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

----张瑞侠

阅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求知的手段,又是开发智力的手段。因此阅读改革成了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新课程的教材安排增强了可读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渗透了许多科学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在欣喜之余,我们老师觉得有点力不从心,班级里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新课程教材倡导“多认少写,提早阅读”,随着识字量的增多,由于学生个体记忆水平的差异,阅读技能的悬殊,从而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便逐渐产生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下面简称“学困生”)。他们无法较好地完成课内的阅读任务,于是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在竭力地采用多种方法去掌握课本知识,这样一来,就使他们感到学习的索然无味,也使大脑皮层一再感到疲乏,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这不但不利于他们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会阻碍他们的智力发展。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这对进入高一级的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由此看出,“学困生”更需要老师在阅读上给予积极、正确的帮助。及时地发现学生阅读上的困难,并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克服阅读上的困难,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和提高阅读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克服心理障碍,树立阅读信心,激发“学困生”阅读欲望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对自己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才能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以热情、积极的态度去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去阅读,肯定会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同时赢得与同伴平等相处的空间,并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激发努力向上的勇气,产生阅读的欲望,逐渐去克服畏惧、退缩。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学困生”的心理承受力较脆弱,只有处于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的心情才舒畅,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阅读时,他们就能跃跃欲试,尽情地自由参与朗读,才能读自己想读,读自己所感,把自己的阅读能力发挥到极至。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尊重每个“学困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充

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把读书的权利还给这些学生。

其次,优化评价,激发“学困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的热情。“学困生”比优秀生更需要奖赏和鼓励,而这往往是来自于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从中,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甜蜜,感觉到自己是被老师所关注的,与其他同学都是平等的,这就缩短了“学困生”和老师、优秀生之间的距离。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去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进步,都要恰到好处地给予表扬。如“你的声音响亮多了!”“能把这句话读得这么通顺,你真能干!”“你的进步就在于你能大胆地站起来阅读课文,比好多同学强!”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在老师的言语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享受到自己付出努力所得到的奖励,于是争取更多的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更喜爱阅读,从而一步步地学会朗读。当然,“学困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指读,经常出现增字、漏字、错字、跳行等现象,一个句子、一段话会读得很不通顺,特别是碰到长句子,会结结巴巴。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更期待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们不能一棒打死,或者敷衍而过,应该耐心地去辅导他们读好句子。“没关系,只要你不紧张,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你愿意跟着老师再读一遍吗?你会有所进步的!”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乐观的态度,就不再对阅读“望而生畏”。

二、重视课外阅读,教给阅读方法,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这些阅读‘学困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阅读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让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阅读能力的强弱和知识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一方面,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一定数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做基础的;另一方面,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阅读就能多方联想,多方比较,多方思考,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和速度。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就会造成阅读的障碍。

1.针对个性特征,选择合适读物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书也是如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课内阅读和课余谈话等多渠道进行观察,了解每个“学困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最想知道的、最关心的事情,向他们介绍适合于自己阅读的书籍,鼓励他们在阅读

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引导他们积极阅读,以拓展阅读的范围。在与这些“学困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对阅读故事类题材的文章兴趣颇浓,不仅喜欢看,也喜欢说。虽然他们复述的时候显得有些磕磕巴巴,不够连贯,故事也不够完整,但是有的学生竟一口气能用汉语说上二十分钟,若我们加以鼓励,让他们尽量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的话,这样,在阅读中不仅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归纳,学会总结,从而得到收获,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延伸课内阅读,寻求科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学生学会阅读,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学困生”的自读能力较弱,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便无从下手,有了好书,也不知道如何去阅读,从不想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在指导“学困生”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欣赏、复述交流。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巩固旧知,复习新知,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寻找阅读伙伴,落实阅读计划,培养“学困生”阅读习惯

(1)持之以恒地阅读。阅读是个功夫活,只有天天读,天天练,才能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难时,就更需要多阅读,而在课堂中的阅读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他们的个性需要,帮助每一位“学困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样能确保每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并给学生制作记录卡,做好自评,老师及时检查阅读效果,及时鼓励,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采用“一帮一”的办法。“学困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差,光靠老师的指导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帮助他们在主流群体中寻找一位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作为阅读伙伴,定时、定点、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形成个性化、有效性的阅读实践,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阅读困难,将阅读计划落到实处。“也可允许‘学困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根据兴趣组建阅读小组,如朗读小组、实践表演小组、讨论小组等。只要能使他们积极进行阅读,利用较短时间顺利达标就可以。教师还要教育优等生尊重‘学困生’,满腔热情地主动给予帮助。”这样,得到来自同伴间的关爱和帮助,有助于克服“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取得阅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