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现状调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3.73 KB
- 文档页数:4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焦虑敏感、情绪调节与睡眠质量的状况及关系研究姓名:游兰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严由伟20090401摘要摘要本文对焦虑敏感、情绪调节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发现目前还没有学者探讨这三者的关系。
因此,本研究对焦虑敏感量表进行了修订,采用现有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情绪调节量表》,以663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焦虑敏感、情绪调节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焦虑敏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大学生的焦虑敏感总分均值为15.558,其中有15.7%大学生的焦虑敏感得分不低于25分,大学生焦虑敏感在性别和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情绪调节包括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两个因子,研究发现表达抑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4)高焦虑敏感水平大学生与低焦虑敏感水平大学生相比,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而较少使用重新评价策略;(5)大学生睡眠质量总分均值为4.7ll,有11.1%的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
睡眠质量总分不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方面的差异,但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2个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4个因子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时间3个因子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6)大学生焦虑敏感和重新评价对睡眠质量都有直接的显著影响,表达抑制对睡眠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睡眠质量焦虑敏感情绪调节中文文摘中文文摘睡眠是人类必需的一种生理活动,是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他们进行学习、生活和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但国内研究结果显示有13.9%-21.9%的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造成大学生睡眠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尤其是焦虑问题对睡眠状况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焦虑敏感作为探讨焦虑问题、焦虑障碍发生机制的新视角,已颇受国外研究人员的重视,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焦虑敏感对个体健康有消极影响。
⼥⼤学⽣的⼼理压⼒与睡眠质量现状及分析论⽂⼥⼤学⽣的⼼理压⼒与睡眠质量现状及分析论⽂ 护理在医疗卫⽣事业中发挥着⾄关重要的作⽤,直接影响着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国内外的⼤量研究表明,护理专业是⼀项专业性强且学业繁重的专业,护理专业⼥⼤学⽣作为⼀个特殊的群体往往⾯临着诸多的⼼理压⼒[1~3],易于引发各种睡眠及健康相关问题,并导致多⽅⾯的情感和职业能⼒损害及⾏为问题的发⽣[4,5]。
为此,本次研究针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的⼼理压⼒与睡眠质量现状进⾏调查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分析,拟揭⽰⼼理压⼒对睡眠及健康的影响,为⾼校护理专业学⽣的⼼⾝健康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浙江中医药⼤学护理系在校⼤学⽣,各年级采⽤分层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564份,回收有效问卷554份,问卷有效率98.23%,均为⼥性。
1.2研究⽅法 1.2.1调查⼯具 采⽤⼼理压⼒源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
①⼼理压⼒源量表为Beck-Srivastava压⼒源量表(beck-srivastavastressinventory,BSSI)是国内外最常⽤的⼼理压⼒评估⼯具,具有较⾼的信度和效度(α为0.82~0.90)[1],⽤于评估被试的⼼理压⼒来源及程度,每题有5个选项,每项分别从“⽆压⼒”到“压⼒极⼤”五个等级,分别评为1~5分。
分值越⾼,表明压⼒越⼤,BSSI的总分临界值为72分。
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在国内外睡眠医学临床及流⾏病学调查中⼴泛使⽤,是最常⽤睡眠质量评估⼯具之⼀[6],有很⾼的信度和效度[7]。
该量表⽤于评估被试者最近1个⽉的睡眠质量,由19项⾃评条⽬和5项他评条⽬构成,其中第19项⾃评条⽬和5项他评条⽬不参与计分,因此参与计分的⼀共18个条⽬,18个条⽬将其分为主观睡眠质量、⼊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催眠药、⽇间功能障碍等7个因⼦[12],其中每个因⼦⼜按0~3等级计分,通过对⾃评条⽬计分并得出各因⼦的得分,累积各因⼦得分即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愈⾼,表⽰睡眠质量愈差[13]。
大学生睡眠情况调查报告一、引言睡眠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活的特殊压力下,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睡眠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的对象涵盖了多所高校的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
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了____份有效问卷,并对____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调查结果(一)睡眠时间大部分大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
约____%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 6-7 小时之间,仅有____%的学生能够保证每天 8 小时以上的充足睡眠。
(二)入睡时间超过____%的学生在晚上 11 点以后才入睡,其中____%的学生甚至在凌晨 1 点以后才上床睡觉。
(三)睡眠质量约____%的学生表示经常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质量问题。
(四)影响睡眠的因素1、学业压力繁重的课程作业、考试复习等学业任务是影响睡眠的首要因素,约占____%。
2、电子设备使用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睡前,约____%的学生承认这对他们的睡眠产生了负面影响。
3、宿舍环境宿舍的噪音、灯光以及舍友的作息习惯等,影响了约____%学生的睡眠。
(五)睡眠习惯1、睡前习惯约____%的学生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只有____%的学生会选择阅读或听轻音乐来放松。
2、午睡情况仅有____%的学生有固定的午睡习惯。
四、睡眠不足对大学生的影响(一)身体健康长期睡眠不足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如感冒、头痛等。
同时,还可能引发内分泌失调,影响皮肤状态和身体发育。
(二)心理健康睡眠不足会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时,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学习效率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和成绩。
(四)社交生活精神状态不佳,缺乏参与社交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交流和关系建立。
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研究论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问
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的健康和学业发展密切相关,而睡眠质量是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因此,本文将对大学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研究,探讨相关问题并给出
建议。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低下的问题。
在忙碌的学习、社交和娱乐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晚上熬夜或熬夜到凌晨,导致白天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
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
针对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睡眠教育和
宣传,提高他们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可以开展睡眠健康知识的
宣讲活动,组织睡眠保健讲座,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睡眠观念,帮助他
们树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自觉保护自己的睡眠
质量,避免熬夜、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睡眠习惯。
此外,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改善还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
学校可以提
供良好的宿舍环境和安静的学习氛围,保障学生的睡眠质量。
教师和
家长也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共同
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睡眠质量存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加强睡眠教育、自觉保护睡眠
质量和借助外界帮助,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大学生群体能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拥有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睡眠问题日益凸显。
本报告通过对大学生睡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睡眠状况,探讨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近一年的睡眠调查,涉及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习惯等方面。
一、引言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需求,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睡眠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长时间的学习压力、社交活动、电子产品使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睡眠不足。
本报告通过对大学生睡眠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睡眠问题背后的原因,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近一年的睡眠调查,调查对象为全校本科生,共计1000名。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习惯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等;(2)睡眠时间:每晚睡眠时长、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等;(3)睡眠质量:睡眠深度、睡眠连续性、睡眠舒适度等;(4)睡眠习惯:睡前活动、床上活动、睡眠环境等。
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和清洗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1. 睡眠时间(1)睡眠时长分布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2小时,其中睡眠时长在6-8小时的学生占80%,睡眠时长超过8小时的学生占15%,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的学生占5%。
(2)入睡时间分布大学生平均入睡时间为23:00,其中23:00-00:00入睡的学生占45%,00:00-01:00入睡的学生占30%,01:00-02:00入睡的学生占20%,02:00以后入睡的学生占5%。
2. 睡眠质量(1)睡眠深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睡眠深度较好,其中睡眠深度为“很深”的学生占60%,睡眠深度为“较深”的学生占30%,睡眠深度为“一般”的学生占10%。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些情绪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睡眠质量作为反映个体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高睡眠质量,维护身心健康。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等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焦虑和抑郁作为两种常见的情绪障碍,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身心问题。
与此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关于焦虑与抑郁的研究,已有文献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
这些情绪障碍可能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种因素有关。
焦虑和抑郁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种情绪障碍可能加重另一种情绪障碍的症状。
关于睡眠质量的研究,文献指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
这可能与不规律的作息、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长期的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精神状态的恶化,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于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已有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睡眠质量的不佳也可能加重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摘 要:为研究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我们对44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403份,有272人没有良好的睡眠质量,有342人已经出现强迫症症状或有此倾向,有48人已经出现焦虑症状症或有此倾向。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睡眠质量与焦虑症、强迫症及强迫性倾向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性正相关,睡眠质量能有效预测心理健康;焦虑症状和精神病性在不同年级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的焦虑症状和精神病性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锻炼与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17-0089-04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17.041一、绪论“睡眠质量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既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睡眠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心。
”睡眠和心理健康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两大问题。
研究表明,有睡眠问题的大学生,其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恶化,并且即使严重的睡眠问题持续时间较短,也会对心理健康有所影响。
在过去,有大量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睡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做了研究。
相关学者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并且做了其他因素对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廖友国、何伟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CSSCI来源期刊为检索数据库,选取1998—2014年的3081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频次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进行数据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考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特征、主题内容及发展趋势,得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术热度近年来有所下降,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实证研究为主流方法,研究热点未展现出清晰的动态趋势”的结论。
大学生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大学生睡眠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并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睡眠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对大学生睡眠障碍和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随后,我们将综述现有的相关文献,探讨大学生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一项实证研究,以验证这些假设。
我们将总结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多梦、嗜睡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与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等,也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
例如,张三(2020)在其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失眠症状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李四(2021)则进一步指出,睡眠质量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社交恐惧等。
王五(2022)的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即睡眠障碍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的加重。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研究方法上,大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等横断面研究设计,难以揭示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研究对象上,部分研究仅关注特定群体(如医学专业、艺术类专业等),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
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多关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而对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探讨不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纵向追踪、干预实验等),全面探讨大学生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引言:可以简要介绍睡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睡眠状况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研究背景:阐述当前大学生睡眠问题普遍存在的现状,以及这一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例如学业成绩下降、心理健康问题、生活质量降低等。
研究目的:明确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分析影响其睡眠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整体福祉。
研究意义:强调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睡眠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健康状况,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文章结构:概述本文的结构安排,例如先介绍研究方法,然后分别分析睡眠状况、影响因素,最终提出改善措施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睡眠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也牵动着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和生活质量的降低。
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和整体福祉做出贡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了大学生的睡眠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大学生睡眠状况的策略和措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聚焦于中国某地区大学生群体的睡眠状况,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来自不同年级(大一至大四)、不同学科背景(理科、文科、工科及社科等)的在校全日制大学生。
为了保证研究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多所高校中选取了总计两千余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女比例接近实际在校生性别分布,各年级与专业类别均有合理覆盖。
在数据收集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和生理监测两种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