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中考冲刺 道法 高分突破--1.第一讲 说明文阅读
- 格式:pptx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14
2020广东中考高分突破语文目录第一部分 基础 1.第一节 古诗文默写2.第二节 字词积累3.第三节 词语运用、用语得体4.第四节 修改病句5.第五节 压缩语段、仿写句子目录第二部分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第一讲课内文言文阅读1.课内文言文阅读(课标与中考导航、真题探究、知识储备)2.课内文言文阅读(七年级统编教材中篇目)3.课内文言文阅读(八年级统编教材中篇目)4.课内文言文阅读(九年级统编教材中篇目)第二部分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课外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 1.第一讲 说明文阅读2.第二讲 议论文阅读3.第三讲 课标拓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4.第四讲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部分 阅读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目录第四讲文学类文本阅读1.文学类文本阅读 - 课标与中考导航、真题探究、知识储备2.突破高频考点一:概括内容,体验情感3.突破高频考点二:表现手法,品味语言4.突破高频考点三:标题妙析,句段作用5.突破高频考点四:人物形象,揣摩心理6.突破高频考点五:理解含义,表达方式7.中考模拟演练目录第三部分 写作 1.第一节 广东中考满分作文探秘2.第二节 中考作文命题类型 第一讲 全命题作文3.第二节 中考作文命题类型 第二讲 半命题作文4.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一讲 审题5.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二讲 立意6.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三讲 选材目录第三部分 写作 7.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四讲 结构8.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五讲 开头9.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六讲 结尾10.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七讲 语言创新11.第三节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与训练 第八讲 一文多用目录第四部分名著阅读1.第四部分真题探究答题攻略知识储备第一部《红星照耀中国》第二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三部《简·爱》第四部《骆驼祥子》第五部《海底两万里》第六部《水浒传》第七部《朝花夕拾》目录第四部分 名著阅读 第八部 《儒林外史》第九部 《傅雷家书》第十部 《西游记》第十一部 《艾青诗选》第十二部 《昆虫记》目录 中考语文抢分特训 1.基础·考前满分特训2.课内外文言文·考前抢分组合特训3.现代文及名著阅读·考前抢分组合特训。
2020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模语文参考答案【评分总体说明】1.主观题答案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该判为正确。
2.主观题答案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3.除有特别说明的题目外,答案中出现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4.附加题给分应从严。
一、基础(24分)1.(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独怆然而涕下(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人有悲欢离合(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1)酝酿(2)镶嵌(3)正襟危坐(4)浮光掠影3.C(第一句中“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此处用后者。
第二句是转折关系,排除A、D。
第三句“惠存”是敬请保存,此处不妥。
)4.B(B应改“距离”为“时间”。
)5.(1)示例:粤语是广泛使用于粤桂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的一种保留着大量上古汉语特点的方言。
(下定义的格式1分,要点“流行区域”“古汉语特点”各0.5分。
)(2)示例:历史悠久开口风貌正使用广泛入耳韵味长(“风貌正”与“韵味长”位置固定,其他对应的短语也可以互换位置。
)二、(46分)(一)6.(1)虚夸,夸大(2)诉讼事件(3)倒下7.(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分)关注点:肉食者、谋、之、间。
每错漏一处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件,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分)关注点:忠、属、以、这个条件。
每错漏一处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8.D(鲁庄公不能算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君主)(二)9. A(全,都。
B.屈膝下跪/屈服;C.买/集市;D.到/的)10. 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11.(1)刚正不阿:御史到县学学舍视察,只作揖,不肯像其他官员那样屈膝下跪;抓住总督胡宗宪公子,没收其钱财还报告了总督;(2分)(2)生活节俭:只买了二斤肉为母亲祝寿,任知县时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2020年语文中考阅读冲刺训练之说明文阅读(15篇)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13分)亚马孙不是地球的肺袁越①亚马孙森林大火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媒体说这是地球的肺被点着了,就连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说亚马孙为地球提供了20%的氧气。
著名美国气象学家斯考特·丹宁教授在Livescience网站撰文指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我们呼吸到的氧气并不是来自森林,而是来自海洋。
②要想明白这一点,首先必须意识到地球上的所有元素都一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停地循环着,氧原子自然也不例外。
氧气最初肯定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陆地光合作用的三分之一发生在热带雨林,亚马孙则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所以亚马孙每年生产的氧气确实很多。
但是植物死后留下的残枝烂叶会被微生物迅速分解,分解过程会消耗等量的氧气,因此绝大部分陆地上光合作用生产的氧气到头来都会被尽数消耗干净,对大气含氧量的贡献值几乎为零。
③既然如此,怎样才能让氧气有结余呢?④答案就是把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从氧循环中移除出去,不让它们被分解。
地球上有一个地方提供了这种可能性,那就是深海。
海洋表面生活着大量海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很多有机物,其中大部分被鱼类吃掉了,但有一小部分没被吃掉的有机物沉入了海底,那里严重缺氧,微生物无法生存,所以有机物被保存下来,躲开了氧循环。
⑤我们呼吸的氧气,是大量有机物被移出氧循环的结果。
有机物通常用碳来表示,移出氧循环的有机物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碳汇( Carbon Sink),这可比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高多了。
根据丹宁教授的估算,即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被一把火烧光了,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也仅仅会减少1%而已。
也就是说,无论再爆发多少场森林大火,地球上的氧气也够我们再呼吸个几百万年的。
⑥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亚马孙大火无关紧要。
先不说别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大量物种只在这里生活,一场大火很可能会让很多人类尚未发现的物种就此灭绝,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之一综合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
①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在已经积累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也就是说,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②甲人的各种有意识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乙例如,人在劳动过程中,只有在进行劳动之前,预先想出了劳动的结果,才有可能自觉地改变客观现实和有意识地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事物。
丙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发生变化,而人则能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支配自然界。
丁人是凭借想象的作用,使自己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的。
③想象可以帮助人们在头脑中“见到”无法亲自观察的事物。
对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来说,有很多研究的对象,根本无法直接观察。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根据资料,通过想象的作用,“设想”研究对象可能的或应有的概略情况,从而作出分析和判断。
④想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对文学作品、艺术表演、美术作品等等的欣赏,就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离开了想象的作用,至多不过是对它们的感知,谈不上有新感受,因而也就不能称之为欣赏。
⑤想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常说,待人处事要善于“设身处地”。
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凭借想象。
如果我处于对方的位置,将会怎样想、怎样做。
也就是说,人在相互交往中,必须通过想象才能设想别人的处境与心情,从而促进相互理解。
⑥想象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在人的创造活动中也具有重大意义。
难怪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高度重视想象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
⑦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热点专题08 说明文阅读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文章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所要介绍的事物。
广东中考于2018年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考查说明文阅读,这是实用性文本考查的一个新动向。
广东中考说明文阅读选材一般是生活常识、最新时事热点、科技成果、自然生态、人类环境、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文章,考查以读懂、理解选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释或探究一些问题为主,分值一般为10分。
中考考试说明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考查考生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运用其中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2020·广东省中考模拟试题三)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岑嵘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
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
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
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为是自己的意见。
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而是问题太难)。
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整理一(含答案解析)一、阅读以下选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吴燕京)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
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
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
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