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邻里关系现状调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0.77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社区邻里关系调查的报告本次调查由我们这一组完成,这次调查主要是为了通过研究一个社区的邻里关系来看看现在居民小区的相处情况,也可以看出一些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从邻里关系这个点,看小区这个面。
至于其他的社区我相信大同小异。
而研究结果下面慢慢说明。
时间2013年4月23日下午。
地点是回龙湾小区。
首先我们来看调查的人群,23男11女共计34人。
18到40岁一共20人,41到65是9人,66以上10人。
我们完全是按照随机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青年人不太配合调查,所以在18到40岁的里面大部分都是三十多的人回答的。
第二个问题是随机的情况下只抽34人可能人物的样本会有很大的偶然性。
所以研究结果多少有点偏差。
进入主题,说一说他们的学历程度。
初中以下2男2女共,初中男5女4共,高中男7女1,,大专及以上9男7女。
这里先说明下面可能用得到。
第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分别是6,10,16,2 。
也就是47%的人都是只了解一些。
占了将近一半,由上面的数据可见,大部分邻里之间只是有点了解,关系不算太熟。
而一点也不知道的也有两个,这还是相当少的。
第一第二问题意义是一样的,所以不多做分析。
第三个是6,6,20,2 。
这个数据充分显示了大多数邻居只是简单的打一打招呼,都还是相当有礼貌的。
从调查的年龄段来看,能坐下聊的是年龄相对大的。
可见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情。
第四第五题,64.7%都帮助过邻居但是次数不多,遇到困难偶尔极少会找邻居帮忙的占了76%。
这是一组比较明显的数据表现,很明显,邻居之间互相帮助很少,而且大多数人遇到问题喜欢找亲戚朋友,有时候远水解不了进火,不得已而为之。
邻居之间的关系初步显现出冷淡。
从邻里认为会起冲突的原因各种原因比例都差不多,详细见分析表。
我们思考,邻里间都是偶尔会起冲突的,而起冲突的是多种多样的,起中最大的问题是包容心的问题,都涉及到个人利益。
我们也和其中几个深刻地交谈过,他们的观点可以总结为看互相做的事情都有问题,自己觉得是怎么不对,他们的思考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太主观。
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的调研报告在社会交往方面,有5.7%的空巢老人一个关系密切的朋友也没有,42.8%的空巢老人只有1-2个关系不错的朋友。
邻里之间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互不关心”,27.6%是遇到困难求助的情况下才获得关心,没有积极主动的邻里互助。
从亲戚家庭成员处得到的支持和照顾,只有夫妻、儿女占一半以上比例,兄弟姐妹、其他亲属往来关系比较淡漠。
4、接受关爱情况及对助老服务的需求据接受调查的空巢老人反映,在元旦、春节、五一、重阳节、十一等重大节日前后,或部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时,会集中受到关爱救助,日常社区或社会志愿者给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务较少,也不定时没有规律,而大学生志愿者虽然给空巢老人提供的服务较多,但大多是陪同聊天打扫清洁之类的,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们感到不习惯。
因此,在调查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哪些必要的助老服务时,空巢老人选择较多的是:物业维修(家电、房屋维修、水龙头、阀门更换等)(20.1%),上门医疗护理(15.3%),代购代缴(15.1%),陪同看病(14.6%),清洗衣物(13.9%),理发做饭(12.3%),聊天解闷(6.7%)和其他(2%)心得体会。
再问及现阶段最想要****做的事,选择较多的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老年人生活无忧(43.8%),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志愿服务(27.6%),多组织老年人能够参与的文体活动(23.8%),其他还有提出希望儿女晚辈多来看望,自己身体健康,****和社会能多为老人提供活动交流场所等要求。
二、当前“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来源不稳定。
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生活来源以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满足,经济压力相对较小。
但没有工作或无儿女的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来源只能依靠****和社会救助解决,因此,要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有较大难度。
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除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或儿女供养,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吃、穿、用都靠自给自足,尽可能不多花钱,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
邻里关系调查报告邻里关系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邻里关系逐渐淡化,人们与邻居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为了解邻里关系的现状以及探讨改善邻里关系的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对象为某城市的居民,共有500人参与。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邻里互动、邻里合作、邻里信任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调查了居民之间的邻里互动情况。
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表示每周与邻居见面的次数不超过3次,其中有近一半的人表示每周只与邻居见面1次或者根本没有见面。
这说明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较为匮乏,邻里之间的疏离感逐渐增加。
其次,我们调查了邻里合作的情况。
结果显示,超过70%的居民表示他们与邻居之间没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
仅有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在小区内的义务活动或者共同维护小区环境。
这种情况说明了人们之间的互助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积极的邻里合作。
然后,我们调查了邻里信任的情况。
结果显示,仅有不到30%的居民表示他们对邻居有较高的信任度。
相反,有超过40%的居民表示他们对邻居的信任程度较低。
这种缺乏信任的现象导致邻里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困难。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邻里关系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人们之间的交流少、合作少、信任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
那么,如何改善邻里关系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邻里活动,比如邻里聚餐、邻里运动会等,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工具,建立一个小区居民的交流平台,方便居民之间的沟通。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邻里之间的合作。
可以通过成立居民委员会或者居民自治组织,组织一些小区内的公益活动,鼓励居民们积极参与。
此外,可以通过共同维护小区环境、共同解决一些小区内的问题等方式,促进邻里之间的合作。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邻里之间的信任。
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透明度,让居民们对小区管理有更多了解,从而增加他们的信任度。
邻里关系调查结论范文在对咱们这片社区的邻里关系进行了一番热热闹闹的调查后,我可算是摸出了些门道,现在就给大家唠唠这个调查结论。
一、总体情况。
咱这邻里关系啊,就像一锅大杂烩,有好有坏,但总体还挺有滋味的。
大部分邻居之间相处得还算不错,就像那老邻居王大爷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嘛,平常互相照应着,心里踏实。
”大概有七成左右的邻居能做到见面打招呼、偶尔串串门、有个小忙也愿意帮一把。
二、友好相处的表现。
1. 日常交往。
在日常生活里,像早上出门上班或者买菜的时候,大家碰面都会笑着问个好,就像每天都有的小仪式一样。
特别是那些退休的大爷大妈们,他们可是邻里交往的主力军。
每天下午,小区花园里就像一个小型社交场,大爷们凑在一起下棋、唠家常,大妈们则聊聊菜价、交流交流养生经。
遇到一些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的时候,有些邻居还会互相送点自家做的小点心、特产啥的。
李阿姨就跟我说,每年她都会做些粽子在端午节的时候分给邻居们,“大家吃得开心,我也高兴,这才像个大家庭嘛。
”2. 互相帮助。
在需要帮忙的时候,邻居们也不含糊。
比如说,有户人家的孩子忘带钥匙了,家长又一时回不来,邻居就会把孩子先接到自己家里,等家长回来。
还有一回,张大哥的车在小区里抛锚了,几个年轻的邻居二话不说就跑过去帮忙推车、检查问题。
这时候就能感觉到,邻居就是那个离你最近的救星啊。
三、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深入了解。
不过呢,这邻里关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有相当一部分邻居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的,但实际上对彼此的了解并不深。
就像住在同一栋楼的小赵和小钱,他们只知道对方大概是做什么工作的,至于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啥的就不太清楚了。
这就有点像那种浮于表面的朋友,看起来熟悉,其实还隔着一层窗户纸。
2. 偶尔的小摩擦。
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难免会有点磕磕碰碰。
有时候是因为停车位的问题,谁都想把车停在离自家单元楼近一点的地方,结果就可能产生争执。
还有就是噪音问题,年轻人晚上喜欢热闹一点,放个音乐啥的,但可能就会吵到那些早睡的老人,矛盾也就跟着来了。
邻里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邻里关系逐渐淡化,大家都忙于个人事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和邻居们保持互动和交流。
然而,邻里关系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
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可以提供社交支持,还能带来许多其他的益处。
首先,邻里关系对老年人来说,是社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特别是当家人和亲人不在身边时。
在这种情况下,邻里关系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通过与邻居们建立友好关系,老年人能够找到情感支持和陪伴,与人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种社交互动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的心情,还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感觉和幸福感。
其次,邻里关系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通过与邻居们共同参与社区活动、交流意见和分享经验,老年人可以保持身体和思维的活跃。
例如,一起去公园散步、参加社区健身活动或者组织邻里聚餐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运动量,还可以预防老年疾病的发生,如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此外,与邻居们聊天、交流,可以激发老年人的思维,保持大脑的灵活性。
社交互动的方式多样,可以阅读、讨论、分享经验等,这些都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良好的邻里关系还可以提供老年人的社区支持。
邻居们能够相互照顾和帮助,构建一个互助互爱的社区。
例如,碰到老年人生病需要看医生,邻居们可以帮忙代购药物或者送老年人去医院就诊。
在老年人有特殊需求时,邻居们也能够提供帮助,比如照料花园、修理家电等。
这种邻近的支持不仅可以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还能够减轻他们生活的负担,提高生活的便利性。
邻里关系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现代社会的变化导致许多邻里关系逐渐疏远。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社区和个人都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社区可以组织邻里活动,如社区聚会、志愿者活动等,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同时,个人也应该主动与邻居们沟通,参与社区活动,建立友好的关系。
保持开放的态度,关心邻居的需要,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构建一个温暖、和谐的邻里社区。
邻里关系的调查报告邻里关系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邻里关系是社区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和谐发展。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居民对邻里关系的看法和体验,以便为社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建设更好的居住环境。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5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了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邻里交流的频率和方式、邻里互助的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1. 邻里关系的满意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较高。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邻居之间的关系良好,能够互相帮助和支持。
他们认为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增加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2. 邻里交流的频率和方式调查发现,居民之间的邻里交流频率较高。
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都会与邻居进行交流,其中以面对面交流居多。
此外,还有一部分居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社区活动来与邻居保持联系。
3. 邻里互助的情况邻里互助是邻里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在需要帮助时得到过邻居的帮助。
常见的邻里互助包括借用物品、照顾宠物、照看孩子等。
这种互助关系不仅能够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还能够增强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
四、问题与建议尽管大部分居民对邻里关系较为满意,但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邻里之间的沟通不畅和互动不够频繁。
一些居民表示他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活动,以便加强邻里之间的联系。
此外,也有一些居民提到了噪音扰民和邻里纠纷等问题,需要社区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和调解机制。
基于以上问题和建议,我们向社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邻里交流:社区可以组织一些邻里活动,如社区烧烤、户外运动等,以便居民之间更好地交流和互动。
2. 提供沟通平台:社区可以建立一个在线论坛或社交媒体平台,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分享。
3. 加强纠纷解决机制:社区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纠纷调解小组,帮助居民解决邻里纠纷,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邻里关系调查结论范文通过一段时间对邻里关系的调查走访,咱可算是把这邻里之间的事儿摸得差不多了,现在就给大家唠唠这调查结论。
一、整体状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咱这一片儿的邻里关系啊,就像一锅大杂烩,啥情况都有。
总体来说呢,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漠,但也没达到那种亲如一家的程度。
大多数邻居之间见面能打个招呼,偶尔还能唠几句家常,像什么“今天天气不错啊”“您这是买菜去呀”之类的。
但也就是这种浅层次的交流比较多,深入交往的就相对少些。
不像以前的老胡同、大杂院,一家炒菜全院香,大家有事没事就凑一块儿,那才叫一个热闹。
不过跟那些邻里之间互相不认识,甚至还因为一些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的地方比起来,咱们这儿还算不错的啦。
二、影响因素:性格、年龄、地域一锅炖。
1. 性格差异。
2. 年龄代沟。
年龄这东西在邻里关系里也是个“搅局者”。
年轻的邻居们都忙活着自己的工作、生活,早出晚归的,和邻居打交道的时间本来就少。
而且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老一辈不太一样,像年轻人喜欢熬夜、周末睡懒觉,这在一些老人眼里就有点看不惯。
而老人们呢,早上起得早,在楼道里说话声音大了点,年轻人有时候也会觉得有点吵。
这就像两条平行线,很难找到交集。
不过也有例外,那些家里有小孩的年轻家庭和老人就比较容易亲近,毕竟老人都喜欢孩子,这孩子就像一条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了。
3. 地域文化。
咱这地方外来人口也不少,不同地域的人住在一起,就像把各地的风味小吃凑一块儿,味道有点杂。
有些地方的人热情豪爽,有些地方的人相对含蓄。
比如说北方的邻居可能比较直来直去,南方的邻居可能就更细腻一些。
这有时候就会产生一些小误会。
我听说有个东北大哥和一个上海大哥,因为楼道里放东西的事儿闹了点不愉快。
东北大哥觉得楼道就是大家的公共空间,放个自行车啥的很正常,可上海大哥觉得这样影响美观和通行,两个人刚开始沟通的时候就有点互相不理解,还好后来互相让了一步,不然这邻里关系可就僵住了。
三、有趣发现:宠物、孩子是“社交神器”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了两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关于两邻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两邻关系调研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人们对于邻居关系的看法和感受,探索邻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方式,以及邻居关系对于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征求人们对邻居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2. 访谈采访:选择一定数量的居民进行深入访谈,探讨邻居关系的具体情况和导致邻居关系和谐或不和谐的因素。
三、调研结果1. 问卷调查结果根据对500份问卷的分析,以下是主要调查结果:(1)59%的受访者认为与邻居保持良好关系对生活很重要,仅7%表示对邻居关系不太在意。
(2)68%的受访者称曾与邻居举办过社交活动,如聚餐、派对等。
相比之下,3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与邻居几乎没有交流。
(3)65%的受访者认为与邻居互帮互助很重要,不少人称通过邻居获得了生活上的协助。
(4)有58%的被访者表示,他们与邻居的关系相对稳定,与邻居之间有时也会互相关心和照顾。
2. 访谈采访结果采访了20名居民,以下是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体验:(1)近邻关系的和谐与否受到双方的关心和尊重程度的影响。
当两个邻居都愿意主动关心对方,关系通常较好。
(2)一些居民认为,社区活动的举办或参与可以促进邻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
(3)口耳相传和社交网络等媒介已经成为居民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很多人表示通过社交网络结识了新的邻居。
(4)一些人认为,邻居关系的和谐程度受到社区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影响。
优质的社区环境和生活质量可以促进邻居之间的和谐。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多数人认为邻居关系对生活很重要,与邻居的良好关系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2. 邻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方式多样,有的依靠社区活动,有的通过社交网络。
3. 双方关心和尊重是邻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社区环境和生活状态也会影响邻居关系。
五、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社区活动的举办和参与,促进邻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邻里关系调查结论范文通过对本社区邻里关系的调查走访,咱可是得到了不少有趣又实在的结论呢。
一、整体情况。
咱这社区的邻里关系啊,就像一道大杂烩,有甜有咸,有热乎的时候,也有不那么热乎的地儿。
总体来说,大部分邻居之间还是比较和睦的,那种见面不说话、形同陌路的情况并不太多。
大概有六成左右的邻居能互相叫得出名字,这就说明大家还是有一定的熟悉度的。
二、积极方面。
1. 互帮互助传统在。
咱发现,很多邻居在一些小事上可热心了。
比如说,有邻居出门忘带钥匙了,旁边的人家就会让他先在自己家里待着,等开锁师傅来;还有的邻居家里做了啥好吃的,像包了饺子、蒸了包子,都会给隔壁送几个尝尝。
这种小小的举动啊,就像小暖阳,把邻里之间的关系烘得暖暖的。
特别是那些有老人或者小孩的家庭,邻居们更是多了几分照顾的心思。
像老人提重物上楼不方便的时候,年轻的邻居就会搭把手;小孩放学早了家长没回来,邻居也会帮忙照看一会儿。
这就像是回到了以前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美好时光。
2. 社区活动的黏合剂作用。
社区偶尔组织的活动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比如说上次的社区运动会,那些平时不怎么打交道的邻居,为了同一个比赛项目,像接力赛啊、拔河啊,就凑到了一块儿。
大家在活动中互相加油打气,喊得嗓子都快哑了。
一场活动下来,很多人就从陌生人变成了能笑着打招呼、偶尔还能聊几句家常的朋友了。
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发现了社区里隐藏的一些高手呢,有个大爷下棋特别厉害,以前大家都不知道,现在可成了社区里的名人,好多人都找他讨教棋艺。
三、消极方面。
1. 缺乏深度交流。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家和和气气的,但深入一聊就发现问题了。
很多邻居之间的交流啊,也就停留在表面的问候和偶尔的小帮忙上。
真正深入到家庭情况、个人想法之类的交流那可就少得可怜了。
就好像大家都在一个大池塘里,但是都各自在自己的小水洼里扑腾,没有游到一块儿去。
这可能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忙,忙着上班、忙着照顾家庭,没太多闲工夫坐下来好好唠唠。
邻里和睦情况分析报告在进行邻里和睦情况分析报告之前,需要明确定义什么是邻里和睦。
邻里和睦指的是社区居民之间建立了融洽、友好、和谐的关系,彼此互相支持、尊重和帮助。
邻里和睦的存在有助于社区的稳定和发展,并且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为了对邻里和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社区氛围:首先要了解社区的整体氛围如何,是否存在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
可以通过居民调查、观察以及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等方式来获得相关信息。
特别关注有无社区冲突、纷争或不和谐的事件发生,以及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满意度。
2. 交往活动:观察社区的交往活动情况,包括社区组织的活动、街坊间的交流和互动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拉近邻里关系,增加人际交往频率,促进邻里和睦。
需要了解社区居民对这些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是否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
3. 互助行为:倾听社区居民分享的故事,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行为。
这些互助行为可以包括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关心照顾,以及紧急情况下的互相支持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社区的邻里互助机构、志愿者活动等来了解社区居民对邻里互助的重视程度。
4. 纠纷处理:纠纷处理是评估邻里和睦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了解社区中不同纠纷类型的发生频率以及纠纷解决的方式。
有效的纠纷处理机制和良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减少紧张和冲突,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社区邻里和睦情况的综合评估。
如果邻里和睦情况良好,可能是因为社区居民之间有良好的交往、互助和纠纷处理机制;而邻里不和谐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交流缺乏、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等原因。
基于分析结果,可以提出改进邻里和睦情况的建议,以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材料一关于邻里关系的小调查材料二居住环境变量人们住进了商品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住进了商品房,邻里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次小调查。
本文将围绕邻里关系的现状、居住环境变化对其影响以及如何提升邻里关系展开讨论。
一、邻里关系现状及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现代城市邻里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疏离现象。
一方面,人们之间的交流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社交和手机通讯。
另一方面,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有所减弱,导致关系逐渐冷漠。
此外,商品房小区中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也影响着邻里关系,有时甚至会引发矛盾和纠纷。
二、居住环境变化对邻里关系的影响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邻里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首先,从平房搬到楼房,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独立,减少了与邻居的互动。
其次,商品房小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使得居民对邻居的依赖程度降低,关系变得相对疏远。
最后,楼房内部的布局和设计也使得邻里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
三、提升邻里关系的建议和措施1.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如亲子活动、节日庆祝、兴趣小组等,为大家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
2.培养互帮互助的精神。
在邻里之间倡导守望相助、互相关爱的价值观,鼓励居民在遇到困难时互相扶持。
3.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
4.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具有特色的邻里关系。
5.强化家庭教育。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关爱邻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邻里关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关注其现状,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
邻里关系调查结论范文通过一段时间对咱们这片社区邻里关系的调查走访,可算是有了不少有趣的发现,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邻里关系到底是个啥情况。
一、整体状况还不错。
咱先说个大概情况,大多数邻居之间相处得还挺和谐的。
就像在小区里经常能看到的场景,早上大爷大妈们一起晨练,互相分享个养生小妙招啥的;傍晚呢,孩子们在楼下玩耍,家长们就凑在一起聊聊孩子学习、最近菜价这些家长里短。
这说明大家还是很愿意跟邻居打交道的,而且这种日常的互动也让社区有了一种温暖的氛围,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二、美食是邻里关系的“黏合剂”调查中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美食在拉近邻里关系上那可是立了大功。
你看啊,要是哪家做了点啥特色小吃,像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总会给周围邻居送一点尝尝。
这小小的一份美食,就像一个感情的纽带,一下子就把两家的距离拉近了。
而且啊,邻居们收到吃的都特别高兴,一来二去的,大家就越来越熟络了。
我还听说有个楼里的阿姨,因为做的红烧肉特别香,邻居家小孩老是馋得流口水,阿姨就时不时给小孩送一点,结果两家现在好得跟一家人似的,这红烧肉可真是“香”到邻居心里去了。
三、互相帮忙是常态,但也有小“插曲”邻里之间互相帮忙那也是常有的事儿。
比如说,谁家突然忘带钥匙了,先去邻居家坐一会儿;有老人提重物上楼不方便,邻居看到了肯定会搭把手。
这种互帮互助的事情多了,大家对彼此的信任就增加了。
不过呢,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有少数情况就是帮忙的时候可能没沟通好,结果闹了点小误会。
就像有一家帮邻居收快递,结果不小心把包裹给弄湿了一点,虽然不是啥大事儿,但也让双方有点小尴尬。
这就告诉咱们啊,邻里之间帮忙是好事,但也要注意细节,多沟通,别让好心办了坏事。
四、年轻一代略显“冷淡”再说说年轻人们的邻里关系。
现在的年轻人啊,平时工作忙,回到家就喜欢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的。
他们跟邻居的互动就比较少,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
不像老一辈,没事儿就串串门。
老年人居住实态调研分析老年人居住实态的调研分析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几个大城市中的调查结果中,老人与配偶同住的最多,占90.89%,又与儿子或女儿或第三代同住的各占39.29%、27.96%、23.77%。
当老人与子女分居时,其与子女住处距离以步行 20 分钟以上为最多,占 65.63%;而同楼、同层分住的最少,各占 6.25%。
对于老年人的外出时间,在 4 小时以内的占 54.12%;其次为 4到8 小时,占 27.25%,外出时间较短或外出较少的原因有多种,有因住楼层较高但有无电梯,有的因居住绿地少、公共活动设施差等,从来使老人不愿外出。
一.实态调查简析1> 对于厨房卫生间的要求由于在厨房卫生间操作劳动强度大,设施众多,加之老人特殊的生理与健康状况,因此对厨卫的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半数的老人要求增设扶手与暖气,这是为了安全与健康,有近40%的老人要求水龙头开放灵活,有劲 30%的老人要求增设浴缸和洗浴凳,这是为了操作方便和省力,有近60%的老人要求降低吊柜和操作台等。
说明厨卫的设施必须根据老人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设计。
2> 对于安全防范的要求老人对安全防范的设施项目选择较多,如紧急呼叫、漏气报警、防盗、漏电保护等,这是由于老人的体能、记忆、健康衰退而可能造成不安全因素所提出的,必须充分考虑。
3> 对于业余爱好和喜爱场所的选择老人的业余爱好具有广泛性,从调查的项目选择中看,其爱好次序为看电视、阅读、宠物花草、音乐、书画、聊天、运动、棋牌、旅行等。
在设计老人住宅是要注意考虑适当扩大卧室,以能讲看电视、阅读、书画等活动集于一室。
设置阳台也属必要,以能养植花草于户外健身,也可将文化活动中心靠近老人住宅设置,当这些爱好在室内得不到满足时,可就近至文化公共设施活动。
老年人喜爱的场所一依次为公园、文化中心、运动场、商场、餐馆茶馆、老年大学等,多数选择公园和文化中心,这实际是要求创造适合老人健身和相互交往的良好的户外和户内活动场所,因此在规划是要重视室内外公共空间和配套的公共设施。
关于社区邻里关系调查报告调查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区作为一个安居乐业的场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社区邻里关系作为社区生活的基础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社区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态度和看法,本次调查旨在收集社区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意见和建议,为社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区生活。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在线问卷的形式,共计发放了500份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邻里关系重要性的评价、邻里关系的状况、邻里关系的问题以及改善邻里关系的建议等方面,通过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总数为437人,男性占比为47.4%,女性占比为52.6%,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人员占比最高,达到41.7%。
邻里关系重要性的评价对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86.9%的居民认为其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说明社区邻里关系在居民心目中非常重要。
邻里关系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8.9%的居民认为自己与邻居关系一般,而17.3%的居民认为与邻居关系好,36.7%的居民认为与邻居关系差。
邻里关系的问题在邻里关系中,最常发生的问题是噪音扰民,占比达到29.9%,其次是拒绝合作和意见不合等问题。
改善邻里关系的建议在改善邻里关系的建议中,最多的是加强邻里间的沟通和交流,占比达到35.7%;其次是社区开展各种邻里活动和维护社区的公共设施等。
调查结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居民认为邻里关系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与邻居关系差的人群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噪音扰民和拒绝合作是邻里关系中最常见的问题。
为改善邻里关系,需要加强邻里间的沟通和交流,社区也可以通过各种邻里活动和维护社区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来促进邻里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这些结果可以为社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区生活。
邻里关系调查结论范文通过一段时间对邻里关系的调查走访,咱算是把这邻里之间的事儿摸得七七八八了,现在就来给大家唠唠这个调查结论。
一、总体情况。
大多数邻里关系就像一道家常菜,说不上山珍海味那么豪华,但也能让人吃得舒坦。
大概有六成的邻居之间相处得还算不错。
见面能打个招呼,偶尔还能唠几句家常,像是天气啊、小区里的新鲜事儿啊之类的。
比如说,张大妈和李大妈,每天早上在小区花园遛弯的时候都会互相分享一下哪家超市的菜新鲜又便宜,这就挺和谐的。
二、影响邻里关系的积极因素。
1. 孩子和宠物。
你还别说,孩子和宠物就像邻里关系的“小黏合剂”。
家里有孩子的邻居,孩子之间在小区里玩耍的时候,家长们也会跟着聊上几句,一来二去就熟络起来了。
像小区里的小淘气们,经常在楼下一起踢球,他们的爸妈呢,就站在旁边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的学习、成长啥的。
宠物也是个神奇的存在,那些养狗的邻居,每天遛狗的时候碰到了,狗狗们互相闻闻、玩玩,主人也就顺势聊起来了,什么“你家狗吃啥粮啊”“这狗最近掉毛可厉害啦”之类的话题,瞬间拉近了距离。
2. 社区活动。
社区要是组织个活动,那可就像给邻里关系加了把火。
无论是端午节包粽子比赛,还是重阳节的老人茶话会,这些活动就像个大磁场,把邻居们都吸引到一块儿。
大家在活动中互相帮忙、合作,乐呵乐呵的,感情也就加深了。
上次包粽子比赛,王大爷本来不会包,邻居赵大姐手把手地教他,这之后啊,王大爷每次见着赵大姐都热情得很呢。
3. 热心肠的邻居。
每个小区都有那么几个热心肠的人,就像小区里的“小太阳”。
像维修小能手刘师傅,谁家的水管坏了、灯不亮了,只要招呼一声,他就带着工具上门帮忙。
还有陈阿姨,经常做了好吃的就给周围邻居送一点,什么红烧肉啊、小点心啊,这送的可不仅仅是食物,那是浓浓的邻里情啊。
这种热心肠的邻居就像火种,能把邻里之间的温暖传递开来。
三、影响邻里关系的消极因素。
1. 噪音问题。
这噪音啊,就像邻里关系的“捣蛋鬼”。
有一部分邻居之间的矛盾就是这噪音闹出来的。
空巢老人邻里关系研究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邻里关系成为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的好坏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好坏以及晚年生活的和谐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本文即以空巢老人的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运用到的文献阅读成果进行了回顾综述,归纳说明全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框架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对空巢老人邻里交往对象与空巢老人邻里交往方式进行了总结。
然后对当前空巢老人邻里关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造成当前邻里关系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当前空巢老人的邻里关系的现状以及造成当前的现状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合理进行住宅规划、组织活动加强了解、强化居民引导教育等几方面给出改善空巢老人邻里关系的对策建议措施。
关键词:空巢老人邻里关系研究AbstractAs the degree of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rising number of increasingly large elderly population, pension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neighborhood became empty-nesters in the later years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good or bad neighborhood and empty-nesters, and later life health is good or bad harmony with very close ties. This paper is to empty-nesters neighborhood relations for the study, the first course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used to read the review results were reviewed, summarized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ext, content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used, and the empty nest neighborhood contacts to the elderly and empty nesters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methods are summarized. Then empty nester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 are analyzed, and caus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neighborhoo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finally empty nesters for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the reasons cau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pectively from the rational for residential planning, organizing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 aspects of the residents are given guidance and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neighborhood empty-nesters Suggestions measures.Keywords: Empty nesters Neighborhood Research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引言 (1)二绪论 (1)2.1 文献综述 (1)2.1.1 邻里空间是空巢老人的主要活动空间 (1)2.1.2 和谐邻里的构建有助于营造社区和谐发展 (1)2.1.3 和谐邻里有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 (1)2.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2)2.2.1 研究目的 (2)2.2.2 研究内容 (2)2.2.3 研究方法 (3)2.3 研究发现 (3)2.3.1 空巢老人邻里交往对象 (3)2.3.2 空巢老人邻里交往方式 (4)三当前空巢老人邻里关系现状分析 (4)3.1 当前空巢老人邻里关系现状 (4)3.2 造成当前邻里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4)3.2.1 住区结构因素 (4)3.2.2 引导性活动不够 (5)3.2.3 居民层次差距认识不足 (6)3.2.4 功利主义的渗透 (6)四改善空巢老人邻里关系的对策措施 (7)3.1 合理进行住宅规划 (7)3.2 组织活动加强了解 (8)3.3 强化居民引导教育 (9)五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1)一引言我国自1999年起就已经逐渐步入了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且老龄化的发展进程正不断的加快,老龄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城市中老龄人口的规模更是日趋庞大,同样表现出一种连年上升的趋势,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居民的重要人群构成部分,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年轻人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更多的投身于忙碌的工作之中,这就使得当前的老龄人群体中又以空巢老人居多,空巢老人具有年龄大、身体机能弱、活动范围小的特点,邻里交往成为其主要交往形式,因此对与空巢老人的邻里关系的研究非常有需要也很必要。
69
老年人邻里关系现状调查分析
张海娅 张 强 王二凯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
【摘 要】如何保证健康老龄化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要点。
社会学视角下社会资本对老年健康影响研究是老年健康研究的新方向。
构建良好的邻里关系能够促进老年人健康。
本文正是以社会资本中的邻里关系作为自变量,通过数据分析测量其现状,包括邻里熟悉度不够,老年人满意程度较高,互帮互助情况比较乐观,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再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从老年人自身、社区居委会和社会三个层面上找到构建邻里关系的途径。
【关键词】邻里关系;老年人健康;现状
前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新世纪也不断加快, 老龄人口的数量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证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不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并使老年人群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是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要点,解决老年人健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从医疗护理和经济学方面去研究,而以社会学视角去研究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还较少,甚至还处于起步阶段。
邻里关系作为社会资本中指标之一,其对老年人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退休之后,其主要的活动场地由单位变为了社区,交往的人群也由同事、朋友变为了邻居,这一重大改变使得较其他年龄段人群而言,邻里关系的好坏,更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健康;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地与对象、社会活动等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老年人面临着重新适应社会的难题。
1.研究现状
1.1 老年人健康研究现状。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研究尤为重要。
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对老年健康问题的研究既有助于老年人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目前较多的研究从医学、经济学等方面展开,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维护有一定的改善,但现在的健康不仅限于生理的健康,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的完善。
因此,除了关注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完善,还要保证其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从社会学角度的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的研究,可以顾全健康的三大方面,不过目前的研究多碎片化和笼统化,还需要更细致的深入研究。
1.2 邻里关系研究现状。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的和谐程度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
淡漠的邻里关系和欠缺的社区活动场所令社区的老年人在陌生的和孤独的环境中生活,让他们在精神上备受孤独的煎熬,影响了晚年生活的质量。
[1] 仲继寿等认为,居民的住区意识淡薄,邻里关系淡化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所形成的种种不和谐事件不断引发社会关注。
并且调查显示,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与邻里交往的意愿普遍要高于中年人。
也得出对于55 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邻里交往太少是产生压抑感最主要因素的结论。
[2]因此,邻里关系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2.数据与方法
数据来源是由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12340电话调查系统,开展的2016年市民邻里关系调查。
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随机抽样,并结合人口结构配比方式选取样本,成功访问了本市951位16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
因其结合人口结构配比,其统计结果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上海老年人口的邻里关系现状。
2.1 老年人对隔壁邻居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表示对隔壁邻居很了解和部分了解的受访对象占比分别为26.8%和28.9%,而4
3.6%的受访对象表示不甚了解隔壁邻居,表明老年人的邻里关系总体不太乐观。
2.2 老年人和邻居主动打招呼的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最多和熟悉邻居主动打招呼,这体现了老年人对邻里交往的意愿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居民,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符。
2.3 老年人帮助他人现状。
调查显示,88.6%的受访者表示在邻居遇到困难时愿意提供帮助。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老,出现行动能力下降、易生病甚至突发疾病,所谓远水解不近渴,哪怕有亲戚朋友也无法时刻给予帮助,邻居的帮助特别的必要和重要。
2.4 老年人对邻里关系的满意程度及影响因素。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邻里关系是满意的,占总体的88.4%。
其中有20.1%表示很满意,68.3%表示比较满意。
对邻里关系不满意的占比为
7.8%。
总体而言,老年人对社区邻里关系的满意度较高。
在满意邻里关系的受访老人中,其表示满意的因素,首选是“相互谦让、文明礼貌”,占比37.7%,说明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与市民的文明修养、精神风貌息息相关;其次是“互不干涉、相安无事”、以及“相互招呼、温馨和善”,分别占23.8%和21.5%。
在不满意邻里关系的受访者中,不满意的主要因素认为是“互不认识、视同陌路”,占比32.4%,说明邻居之间有交流愿望、却缺乏沟通机遇。
其次是“缺乏信任、彼此警惕”和“习惯不同、难以忍受”,分别占20.3%和18.9%。
2.4 矛盾处理方式。
调查显示,在邻里之间遇到误解或矛盾时,59.2%的受访市民选择主动面对面沟通,18.1%的市民选择找居委会或者业委会解决,仅14.8%的市民表示能忍则忍。
邻里间的矛盾是邻里关系发展的阻碍,又是邻里交往不可避免的行为。
因此,当前邻里矛盾发生依旧是普遍的,解决好矛盾问题,需要更有效的方式解决,隐忍只会使关系更加恶劣。
3.结论
通过对老年人邻里关系现状的调查以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老年人的邻里关系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绝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希望与其他居民建立和睦友善的关系,并希望通过邻里之间的交往的建设来满足自身的交往需求。
[2]但其需求与意识之间不平衡,老年人邻里关系增进方式单一、频率低以及社会支持不够。
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解决路径。
3.1 提高老年人邻里关系建设意识。
仲继寿,赵旭等认为经常产生压抑感的人群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的生活相对来说更单调一些,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更强,孤独感和边缘化的感觉使他们容易产生压抑感。
[2]老年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需要从邻里交往中满足自己的发展性适应,并以此推动生存性适应。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对邻里关系建设的需求与意识不平衡。
所以社区应该进行邻里关系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提高其对良好邻里关系的认知标准,意识到邻里之间相互影响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3.2 居委会的支持。
根据调查结果,在邻里关系方面,大多人是信任居委会的,61.5%的受访老人希望居委会能进一步发挥作用,增进邻里和谐关系。
构建邻里关系离不开居委会的支持。
作为社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居委会应该是邻里关系建立的最大支柱。
居委会通过定期举办一系列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加居民见面和了解的机会,并且通过活动本身的娱乐性使居民更容易靠拢。
除此之外,居委会应设立奖励机制,奖励积极帮助邻居的行为以激励更多人乐意帮助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3.3 社会支持。
老年人的邻里交往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共场所,其最喜爱的方式是体育锻炼。
因此,政府对公共运动设施的提供需要更加丰富并提高质量。
其次,政府应增加社区内老年活动设施,使老年人能在不同场合结交邻居,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方面,除了自身能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生活支持,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小组,参与到老年人邻里关系构建中,如自愿者调解对邻里矛盾。
参考文献:
[1]陶婷,杨振华,社会转型期下的新邻里关系[J].百家讲坛,2013年第11期:417-418.
[2]仲继寿,赵旭,住区心理环境健康影响因素实态调查研究[J].特稿,2010:1-6.作者简介:
张强(1981—),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在读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海娅、王二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CGL06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创新训练项目(Cz1615002)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