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区域稳定性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七章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与区划1.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区域稳定性问题评价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如下方面:’(1) 分析工程建设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地球物理环境与地壳深部结构特征、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区域地震活动的一般规律。
(2) 根据地质研究和测试分析资料,评价区域及拟建场地附近断裂活动特征。
重点在于分析评价最新活动形式与休止年代、历史平均滑动速率、活动周期及最大的发震强度等与断层近期活动历史有关的基本问题。
(3)根据最终确定的模式,分析由地球动力学机制所决定的活动带和稳定区的发育分布情况,为拟建工程选择最优场地。
(4)分析确定已选场地附近发震断层的分布及潜在的强震震源区,并根据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及潜在的震中距确定场地的基本烈度,应用概率分析方法确定场地的地振动参数。
(5) 如果是水工建筑物,需对水库诱发地震问题作出评价。
2.区域稳定性评价的研究途径和技术方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区域稳定性研究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途径和方法方面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已取得两方面显著进展。
一是研究工作已从传统的“现象描述一定性评价”的向“机制研究—定量评价”的方向发展。
二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而且还使人们对客体的研究既能从更宏观的方面纵观全貌、掌握区域规律,又能从更微观、更理性的方面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显著提高了对客体的研究深度。
(1) 分区、分级指标评价法早期的研究是以条件和现象的观察描述为基础,通过地质分析得出一些定性评价的结论,为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可称之为“现象描述—定性评价”研究阶段。
之后,一些研究者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深入分析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各项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一定的理论概念为指导,以多项指标的综合判别为手段,通过多级区划和编制相应图件来实现区域稳定性的半定量评价的分区、分级指标评价途径(表)。
(2) 模式机制研究-定量评价法近年来的研究实践表明,对于任何一个地区,由各种现象及由其所反映的活动带和稳定区,绝不是偶然的或杂乱无章的。
第3章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二、区域地壳活动深部构造特征三、区域现代地壳活动性特点四、区域断裂活动特征五、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及特征六、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七、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区)及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岩石壳内,正在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作用对地壳表层及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即是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地壳形变、断裂位错形成的地质灾害影响人类和工程建筑的安全程度。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在地壳内动力作用下,城市所处区域由于现代地壳变形、断裂活动、地震活动、岩浆及火山活动等影响下,地壳相对稳定程度以及对城市工程建筑的影响程度。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1. 地壳结构和组成•2. 地壳的动力条件•3. 现代地应力场•4. 现代地壳变形•5. 活动断裂•6. 地震活动•7. 火山活动•1. 地壳结构和组成•地壳厚度、组成、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深大断裂及其分布、活动性等•2. 地壳的动力条件•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如重力梯度带、布格异常变化带、地热场的变化—高热流值带以及压强变化等。
•地球的重力场是重力势的梯度,可以通过重力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和观测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扰动来求得。
由于重力均衡作用,重力场可以反映地幔以及地壳、地幔边界的起伏状况,称之为地壳均衡。
•地球重力场:地球上由于物质密度各处存在差异,使得地球重力场并不均匀。
NASA“葛雷斯”重力探测卫星得出的地球重力分布图,红色代表高重力区域,蓝色则代表低重力区。
地热场•火山、热泉以及成矿热流体都表明地热是客观存在的。
地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板块运动、地震,还有高山的隆升等等都是由地热的差异引起的。
•地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放热形成的,主要通过传导和对流扩散的方式向外传递,在此过程中出现矿物相转变、地幔对流、岩浆喷发等地质作用。
•3. 现代地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现代应力场特征、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剪应力的分布、大小、方位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