蚓都没有听觉。
二、细胞1、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软木栓的死细胞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2)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3)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4)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5)19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6)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必修二生物第二节笔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又称质膜,是包裹着细胞并与其内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胆固醇和膜蛋白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是一种两亲性分子,这意味着它具有疏水性和亲水性。
疏水性尾部由脂肪酸组成,朝向膜的内部,形成一个疏水性环境。
亲水性头部由磷酸基团和胆碱头基组成,朝向膜的外部,形成一个亲水性环境。
这种双分子层结构赋予细胞膜多项重要功能:屏障作用:磷脂双分子层阻挡水溶性物质和带电离子的自由通过,保护细胞质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选择性渗透:磷脂双分子层对某些物质具有选择性渗透性,允许小分子和亲脂性分子自由通过,而阻挡大分子和带电离子的通过。
膜流动性: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允许膜蛋白和脂筏等膜成分在膜平面上横向移动。
胆固醇胆固醇是一种固醇类分子,穿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它增加膜的刚度和流动性,降低其渗透性。
胆固醇在维持细胞膜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中至关重要。
膜蛋白膜蛋白是嵌入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不同类型的膜蛋白执行着各种功能,包括:通道蛋白:形成离子或小分子通过膜的通道。
载体蛋白:与物质结合并将它们主动或被动地跨膜转运。
受体蛋白:与特定信号分子结合,触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
锚定蛋白:将细胞骨架和其他细胞结构锚定到细胞膜上。
细胞膜的动态特性细胞膜不是一个静态结构,而是高度动态的,不断发生改变和重组。
脂筏和凹陷小室等膜结构通过膜蛋白的横向移动和相互作用形成。
脂筏脂筏是膜上富含胆固醇和某些特定脂质的微区。
它们具有较高的膜流动性和可变形性,在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内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凹陷小室凹陷小室是细胞膜的内陷,形成小囊泡或内吞体。
它们参与物质的胞吞和胞吐过程,调节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膜对细胞功能的重要性细胞膜对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维持细胞的完整性,保护其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交换,维持细胞内稳态。
初中生物细胞物质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细胞物质交换的基本过程。
3. 掌握细胞物质交换的机制。
【教学重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物质交换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方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材料:显微镜、玫瑰花瓣、盐水溶液、墨水。
3. 细胞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细胞的基本结构图,让学生大概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二、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
2.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提供养分和空间。
3.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实验观察细胞物质交换(15分钟)1. 将玫瑰花瓣浸入盐水溶液中,观察细胞吸收水分的现象。
2. 用显微镜观察墨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通道进入细胞。
四、讨论细胞物质交换的机制(15分钟)1. 细胞通过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来进行物质交换。
2. 主动运输包括胞吞和胞食,被动运输包括扩散和渗透。
3. 细胞膜上的各种通道和泵是细胞物质交换的关键。
五、总结(5分钟)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物质交换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作业】1. 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细胞的知识。
2. 完成一份关于细胞物质交换的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细胞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细胞物质交换的过程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实验环节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到细胞物质交换的现象,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细胞的其他功能和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等内容。
2·2 细胞1.1665 年英国人胡克借助工具 (ce l l ),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2.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 胞学说,其基本观点是:来观察软木塞切片时,首先发现了和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细。
20 年后,另 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 学说: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 。
之间。
细胞的种类很多,形态大小各异, 。
3.细胞的大小: 但都具有基本相似的结构,基本结构有: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非常薄;: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含遗传物质,控制遗传形状。
此外,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
:保护与支持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含细胞液。
注意:植物细胞中细胞膜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动物细胞的细 胞膜是细胞质和外界之间的唯一屏障。
4.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使用时操作步骤:A .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 ,放在体前略 。
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 眼观察目镜,用 转换台上,取出目镜装在B .对光:转动 上。
,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 手转动反光镜,当观察到一个 视野,对光完成。
C .放片、调焦: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观察物对准通光孔的 ,用压片夹压住 装片。
眼看物镜,向前转动 ,使物镜和装片接近。
眼看目镜,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 镜筒上升,观察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
双手转动 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D .观察。
(2)注意: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②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原物的倒像,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像;③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④视野中的异物可能出现在玻片、物镜和目镜上,可通过移动或转换来判断异物位置; ⑤物像移动问题:同向移动。
如像在视野右下角要移到视野中央,则将玻片向右下角移 动;⑥镜筒下降时眼睛在侧面观察物镜,避免物镜镜头接触到玻片而损坏镜头和压破玻片; 观察时两眼要睁开,一只眼睛看目镜里,一只眼睛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