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 格式:ppt
- 大小:8.81 MB
- 文档页数:78
初二历史记忆歌相桥初中杨涛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1839—6月3,广州虎门林①销烟。
1840—6月中,英舰侵入我广东。
鸦片战争自此始,中国陷入苦难中。
1842年8月,南京城下签条约:开放广、厦、福、宁、上②;赔款2100万③;被逼无奈割香港;关税须同英协商。
爱国人士雄心起,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注释:①指林则徐。
②指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③2100万银元。
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鸦片战争十余年,英夷要求改条约。
1956年10月,广州再次起烽烟。
次年英与法勾结,坚船利炮相威胁。
1860年10月,英法火烧圆明园,人类文明遭浩劫,奕签《北京条约》。
沙俄趁火来打劫,割占领土百五万。
太平天国洪秀全,誓与列强相激战,青浦太仓与慈溪,击毙美夷①显神威。
西北边陲危机现,俄英唆使阿古柏,入侵新疆据天山,沙俄又把伊犁占。
钦差大臣左宗棠,抬着棺材赴西疆,军事外交齐下手,使我西北免祸殃。
注释:①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甲午年,日本蓄意挑祸端。
9月黄海袭我舰,大东沟里起硝烟。
海军提督丁汝昌,指挥迎敌不惊慌;致远管带邓世昌,不怕牺牲战列强,弹尽舰损不退缩,不灭仇寇便同亡。
二百英魂随绿波,反抗侵略美名扬。
威海卫里保战船,日军夺得制海权。
1895最难忘,北洋舰队遭败亡。
同年四月李鸿章,马关会伊藤首相。
1①、2②、3③、4④签条款,瓜分中国掀狂潮。
俄国租旅顺大连;德国强借胶州湾;英法再次伸魔爪,九龙深圳、广州湾;日本割占台诸岛,巨龙正被蚕食掉。
只待睡狮渐已醒,敢叫日月换今朝。
注释:①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割三岛。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④开放四地。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起山东,“扶清灭洋”立大功。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北京;大沽出发至廊坊,一路遇袭遭伏兵;逃回敌首西摩尔,损兵折将而告终。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授课大纲课标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
授课主体: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为什么?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英国: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市场、原料。
(根本)2.中国: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鸦片走私,清政府统治危机。
4.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借口)(1)时间:1839.6.3(2)地点:广州虎门(3)影响:表明了、振奋了、维护了,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4)评价林则徐: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鸦片战争过程:1.时间:1840.6—1842.82.经过:(1)1840年6月,侵入广东海面,爆发。
(2)1840年7月,攻占浙江定海。
(3)1840年8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罢免林则徐,同英军谈判。
(4)1841年1月,虎门之战。
(5)1841—1942年,英军炮轰广州、先后攻陷厦门、宁波、镇江等地。
关天培、陈化成等人壮烈殉国,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6)1842年8月英国舰队直逼南京城下。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三、鸦片战争结果:1.中英《南京条约》(1)时间:1842.8(2)内容:①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割地:香港岛。
③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
④关税协定。
2.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
3.1844年7月,中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4.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享有领事裁判权和传教权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大庆市第四十四中学王守芳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节课的要求: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依据此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林则徐怎样禁烟最有效。
是否有历史责任感,做一名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
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中香港岛和五个通商口岸的位置特点,讨论导致这一位置特点(位于东南沿海)的原因;组织讨论这些地区的开放与今天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阅读、语言表达、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得到提高。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学情分析: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学习目标】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认识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2.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及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自主学习】一、请认真阅读教材2—3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林则徐虎门销烟二、认真阅读课本4—5页内容,回答下列2--4题: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3.鸦片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何时结束?结果如何?4.中英《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是什么?条款主要内容影响割地赔款通商关税三、请看课本5—6页内容,完成下面第5题:5.魏源的著作是什么?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什么作用?【共同探究】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看作“蛮夷”。
但清朝却在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你知道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吗?【归纳整理】试一试,你能设计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吗?【拓展练习】1.(2010·江苏连云港)我们要再现林则徐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场景,最好选择()A.虎门销烟 B.黄海海战 C.收复新疆 D.第二次鸦片战争2.(2010·山东聊城)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南京条约”资料卡片。
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条约的:A.签订时间 B.签订地点C.内容 D.危害3.(2010·广东东莞)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A.割让香港岛 B.赔款白银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4.(2010·江苏扬州)1843年的某一天,在英国伦敦造币厂门前停着长长的一队马车,每辆车上都载着写有“大清”字样的木箱,里面装满了银元。
这些银元可能是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赔款?()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2010·四川内江)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自制的一把近代列强侵华大事年代尺示意图,“?”(问号)处没有完成。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目标】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分钟)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复习对上学期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由此导入本课:哪一位同学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按顺序排列下来?(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许多同学都非常的熟悉,有哪位同学能将清朝皇帝的世系表排列出来?(表格形式——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
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
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讲授新课】:(27分钟)一、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①英国的发展:通过向学生简单介绍英国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英国对外扩张的必然。
由于英国最先适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建立了与近代化因素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了产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
使得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由于机器大生产效率很高,因此大量的工业产品需要倾销,而本国原料也难以满足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转变英国对华贸易逆差2、时间,地点:1839年,广州虎门3、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4、评价林则徐。
(答案: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二、中英《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英国看中了中国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2、时间:1842年3、内容:①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关: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③割:割香港岛给英国④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③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1、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代表;2、著作:《海国图志》,主要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3、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间:1856-1860年1、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劫难①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②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2、俄国趁火打劫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一个条约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领袖: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痛枪队,抗争: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歼灭阿古柏,收回伊犁,清政府1884年设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①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
1、黄海海战②威海卫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内容:①时间:1895年春②中方代表:李鸿章;日方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条约③3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一、教材分析及处理1、课题地位、作用、意义“鸦片战争”在八年级上册中居于首章首课,是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的切入点和开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发展、脉络,对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三维目标(依据历史课标确定)认知目标:了解、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
能力运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史实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主线:培养学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激情,强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
3、锁定重难点1)重点:虎门销烟的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正反两方面)。
4、“教”与“学”1)解读创设情景质疑探究课堂辩(讨)论选择性作业。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包括历史影视、图片资料)。
5、学情分析学习本课前,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爱国主义)的了解仅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但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根椐这个年级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来说,教师在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神入课堂。
程序教学内容活动形式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分钟)历史“链接”(2分钟)课件播放:精选《鸦片战争》影视片段师生共同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背景提问学生影视中反映的史实A、请1~2个学生归纳清朝时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教师可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方面补充)B、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选择虎门销烟”创设形象情景,引领学生走进历史1、“温故而知新”;为“讲”、“学”新知作好铺垫2、设问伏笔: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好奇心,由质疑走向探究,让课堂向深处舒展剖析课题(3分钟)观摩发现(2分钟)一、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课程标准〗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准备〗学生情况分析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
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