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海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格式:rtf
- 大小:65.32 KB
- 文档页数:3
全国各省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编试卷共 6套全国各省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汇编试卷(一)(满分为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前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1632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杭州市 )A .《大教学论》B .《普通教育学》C.《教育学》 D .《新教育大纲》1.A 【解析】 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学史的典型事件。
★★★★【错因分析】知识掌握不扎实。
2. “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著作中。
(无锡市 )A .《论语》B.《师说》C.《学记》D.《劝学篇》2. C【解析】《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命题立意】考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错因分析】知识点的掌握有所欠缺。
3.小宝活泼好动、乐观灵活、精力旺盛,但做事经常粗枝大叶、缺乏耐心和毅力,小宝属于 ()气质类型。
(杭州市 )A .粘液质B.胆汁质C.多血质 D .抑郁质3. C【解析】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
【命题立意】考查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
★★★★【错因分析】几种气质类型的掌握及应用上有所欠缺。
4.新课程改革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 (苏州市 )A .合作模式B.平等模式C.管理模式D.授受模式4.A 【解析】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合作模式。
【命题立意】考查新型师生关系的模式。
★★★★【错因分析】对几种师生关系模式的理解不够明确。
5.在我国当前课程管理的改革中,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管理课程是 ( )( 哈尔滨市 )A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B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5. C【解析】新课程改革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1、小范因自己的手表丢失,怀疑是同桌小蔡所为,便要搜查小蔡的衣服口袋,小范的这一行为被老师发现后及时制止。
小范的行为( )。
A.是合法的,因为这是维护自己财产权的行为B.是非法的,因为这是侵犯小蔡人身自由权的行为C.是非法的,因为这是侵犯小蔡荣誉权的行为D.是合法的,因为这是小范找回手表的有效方式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3、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 A.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B.抛弃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4、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运动变化性D.广延性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多样性B.统一性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6、( )标志着行政职能的横向广度。
A.职能体系B.职务范围C.职责深度D.职权方式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说明( )A.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定限度的8、行政处罚只能( )。
A.对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人实施B.由公安机关执行C.处罚公务员或公民个人,而不能处罚单位或组织D.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9、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多方面的,而且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是( )。
A.综合国力的竞争B.经济实力的竞争C.科技实力的竞争D.人才的竞争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应是( )。
A.国家有计划制定价格B.计划定价为主、市场自由价格为辅C.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D.以企业自由定价为主12、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确定2002年下半年将召开( )。
1、否定方面是指()。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正确答案:B2、“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正确答案:A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正确答案:A4、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适应时代的需要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正确答案:A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正确答案:C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
A.唯物主义的B.主观唯心主义的C.唯物主义经验论D.客观唯心主义的正确答案:B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正确答案:D8、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正确答案:D9、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正确答案:D10、“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正确答案:A1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开放性正确答案:A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A.保守和进步关系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D.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答案:D3、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A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正确答案:A5、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主义B.二元论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正确答案:D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正确答案:A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正确答案:D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B.存在性C.客观实在性D.实物性正确答案:C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正确答案:C10、“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
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答案:D11、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1、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2、浪漫的爱的组成是()A、亲近和激情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C、激情和承诺D、亲近、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A、学习计划B、学习策略C、学习方法D、学习规律4、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效应5、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A、互不相识、双方的表面接触、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B、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C、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D、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双方建立友谊6、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7、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8、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A、学习计划B、学习策略C、学习方法D、学习规律9、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10、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A、桑代克B、斯金钠C、加涅D、金布尔11、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12、人格的核心是()A、能力B、智力C、性格D、气质13、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2013年海南省特岗教师公共基础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小题,本题20分)1.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表现为()A.放任自流 B.教师权威 C.民主平等 D.学生自制2.吴某担任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吴某服务期未满,学校数学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吴某在职学习,吴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C.省教育厅D.省人民政府3.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A.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知识为重、终身学习B.德育为先、教师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C.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D.德育为先、教师为本、知识为重、终身学习4.儿童发展关键期,教育者要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多样性学习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作用的结果。
A.生理成熟B.环境变化C.心理断乳D.教师主导6.“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体现的是()A.造性学习B.学习动机C.学习迁移D.多样化学习7.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树立()思想A.发挥班干部领导作用B.发挥班主任的领导作用C.师生合作D.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8.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育活动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C.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9.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警,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个人修养法C.环境陶冶法D.品德评价法10.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反映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B.创造性C.间接性D.主体性11.王老师正在上课,学生F突然站起来,指出王老师讲解中的错误,王老师板着脸说:“F,老师不如你,以后就由你来上课好了”。
1、“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
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D
2、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正确答案:C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正确答案:D
4、“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整体的性能状态与及变化会影响部分
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正确答案:D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正确答案:C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B
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正确答案:D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正确答案:A
9、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正确答案:A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正确答案:C
11、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正确答案:B
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C
13、“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正确答案:D
1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正确答案:D
15、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A.保守和进步关系
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