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21.57 KB
- 文档页数:10
重烷基苯磺酸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预处理
- 对原料苯进行预热和净化处理,去除杂质。
- 将烷烃(如正辛烷或正壬烷)加热至适当温度,使其气化。
2. 苯烷基化反应
- 将预处理后的苯和烷烃气体在催化剂(如铝氯化物)存在下进行反应。
- 反应温度控制在60-120°C,压力为1-5atm。
- 反应生成烷基化苯。
3. 焦硫酸化
- 将烷基化苯与浓硫酸(98%以上)混合。
- 在90-120°C温度下进行反应。
- 反应生成烷基苯磺酸和副产物二氧化硫。
4. 中和/盐析
- 使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中和烷基苯磺酸溶液。
- 形成烷基苯磺酸钠或钾盐,并析出。
5. 盐洗涤
- 用水洗涤烷基苯磺酸盐,去除杂质和未反应物。
6. 酸化分离
- 将洗涤后的盐加入浓硫酸溶液中。
- 分离出烷基苯磺酸和副产物硫酸钠/钾。
7. 烷基苯磺酸精制
- 通过过滤、蒸馏或结晶等方法对烷基苯磺酸进行精制。
8. 干燥包装
- 将精制后的烷基苯磺酸干燥。
- 包装入适当容器,准备出售或使用。
重烷基苯磺酸广泛应用于洗涤剂、乳化剂、电镀添加剂等领域,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
整个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压力等参数,并注意环保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和环境友好。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首先是十二烷基苯磺酸的合成。
该反应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使用十二烷烃和苯反应生成十二烷基苯,再将其与浓硫酸反应生成十二烷基苯磺酸。
常用的反应温度为80-100℃,反应压力为1-3MPa。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十二烷烃和苯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并加入适量的催化剂(如铝烷类化合物)。
2.加热反应釜至80-100℃,保持一定的反应时间(一般为4-6小时)。
3.在反应过程中,应控制反应温度和釜内压力,以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
4.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中的未反应十二烷烃蒸馏出来,得到十二烷基苯。
接下来是将十二烷基苯磺酸中和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该反应是将十二烷基苯磺酸与苛性钠反应生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常用的反应条件为常温下进行反应,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苛性钠溶解于适量的水中,制备成10-15%的苛性钠溶液。
2.将十二烷基苯磺酸与苛性钠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常温下进行反应。
3.反应结束后,将溶液进行过滤,获得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根据以上的生产方法,可以得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流程如下:1.将十二烷烃和苯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并加入适量的催化剂。
2.加热反应釜至80-100℃,保持一定的反应时间。
3.在反应过程中,应控制反应温度和釜内压力。
4.反应结束后,蒸馏出未反应的十二烷烃,得到十二烷基苯。
5.将十二烷基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十二烷基苯磺酸。
6.将苛性钠溶解于水,制备成10-15%的苛性钠溶液。
7.将十二烷基苯磺酸与苛性钠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常温下进行反应。
8.反应结束后,过滤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以上就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
这个工艺流程是一个简化的描述,具体的操作过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
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方法
1.以苯为原料,通过与正癸醇反应,进行烷基化反应,得到十二烷基苯。
2.将得到的十二烷基苯与浓硫酸反应,进行磺化反应,生成十二烷基
苯磺酸。
3.将得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流程
1.烷基化反应
将苯和正癸醇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过磷酸铵作为
催化剂,将反应釜加热至一定温度,进行烷基化反应。
反应温度一般在
110-140摄氏度之间,反应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
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
2.磺化反应
将得到的十二烷基苯与浓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将混合物加热至一定
温度进行磺化反应。
反应温度一般在100-120摄氏度之间,反应时间也根
据具体情况确定。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
3.还原反应
将得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与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低温下进行
还原反应。
反应温度一般在0-10摄氏度之间,反应时间也根据具体情况
确定。
还原反应完成后,得到的产物中含有一定的无机盐,需要进行分离和纯化。
4.分离和纯化
通过蒸馏、结晶、过滤等方法,将反应产物中的杂质去除,得到纯净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产品。
经过干燥和包装后,即可得到最终的产品。
总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方法主要包括烷基化反应、磺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过程,通过适当的条件控制和分离纯化操作,最终得到纯净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产品。
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1、画出整个工艺流程图。
加氢分离脱氢分离烷基化分离煤油→精制煤油→直链烷烃→混合物→烯烃→烷基苯合物→烷基苯→烷基苯磺酸混合物→直链烷基苯磺酸→直链烷基苯磺酸钠SO3磺化分离 NaOH中和2、加氢的目的、原理及对原料的要求①加氢的目的:通过对煤油的选择性加氢,除去直馏煤油中的硫、氮、氧以及其它化合物等杂质,原因:因为这些杂质会使分子筛脱蜡装置中的吸附剂(分子筛)受到污染,降低使用寿命,也使烯烃饱和,改善油品的性质。
加氢原理:a、烯烃的饱和反应反应时,烯烃加氢催化成烷烃,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包括色泽稳定性)。
b.脱硫R,R′为烷基。
脱硫后,发生烷链断裂,生成低碳烃和H2S,使油品中残硫量小于1 ppm,改善产品气味,减少对设备的腐蚀和对吸附剂(分子筛)的污染。
c.脱氮脱氮后生成NH3,使油品中残氮量降至1 gpm以下,可改善产品的气味和色泽稳定性,减少对设备的腐蚀和对脱氢催化剂、吸附剂的污染。
d.除氧除氧的目的是,防止油品在高温下生成胶状物质。
e.除金属除去油品中的砷、镍、钒等化合物。
f.除氯化物直馏煤油中含氯量一般很低,危害不大,如果原料中含氯量很高,为防止HCL腐蚀,应选用耐腐蚀性能高的材料制作设备。
g.炔烃和二烯烃的饱和原料中它们的含量很少。
对原料的要求a.直馏煤油b.氢气联台装置中的氢气是循环使用的(除开工时由界外提供外),不足部分由界外补充。
补充氢气的组分应为:3.画出加氢工艺流程图4.加氢后的产品的组成①主产品——加氢精制煤油作分子筛蜡装置的原料,其主要性质如下:②副产品1——轻气油③副产品2——可燃气体5.加氢后的产品为什么用分子筛脱蜡?用何种分子筛?为什么?写出脱蜡过程。
解:因为正构烷烃分子的临界截面直径约为4. 9~5.6A,而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分子的临界截面直径均大于 5.6A,正构烷烃能通过孔道进入空穴而被吸附。
截面直径大于5A的非正构烷烃则不能进入空穴,留在分子空穴的外表面,分子筛外表面对分子的吸附能力比内表面小(约为其内表面的1 %) ,所以很容易被除去,易于分离并提纯正构烷烃。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化学式亲水基烷基苯磺酸钠,也称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具有亲水基的化学物质。
它的化学式为C12H25C6H4SO3Na,是一种具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质的物质。
它可以在水中形成胶体溶液,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
在化学工业、日化、纺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烷基苯磺酸钠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烷基化法,另一种是烷基苯磺酸钠的还原法。
直接烷基化法是将苯磺酸和烷基化合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
还原法是将苯磺酸和烷基化合物还原成对应的烷基苯磺醇,再将其转化为烷基苯磺酸钠。
烷基苯磺酸钠具有很好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化工领域,它是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可以用于制造洗涤剂、乳化剂、润滑剂、消泡剂等。
在日化领域,它可以用于制造洗发水、沐浴露、牙膏、化妆品等。
在纺织领域,它可以用于染料的分散、乳化和稳定。
烷基苯磺酸钠的应用还不仅限于此。
在农业领域,它可以用于制造农药、杀虫剂等。
在食品工业中,它可以用于制造乳制品、果汁等。
在石油化工领域,它可以用于制造合成润滑油、合成树脂等。
在医药领域,它可以用于制造口服药、注射剂、外用药等。
烷基苯磺酸钠作为一种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亲油性。
它在水中能够形成胶体溶液,并能够将水和油乳化。
这种性质使得烷基苯磺酸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烷基苯磺酸钠的制备方法也比较简单,成本较低,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总之,烷基苯磺酸钠作为一种具有亲水基的化学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的优良性能和简单制备方法使得它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烷基苯磺酸钠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流程介绍1.原料准备: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原料主要包括石油苯、石脑油、氢氧化钠和硫酸等。
2.石苯烷基化:首先将石油苯与石脑油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加入酸性催化剂,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烷基化反应。
该反应通常在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温度一般在100-15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2-4小时。
反应结束后,进行中和和分离,得到烷基化产物。
3.烷基苯磺化:将烷基化产物与浓硫酸进行反应,生成烷基苯磺酸。
该反应通常在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温度一般在80-10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4-6小时。
反应结束后,进行酸中和和分离,得到烷基苯磺酸。
4.烷基苯磺酸中和:将烷基苯磺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反应釜中进行中和反应。
反应温度一般在60-7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2-3小时。
反应结束后,再经脱色处理,得到苯磺酸钠。
5.湿磺化:将苯磺酸钠溶解在适量的水中,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浓硫酸和过氧化氢。
反应温度一般在60-80摄氏度,反应时间为2-4小时。
反应结束后,进行过滤或离心,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浆料。
6.干燥和粉碎:将湿磺化得到的浆料进行脱水和干燥处理,通常采用旋转蒸发器或喷雾干燥器。
然后,将干燥的产物进行粉碎,得到粉末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7.包装和贮存:将粉末状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包装,通常采用塑料袋或纸箱等。
然后,将包装好的产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以上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主要工艺流程介绍。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注意反应条件的控制、中间产物的分离和纯化等环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工艺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洗涤剂、染料、涂料等工业领域。
下面介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工艺。
首先,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原料主要有正十二烷、苯、氯化亚磺酸和氢氧化钠。
其中,苯和正十二烷的比例为1:1.2,
氯化亚磺酸和氢氧化钠的比例为1:1.1。
工艺步骤如下:
1. 氯化亚磺酸与苯反应得到苯磺酸。
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120℃,反应压力为0.6MPa,反应时
间为8小时,反应后得到苯磺酸。
2. 正十二烷与苯磺酸反应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
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150℃,反应压力为0.6MPa,反应时
间为8小时,反应后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
3. 十二烷基苯磺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90℃,反应压力为0.3MPa,反应时间
为4小时,反应后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4. 将得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脱色处理。
脱色处理条件: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使其脱色,然后通过过滤将溶液与活性炭分离,得到脱色后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5. 最后,将脱色后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干燥处理、粉碎、包装,成为最终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反应效果和产品质量。
总之,以上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工艺流程,通过以上工艺步骤可以高效地生产出优质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产品。
悬浮聚合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它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能够有效地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使液体更容易扩展和湿润固体表面。
悬浮聚合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常常用于制备高分子材料。
在悬浮聚合过程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可以作为乳化剂,将水溶性单体分散在水相中形成胶体颗粒。
通过加入引发剂和调节剂,乳化剂能够使单体在胶体颗粒表面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各种形状和粒径的高分子颗粒,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和药物载体的制备中。
悬浮聚合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乳化、聚合和固化。
首先,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水溶性单体混合,并加入适量的乳化剂,通过搅拌或超声处理使其形成乳化液。
然后,加入引发剂和调节剂,通过调节反应条件控制聚合反应的速度和分子量。
最后,通过加热或添加交联剂固化高分子颗粒,得到稳定的悬浮体系。
悬浮聚合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优点在于可以制备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高分子颗粒,并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聚合物的合成,还可以用于制备微胶囊、纳米颗粒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等功能材料。
此外,悬浮聚合还可以用于制备载药微球,
用于药物控释和靶向输送,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悬浮聚合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过程,可以用于制备各种高分子材料。
它的广泛应用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我们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悬浮聚合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流程原料准备:1.苯:优质苯作为原材料,通过稳定的供应渠道采购。
2.硫:硫是十二烷基苯磺酸的重要原料之一,通常以硫酸钠等硫化物来添加。
3.十二烷基苯:需要经过合成或提取的方式获取。
4.氢氧化钠:用于中和反应时,将酸性溶液中的酸性物质中和。
工艺流程:1.硫酸化反应:首先,将苯和硫酸钠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加热至适当温度,通过硫酸氧化反应,得到相应的硫酸酯化合物。
反应条件需要控制好,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
2.还原反应:将硫酸酯化合物与氢气和催化剂进行还原反应,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
还原反应条件需要控制好,包括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
3.酯化反应:将十二烷基苯磺酸与氢氧化钠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
4.过滤、洗涤:将反应混合物进行过滤和洗涤,去除杂质和未反应的物质。
洗涤过程通常使用水或其他溶剂进行。
5.浓缩、结晶:将过滤洗涤后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进行浓缩,以去除多余的溶剂。
随着浓缩程度的提高,溶液中的溶质浓度逐渐增大,最终可以实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结晶。
6.过滤、干燥:将结晶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过滤和干燥,去除多余的溶剂,得到最终的产品。
7.包装: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产品,最后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验。
通常以适当的包装方式,将产品包装好供应市场使用。
以上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硫酸化反应、还原反应、酯化反应、过滤洗涤、浓缩结晶、过滤干燥和包装等步骤。
该工艺流程需要控制各个反应条件,确保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达到要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设计流程1.原料准备2.苯烷基化反应将一定量的苯和十二烷烃按比例混合,然后加入催化剂,通入氢气,并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反应,使苯和十二烷烃反应生成烷基苯。
催化剂通常选择铝矾土或硅铝酸盐。
3.磺化反应将烷基苯与酸水溶液按一定的摩尔比混合,然后加入催化剂进行磺化反应。
磺化反应通常在高温和高压下进行,确保反应充分进行并提高产率。
催化剂通常选择过氧化氢或硫酸。
4.中和反应将磺化反应产生的烷基苯磺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需要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以充分反应并避免温度过高。
5.沉淀和分离中和反应产生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会结成沉淀物。
通过过滤或离心机将沉淀物分离出来,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
分离后的沉淀物可以通过洗涤和干燥来提高纯度。
6.干燥和包装将分离的沉淀物进行适当的干燥,使其水分含量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
然后将干燥后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包装,通常选择密封的塑料袋或容器,以防止潮湿和污染。
7.检验和质量控制对生产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质量检验。
主要测试项目包括外观检查、含量测定、PH值测定、泡沫性能、溶解性等。
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并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来提高产品质量。
8.尾气处理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机气体和废水。
通过适当的尾气处理,如吸附和焚烧,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上述是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设计流程的详细介绍,包括原料准备、苯烷基化反应、磺化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和分离、干燥和包装、检验和质量控制以及尾气处理等方面。
这个流程的设计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并提高生产效率。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流程资料一、原料准备1.苯乙烯:苯乙烯是合成十二烷基苯磺酸的主要原料之一,通常通过石油化工原料制取。
2.硫酸:硫酸是制备苯磺酸的主要原料之一,可以从矿石中提取。
3.十二烷基苯:十二基烷基苯是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的原料之一,可以从石油化工产物中提取。
二、反应步骤1.苯磺化反应:将苯乙烯和硫酸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条件,使其进行苯磺化反应。
该反应的主要反应物为苯乙烯和硫酸,生成的产物为苯磺酸。
2.硫酸中和:将苯磺酸与碱(如氢氧化钠)反应中和,生成苯磺酸钠。
该反应的主要目的是将苯磺酸转化为苯磺酸钠,并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稀释。
3.还原:还原是将还原剂(如二硫化碳)加入反应体系中,对苯磺酸钠进行还原反应,并生成十二烷基苯。
4.烷基化:将还原后的十二烷基苯与苯磺酸钠进行反应,生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三、工艺控制1.反应温度: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质量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具体反应条件进行控制。
通常,苯磺化反应温度在60-90℃,硫酸中和温度在70-100℃,还原反应温度在180-220℃,烷基化反应温度在90-120℃。
2.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反应体系中各步骤的持续时间,需要根据反应速率和产物质量要求确定。
3.反应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质量比指的是反应体系中各原料的质量比例。
合理的反应物质量比可以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质量。
4.搅拌速度:搅拌速度对反应物料的混合均匀度和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需要根据反应体系的特点确定。
四、安全与环保措施1.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需要经过处理,以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2.在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压力等参数,防止反应条件超过设定的安全范围,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3.反应过程中有关化学品的操作需要符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戴系统的防护设备。
4.废液的处置需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法规。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设计流程1.原料准备:2.磺化反应:磺化反应是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关键步骤。
将苯和正十二烷按一定比例加入反应釜中,加入适量的催化剂,加热至反应温度,并进行搅拌,使得反应物充分混合。
反应后,用水冷却反应釜,停止反应并进行分离。
3.过滤和洗涤: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通过过滤器去除悬浮物和固体颗粒,得到滤液。
滤液中可能还含有一定量的未反应物和有机溶剂,需要进行洗涤。
将滤液加入洗涤釜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洗涤剂,进行搅拌和加热,以去除未反应物和有机溶剂,并使滤液达到洗涤要求。
4.离心分离:将洗涤后的滤液进行离心分离,以去除悬浮物。
将滤液加入离心机中,调整离心机参数,如转速和时间,使悬浮物沉淀于离心管底部,得到上清液。
5.中和和结晶:将上清液进行中和处理,使其达到最佳酸碱度。
通常使用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具体用量根据实验数据确定。
中和后的溶液进行结晶处理,通过控制温度和风速,使溶液中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结晶形成晶体固体。
6.湿法粉碎:将结晶固体经过湿法粉碎,使其颗粒度更细,有利于后续的干燥和包装。
7.干燥和包装:将湿法粉碎后的产物进行干燥,去除水分,得到干燥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然后按照产品规格和包装要求,将干燥的产物进行包装,储存和销售。
注意事项:1.在整个工艺设计流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压力和搅拌速度等参数,以确保反应的效果和质量。
2.选择适当的反应设备和过滤设备,以满足工艺需求,并提高工艺效率。
3.需要对每个步骤中产物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4.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可以适当进行工艺优化和改进,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以上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设计流程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实用工艺流程一、原料准备1.石脑油:购买到合格的石脑油,并进行测试,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2.硫酸:购买到纯度高、质量稳定的硫酸。
3.氯甲烷:购买到合格的氯甲烷。
4.苛性钠:购买到高纯度的苛性钠。
二、反应器装置准备1.反应釜:选择合适的反应釜,根据生产规模确定容积大小。
2.搅拌器:选用高效的搅拌器,确保反应混合均匀。
3.控温系统:安装恒温控制系统,确保反应温度控制精确。
4.给料系统:配置给料系统,以便准确控制原料的给量。
三、工艺流程1.预处理石脑油:将石脑油经过脱酸、脱硫等处理,清除杂质。
2.反应:将预处理后的石脑油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同时加入适量的苛性钠作为催化剂,开始反应。
反应时间根据不同要求可在几小时到数天之间。
3.中和:当反应结束后,加入苛性钠中和反应液,使之中和。
中和后的液体进行脱色处理,去除色度。
4.分离:将中和后的液体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分离得到原液,同时回收废液,以减少浪费。
5.结晶:将原液进行浓缩,通过降温结晶,获得结晶产物。
6.过滤:将结晶产物经过过滤、干燥等处理,得到精制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四、产品质量检测1.外观:检查产品外观是否无杂质,颜色是否均匀。
2.活性物质含量:采用标准方法检测活性物质含量是否满足要求。
3.溶解度:检查产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是否符合规定。
4.酸值:检测产品的酸值,判断产品酸碱度是否符合要求。
5.水分含量:通过测试测定产品的水分含量,确保水分符合要求。
五、工艺优化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不断优化工艺流程。
可以进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助剂、中和条件等方面的优化,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六、安全措施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
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接触和吸入有害物质。
以上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实用工艺流程。
通过精心的操作和管理,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产品,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工艺第一节概述一、产品概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是目前主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是合成洗涤剂活性物的主要成分。
具有强力去污、湿润、发泡、乳化、渗透、分散等功能。
广泛用于日化、造纸、油田、油、水泥外加剂、防水建材、农药、塑料、金属清洗、香波、泡沫浴、纺织工业的清洗剂、染色助剂和电镀工业的脱脂剂等。
二、产品规格1.分子式:C12H25C6H4SO3Na2. 其疏水基为十二烷基苯基,亲水基为磺酸基。
其十二烷基的支链较直链去污力强,而支链比直链溶解度好。
带有支链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难于生物降解,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可生物降解。
3.分子量:3484.规格:根据用户需要将十二烷基苯磺酸中合成浓度不同的钠盐溶液(总固形物W 55%),中和产物中除活性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外,还有无机盐(如芒硝等)、不皂化物(如石蜡烃、高级烷基苯、砜等)以及大量的水。
而实际中,用户为了适应不同配方的需要, 往往更喜欢直接购买十二烷基苯磺酸, 再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工艺的不同作进一步应用。
三、原料路线和生产方法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路线如图1。
(1)丙烯齐聚法:丙烯齐聚得到四聚丙烯,再与苯烷基化,然后磺化、中和而得到高度支链化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TPS)。
TPS不易生物降解,造成环境公害,60年代已被正构烷基苯所取代,现只有少量生产作农药乳化剂用。
2)石蜡裂解法3)乙烯齐格勒聚合法:由路线(2)和路线(3)先制得a烯烃,由a -烯图1 烃作为烷基化试剂与苯反应得到烷基苯。
这样生产的烷基苯多为2-烷基苯,作洗涤剂时性能不理想。
4)煤油原料路线:该路线应用最多,原料成本低,工艺成熟,产品质量也好。
第二节工艺原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以直链十二烷基苯进行磺化反应生产所得。
磺化剂可以采用浓硫酸、发烟硫酸和三氧化硫等。
磺化反应属亲电取代反应,磺化剂缺乏电子,呈阳离子,很容易进攻具有亲和性能的苯分子,在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和苯环上易发生取代反应,接受电子,形成共价键,和苯环上的氢发生取代反应。
由于磺化剂的种类、被磺化对象的性质和反应条件的影响, 有的磺化剂(如发烟硫酸)本身就是很强的氧化剂,因此在主反应进行的同时,还有一系列二次副反应(串联反应)和平行的副反应发生,情况十分复杂。
直链烷基苯进行磺化,当反应温度过高或反应时间过长时,主要的副反应是生成砜。
、反应原理1.主反应:以浓硫酸为磺化剂:以发烟硫酸为磺化剂:以SO3 为磺化剂:其中R 为C12H252.副反应:十二烷基苯采用三氧化硫或发烟硫酸作磺化剂,当反应温度较高或反应时间过长时,砜的生成是重要的副反应。
以发烟硫酸为磺化剂:以SO为磺化剂:砜是黑色有焦味的物质,它的产生对磺酸的色泽影响很大;同时,它不和烧碱反应,使最终产品的不皂化物含量增高。
二、反应特点以硫酸为磺化剂,反应中生成的水使硫酸浓度降低,酸耗量大,反应速度减慢,转化率低,生成的废酸多,产品质量差。
通常不用硫酸作磺化剂。
以发烟硫酸为磺化剂,生成硫酸,该反应亦是可逆反应,为使反应向右移动,需加入过量的发烟硫酸,其结果会产生大量的废酸。
但其工艺成熟,产品质量较稳定,工艺操作易于控制,所以至今仍有采用。
以SO作为磺化剂,反应可按化学计算量定量进行,三氧化硫利用率高,没有废酸、没有水生成,中和时省碱,单耗低。
因此,目前生产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主要以SO作为磺化剂。
本章主要介绍以SO为磺化剂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
三、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1热力学分析磺化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
根据范特霍夫等压方程式dlnK牛,温dT RT度升高,平衡常数K下降,对直链烷基苯的转化不利。
温度太低,产物磺酸的粘度增加,对传质和传热不利,亦会影响到产物的质量。
2.动力学分析以SO作为磺化剂,磺化反应的速率方程可以表达为:r=k[ArH][SO 3],Ea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反应速率常数k Ae RT,该式中表观活化能Ea对k的影响很大。
如根据公式Ea=-1 r H m|,则SO磺化时,反应速率比发烟硫酸和浓硫酸大的多,因此SO磺化时不仅应严格控制气体中的SO浓度和它与烷基苯的摩尔比,而且应强化反应物料的传质和传热过程,以确保将反应温度得到有效地控制。
一、工艺条件和控制图2 1 .SO3 浓度和它与烷基苯的摩尔比三氧化硫磺化为气- 液相反应,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磺化物料粘度可达l200mPa • s,SO3 与烷基苯的摩尔比对磺化产物的影响见图2。
由图知SO3 用量接近理论量时磺化产品质量最佳,因此磺化配比为摩尔比l :~。
为了易于控制反应,避免生成砜等副反应,三氧化硫常被干燥空气稀释至浓度为3~5%。
2.温度磺化反应属气- 液非均相反应,主要发生在液体表面,扩散是主要控制因素。
而反应为强放热瞬时反应,温度升高对直链烷基苯的转化不利,工业上反应温度控制在25 C,不超过30 C。
二、反应器三氧化硫磺化反应属气液非均相反应,主要发生在液体表面或内部。
在大多数情况下,扩散速度是主要控制因素,反应为强放热瞬时反应,大部分反应热是在反应的初始阶段放出。
因此如何控制反应速度,迅速移走反应热成为生产的关键。
在反应过程中副反应极易发生,反应系统粘度急剧增加,烷基苯在50C时其粘度为1mPa- s,而三氧化硫磺化产物的粘度为• s。
因此带来物料间传质和传热的困难,使之产生局部过热和过磺化。
同时磺酸粘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过低,粘度加大,因此反应温度的控制又不能过低。
以上特点正是考虑磺化反应器设计和磺化工艺控制的基础。
目前,已工业化的磺化反应器主要有多釜串联式和膜式两大类。
多釜串 联式,也称罐式, 50年代业已开发成功。
它具有反应器容量大, 操作弹性大, 结构简单,易于维修,无需静电除雾和硫酸吸收装置,投资较省的优点。
缺 点是仅适合于处理热敏性好的有机原料,对热敏性差的有机物料则不适宜。
膜式反应器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品种范围广,已成为发展趋势。
膜式反 应器的种类有升膜、降膜、单膜、多膜等多种形式。
单膜多管磺化反应器是 由许多根直立的管子组合在一起,共用一个冷却夹套。
其液体有机物料通过 小孔和缝隙均匀分配到管子内壁上形成液膜。
反应管内径为 8~18mm 管高 ~5m 反应管内通入用空气稀释约3~7%的三氧化硫气体,气速在20~80m/s 。
气流在通过管内时扩散至有机物料液膜,发生磺化反应,液膜下降到管的出 口时,反应基本完成。
单膜多管式反应器的构造设计专利有许多公司拥有。
如图 3 所示为意大利 Mazzoni 公司多管式薄膜磺化反应器示意图。
双膜隙缝 式磺化反应器由两个同心的不锈钢圆筒构成,并且有内外冷却水夹套。
两圆 筒环隙的所有表面均为流动着的反应物所覆盖。
反应段高度一般在5m 以上。
空气一三氧化硫通过环形空间的气速为 l2~90m /s ,气浓为4%左右。
整个反应器分为三部分:项部为分配部分,用以分配物料形成液膜;中间反应部 分,物料在环形空间完成反应;底部尾气分离部分,反应产物磺酸与尾气在 此分离。
其结构简图见图 4。
目3前以 日本 研制 的 TO 反应 器(也图 图-4称等温反应器)最先进。
其进料分配体系是一种环状的多孔材料,孔径10~50 卩m。
它不但加工、制造、安装简单,而且形成的液膜更均匀。
此反应装置还采用了二次保护风新技术,即在液膜和三氧化硫气流之间,吹入一层空气流,这样可以使二氧化硫气得到稀释,并在主风和有机物料之间起了隔离作用,使反应速度减慢,延长了反应段。
它不但消除了温度高峰,而且在整个反应段内温度分布都比较平稳,接近一个等温反应过程,显着的改善了产品的色泽并减少了副反应。
第四节工艺流程一、原料准备(一)十二烷基苯制备(LAB)1.正十二烷烃的提取天然煤油中正构烷烃仅占30%左右,将其提取出来的方法有两种,尿素络合法和分子筛提蜡法。
(1)尿素络合法尿素络合法是利用尿素能和直链烷烃及其衍生物形成结晶络合物的特性而将正构烷与支链异构物分离的方法。
在有直链烷烃和其衍生物存在时,尿素可以由四面晶体转化形成直径为,内壁为六方晶格的孔道。
直链烃烷,例如C12正构烷烃的横向尺寸约在,如果增加一个甲基支链,它的横向尺寸就增加到,分支链越大,横向尺寸越大,苯环或环烷环的尺寸更大,如苯的直径达。
这样一来煤油中只有小于尿素晶格的正构烷烃分子才能被尿素吸附入晶格中,而比尿素晶格大的支链烃、芳烃、环烷烃就被阻挡在尿素晶格之外。
然后再将这些不溶性固体加合物用过滤或沉降的办法将它们从原料油中分离出来。
将加合物加热分解,即可得到正构烷烃,而尿素可以重复使用。
(2)分子筛提蜡法应用分子筛吸附和脱附的原理,将煤油馏分中的正构烷烃与其它非正构烷烃分离提纯的方法称为分子筛提蜡。
这是制备洗涤剂轻蜡的主要工艺。
分子筛也称人造沸石,是一种高效能高选择性的超微孔型吸附剂。
它能选择性地吸附小于分子筛空穴直径的物质,即临界分子直径小于分子筛孔径的物质才能被吸附。
在分子筛脱蜡工艺中选用5A 分子筛就是基于此点。
5A分子筛的孔径为~,因此它只能吸附正构烷烃,而不能吸附非正图-5构烷烃。
吸附了正构烷烃的分子筛经脱附得到正构烷烃。
脱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热切换脱附、压力切换脱附、用非吸附物质吹扫脱附,用非吸附物质置换脱附等,吸附性更强的物料也可用吸附性弱的物料进行置换脱附。
现较多采用低级烷烃等更易吸附的物质进行置换脱附。
2.苯烷基化反应由上述方法得到的正构烷烃可经两条途经制得烷基苯:一为氯化法,二为脱氢法。
(1)氯化法此法是将正构烷烃用氯气进行氯化,生成氯代烷。
氯代烷在催化剂三氯化铝存在下与苯发生烷基化反应而制得烷基苯。
流程简图见图5。
反应混合物经分离净制除去催化剂络合物和重烃组成的褐色油泥状物质(泥脚)。
再分离出来反应的苯和未反应的正构烷烃,分别循环利用,得到粗烷基苯。
粗烷基苯虽已可以使用,但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仍需精制处理,以除去大部分茚满、萘满等不饱和杂质。
这样产品可避免着色和异味。
(2)脱氢法脱氢法生产烷基苯是美国环球油品公司(UOP)开发并于1970 年实现工业化的一种生产洗涤剂烷基苯的方法。
由于其生产的烷基苯内在质量比氯化法的好,又不存在使用氯气和副产盐酸的处理与利用问题,因此这一技术较快地在许多国家被采用和推广。
生产过程大致如图15-6 所示。
煤油经过选择性加氢精制,除去所含的S、N O双键、金属、卤素、芳烃等杂质。
高纯度正构烷烃提出后,经催化脱氢制取相应的单烯烃,单烯烃作为烷基化剂在HF 催化剂与苯进行烷基化反应,制得烷基苯。
精馏未反应的苯和烷烃、使其循环利用,此时便得到品质优良的精烷基苯。
(二)三氧化硫制备三氧化硫可由三种方法得到:液体三氧化硫蒸发,发烟硫酸蒸发和燃硫法。
后者是采用燃烧硫磺来产生三氧化硫的。
硫磺在过量空气存在下直接燃烧成二氧化硫,再经催化转化为三氧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