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审批稿
- 格式:docx
- 大小:106.62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面神经麻痹是指面部肌肉因面神经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肌肉无力或瘫痪。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麻痹类型,原因不明,常见于中年人。
以下是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诊治指南。
一、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面部运动功能减退或消失、眼干涩、眼泪增多、耳痛、口干、喝水呛咳等症状。
2.体格检查:包括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的检查,如闭眼抵抗试验、皱眉、鼓腮帮等。
3.辅助检查:可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二、治疗1.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1)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显著缩短恢复时间,但需注意剂量控制。
(2)抗病毒药物:可选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能够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重要治疗手段。
(1)自我训练:包括眼球运动、面部肌肉按摩和自我锻炼等。
(2)物理疗法:包括超声、电疗、针灸、康复训练等。
3.病因治疗:对于较为明确的病因,如中耳炎、肿瘤压迫等,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心理支持:面神经麻痹病人常伴有面容畸形及功能受损,需提供心理支持,并采取合适的心理干预治疗。
三、后期管理1.定期随访:对于面神经麻痹患者,需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按摩、面部运动锻炼、神经电刺激等,帮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3.面部保护:避免面部受寒、受损,注意保护面部皮肤和黏膜,防止感染。
4.饮食调理:建议患者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和C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肉类等,有助于促进神经恢复。
总结: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病因治疗、心理支持、后期管理等方面。
准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疗概念临床特点•所有年龄段均可累及,10岁以下少见,年长多见;•好发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和妊娠妇女(特别是妊娠后期或产后初期);•单侧面瘫常见,可在几小时或1-2天内进展;•常伴随耳后疼痛及流泪症状;•某些患者常把面部活动受限描述为面部麻木,但通常并无客观的感觉受损;•可出现听觉过敏及味觉减退;症状表现多样、程度不同,取决于神经受损水平。
面神经不同水平受累的临床表现一侧表情肌瘫痪的查体表现Bell ' s 现象:闭目时因闭合不紧可见眼球上翻,巩膜露出同时査体可见:同侧角膜反射消失。
露齿口角向健侧歪斜(颧支﹣大小颧肌无力颊支﹣﹣颊肌无力)病因01 病毒感染相关自从减压手术中恢复的神经内液里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1型( HSV -1)的 DNA 后,Bell ’ s 面瘫被广泛认为是源于 HSV -1的感染,但该病毒确切的致病机理并不清楚。
02 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怀孕、家族史。
03 可能起面神经麻痹的其他病因其他与急性单侧面神经麻痹相关的情况:外伤,莱姆病,HIV 感染,子痫前期,腮腺肿瘤,结节病,淀粉样变性,脑桥梗死,Sjogren 综合征,耳带状疱疹(Ramsay Hunt综合征)在有流行病学基础的前提下,儿童的双侧急性面瘫通常是莱姆病,成人是 AIDP 或莱姆病。
诊断急性起病,典型一侧表情肌瘫痪的症状和体征必须排除其它可能的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病因的鉴别: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病史,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检査,颅脑 CT 和 MRI 有鉴别意义。
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电生理检查•瞬目反射、面神经直接反应,双侧对比:•可以定位、评估严重度、针极肌电图确定轴索损害,帮助判断预后;•最好在出现无力症状至少6天后进行,以检测到轴突损伤的证据•在最初三周,受损90%或以上,只有半数患者可以恢复较好;若无反应,则很难获得较好的恢复;波幅保留50%以上则提示较好的预后。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
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
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一、临床特点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
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
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
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指南简介本文档为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s Palsy)治疗指南,旨在提供专业的指导,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有效管理和治疗这一疾病。
诊断1.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
2.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
分级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轻度:面部轻微运动受限,但可以自愈。
2. 中度:面部运动明显受限,需要治疗干预。
3. 重度:面部运动几乎完全丧失,需要积极治疗。
4. 极重度:面部完全瘫痪,需要紧急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1. 维持功能:保持面部肌肉灵活性,预防肌肉萎缩。
可通过热敷、面部按摩和物理疗法等方法实现。
2. 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类固醇激素:口服泼尼松龙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剂量应根据病情调整。
- 抗病毒治疗:如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帮助。
3. 康复治疗:- 面部肌肉功能训练: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主动运动和放松训练来促进恢复。
- 语言和咀嚼功能康复:提供言语和饮食建议,帮助患者恢复言语和咀嚼功能。
4. 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面神经麻痹带来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预后评估1. 根据治疗效果,患者的面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
2. 预后评估应包括面部肌肉运动功能、表情、眼睑动作、流泪和唾液分泌等方面。
3. 根据预后评估结果,调整治疗计划和康复方案。
注意事项1.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早期就诊和治疗。
以上为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指南的简要内容。
详细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操作应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制定。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
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就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
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她可识别的继发原因。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一、临床特点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与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
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与唾液分泌障碍。
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与颊部的不适感。
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询问与仔细的体格检查就是排除其她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就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她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1、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检查。
2、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诊治指南1. 引言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以下简称面瘫)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2. 诊断2.1 疾病定义根据临床症状和表现,面瘫可分为特发性面瘫和继发性面瘫。
特发性面瘫是指无明显病因的一侧或双侧面肌无力或麻痹;继发性面瘫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面肌无力或麻痹。
2.2 临床表现面瘫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肌肉麻痹或无力、口角歪斜、眼睑无法完全闭合等。
2.3 诊断标准面瘫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导致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3. 治疗3.1 非药物治疗面瘫患者应遵循以下非药物治疗原则:- 保护面部肌肉,避免受到外界刺激;- 平衡饮食,补充充足的营养;- 进行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等;- 做面部肌肉锻炼,加强肌肉力量。
3.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面瘫。
常用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
3.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手术治疗可包括面神经重建术、肌肉移植术等。
4. 康复护理面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身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和心理支持等,以帮助患者恢复面部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5. 随访和预后面瘫患者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随访,并进行相关的康复评估。
预后因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肌力恢复。
6. 结论本指南为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瘫痪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旨在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 注意:本指南仅供医生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进行。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面部肌肉无力或麻痹。
该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该疾病,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于近期发布。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相关内容。
一、诊断标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提出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要点:1.面部肌肉麻痹:患者出现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表现为眼睑下垂、闭嘴不紧、鼻翼扁平等。
2.突发性起病:患者的面部肌肉麻痹是突然发生的,通常在1-2天内达到最严重。
3.排除其他原因: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面部肌肉麻痹的病因,如中风、感染等。
二、治疗原则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提供了明确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药物治疗: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泼尼松。
在早期开始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2.中医治疗:可以采用中医药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如针灸、艾灸等。
中医治疗对于促进面肌恢复和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
3.康复训练:进行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加速康复。
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和面部表情训练等。
三、并发症防治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还提供了相关的并发症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眼部并发症:面神经麻痹患者常容易出现眼部不适和干眼症状,建议加强眼部护理,避免眼部感染。
2.唾液腺功能异常: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唾液分泌可能出现异常,建议进行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3.情绪心理支持:面神经麻痹患者常常因为面部表情受损而带来心理负担,建议提供情绪心理支持。
四、预后评估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明确了预后评估的相关指标,包括以下内容:1.肌力恢复:根据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恢复情况,可以评估其预后。
2.症状改善:根据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症状改善情况,可以评估其预后。
3.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可以评估其预后。
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药物治疗指南概述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药物治疗指南。
它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和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
诊断标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基于以下特点:- 突然出现的面部肌肉无力或瘫痪- 无其他特定病因的面神经麻痹-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面神经麻痹的疾病药物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首要的治疗选择。
常用的药物包括:- 泼尼松(Prednisone):初始剂量为每日60-80mg,然后逐渐减少,总疗程约为10-14天。
- 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初始剂量为每日500-1000mg,然后逐渐减少,总疗程约为10-14天。
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相关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抗病毒药物可能有帮助。
常用的药物包括:- 阿昔洛韦(Acyclovir):常规剂量为每日800mg,分2次口服,疗程为7-10天。
辅助治疗-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2和脱氧核苷酸,可以辅助恢复神经功能。
- 物理疗法:包括面部肌肉锻炼和按摩,有助于促进面神经恢复。
药物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包括抑制免疫系统和水肿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血糖和液体平衡。
- 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和头痛等。
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 在任何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定期复查。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药物治疗的指导。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程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临床指南(2022版)引言: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
虽然该病多数情况下为自限性,但对患者而言,麻痹面部的外貌改变、功能障碍和社交困难仍然带来一定的生活负担。
为了探讨并总结当前临床上对麻痹面神经修复治疗的最佳实践,编写本文章,旨在提供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神经修复治疗的2022版临床指南。
诊断标准:1. 病史:突发面部麻痹,并排除其他可能原因。
2. 体格检查:一侧面部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唇咬功能障碍、眼裂不闭等)。
3. 电生理检查:欠存的肌肉动作电位,以及肌张力电位降低。
治疗原则:1.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辅助治疗等。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1. 糖皮质激素:在开始用药的72小时内起效,可缩短神经恢复时间。
2. 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疗效。
3. 维生素B12:有助于神经修复和再生。
物理治疗:1. 肌肉运动锻炼: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促进面肌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2. 电刺激:采用电生理治疗仪器刺激面部肌肉,促进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恢复。
3. 热敷:使用温热湿敷布进行热敷,有助于血液循环和面部肌肉松弛。
中医辅助治疗:1. 中药熏洗:选用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进行面部的熏洗,促进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2. 针灸治疗: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刺激,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促进病腑的调整和面神经的恢复。
预后评估:1.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 根据不同的预后指标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如唇峰比例、眼裂闭合等。
结语: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的面部外貌和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
本指南总结了2022年的最佳实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辅助治疗,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
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
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一、临床特点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
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
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
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
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
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一、临床特点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
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
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
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
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
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一、临床特点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
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
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
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
指南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
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
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
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
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
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
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3.排除继发原因。
四、鉴别诊断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
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5 d,之后于5 d内逐步减量至停用。
发病3 d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
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通常较好,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2.抗病毒治疗: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 g,每日3~5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每日2~3次;疗程7~10 d。
3.神经营养剂:
临床上通常给予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
二、眼部保护
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
由于眼睑闭合不拢、瞬目无力或动作缓慢,导致异物容易进入眼部,泪液分泌减少,使得角膜损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
建议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
三、外科手术减压
关于外科手术行面神经减压的效果,目前研究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有效,并且手术减压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手术减压的时机、适应证、风险和获益仍不明确。
四、神经康复治疗
可以尽早开展面部肌肉康复治疗。
在国内临床上,经常采用针灸和理疗等方法来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但是不同的专家对针灸和理疗的疗效和时机尚持不同意见,还需要设计更加严格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进行证实。
预后
大多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
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在发病6个月后也可以完全恢复。
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
内容节选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等,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