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钙化的原因与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27.13 KB
- 文档页数:1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灶的原因
导语:大家对于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灶的治疗应该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略微解释一下,大脑基底节区豆状核钙化”也称“特发性家族性基底节钙化(Fahr病
大家对于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灶的治疗应该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略微解释一下,大脑基底节区豆状核钙化”也称“特发性家族性基底节钙化(Fahr病)”,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
病因不清,大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少数为散发,主要发生在儿童。
下面一起看看双侧基底节区钙化灶的原因。
一概念
脉络丛钙化是最常见的生理性钙化。
脉络丛钙化极少出现在年龄小于3岁的人群中,脉络丛钙化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发生率在50岁时可达到75%以上。
脉络丛钙化主要出现在侧脑室中,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内。
钙化灶可为点状,直径可大于1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但也可不对称或仅单侧出现。
对于脑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有时通过观察钙化的脉络丛有无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对占位病变的定位有帮助。
二基底节钙化正常成人头颅影像片上可能会意外发现基底节区钙化灶。
其典型表现是呈双侧对称性,多开始于尾状核头部。
钙化灶也可不对称,苍白球、壳核及丘脑外侧部也可被累及。
基底节钙化在正常儿童人群中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则较常见,这种原发性的基底节钙化明显地表现为与年龄相关。
生理性钙化无临床症状且钙化灶较微小,如果钙化灶较大、伴有齿状核钙化或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病理性钙化。
三小脑齿状核钙化
后颅凹内的小脑齿状核也可出现钙化,但齿状核钙化比基底节钙化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左脑钙化灶的治疗方法
左脑钙化灶是由于钙质在脑部沉积导致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和血液透析患者。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缓解症状:
1.药物治疗:针对病因治疗和症状缓解。
例如抗凝血治疗、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改善脑血流等。
2.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认知、运动功能等。
3.饮食调理:饮食应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的钙质和磷质。
4.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需要注意的是,左脑钙化灶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Fahr综合征又名:Fahr综合征;大脑钙质沉着伴晚发性脑病;大脑钙质沉着;基底节钙化;对称性大脑钙化综合征。
特发性两侧对称性大脑基底节钙化症;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家族性基底节钙化。
对称性大脑钙化综合征于1930年由Fahr所描述。
国内有少数报道。
【病因】未明。
一般认为是假-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Albright遗传性骨营养不良症)的一种异常类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伴有因甲状旁腺功能缺陷而致之钙-磷代谢改变,钙、磷离子与含大量蛋白质的有机基质相结合。
发病机制:是肾脏对甲状旁腺(PTH)正常下的反应,血清钙磷正常,钙化起始于基底节和齿状核,钙化的过程与生理性钙化相似,随疾病的进展、钙沉着的程度和范围也增加,可能因血管壁钙化所致的血管闭塞而造成脑萎缩,钙质沉着不一定伴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表现】多数病例有钙质沉着,但无神经系统症状,仅于脑部X线检查时发现,一般可于45~60岁出现症状。
主要为精神衰退、锥体外系统性运动缺陷、小脑性共济失调、震颤症状群及构音障碍、情感迟钝、记忆减退,有的表现焦虑、抑郁伴偏执、妄想、精神病样症状。
颅部X线: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钙化,脑CT检查除双侧基底节、小脑齿状核和脑沟处可见钙化外,还可发现大脑轻度萎缩和脑室扩大。
【诊断】自幼开始出现慢性进行性智能衰退和锥体外系受损症状,结合颅部X线的表现以及脑CT的可靠证据确诊。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是由于甲状旁腺激素不足,造成低血钙,高血磷及Ellsworth-Howard试验(甲状旁腺激素磷利尿试验)阳性。
②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系因骨骼和肾小管对甲状旁腺激素有对抗所致。
有低血钙、高血磷和Ellsworth-Howard试验阴性,血清甲状旁腺素浓度高于正常。
③假-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血清钙、磷浓度正常,骨骼和肾小管对甲状旁腺激素的反应也正常,即Ellsworth-Howard试验正常。
假性和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之患者都具有特征性躯体表现:身材短小,圆脸,掌跖骨短,牙齿异常,白内障和软骨组织钙化等;而Fahr综合征仅有大脑钙质沉着及神经精神症状,并无上述躯体特征,可作区别之条件。
中医逆转脑动脉钙化案例
标题:中医逆转脑动脉钙化案例,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动脉钙化中的独
特优势
摘要:
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本文
通过一个中医逆转脑动脉钙化的真实案例,探讨了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中
的独特优势,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
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脑动脉钙化;逆转;治疗机制
引言:
脑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表现为脑动脉供血不足,容易导
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中风等。
目前,西医主要通过手术切除、介入治
疗或药物控制病情。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疗效有限。
相比之下,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显示出在治疗脑动脉
钙化中的潜在优势。
本文通过一例中医逆转脑动脉钙化的真实案例,探讨
中医药在该疾病的治疗中的有效性,并初步分析了其治疗机制,旨在为中
医药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血栓还是钙化?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里藏陷阱医脉通导读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神经科医生耳熟能详的一种影像学征象,提示局部血栓形成。
然而,血栓、血管腔外钙化及腔内钙化均可显示为血管局部的高密度,并且造成带来血管已再通的假象。
病例概述61岁女性,由于右侧大脑中动脉急性缺血症状而就诊,表现为左侧面部、手臂、腿部无力,向右凝视和同向性偏盲。
头部CT平扫中,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可见一Y字型的高密度影(图1A)。
由于本例患者经过评估后并未发现任何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因此经治医生给予了患者静脉rt-PA溶栓治疗。
患者接受了多时相CT血管造影,以对其脑血管的状态进行评估。
鉴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的高密度影相对应,经治医生认为此处的高密度影为血栓,因此计划进行血管内治疗。
然而,CT血管造影的初始阶段未显示出预期的血管闭塞(图1B),这提示患者初始CT平扫中看到的高密度是否可能为腔外钙化?一次多时相CT血管造影包括两次重复的扫描,以检测患者的血管是否有延迟的造影剂填充。
本例患者的CT在第二次的延迟扫描中,显示在先前高密度影远端的动脉持续缺乏强化,并且同侧大脑半球的动脉延迟填充,这与最初CT扫描时推断的血管阻塞是一致的。
由此,经治医生确定了这一高密度影为腔内钙化,故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并成功取出了钙化凝块(图1C)。
推测患者栓塞的可能来源是高度钙化的主动脉弓。
图1 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可见高密度钙化血栓图2 多时相CT血管造影,示不同时相的钙化灶及远端血管造影剂充盈情况病例启示自发性钙化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不常见病因,但现在这种病因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和二尖瓣钙化都可能导致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大脑中动脉的局灶性高密度影,提示此处血管血栓的存在。
钙化栓塞在CT平扫上通常表现为血管局部的高密度,并且在CT血管造影中显示为明亮的致密影。
在本例患者中,钙化栓塞在CT平扫中显示为血管高密度影,但并没有显示出在普通的动脉栓塞中见到的对比增强“戛然而止”的外观,在碘对比增强中则表现为等密度,类似于血管已经完成再通的状态。
中医逆转脑动脉钙化案例【最新版】目录1.脑动脉钙化的概念和危害2.中医对脑动脉钙化的认识3.中医治疗脑动脉钙化的方法4.脑动脉钙化的预防和护理5.成功案例分析正文脑动脉钙化是脑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主要是由于血管壁的钙盐沉积所导致。
脑动脉钙化会导致血管腔狭窄,从而影响脑部的供血,严重时可能引发脑卒中等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中医认为,脑动脉钙化的发生与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脑动脉钙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补益气血,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管壁的钙盐沉积,从而逆转脑动脉钙化的效果。
中医治疗脑动脉钙化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拔罐、按摩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滋阴清热等作用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当归、熟地等。
针灸、拔罐、按摩等方法也可以辅助中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脑动脉钙化的预防和护理同样重要。
预防脑动脉钙化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护理方面,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以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是一则中医逆转脑动脉钙化的成功案例:患者,男,62 岁,因反复头晕、乏力就诊。
检查发现,患者脑动脉钙化,血管腔狭窄。
采用中医治疗,主要用中药丹参、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的药物,并配合针灸、拔罐等方法。
经过 3 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头晕、乏力症状明显改善,复查发现脑动脉钙化程度有所逆转。
总之,中医在逆转脑动脉钙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补益气血等方法,可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管壁的钙盐沉积的目的。
钙化结节是什么意思钙化结节是指在人体内出现的一种病理性病变。
钙化结节在医学上也称为钙化灶,其特征是在组织或器官中形成的异常团块,通常由钙盐沉积引起。
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包括肺部、脑部、乳房、甲状腺等。
钙化结节通常会在X光、CT扫描等影像检查中被发现。
钙化结节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循环系统变化、炎症、肿瘤和退行性病变等。
基于这些不同的原因,钙化结节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在进行相关检查时,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的结果来确定钙化结节的性质。
钙化结节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有严重的健康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钙化结节可能是一种良性病变,比如乳腺钙化结节。
这种情况下,钙化结节通常由乳房组织发生的生理性或良性的变化引起。
此外,在某些疾病的早期阶段,钙化结节也可能是唯一的病理表现。
因此,及时发现和诊断钙化结节对于早期治疗和预防疾病进展非常重要。
然而,钙化结节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病理特征。
举例来说,肺部钙化结节可能与肺癌、结核或肺炎等疾病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必须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进一步的病理学评估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为了进一步评估钙化结节的性质,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如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检验和病理学分析等。
这些检查结果将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
总的来说,钙化结节是一种影像学上可见的异常结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某些人来说,钙化结节是一种可接受的生理现象,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它可能是某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因此,对于发现钙化结节的病人来说,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并进行全面的检查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和预防可能与这些结节相关的疾病。
文章导读人的身体上经常会出现钙化点,钙化点的部位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出现在胸腔部位,另外人的肺部、冠状动脉部位以及肝脏部位都很容易出现钙化点,除此之外,人的脑部也会出现钙化点,有的钙化点属于良性的,危害不会很大,但有的钙化点是疾病导致的,那就要引起重视了,下面为大家介绍有关脑部钙化点的知识。
脑部钙化点是什么意思?这种情况说明大脑组织中有个病灶。
这往往是继发性癫痫的原因。
意见建议:建议现在还是不严重的,一般主要是改善血液循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扩血管药物和银杏叶制剂等,常用的就是阿司匹林肠溶片,复方丹参片,芦丁片等。
脑部的钙化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钙化是正常的,如成人出现的松果体、脉络丛、豆状核钙化等就属于此类,无需任何处理;病理性钙化见于脑血管病变、供血不足、胶质瘤、寄生虫等导致。
建议到正规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
钙化灶是由于钙沉积所致,可以沉积在病变处,比如沉积在结核灶处。
一般钙化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
没有什么特殊治疗的。
只需要半年到一年复查B超,看有没有变化。
如果没有变化,不需要担心。
如果在长大,就需要进一步检查,可做腹部CT等。
松果体钙化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
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
松果体钙化面积大,移位,出现在小儿身上,则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能性。
脑部的钙化点分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
病理性钙化与脑血管病变,供血不足,胶质瘤等有关。
建议到医院神经外科诊治以便对症治疗。
这种情况是属于血管硬化,钙质沉积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明显的脑梗死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建议积极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预防高血压。
1800例0~89岁9个年龄组脑钙化对照分析摘要目的设9个不同年龄组相互对照,了解脑钙化在不同年龄的发生率和出现部位,为脑钙化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1800例0~89岁受检者,以10岁为1个年龄组,共9组,每组200例(男女各100例)。
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
比较不同年龄组脑钙化发生率及脑钙化部位数。
结果9个年龄组脑钙化发生率分别为10.50%、35.00%、47.00%、71.00%、74.50%、76.00%、76.50%、77.50%及77.00%。
0~9岁组脑钙化发生率低于10~19岁组和20~29岁组,0~9岁组、10~19岁组、20~29岁组脑钙化发生率均低于30~89岁6个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钙化率高低同年龄大小有一定关系,幼年和童年时期脑钙化少,20岁以后增多,30岁以后到达高峰,其增速逐渐趋向平行稳定。
30~89岁6个年龄组3个钙化部位所占比例高于0~29岁3个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89岁各组钙化部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钙化部位和钙化部位数与年龄相关,低龄者少,高龄者相对较多。
结论钙化出现于各年龄段,且发生率高低同年龄大小有关,低龄者发生率低,高龄者发生率高,鈣化部位低龄者少,高龄者多,但无论年龄大小,钙化部位多少,对钙化均应高度重视和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脑钙化;不同年龄;钙化部位;CT在头颅CT片上脑钙化影十分明显[1,2],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时可见,但是发生率有一定差别,钙化的部位、数量及大小亦不一致,本文采取对照方式,将0~89岁9个年龄组有无脑钙化和钙化部位数进行对比,了解脑钙化在不同年龄的发生率和出现部位,为脑钙化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2017年于本院自愿接受头颅检查的1800例0~89岁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10岁为1个年龄组,共9组,每组200例(男女各100例)。
脑CT诊断脉络丛钙化,是什么原因?
性别:女
年龄:41
病情描述:
脑CT诊断脉络丛钙化,是什么原因?
曾经的治疗及用药情况:
没有用药,说是不是问题
发病时间:最近一年
建议:病情分析:您好,首先来讲,双侧基底节、脉络丛钙化往往属于生理性钙化,一般在超过40岁以后的人常常可以见到这些结构的钙化。
另外有些病理性因素也可以造成基底节异常钙化,比如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脉络丛钙化也可以见于病理性的,比如脉络丛的囊肿或是某些感染等等。
指导意见:但是病理性钙化的发生与生理性钙化有一定的CT表现差异,因此推测您CT显示的钙化以生理性钙化的可能性大。
对于生理性钙化来讲,是不会引起什么临床症状的,就是说与您头颈部胀痛症状无关。
建议您必要时做一下经颅多普勒检查,并请医生参考血压和有无颈椎等异常来判断症状的原因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