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参数区划图(赣州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25.60 MB
- 文档页数:1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1、编制依据1.1、江西省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项目两阶段施工图设计资料;1.2、交通部现行的设计、施工规范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1.3、江西省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项目《技术规范》;1.4、我单位的技术实力、设备实力、管理水平、施工能力;1.5、我单位有关人员对施工现场察看获取的资料等。
2、编制范围江西省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AS12合同段内施工的所有桥梁、路基、软基处理及路基排水防护等工程项目3、编制原则3.1、确保工期的原则根据招标文件对本合同段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实行网络控制、进度监控,确保实现工期目标,满足业主的要求。
3.2、优质高效的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积极推广“四新”技术,控制关键线路施工,注意均衡作业和工序衔接,防止或减少窝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效率,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目的。
3.3、安全第一的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
由于本工程具有施工项目多,交叉作业多,现场环境复杂等特点,因此在施工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安全因素,保证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在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本工程施工。
3.4、方案优化的原则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严格遵照合同文件的要求,对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
3.5、科学配置的原则根据本标段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安全可靠性相结合,组织有效性、经济适用性。
选择工序能力指数最佳的施工机具或设备,保证工程工期及质量。
充分考虑本工程的特点、重点及施工难点,在施工组织中实行科学配置,选派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化施工队伍,投入高效先进的施工设备。
在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上,充分利用我公司桥梁施工的先进技术成果,发挥我公司技术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
第三节上车田(二)大桥工程地质说明一、概述上车田(二)大桥位于中龙乡上车田村,中心桩号为K145+060,设计桥梁全长146米,共7跨,每跨20米,桥面净宽10.75米,上部结构均采用预应力砼空心板,桥墩采用柱式墩、桩基础;桥台采用肋台、桩基础。
本次勘探共布设钻孔8个,其中利用初勘钻孔3个,因此本次只完成5个钻孔,累计完成进尺112.7米,采取岩样4组,地质调绘0.5Km2,外业工作于2007年7月9日完成。
二、地形地貌桥区位于山间盆地,一侧桥台为岗地,出露基岩为强风化变余砂岩,山顶标高152.4米,地面标高119米左右,地表多为水田。
所跨小河与大桥近直交,河床被砂、卵石所覆盖,河水清澈,跨越的村道为当地老乡出行的交通要道。
三、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孔资料,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桥区地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残坡积(Q4el+dl)及寒武系中统高滩群变余砂岩(Є2gt),各地层的岩性如下:(一)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及残坡积(Q4el+dl)①-1亚砂土:黄色,稍湿,松散,成分主要为粉粒,含粉细砂及植物根系等,干强度较差,取芯率约76%。
①-2碎石土:黄色,稍湿,松散,碎石成分主要砂岩,棱角状,粒径2-5cm不等,粘粒充填,取芯率约70%。
①-3卵石土:黄褐,饱和,松散-稍密,成分主要为变余砂岩,粒径多为2-6cm,次圆状,级配一般,砂砾充填,取芯率约62%。
(二) 寒武系中统高滩群变余砂岩(Є2gt)②-1强风化变余砂岩:黄褐色,岩体破碎,岩质软,岩芯多呈短柱状、碎块状,裂隙发育,裂隙面有铁锰质渲染,取芯率约71%。
②-2弱风化变余砂岩:灰色,岩体较完整,以中厚层状结构为主,裂隙多为钙质及硅质充填,岩质较坚硬,取芯率约82%,RQD约67%。
四、水文地质条件桥区范围内地表有一条小河,宽约5米,常年流水,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为典型的山区暴涨暴落型。
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解读及贯标要点林功丁【摘要】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一般建设工程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依据.为正确理解和掌握新一代《区划图》的目的,文章通过对新一代《区划图》的解读,并结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提出贯标要点.【期刊名称】《福建建筑》【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贯标要点【作者】林功丁【作者单位】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福建福州3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5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1](以下简称为新一代《区划图》)于2015年5月15日发布,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
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均要按该标准执行。
众所周知,地震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并不都是由于地震本身造成的。
据统计,地震灾害中95%以上的人员伤亡都是因建筑物倒塌所致。
因此,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
抗震设防的首要环节是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震能力。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就是以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将国土范围划分为不同地震危险程度或抗震设防等级的地图,是一般建设工程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依据。
本文通过对新一代《区划图》的解读,并结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以下简称为现行《抗震规范》)和该规范2016局部修订版[3]的要求提出贯标要点,以期达到正确理解和掌握新一代《区划图》的目的。
我国前三代《区划图》以地震烈度为指标,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
第一代《区划图》1957年出版,编制原则为历史地震烈度的重复原则和相同发震构造发生相同地震烈度的类比原则,给出未来(无时限)可能遭遇历史上曾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防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型、社会型和基础型的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19-2020年)、《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赣府发[2019]3号)、《江西省防震减灾“十一五”专项规划》及《江西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抗震防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有关规定与措施是指导抗震防灾事业发展,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增强农村防震保安能力,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审批重大项目、科学合理投资的依据之一。
一、江西省抗震防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1. 抗震设防区划现状。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9和《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见附图1)的规定,我省抗震设防区及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共涉及8个设区市的43个县(市、区、场)。
其中:寻乌县、会昌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南昌市(5个市辖区)、九江(2个市辖区),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余干县、九江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瑞昌县、德安县、都昌县、武宁县、修水县、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青垦殖场、靖安县、铜鼓县、宜丰县、宁都县、石城县、瑞金县、安远县、定南县、龙南县、全南县、大余县及黎川县、浮梁县的部分乡、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永修县、丰城市、广昌县、于都县、信丰县、万安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
江西省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序号抗震设防区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序号抗震设防区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1 寻乌县7 0.10g 19 铜鼓县6 0.05g2 会昌县7 0.10g 20 宜丰县6 0.05g3 南昌市(含5个市辖区) 6 0.05g 21 宁都县6 0.05g4 九江市(含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共青垦殖场和2个市辖区) 6 0.05g 22 石城县6 0.05g5 南昌县6 0.05g 23 瑞金市6 0.05g6 新建县(县城) 6 0.05g 24 安远县6 0.05g7 进贤县6 0.05g 25 定南县6 0.05g8 余干县6 0.05g 26 龙南县6 0.05g9 九江县6 0.05g 27 全南县6 0.05g10 彭泽县6 0.05g 28 大余县6 0.05g11 湖口县6 0.05g 29 浮梁县(西湖乡) 6 0.05g12 星子县6 0.05g 30 黎川县(德胜关镇) 6 0.05g13 瑞昌市6 0.05g 31 永修县为地震重点监测地区这几个县市在抗震设防等级方面,甲类建筑工程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抗震设防等级;乙类建筑工程按6度设防,其他一般建筑工程应在逐步完成本地区抗震设防区划,报批准后,采取相应的措施.14 德安县6 0.05g 32 丰城市15 都昌县6 0.05g 33 广昌县16 武宁县6 0.05g 34 于都县17 修水县6 0.05g 35 信丰县18 靖安县6 0.05g 36 万安县2.我省地震地质构造复杂。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工程概况一、编制依据1、由赣州宏泰公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标办公室所发的赣丰线筲箕塘至池溪口段公路建设工程工程投标文件、第001号补遗书。
2、由江西省赣南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的赣丰线筲箕塘至池溪口段建设工程工程全套施工图纸。
3、现行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国家工期定额及相关?国家标准?。
4、现行江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5、本工程的现场环境及施工条件。
6、本公司施工管理、技术、设备生产能力及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二、工程建设意义及工程概况1、工程建设意义赣丰线筲箕塘至池溪口段公路是赣州市连接赣州市新飞机场及赣粤高速公路唯一的通道,该路建成有助于发挥赣州市空中运输及高速公路路网的整体效益,有助于大赣州的进一步扩大与对外开放,强化与沿海兴旺省市的经济互补,使赣州市尽快成为承接沿海省市产业转移的基地,成为沿海省市优质农副产品的供给基地,成为沿海省市劳动力、电力、矿产品等输送基地,成为沿海大中城市旅游的后花园,对赣州的经济建设和开展有重大意义。
2、工程现状;本工程路线全长∽K10+660段为一级公路、K10+660∽K13+770.∽K10+660段位于赣州市迎宾大道终点筲箕塘转盘K5+571.482处,途经蟠龙镇的王虎坑、凤岗镇的迎龙丘,终于K10+660,长。
K10+660∽K13+770.752为浙变段,为二级公路,途经凤岗镇的蔡背、横岭、池溪口,终于赣粤高速公路与赣丰线交汇处,长,两路线总长,路线增长系数1.003。
3、技术标准∽K10+660段、K10+660∽K13+770.752段。
①∽K10+660段采用的技术标淮:⑴公路等级:本路段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⑵设计速度:80KM/h;⑶桥涵设计荷载标淮:公路-Ⅰ级;⑷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小桥涵及路基均为1/100;⑸路基宽度:;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⑺其它指标按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淮?〔JTGB01-2003〕的规定执行;②∽K10+660段⑴公路等级:本路段为双向二车道二级公路;⑵设计速度:80KM/h;⑶桥涵设计荷载标淮:公路-Ⅱ级;⑷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为1/100、小桥涵及路基为1/50;⑸路基宽度:12m;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⑺其它指标按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淮?〔JTGB01-2003〕的规定执行;4、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⑴、地形与地貌概况路线经过地区属丘陵地形,一般海拔高度110-140米,相对高差20米左右,局部为30米左右,路线经过地段为低山丘陵间夹长带状山前河谷盆地,地形起伏频繁,植被稀疏,主要以草和松杉为主。
江西省上高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4~2024)上高县人民政府二O一三年六月江西省上高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4~2024)规划编制组:主编:贺小蓉参编人员:邓有平王荣明罗升华肖锟邓煜文方玉莲刘梅实施单位:上高县人民政府编制单位: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时间:二○一三年六月目录一、前言 (5)二、社会经济概况 (6)(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6)(二)地质环境背景 (6)三、矿山环境现状与趋势分析 (9)(一)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9)(二)矿山环境问题现状及危害 (10)(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 (12)四、矿山环境影响评估 (15)(一)现状评估 (15)(二)预测评估 (17)(三)综合评估 (18)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20)(一)指导思想 (20)(二)基本原则 (20)(三)规划目标 (22)(四)主要任务 (25)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 (26)(一)规划的原则与部署 (26)(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27)(三)矿山环境治理 (30)(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31)(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措施 (33)(六)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工程 (36)八、经费估算与筹措 (38)(一)经费估算 (38)(二)资金筹措 (38)(三)效益分析 (39)九、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2)(一)组织保障 (42)(二)技术保障 (43)(三)资金保障 (43)(四)时间进度保障 (44)十、附则 (45)附表:表1 上高县矿山环境现状评估表表2 上高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表表3 上高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表附图:图1 江西省上高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图2 江西省上高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分级图图3 江西省上高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附件:江西省上高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编制说明一、前言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遏制、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有关要求,依据《上高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制定本《规划》。
第四篇隧道第一节中龙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一、概述中龙隧道位于泰和县中龙乡白竹市村附近,设计为连拱式隧道,隧道进硐口位于白竹市村西面约0.2Km处,起迄里程桩号为K148+140~K148+635米,全长495米,设计路面标高127.710(进口)~132.815(出口)米;净空高度5.000米。
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表1.0.4分类,该隧道属于公路短隧道。
本次勘察为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根据江西省交通设计院钻孔布置表布设钻孔8个(后由于设计方案调整,实际只利用了5个钻孔的资料,见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钻探总进尺312.55米,采岩样17组,水样1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绘面积0.85km2,物探采用高密度电法和测井相结合,电法测线沿隧道中轴布设纵测线一条,共长780米,在进、出硐口各布设一条物探横测线,共长600米,总测线长1380米,对ZK2、ZK3、ZK7钻孔进行了测井,外业工作于2007年08月04日完成。
二、地形地貌隧道区域为构造剥蚀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微地貌简单,主要为沟谷及山间冲沟,地表植被茂盛,主要为松树、灌木和杂草,通视条件差。
山势走向较紊乱,区内最高点标高为232.60米,最低标高为105.90米,相对高差126.70米。
隧道进硐口位于低山山脚,沿山凹进入山体,山体坡度较陡;出硐口位于山脊一侧山脚地带,纵向坡度较缓,横向坡度稍陡,出硐口左侧为一山间冲沟,最宽处约30米,地表种植水稻,走向北偏西。
三、水文气象隧道区域地处赣中南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区。
春、夏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雨雨量为1400-1800毫米之间,4-6月为降水集中期,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7-9月为干旱季节,降水量只占19%左右。
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五类,即江南丘陵过湿区。
四、区域地层岩性及隧道区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区域资料表明该区域出露地层为寒武系中统高滩群变余砂岩及构造糜棱岩、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上段砾岩,两者为不整合沉积接触。
上饶市水利局关于印发信州区沙溪镇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9.03.25•【字号】饶水建字〔2019〕18号•【施行日期】2019.03.25•【效力等级】地方行政许可批复•【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上饶市水利局关于印发信州区沙溪镇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饶水建字〔2019〕18号上饶市水利局关于印发信州区沙溪镇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信州区农业农村水利局:2019年1月28日,我局在上饶市主持召开了《信州区沙溪镇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送审稿)》(以下简称《初步设计报告》)专家评审会。
参加会议的有信州区农林水利局、沙溪镇人民政府以及报告编制单位上饶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的代表和特邀专家。
会议组成了专家组(名单附后),参会人员查看了工程现场,听取了设计单位的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评审意见。
会后报告编制单位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经研究,基本同意修改复核后的《初步设计报告》。
现将批复意见予以印发,请抓紧组织实施。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信州区沙溪镇防洪工程属江西省五河治理防洪工程(信江主支玉山水)的一部分,位于信江主支玉山水北岸。
沙溪镇防洪工程始于黄家溪出口右岸山体,沿玉山水右岸经沙溪镇区、秦峰桥至牛头山止,全长10.06km。
沙溪镇防洪堤保护千年古镇沙溪镇,保护耕田约1.2万亩,保护人口约3.0万人,还保护浙赣铁路及老320国道。
现有的沙溪防洪堤,建设年代久远,低矮单薄,且不连续、不封闭,地势稍高处则无堤。
近年来随着沙溪镇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不断繁荣,受极端天气影响,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逐年增加,防洪排涝矛盾日益突出。
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危及沙溪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保障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和保护区域内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江西省五河治理防洪工程规划,尽快实施沙溪镇防洪工程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的通知
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年4月30日,闽建设〔2002〕37号)
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年2月2日发布,自2001年8月1日起实施。
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
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附件1: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附件2: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2001 )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十七条、第十八条有关规定及工程建设对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需求制定的。
本标准吸收了我国近 10 年来新增加的、大量的地震区划基础资料及其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编图方法。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提供抗震设防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包括:a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b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c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D 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高孟潭、徐宗和、薄景山、张培震、陈国星、谢富仁、李大华、冯义钧、许晏萍。
1 范围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 .1 地震动参数区划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第附录A.0。
1条首都和直辖市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10g: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注:1 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 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第附录A。
0.2条河北省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20g:第一组:廊坊(2个市辖区),唐山(5个市辖区),三河,大厂,香河,在南,丰润,怀来,涿鹿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邯郸(4个市辖区),邯郸县,文安,任丘,河间,大城,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玉田,迁安,卢龙,滦县,滦南,唐海,乐亭,宣化,蔚县,阳原,成安,磁县,临漳,大名,宁晋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10g:第一组:石家庄(6个市辖区),保定(3个市辖区),张家口(4个市辖区),沧州(2个市辖区),衡水,邢台(2个市辖区),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万全,怀安,兴隆,迁西,抚宁,昌黎,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隆尧,新河,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内丘,邢台县,赵县,武安,涉县,赤城,涞源,定兴,容城,徐水,安新,高阳,博野,蠡县,肃宁,深泽,安平,饶阳,魏县,藁城,栾城,晋州,深州,武强,辛集,冀州,任县,柏乡,巨鹿,南和,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第二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总则为圆满完成昌栗高速公路A5合同段工程,根据施工合同文件及合同谈判纪要,在认真阅读和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及对施工现场作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公司的施工经验,以信守合同、确保工期和质量、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优质高效文明施工为指导思想,编制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立足于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施工,重点工序重点安排,特殊部位特殊考虑,并结合工期和工程实际进行统筹兼顾,尽量做到现场布置合理,方案切合实际,施工组织科学可行,以便为优质高效安全的完成该工程奠定基础。
1、编制范围南昌至上栗高速公路项目A5标K46+250~K57+000及高安互通。
2、编制依据2.1南昌至上栗高速公路新建工程(A5标段)两阶段施工图;2.2当地的气候条件、施工环境及施工现场调查的资料;2.3国家、部颁的现行公路工程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公路工程质量评定及验收标准、安全规则等;2.4我单位拥有的科技成果、管理水平、技术装备、队伍素质、机械装备、财务实力及多年来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积累的施工经验。
2.5业主对总工期要求。
3、编制原则3.1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和施工程序。
3.2符合编制依据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符合招标文件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3.3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的基础上,以设计图纸为主导,采用先进、合理、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
3.4施工全过程注意环境保护,少占场地,并有周密的环境保护措施。
3.5施工工序分配合理,施工进度安排均衡、高效。
3.6确保实现工程质量计划和工期目标以及施工安全、营业线运营安全。
第二章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1.1总体概况南昌至上栗高速公路(下称“本项目”)东接南昌西外环、西连上栗至萍乡高速公路与湖南浏阳对接,是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长株谭城市群之间的又一快速通道,是江西、湖南两省省会城市最便捷通道,是沟通南昌、宜春、萍乡的一条横向地方加密线,也是江西省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方说所有的7度多遇都是0.10g。
这里没有一点调整和变化吗?还有,为什么总以g为单位?g这里是指的什么?是重力加速度9.8m/s^2吗?0.10g换算成标准单位就是0.98m/s^2?为什么不直接用0.98m/s^2表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仔细说起来可以追溯到很早。
一、由烈度给出地震加速度90年(包括之前)我们国家有《地震烈度区划图》,把我国按地震烈度进行了区划,就有了7度、8度和9度区,但是我们在设计时在进行动力分析时要用到地震加速度,怎么办?当时给出了对应关系: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二、由地震加速度给出地震烈度2001年我们国家出了一个《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按地震动参数(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对我国的地震影响进行了区划,建议不再采用地震烈度区划,而且地震加速度是给出了这几个档:0.05g、0.10g、0.15g、0.20g、0.30g和0.40g。
并建议采用烈度的概念要转变为地震加速度概念。
原话是这样的:“附录D (提示的附录)——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本标准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中涉及地震基本烈度概念的,应逐步修正。
在技术标准等尚未修订(包括局部修订)前,可以参照下述方法确定:a) 抗震设计验算直接采用本标准提供的地震动参数;b) 当涉及地基处理、构造措施或其他防震减灾措施时,地震基本烈度数值可由本标准查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并按表D1确定,也可根据需要做更细致划分。
因此新的抗规就有了下面的7度0.10g、7度0.15g(俗称7度半)、8度0.20g、8度0.30g(俗称8度半)。
三、g就是9.8m/s^2,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为什么不用国际标准单位,这也是人为的习惯因素吧。
另外用的较多的还有gal(伽)这个概念,1g=1000gal看来jetlee朋友是初步涉足工程抗震的新兵。
赣南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赖智华;钟智东
【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15(012)003
【摘要】利用MapSIS软件[1]编制地震震中分布图、M-t图、频度图、活动性参数扫描,台湾强震与赣南及邻区、闽粤沿海地区中强地震对应统计对赣南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域中强地震的发生需经历微震或有感地震活动增强过程,且中强地震发生具有与台湾地区、巴士系断裂带强震同步活动的特征,未来1~3年具备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条件,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总页数】10页(P371-380)
【作者】赖智华;钟智东
【作者单位】赣州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江西赣州341000;赣州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平顶山市及邻区地震活动异常在河南省及邻区中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J], 宋德熹;高黎民
2.赣南及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J], 汤兰荣;吕坚;曾新福
3.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各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J], 李英;赵卫明;盛菊琴
4.海南岛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J], 胡久常
5.赣南及邻区近期地震震例分析 [J], 郑栋;谭俊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赣南地区地震震源深度计算方法初探陈浩;曾文敬;肖孟仁;项月文;李传江【摘要】利用PTD方法,即根据不同震中距上的初至震相,将初至Pn到时做相应变换后减去初至Pg,采用二层均匀速度模型,对赣南地区2008年以来记录的地震进行震源深度计算.该方法利用了初至震相Pn、Pg易于判读的优点,计算误差基本控制在3 km内,这表明,PTD方法在计算赣南地区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可行的.【期刊名称】《高原地震》【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震源深度;PTD方法;Pn波;Pg波;二层均匀速度模型【作者】陈浩;曾文敬;肖孟仁;项月文;李传江【作者单位】江西省地震局,江西南昌330000;江西省地震局,江西南昌330000;江西省地震局,江西南昌330000;江西省地震局,江西南昌330000;江西省地震局,江西南昌3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震源深度是描述震源的最基本参数之一,它给出了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具体位置。
目前,震源深度的精度仍是个棘手的问题,在地震目录中,它几乎已经成为最不准确的参数之一。
因为地震定位受震相识别的观测误差和地壳模型与真实地球波形误差的双重影响。
当地震发生在台站附近时,可以利用直达波辅助确定震源深度;而当震中距大于50 km时,这种辅助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一些学者使用深度震相(面反射震相pP和sP)来减小地震波速的不确定性引起对震源深度的计算误差,以提高测定震源深度的精度[1],但深度震相的识别较为困难,并且在300 km内这种震相的识别也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采用PTD方法对赣南地区2008年以来记录的地震进行震源深度计算。
PTD方法是利用不同震中距上的初至震相,将初至Pn到时作相应变换后减去初至Pg到时来测定震源深度,从而克服直达波辅助确定震源深度的缺陷[2]。
赣南是江西省地震多发区,历史上曾发生4.8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