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教案下载
- 格式:doc
- 大小:656.00 KB
- 文档页数:5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实验与《网络互联技术》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网络互联技术》是一门网络工程业专业网络工程技术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网络互联技术的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使学生掌握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对该课程的路由交换、安全配置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利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互联设备完成各种类型的网络互联实验,从而验证所学的理论并提高分析与设计能力。
实验要求:
1、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设备;
2、实验之前先画好拓扑结构图;
3、实验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所作的分析以及本次实验所取得的经验,实验出现了哪些错误,应分析其原因。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五、实验教材或参考书
1、实验指导书:自编《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指导书》
2、主要参考书
[1]汪双顶等编著,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姜大庆等主编,网络互联及路由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实验一网络线缆制作实验目的1.了解计算机网络线缆的功能和特性。
2.掌握双绞线的制作方法。
3.熟悉局域网的基本组成结构形式。
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器材水晶头、5类双绞线、网线钳、测线仪、PC机及操作系统。
实验原理1.实验室里局域网的组成及其结构形式图1-1局域网的组成结构图局域网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配有网卡)、网线、交换机(交换机柜以及电源)、路由器。
通常在局域网里,可以没有路由器,但一定得有交换机,所有的主机通过交换机互联起来。
局域网的结构,物理上是星型拓扑,在逻辑上则是总线型拓扑。
局域网的组成结构如图1-1所示。
2. 双绞线联接标准(1)EIA/TIA-568-A标准EIA/TIA-568即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和电信行业协会TIA于1991年联合发布的标准,它的名称是“商用建筑物电信布线标准”。
EIA/TIA-568-A简称T568A。
其双绞线的排列顺序为: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
依次插入RJ45头的1 ~ 8号线槽中,如图1-2所示。
图1-2 EIA/TIA-568-A标准线序(2)EIA/TIA-568-B标准EIA/TIA-568-B简称T568B。
其双绞线的排列顺序为: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依次插入RJ45头的1 ~ 8号线槽中,如图1-3所示。
图1-3 EIA/TIA-568-B标准线序如果双绞线的两端均采用同一标准(如T568B),则称这根双绞线为:平接,也称为正线。
能用于异种网络设备间的联接:如计算机与集线器的联接、集线器与路由器的联接。
这是一种用得最多的联接方式,通常平接双绞线的两端均采用T568B联接标准,如图1-4所示。
图1-4 双绞线平接图如果双绞线的两端采用不同的联接标准(如一端用T568A,另一端用T568B),则称这根双绞线为:跳接,也称为反线。
能用于同种类型设备联接,如计算机与计算机的直联、集线器与集线器的级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集线器(或交换机)本身带有“级联端口”,当用某一集线器的“普通端口”与另一集线器的“级联端口”相联时,因“级联端口”内部已经做了“跳接”处理,所以这时只能用“平接”双绞线来完成其联接,如图1-5所示。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掌握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方法。
3.学会分析网络故障,提高网络维护与管理能力。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二、实验内容1.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与调试2.网络组建与规划3.网络安全与防护4.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5.网络编程与协议分析三、实验要求1.学生需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了解网络体系结构、协议等基本概念。
2.学生需熟悉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3.学生需掌握网络编程语言,如、Java等。
4.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四、实验安排1.实验一: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与调试实验内容:学习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方法,掌握设备的调试技巧。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教材,逐步完成设备的基本配置与调试。
实验时间:2学时2.实验二:网络组建与规划实验内容:学习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网络组建的方法。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教材,完成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组建。
实验时间:2学时3.实验三:网络安全与防护实验内容:学习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教材,完成网络安全防护配置。
实验时间:2学时4.实验四: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实验内容:学习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提高网络维护与管理能力。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教材,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
实验时间:2学时5.实验五:网络编程与协议分析实验内容:学习网络编程技术,掌握网络协议分析的方法。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教材,完成网络编程与协议分析任务。
实验时间:2学时五、实验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2.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模仿。
3.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5.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进行评价,给出成绩。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教程课程设计前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娱乐和购物的主要渠道。
因此,网络互联技术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网络互联技术,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交媒体技能和基本网络知识,以实现网络互联技术的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形成科学的网络安全意识。
2.掌握网络基本操作和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网络维护和调试。
3.学会使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工具,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技能。
4.熟练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和获取,了解社交媒体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1.网络互联技术基础概念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网络协议与通信原理。
•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
2.网络操作和工具•熟练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和基本网络操作。
•掌握网络调试的方法和应用。
•熟练掌握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知识。
3.数据分析基础和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基础:数据科学、数据工程和机器学习。
•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基础。
•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实践应用:Hadoop,Spark,Flink等。
4.社交媒体应用和趋势•社交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熟悉社交媒体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
•从社交媒体趋势中了解社交媒体未来的发展和应用。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展示、学习者实践操作和互动,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网络互联技术的基础概念和实践应用。
学习者将使用虚拟机和云平台完成实践操作,并进行网络攻防演练和数据分析实验。
评估方式课程评估将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分别进行考察。
1.各章节的学习情况和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
2.课程实验的情况和成果展示。
3.课程大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工作报告。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将得到对网络互联技术的全面认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在我们的时代中,网络技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互联技术》实践教学实验一交换机的基本配置一.基本配置:网络拓扑10.1.1.2/24 10.1.1.1/24二. 实验配置 1.配置交换机主机名 Red-Giant>enable(注:从用户模式进入特权模式) Red-Giant#configure terminal(注:从特权模式进入全局配置模式)Red-Giant(config)#hostname SW1(注:将主机名配置为SW1”) SW1(config)# 2.配置交换机远程登陆密码 SW1(config)#enable secret level 1 0 star (注:将交换机远程登陆密码配置为“star”) 3.配置交换机特权模式口令SW1(config)#enable secret level 15 0 star(注:将交换机特权模式口令配置为“star”)4.为交换机分配管理IP 地址 SW1(config)#interface vlan 1SW1(config-if)#ip address 10.1.1.1 255.255.255.0 SW1(config-if)#no shutdown注:为VLAN 1 的管理接口分配IP 地址(表示通过VLAN 1来管理交换机),设置交换机的IP 地址为10.1.1.1,对应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5.显示交换机MAC 地址表的记录 SW1#show mac-address-table注:在PC 上开一命令行窗口,运行命令:c:\>ping 10.1.1.1能ping 通则在交换机上执行show mac-address-table 可查看到PC 的MAC 地址注:PC 的MAC 地址可以在命令行下输入: ipconfig /all 查看.6.修改交换机MAC 地址的老化时间 SW1(config)#mac-address-tableaging-time 注:将交换机MAC 地址老化时间设置为10 秒SW1(config)#end注:从交换机全局配置模式返回至特权模式 SW1#show mac-address-table 注:显示交换机MAC 地址表的记录三. 实验验证命令SW1#show int f0/1 SW1#show ip int SW1#show run SW1>ping [PC的ip地址]从PC机telnet到交换机PC2 实验要求 1、为交换机命名PC12、为交换机配置登陆密码和特权密码3、为交换机分配管理IP4、在PC1上pingPC2实验二 VLAN 配置(同一交换机)一、网络拓扑实验项目 VLAN/802.1Q-本交换机隔离测试VLAN10 f0/5 f0/15VLAN20192.168.10.1/24192.168.20.1/24二、实验配置 1、创建VLAN10、把F0/5加入到VLAN10中 S2126G#configure terminal 注:进入交换机全局配置模式 S2126G(config)# vlan 10 注:创建vlan 10 S2126G(config-vlan)# name test10 注:将Vlan 10 命名为test10S2126G(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5注:进入fastethernet 0/5 的接口配置模式 S2126G(config-if)# switch access vlan 10注:将fastethernet 0/5 端口加入vlan 10 中二、实验配置 2、创建VLAN20、把F0/15加入到VLAN20中 S2126G#configure terminal 注:进入交换机全局配置模式 S2126G(config)# vlan 10 注:创建vlan 10 S2126G(config-vlan)# name test10 注:将Vlan 10 命名为test10S2126G(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5注:进入fastethernet 0/5 的接口配置模式 S2126G(config-if)# switch access vlan 10注:将fastethernet 0/5 端口加入vlan 10 中三、扩展实验 192.168.10.2/24PC3192.168.20.2/24PC4 VLAN20VLAN10192.168.10.1/24192.168.20.1/24思考:上述拓扑结构那些PC机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实验三 VLAN 配置(跨交换机)一、实验项目 VLAN/802.1Q-跨交换机VLAN 测试网络拓扑两台交换机的fast0/24 互联,其中交换机SW1的fast0/5 和 fast0/15 连接PC1 和PC2,另一台交换机SW2的fast0/4和 fast0/8接PC3 和PC4 SWI SW2PC4 VLAN201、交换机SW1的配置注:进入交换机全局配置模式 SWITCH1(config)# vlan 10 注:创建vlan 10 SWITCH1(config-if)#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5 注:进入fastethernet 0/5 的接口配置模式 SWITCH1(config-if)# switch access vlan 10 注:将fastethernet 0/5 端口加入vlan 10 中 SWITCH1(config)# vlan 20 注:创建vlan 20 SWITCH1(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5 注:进入fastethernet 0/15 的接口配置模式 SWITCH1(config-if)# switch access vlan 20 注:将fastethernet 0/15 端口加入vlan 20 中 SWITCH1(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24 注:进入fastethernet 0/24 的接口配置模式SWITCH1(config-if)# switchport mode trunk 注:将fastethernet 0/24 设为tag vlan 模式2、交换机SW2的配置注:进入交换机全局配置模式 SWITCH2(config)# vlan 10 注:创建vlan 10 SWITCH2(config-if)#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4 注:进入fastethernet 0/4 的接口配置模式 SWITCH2(config-if)# switch access vlan 10 注:将fastethernet 0/4 端口加入vlan 10 中 SWITCH2(config)# vlan 20 注:创建vlan 20 SWITCH2(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8 注:进入fastethernet 0/8 的接口配置模式 SWITCH2(config-if)# switch access vlan 20 注:将fastethernet 0/8 端口加入vlan 20 中 SWITCH2(config)#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24 注:进入fastethernet 0/24 的接口配置模式SWITCH2(config-if)# switchport mode trunk 注:将fastethernet 0/24 设为tag vlan 模式三、验证命令: show vlan show int f0/24 switchport 四、实验结果 PC1 与PC3 地址都设成192.168.10.0/24 的地址.PC2 和 PC4地址都设成192.168.20.0/24 的地址.当PC1 与PC3 虽然分别接在两台交换机上,即在同一Vlan中,可互相ping 通,当PC2(或PC4)与PC1,PC3 不在同一vlan 中则不通。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教学教案第一章:网络互联基础1.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网络互联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技术。
3. 理解网络互联层的基本功能和路由算法。
1.2 教学内容1. 网络互联的定义和分类。
2. 物理层技术: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电通信。
3. 数据链路层技术: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数据帧格式。
4. 网络互联层: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算法和路由协议。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互联场景。
3. 采用实验法,进行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技术的实际操作。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章:网络互联设备2.1 教学目标1. 熟悉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网络互联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3. 了解网络互联设备在网络架构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1. 交换机:局域网交换机、广域网交换机和虚拟交换机。
2. 路由器: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表和路由算法。
3. 网关:网关的定义、功能和配置方法。
4. 其他设备:防火墙、无线接入点和网络互联卡。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设备结构和功能。
2. 采用实验法,进行设备配置和调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互联场景。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设备功能的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
第三章:网络互联协议3.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互联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常见网络互联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3. 理解网络互联协议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1. 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 互联网协议(IP):IP地址、子网划分和路由算法。
3. 应用层协议:、FTP、SMTP和DNS。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第一章——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网络互联设备的种类及功能。
3. 了解网络互联技术的应用场景。
教学内容:1. 网络互联技术概述1.1 网络互联技术的定义1.2 网络互联技术的分类1.3 网络互联技术的发展趋势2. 网络互联设备2.1 交换机2.2 路由器2.3 防火墙2.4 无线接入点3. 网络互联技术应用场景3.1 企业网络互联3.2 数据中心网络互联3.3 家庭网络互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互联技术。
2. 讲解:详细讲解网络互联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网络互联技术解决方案。
4. 实践: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的网络互联环境。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网络互联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
3.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高级网络互联技术项目教程》第二章——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分层模型。
2. 掌握OSI七层模型的每一层的功能及协议。
3. 了解TCP/IP四层模型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1.1 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1.2 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模型2. OSI七层模型2.1 物理层2.2 数据链路层2.3 网络层2.4 传输层2.5 会话层2.6 表示层2.7 应用层3. TCP/IP四层模型3.1 链路层3.2 网络层3.3 传输层3.4 应用层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网络体系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体系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分层模型,以及OSI七层模型和TCP/IP 四层模型的功能及协议。
网络互联技术全套教案教案标题:网络互联技术全套教案教案概述:网络互联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套全面的教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网络互联技术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内容:本套教案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内容,可以根据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和细化:1. 单元一:网络基础知识- 学习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了解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学习网络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原理- 掌握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知识2. 单元二:网络设备与配置- 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 学习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和管理方法- 进行网络设备的实际操作和实验3. 单元三:网络互联技术与应用- 学习常见的网络互联技术,如局域网、广域网和无线网络等- 了解网络互联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掌握网络互联技术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 进行网络互联技术实践和应用案例分析4. 单元四:网络安全与管理- 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 掌握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方法- 进行网络安全演练和攻防实验- 学习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网络监控和故障处理等教案实施方法:1.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采用讲授、示范、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学习资源:准备相关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和网络资源,以便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3.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测验、实验报告、项目作业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案特点:1. 系统性:本教案以全套的方式设计,涵盖了网络互联技术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实践应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性:教案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编著刘昌华桂兵祥武汉工业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教研室2018-2-24目录实验1 虚拟局域网<VLAN)的设置与通信一、实验目的:理解Port Vlan的配置,理解VLAN如何跨交换机实现,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 间互相通信。
二、实验要求:1)背景描述:某系有办公室和实验室2个部门,其中办公室的计算机分别连接在2台交换机上,它们之间需要相互进行通信,办公室和实验室也需要进行相互通信,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标。
2)实验要求:①使在同一VLAN里的计算机能相互通信。
②在不同VLAN里的计算机也能相互通信。
三、实验方案:1)实验原理:将一个大的物理的局域网<LAN)在交换机上通过软件划分成若干个小的虚拟的局域网<VLAN),形成了多个较小的广播域。
一个VLAN就好像是一个孤立的网段,VLAN间不能直接通信,实现VLAN间互联必须借助于路由器(或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交换机)。
路由器是基于软件的路由选择操作,本来效率就不高,如果路由器要对每一个数据包都路由一次,也就是“每次转发,每次路由”,随着需要路由的数据量增大,传统的路由器将不堪重负,于是就成为VLAN之间通信的瓶颈。
三层交换机则把网络通信中的二层交换技术和三层路由<或称三层转发)技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ASIC技术达到线速交换,大幅度提高了设备数据的包转发能力,消除了转发瓶颈。
三层交换机在对第一个数据流进行路由后,会产生一个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表,当同样的数据流再次通过时,将根据映射表直接进行二层交换,也就是“一次路由,多次交换”,这样大大提高了数据包转发的效率,因而提高了VLAN网络的整体性能。
当使用路由器连接时,一般需要在LAN接口上设置对应各VLAN的子接口;而三层交换机则是在内部生成“VLAN接口<VLAN Interface)”。
VLAN接口,是用于各VLAN收发数据的接口。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指导书实验1 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管理方法 (1)实验2交换机冗余备份/端口聚合 (5)实验3跨交换机VLAN (11)实验4交换机生成树协议STP/RSTP (13)实验5动态路由RIPV2/OSPF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6路由器PPP配置.. (15)实验7路由器编号的标准访问列表 (15)实验8路由器命名的访问列表 (17)实验9路由器命名的扩展IP访问列表 (20)实验10网络地址转换NAT/NAPT (21)实验11综合实验(设计实现小型局域网) (24)实验1 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管理一、【实验目的】1、通过电缆实现交换机/路由器与PC机的连接;2、通过交换机/路由器的开机启动报告了解交换机的硬件参数;3、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常用命令.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硬件:交换机、路由器个一台,PC机一台,console电缆及接口转换器。
软件:超级终端程序。
2 设备连接图:用console连接到交换机、路由器上三、【实验内容】1 通过Telnet访问交换机、路由器;2 复制、备份配置文件。
四、【实验步骤】步骤1访问交换机、路由器1.用Cosole电缆将PC机的串口与交换机的Console端口相连;2.在超级终端程序中按Enter键,记录超级终端程序窗口会出现的信息3.进入特权模式,让交换机重启,记录交换机加电启动报告。
步骤2 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1.进入交换机的全局配置模式2.配置交换机的设备名,设备名为Switch;3.配置加密的特权密码为cisco1,验证特权密码:退出到用户模式,再进入特权模式。
4.查看交换机的版本,记录结果;5.交换机的mac地址表A、查看交换机的mac地址表,并记录结果;B、查看PC机的mac地址步骤3配置交换机、路由器的端口属性1.配置f0/1端口的速度为100M,命令:2.配置f0/1端口为全双工,命令:3.配置f0/1端口的描述为TO_PC1,命令:4.启用f0/1端口;命令:5.查看端口f0/1的信息,并记录结果。
课程名称:网络技术基础授课对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等。
2.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故障排查。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
2. 网络故障排查。
教学难点:1. 网络设备的配置细节。
2. 网络故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
3. 网络连接线。
4. 实验环境搭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网络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理论讲解1. 讲解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环型、总线型等。
2. 介绍网络协议,如TCP/IP、HTTP等。
3. 讲解网络设备的分类和功能,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三、实操演示1. 演示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方法。
2. 演示网络故障排查的基本步骤。
四、学生分组实操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台网络设备。
2. 每组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操:a. 搭建网络拓扑结构。
b. 配置网络设备。
c. 测试网络连通性。
d. 排查网络故障。
五、问题解答与讨论1. 学生在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2.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实操经验和技巧。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对网络故障排查的掌握程度。
教案模板下载:【大学网络实操课程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网络技术基础二、授课对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理解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等。
2.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故障排查。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网络互联技术02实验教案下载-样章.doc实验报告学号 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网络设备与管理辅导教师:【实验名称】生成树协议STP的应用实验【实验任务】任务:生成树协议STP的应用实验【实验目的】掌握交换机STP的配置方法,理解STP协议的原理及其在冗余链路中的工作过程。
【实验设备和连接】实验设备和连接图如图1所示,选择两台S2126G(或S3550)交换机分别连接1台PC,交换机间建立双链路连接。
172.16.10.100/24172.16.10.200/24图1生成树STP的应用实验【实验分组】每四名同学为一组,其中每两人一小组,每小组各自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内容】步骤1:按照网络连接图完成设备连接,为防止实验过程中由于冗余链路可能导致的广播风暴的影响,可以在完成设备STP配置之后连接交换机的冗余链路;步骤2:在每台交换机上启动生成树协议,例如在SwitchA上进行配置:SwitchA# configure terminalSwitchA(config)# spanning-tree ! 开启生成树协议SwitchA(config)# spanning-tree mode stp ! 设置生成树为STP(802.1D)SwitchA(config)# end实验室所采用的锐捷交换机在启动生成树协议后,默认使用MSTP,因此需要改变模式为STP。
完成SwitchA的配置后,在SwitchB上也做相同设置;步骤3:配置SwitchA为根交换机:当使用默认配置时,SwitchA和SwitchB的交换机优先级为32768,两者中MAC地址小的将成为根交换机。
我们可以通过更改交换机优先级来指定其中的一台为根交换机。
SwitchA (config)# spanning-tree priority 4096 !设置SwitchA的优先级为4096完成配置后可以使用show spanning-tree和show spanning-tree interface验证,请参考下面的例子按照要求执行操作并回答问题。
SwitchA# show spanning-tree !显示交换机的生成树模式及相关状态stpV ersion: STP!STP的版本为STPSysStpStatus: Enabled!STP系统状态为启动(打开)BaseNumPort: 24 !基本端口数为24Maxage: 20 !BPDU生存的最长时间HelloTime: 2 !BPDU报文的时间间隔ForwardDelay: 15 !端口状态改变的时间间隔BridgeMaxAge: 20BridgeHelloTime: 2BridgeForwardDelay: 15MaxHops: 20 !最大中继跳数TxHoldCount: 3PathCostMethod: Long !路径开销方式BPDUGuaed: Disabled !BPDU保护未启动BPDUFilter: Disabled !BPDU过滤未启动BridgeAddr : 00d0.f8c0.2225!桥MAC地址Priority: 4096!优先级为4096TimeSinceTopologyChange: 0d:0h:3m:9s !拓扑改变的时间TopologyChanges: 19DesignateRoot: 100000D0F8C02225!指定根RootCost: 0 !根开销RootPort: 0 !根端口(1)比较根交换机上DesignateRoot与BridgeAddr、Priority,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witchB# show spanning-tree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 显示Fa0/1接口STP状态PortAdiminPortfast: DisabledPortOperPortfast: DisabledPortAdiminLinkType: autoPortOperLinkType: point-to-pointPortBPDUGuaed: Disabled:PortBPDUFilter: DisabledPortState: forwarding!Fa0/1接口状态为转发PortPriority: 128!端口优先级为128PortDesignateRoot: 100000D0F8C02225!端口指定根PortDesignatedCost: 0PortDesignatedBridge :100000D0F8C02225 !PortDesignatedPort: 8001!指定端口为8001PortForwardingTransitions: 2PortAdiminPathCost: 0PortOperPathCost: 200000PortRole: rootPort! 端口角色为根端口(2)在SwitchA和SwitchB上分别执行show spanning-tree,分析显示结果,填写表1。
表1 SwitchA和Sw itchB的STP对比(3)在SwitchA和SwitchB上分别执行show spanning-tree interface命令检查F0/1和F0/2接口,分析显示结果,填写表2。
表2 SwitchA和Sw itchB的接口STP对比步骤4:配置PC1和PC2的IP地址,验证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ping 的丢失包的情况:用ping命令从PC1连续探测PC2,命令如下:C:\ping 172.16.10.200 –t ! 连续探测PC2,显示结果如下:Reply from 172.16.10. 200 bytes=32 times<10ms TTL=64Reply from 172.16.10. 200 bytes=32 times<10ms TTL=64Reply from 172.16.10. 200 bytes=32 times<10ms TTL=64Reply from 172.16.10. 200 bytes=32 times<10ms TTL=64Reply from 172.16.10. 200 bytes=32 times<10ms TTL=64……可以正常ping通。
然后,断开交换机的F0/1与F0/1连接,观察ping 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会丢失若干个包,显示Request timed out,一段时间后,系统自动恢复连通。
理解STP协议的工作原理并回答下面问题:(1)实验中,在拓扑改变过程中,出现了多少个丢包?以ping命令默认2秒超时计算,实验中交换机F0/2端口由discarding(阻塞)状态转为forwarding(转发)状态,存在多长时间的延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show spanning-tree interface查看交换机F0/2端口,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报告学号 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网络设备与管理辅导教师:【实验名称】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讯及链路聚合应用实验【实验目的】掌握交换机链路聚合的配置方法,通过三层交换机SVI实现不同VLAN间的连通。
【实验设备和连接】实验设备和连接图如图1所示,S3550和S2126G之间的链路由1条(F0/1-F0/1)增加为2条(F0/1-F0/1、F0/2-F0/2)。
注意:为防止实验过程中由于桥接环路所导致的广播风暴影响设备配置(交换机不断显示相关提示信息),可以在完成实验步骤3之后,再连接交换机的冗余链路。
图1 交换机端口隔离实验【实验分组】每四名同学为一组,其中每两人一小组,每小组各自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内容】步骤1:按照网络拓扑在RACK机柜中选择一台S3550和一台S2126,完成接线;步骤2:按照上节实验步骤2和步骤3的方法配置S3550和S2126,配置命令这里不再列出。
注意应当完成以下任务:将设备名改为S3550和S2126、分别创建VLAN10和VLAN20、分别将F0/3和F0/4接口划分至VLAN10和VLAN20。
步骤3:在S3550和S2126上配置冗余链路聚合,以S3550为例,配置如下:S3550# configure terminalS3550(config)# interface range fastEthernet 0/1-2 !使用该命令同时配置多个接口S3550(config-if-range)#port-group 1 !配置F0/1和F0/2归属于AG1S3550(config-if-range)#exit说明:用户可以使用interface range命令同时配置多个接口,配置的方法和配置单个接口完全相同。
当进入interface range配置模式时,此时所能设置的属性应用于所选范围内的所有接口。
该命令的语法格式为:interface range port-range其中port-range指定若干接口范围段,每个接口范围段包括一定范围的接口,接口范围段之间使用逗号(,)隔开。
例如interface range fastEthernet 0/1-5,0/7,1/1-2选择了3个范围段共计8个接口。
不要忘记,S2126上也要做相应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