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对提高冠心病患者依从性降低危险因素的积极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5
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药物治疗。
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普遍较低,这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1. 病情不够重视:一些冠心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足,认为心脏药物对疾病的控制不是十分必要,这样就导致了用药依从性低的情况出现。
2. 药物副作用:许多冠心病患者服用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从而产生用药依从性低的现象。
3. 忘记用药:因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下降,导致很多人忘记服药,从而影响用药依从性。
4. 经济负担:部分冠心病患者经济状况不好,导致无法坚持长期用药,也是用药依从性低的原因之一。
护理措施:1. 宣传教育:医护人员应当对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冠心病知识和用药常识的宣传教育,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的认识程度,提高对药物治疗的重视度,从而提高用药依从性。
2. 心理护理:对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心理情绪,医护人员应当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排解患者的顾虑和恐惧,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用药提醒:医护人员应当提供用药提醒服务,包括定期电话提醒,设置定时用药闹钟等,以及家属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4. 经济扶持:对于经济负担较重的患者,医院和社会应当提供相应的救助政策,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确保患者能够坚持长期用药。
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心理护理、用药提醒以及经济扶持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提升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会给其心理健康带来诸多挑战。
在面对疾病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关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得知自己患有冠心病后,患者往往会对疾病的发展、治疗效果以及未来的生活感到担忧和不安,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紧张、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2、抑郁长期的疾病困扰、身体不适以及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等,可能会使患者感到沮丧、失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
3、恐惧冠心病可能会突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这使得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害怕疾病发作,担心自己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4、否认与逃避有些患者在患病初期可能会否认自己的病情,不愿意接受现实,或者采取逃避的态度,拒绝配合治疗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二、心理问题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1、加重病情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2、影响治疗效果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康复训练的效果。
3、降低生活质量心理问题会使患者的情绪和身体状态变差,影响其正常的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三、提升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方法1、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减轻恐惧和焦虑。
同时,教育患者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增强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和信心。
2、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表达情绪,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心脏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目前,药物治疗是控制心脏病的关键方法之一,然而,许多患者在长期药物治疗中存在依从性不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依从性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依从性的方法。
一、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心脏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药物可以控制血压、减少心脏负荷、改善血液循环等,从而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依从性密切相关。
二、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不足的原因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些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药物对他们的健康有多么重要。
其次,药物治疗需要长期进行,而心脏病患者往往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依从性下降。
此外,药物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也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改善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方法为了改善心脏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教育患者:通过教育患者,让他们充分了解药物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增强他们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意识。
2.提醒服药:可以利用手机闹钟、健康管理软件等工具,定时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3.简化用药方案: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简化的用药方案,减少服药次数和药物种类,方便患者的依从性。
4.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信关系对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
医生在进行药物治疗指导时要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和困惑,并为其提供合理的解答和建议。
四、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意义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可以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减轻症状:依从性良好的心脏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从而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降低并发症风险:良好的依从性可以降低心脏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3.提高治疗效果:在患者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也常常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一、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面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治疗的复杂性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冠心病患者往往会感到焦虑不安。
他们可能会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害怕疾病突然恶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担忧。
2、抑郁长期的疾病折磨、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对家庭和工作的影响,容易使冠心病患者产生抑郁情绪。
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我价值感降低,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3、恐惧冠心病发作时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对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恐惧,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这种恐惧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4、愤怒有些患者可能会对自己患上冠心病感到愤怒,认为命运不公,或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而产生愤怒情绪。
二、心理问题对冠心病的影响1、加重病情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导致病情恶化。
2、影响治疗依从性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对治疗失去信心,不按时服药、不遵守医嘱,影响治疗效果。
3、降低生活质量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和社交活动,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1、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让他们对疾病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减轻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手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
2、心理支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关心和鼓励。
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不是独自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3、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例如,纠正患者对疾病的过度担忧和灾难化思维,引导他们以更积极、理性的方式看待病情。
冠心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提高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药物依从性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然而,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普遍较低,这给患者的病情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方法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一、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原因1. 忘记服药:患者常常因为繁忙的生活和工作而忘记服药,尤其是需要多次服药的患者更容易忽略某一药物的服用。
2. 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等,这会导致患者主动停药,以减轻不适感。
3. 经济负担: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并且药物费用较高,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购买药物可能会成为一项负担。
4. 缺乏信息:有些患者对于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缺乏了解,认为自己不服药也没有太大影响,从而导致不依从。
5. 心理问题:部分冠心病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对患者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二、改善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方法1. 提供教育和信息:医生应该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作用和重要性,让患者明白药物治疗是保证冠心病控制的必要手段。
此外,医生还应提供必要的药物使用说明,以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2. 使用便捷的药物包装:为了方便患者的药物管理,医生可以推荐使用便捷的药物包装,如药物盒、盒中时间分隔的药盒等。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服药,避免忘记或混淆药物的情况。
3. 提醒服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许多便利,医生可以利用手机APP或其他在线工具设定药物提醒,定时提醒患者服药。
4. 改善经济条件: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医生可以与患者共同商讨一些经济上的解决方案,如寻找廉价的药物替代品、与救助机构联系等,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5. 关注心理健康:医生在进行冠心病治疗的同时,也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的依从性比对照组患者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可以极大程度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并且改善患者的病情,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健康管理干预;冠心病;影响冠心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压力的增加,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作息时间的不规律,进一步提升了该病的发病几率[1]。
如果患者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治疗后也需要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工作,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互联网+”健康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常被用于患者的临床护理以及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工作中,对于患者身体的康复具有极为重要意义[2]。
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联网+”健康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具有一定积极性,现详细内容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对照组(49例)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龄区间40-75岁,平均年龄(52.48±7.21)岁。
观察组(49例)中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45-72岁,平均年龄(50.46±5.28)岁。
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在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进行。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对后发现,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本次研究对比。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我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解。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的疾病。
在我国,冠心病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冠心病的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2.生活方式的干预: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3.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紧急情况。
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康复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床上活动、行走、锻炼等,促进患者康复。
7.家庭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护理过程,为患者良好的家庭环境,增强患者的家庭支持感。
8.定期随访: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患者和家庭的积极配合。
通过科学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篇: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管理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康教育1.疾病知识普及:向我解释冠心病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生活方式指导:教育我如何通过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改善病情。
二、生活方式干预1.饮食习惯:推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2.运动锻炼:根据我的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如散步、太极等。
3.心理平衡:指导我如何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来管理压力和情绪。
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受到狭窄或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疾病。
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并预防病情的进展。
然而,许多患者存在药物依从性低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低的原因,并提供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一、原因分析1、知识不足:许多患者不了解药物的作用和重要性,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疾病,以及药物的正确用法和副作用等,这导致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
2、治疗感受不佳: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这些反应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经济困难:药品价格过高,患者可能无法承受,也会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治疗疗程过长:冠心病是长期的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
由于治疗疗程过长,患者可能会因为缺乏耐心和信心而出现用药依从性低的问题。
二、护理措施1、教育患者:为了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护士应该不断加强患者的药物教育。
通过讲解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2、解决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护士应该及时解决,如减少药物剂量或转换药物种类等,来减轻患者不良反应。
3、提供经济帮助: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可以通过提供药品津贴或参与相关医疗保险计划等方式,帮助患者获得所需药品。
4、细心关怀:冠心病患者长期患病带来的心理问题将会显著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当患者感觉疲惫无力,情绪低落时,护士应该关心患者,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心理,降低身体和心理的负担,确保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结论: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并且缺乏药物依从性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通过全面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发挥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对住院冠心病患者自备药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健康宣教对住院冠心病患者自备药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月住院冠心病有自备药的患者。
采用密闭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5例,予常规护理用药健康指导)和实验组(4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医护一体化的健康教育),应用Mos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对两组患者自备药服药依从性宣教前后进行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
结果两组护理前自备药服药依从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优于本组护理前,且实验组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1.1%,提升护理满意度。
结论医护一体化健康宣教可以提高住院冠心病患者自备药服药依从性,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
标签:医护一体化;健康宣教;自备药;依从性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医、护是一个紧密相联的合作关系,医生与护士通过合作,双方认可并通过各自行为承担自己的责任,保证相互利益,实现服务好患者的目标,分工合理,密切联系、信息交换、相互协作、补充和促进,而非单纯的医护一起工作[1]。
近些年来医护一体化模式逐渐兴起,初为患者需求,终为患者满意,具体为医护合作团结,将患者和家属积极性充分调动,共同面对疾病且树立抗病信心,在医疗服务中共同参与且医护人员高度配合的过程[2]冠心病病程长,多数患者长期口服药物。
很多时候,患者入院前已门诊经医生指导开始药物治疗,所以住院时带有自备药情况经常发生,据调查,19.1%~52.5%的老年患者服用过自备药品[3]。
加之冠心病患者多数年龄较大,记忆力减退、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治疗的目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4]。
易发生漏服、错服、重复服药等情况。
所以患者口服自备药的管理与宣教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对住院冠心病患者自备药服药依从性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2016年12月~2017年1月在院冠心病有自备药的患者,年龄在60-80岁。
健康管理对提高冠心病患者依从性降低危险因素的积极意义作者:杨剑陈智明温祝杜罗永光林盛金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对提高冠心病患者依从性降低危险因素的积极意义。
方法本研究抽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
实验组患者接受健康管理模式,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随机护理模式。
在出院及出院半年后,分别对比两组的治疗依从性效果。
另外,对其生活习惯健康程度,亦从膳食搭配、作息合理规律、适当运动、戒烟酒、精神状态良好这几方面评价。
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分析健康管理在减少冠心病临床症状的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
结果两组患者冠心病知识的熟知情况,实验组更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熟知率为83.63%,对照组为61.82%。
而实验组的服药依从率为87.27%,对照组为6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健康管理;冠心病;患者依从性;危险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
对于该类人群,不仅对医疗机构,对每个家庭都应共同重视。
老年患者的病情特点常因为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导致。
冠心病(CHD)在老年患者中就有较高的发病率,它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内血液流通不畅,引起心脏缺血缺氧的一种疾病。
有医学统计称,该类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仅低于恶性肿瘤。
且该病与”三高症”有着密切联系,对其他慢性病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国的冠心病患者群体在逐年增长,且发病趋于低龄化,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近几年的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改变造成。
为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本研究从增强科学生活意识到熟知健康保健知识等方面,探讨健康管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11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实验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36:19,年龄46-79岁,平均(61.2±8.2)岁。
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的26例,中学学历为24例,大学学历为5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38:17,年龄48-78岁,平均(60.3±7.9)岁。
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的25例,中学学历为23例,大学学历为7例。
所有均被确诊,符合WHO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制定的《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建议》标准,排除存在严重心律失常等干扰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每位患者及家属均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签署同意书,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监督并认证符合要求。
这两组各项基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交付给患者及家属医嘱,并说明每项生活饮食禁忌、适当运动等注意事项,告知定期检查,在出院后随机进行访问。
实验组采用健康管理模式,建立一个优良的管理团队至关重要,因此在本科室由护士长做组长,统筹负责培训团队人员。
不仅要求每位护理人员有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会与家属、患者沟通,从语气到肢体语言,都应该本着服务患者的宗旨。
对突发事件,镇定自若,能够随机应变。
在经过严格的考核和互评后,达标的护理人员才可加入到这个团队中去。
为了保证该研究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到两名科室领导进行监督,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然后针对患者,先对该组患者进行档案建立,根据不同患者文化水平设计健康管理方案,这样有助于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沟通方式。
为了提高知识传播的趣味性,可采用灵活的多媒体手段对冠心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普及该病的患病因素及基本的处理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最好能够让更多的家属参与进来,这样更能够增强患者的求知欲,提高自律的氛围。
由于得冠心病的多数为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的衰退对疾病的敏感度较弱,就有可能许多症状无法及时报告和沟通。
因此在解释病症时,负责人员需要跟患者明确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应对措施。
在治疗过程较长的情况下,药物作为较为保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必须要保证其发挥效用。
因此,需要较强的服药依从性。
帮助患者熟悉用药方法及剂量控制、药物效果及副作用。
在生活中,尤其是出院后,许多患者及家属的警惕心降低,致使患者许多还未培养固定的习惯又前功尽弃了。
为了能够巩固治疗效果,需要配合饮食及作息维持治疗效果。
膳食上多摄入优质蛋白、粗纤维食物,避免高油高盐高脂食物。
如多摄入绿色蔬菜、新鲜水果,还可以摄入鱼虾类,紫菜或菌类。
而且适当运动亦非常有必要,在患者身体力行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如跳跳广场舞等,伴随着音乐又可使心情放松,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病情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另外,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缺乏青壮年的恢复能力,更容易造成其他复杂的并发症。
及时与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康复氛围,监督患者改去不良习惯非常有必要。
在出院后保证监督的力度和效果,可以依靠定期的电话随访,甚至家访达到。
然后在干预实施第12周、24周及48周后,进行治疗依从性和生活习惯评价。
治疗依从性效果由冠心病知识的熟知情况与服药情况对比。
冠心病知识问卷由本次护理团队出,以基础知识为主。
1.3疗效判断治疗依从性效果指标:冠心病知识的熟知率、服药依从性。
其中冠心病知识的熟知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积分的方式,总分100分,分别分为四个等级,优(100~85)、良(85~70)、中(70~60)、差(60分,即评为熟知。
服药依从性根据是否按时服药及按剂量服药分为依从、较为依从、不依从三种情况。
生活习惯评价评分:膳食搭配、作息合理规律、适当运动、戒烟酒、精神状态良好。
每项20分,总共100分,分数越高,生活习惯越好。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录入各个调查问卷的数据后,筛查可疑数据与无效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2结果2.1两组冠心病知识的熟知情况比较对比两组CHD患者冠心病知识的熟知情况,观察组的优良率为58.19%,而对照组为43.73%,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更高。
总体看熟知率,观察组为83.63%,对照组为61.82%,亦是观察组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0,P=0.011)。
见表1。
2.2两组服药依从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总依从率为87.27%,对照组总依从率为65.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5,P=0.007)。
见表2。
2.3两组生活习惯改善情况比较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从随访的第12周、第24周、第48周时,两组患者在膳食搭配、作息合理规律、适当运动、戒烟酒、精神状态良好五个方面都是呈逐渐评分增高趋势的。
而实验组的评分与增加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2.4两张复发率比较实验组在48周内,复发7例,12.73%,而对照组在48周内,复发19例,34.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0,P=0.005)。
3讨论随着医疗水平的精进,医疗服务也在共同进步,患者们对其需求也在不断增高。
在不断提出新的质疑和需求下,医疗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冠心病(CHD)在老年患者中就有较高的发病率,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内血液流通不畅,引起心脏缺血缺氧的一种疾病。
有医学统计称,该类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仅低于恶性肿瘤。
且该病与“三高症”有着密切联系,对其他慢性病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国的冠心病患者群体在逐年增长,且发病趋于低龄化。
冠心病有较高的致死率,不仅能够引起多种并发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亦是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该类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早已被提上日程,但是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情况并不乐观。
从宣传力度、随访人员的配制方面,职业技能及专业水平较弱都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为了最大的程度上维持治疗效果,控制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管理的全面性与深刻性非常具有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知识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是为了提高患者平时对生活行为习惯调整的自律性,更加增强患者的信心与护患之间的信任。
采用形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的教育手段,兼具有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完整性的科学实践方案,在饮食作息、各项评估与确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粗中有细。
正如本文所探索的,经过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的随访结果,分析健康管理能够大大提高CHD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熟知情况,实验组的优良率为58.19%,熟知率为83.63%,对照组分别为43.73%、61.82%。
在帮助患者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亦能大大提高服药依从率。
观察组严格依从为23例,总依从率为87.27%,而对照组严格依从有11例,总依从率为65.45%,两者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方面更加理想。
在膳食搭配、作息合理规律、适当运动、戒烟酒、精神状态良好五个生活习惯方面,得到健康管理干预的患者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未接受干预的患者。
在复发率方面,前者在48周内复发率为12.73%,后者复发率为34.55%,差异显著(P综上所述,在切实落实对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工作后,能够提高平时的生活中患者的自律性,增强其科学配合治疗的方法与信心,明确在遵循每项医嘱时的原因及必要性。
及时地与护理人员保持沟通,存有不间断的交流,能够增强彼此的信任感和沟通质量。
在结果中能够明显看到临床效果的改善,患者对服药的自觉性的提高,科学膳食的意识与实践情况的改变,还有烟、戒除酒等不良嗜好的改观。
充分为我们提供合理的讯息,即健康管理对提高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风险非常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