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建造原理揭秘
- 格式:pdf
- 大小:924.59 KB
- 文档页数:2
都江堰工作原理
都江堰是一种古老的灌溉系统,用于农田灌溉和水资源的调节。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水源获取:都江堰主要利用岷江和蓥华河的水源进行灌溉。
在较高的位置修建一座渠道,将山间的河水引入渠道中。
2. 引导水流:在渠道的适当位置修建堰坝,堵住渠道中的水流,使水量增大,压力增加。
通过修建闸门控制水位,以适应不同的水位需求。
3. 分流灌溉:修建了一系列的分水口和渠道,将主渠道的水流分成多个分水渠道,分别引入不同的农田。
这样可以根据农田的需要合理分配水资源。
4. 排水系统:在渠道的适当位置修建排水渠,将农田的多余水分排走,防止农田过度积水造成水浸的潜在危险。
5. 水资源的调节:都江堰工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水资源。
通过合理控制闸门的开启和关闭,以及引水渠道和排水渠的调整,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作物生长的需求,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从而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
总的来说,都江堰是通过引水、分水、排水和调节水位等方法,将岷江和蓥华河的水资源引入农田,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
都江堰设计原理都江堰设计原理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水力学原理,通过水流的引导和控制,实现灌溉、排水和防洪的功能。
下面是设计原理的详细解析:1. 水流引导:都江堰的设计基于水流引导的原理。
通过梯级引水和堰坝的建设,将水源引导到需要灌溉的地区。
这样可以保证灌溉水的供应,并使水流形成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以便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灌溉和排水。
2. 堰坝建设:为了实现对水流的有效控制,都江堰设计中采用了堰坝的建设。
堰坝的主要作用是在水流途中形成阻隔,使水流能够积蓄和积压,在合适的时候进行释放。
这样可以实现对水流的有序调节,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水和排水需求。
3. 闸门设备:为了更好地控制水流的引导和分配,都江堰设计引入了闸门设备。
闸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水流的进出和分配。
被灌溉的地区的闸门开启,而不需要灌溉的地区的闸门关闭,可以使水流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4. 渠道网络:为了使灌溉水能够更充分地覆盖到需要灌溉的地区,都江堰设计了一套覆盖面广的渠道网络。
这些渠道将灌溉水从源头引导到各个农田,并在农田中形成细小的水流网络。
这样可以确保水流能够充分渗透到土壤中,供植物的生长所需。
5. 洪水调度:除了灌溉和排水,都江堰设计还考虑了对洪水的调度。
在设计中设置了洪水泄洪口,当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可通过泄洪口将多余的水流释放,避免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危害。
通过以上设计原理的应用,都江堰成为中国古代灌溉系统的典范。
它通过合理的水流调节和分配,实现了对农田的持续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都江堰的防洪功能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减少了洪水造成的损失。
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都江堰市,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
该工程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人工建造水渠和堤坝,将岷江的水源引入灌溉农田,解决了该地区长期以来的旱涝灾害问题,形成了灌溉一体化、防洪防旱、水资源调节等功能。
下面将从工程的整体性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包括引水、分流、治理和调节四个方面。
引水是通过修建堰坝、堤岸和水渠,将岷江水源引入都江堰地区,解决了水源不足的问题。
分流是指将引入的水源按照不同用途进行分流,主要分为冲洗渠、灌溉渠和排泄渠。
冲洗渠用于清理灌溉渠道和消除结冰,灌溉渠用于灌溉农田,排泄渠用于排除渗漏和冲洗沉积物。
治理是指修建堤坝和堰坝,对引入的水进行治理,防止洪水、泥沙和水位过高等问题,实现防洪防涝和灌溉的效果。
调节是利用工程设施对水资源进行调节,根据不同需要调整水量、水位和水质,满足城市供水、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等多种需求。
其次,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还包括用水平衡原则和生态平衡原则。
用水平衡是指在引水过程中,根据需求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
都江堰工程采用渠道供水方式,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节约。
通过渠道的设置和流量的调整,实现灌溉农田、供给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均衡。
生态平衡是指在引水和排水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都江堰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措施,如修建鱼道、河床整治和植被保护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另外,都江堰的整体性原理还包括区域性原理和综合效益原理。
区域性原理是指都江堰工程以整个区域为单位,统筹规划和建设水利设施,实现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
都江堰工程涵盖了都江堰市的大部分地区,涉及众多农田、城市和工业用地,通过统一供水和水资源调节,实现了区域的整体发展。
综合效益原理是指都江堰工程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经济效益体现在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支持了农田灌溉和农产品的丰收,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都江堰原理详解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古代劳
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座奇迹。
都江堰的原理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都江堰的原理。
都江堰是一座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由灌溉系统、泄洪系统和
防洪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来看看都江堰的灌溉系统。
都江堰利用岷江水的天然高差,通过引水、分水、灌溉等工程措施,将岷江的水引入灌区,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其次,都江堰的泄洪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岷江水位上涨时,都江堰的泄洪系统可以通过开启泄洪洞、泄洪渠等设施,将多余的水流排出,有效地降低了岷江的水位,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最后,都江堰的防洪系统也是十分关键的。
在岷江水位暴涨时,都江堰可以通过开启泄洪洞、泄洪渠等措施,将多余的水流排出,减轻了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都江堰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岷江的天然水力资源,通过引水、分水、灌溉、泄洪、防洪等工程措施,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洪水的有效控制。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还有效地减少了岷江的洪水灾害,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善。
总的来说,都江堰的原理是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手段,利用岷江的天然水力资源,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洪水的有效控制。
都江堰的建设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善,也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都江堰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座奇迹。
都江堰的原理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的建造原理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都
江堰是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的建造原理主要是利用了水的重力和地形的自然特点,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施工,实现了将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都江堰的建造原理首先是利用了都江堰所在地的自然地形。
都江堰所在地是崇
山峻岭之中,四川盆地西部地势高,东部地势低,地形呈阶梯状,落差较大。
都江堰的建造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通过修建堤坝、引水渠等工程,将水资源从高处引入低处,实现了水的分配和利用。
其次,都江堰的建造原理还体现在其灌溉和防洪功能上。
都江堰修建之初,主
要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通过修建堤坝、引水渠等工程,将岷江水引入灌溉渠道,实现了对成都平原的大规模灌溉,使这片土地成为了丰饶的良田。
同时,都江堰还具有防洪的功能,当岷江水位上涨时,都江堰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保护当地居民和农田免受洪灾侵袭。
此外,都江堰的建造原理还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通过修建引水渠道、分水堰等工程,都江堰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将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满足不同地区的灌溉需求,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总的来说,都江堰的建造原理是通过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和水力原理,实现了对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成就。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
首先,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引水来实现水资源的调控。
它利用岷江水源,通过引水渠将水引入工程内部,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分配和利用。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调控,满足不同用水需求。
其次,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还包括分水。
在引入水资源后,都江堰会根据需要将水资源进行分配,分别用于灌溉农田、供应居民生活用水等。
这样可以确保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另外,都江堰还通过排水来实现对水资源的调控。
在雨季或者水位过高时,都江堰会通过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水排出,以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这样可以保障周边地区的安全,同时也能够保护都江堰工程本身的安全。
总的来说,都江堰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引水、分水、排水等环节,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对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
它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当今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其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水土保持为原则设计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采用了以分水为主的水源调度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核心部分:堰堤、分水口、主渠和支渠。
其具体原理如下:1.堰堤:都江堰的堰堤是通过建造堤坝将岷江的水引到分水口,起到截流的作用。
堰堤由大坝和出水口组成,大坝用于阻断水流,使水能从出水口进入分水口。
2.分水口:分水口是都江堰的核心部分,其功能是将来自堰堤的岷江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主渠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区,另一部分通过支渠灌溉都江堰附近的山区农田。
分水口采用了物理分水的原理,通过建造分水口堰,使岷江水的一部分能够顺利进入主渠和支渠。
3.主渠:主渠是都江堰的主要渠道,用于引导来自分水口的水流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区。
主渠分布于都江堰的南岸,全长约48公里,途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分水闸和引水口,确保水能顺利流入农田进行灌溉。
4.支渠:支渠是都江堰的辅助渠道,用于引导来自分水口的水流进入都江堰附近的山区农田。
支渠分布于都江堰的北岸,全长约26公里,与主渠平行,也设置了分水闸和引水口,以保证水能顺利流入山区农田。
通过这种水源调度原理,都江堰实现了对岷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既能够满足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需求,又能够满足都江堰附近山区农田的灌溉需求,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 应用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水资源调度都江堰通过分水原理,能够合理分配来自岷江的水资源,保证平原地区和山区地区的灌溉需求。
在长期干旱或洪水等气候变化的情况下,都江堰可以通过调整分水口的流量来灵活应对,保护农田作物不受灾害的侵袭。
2.2 农田灌溉都江堰实现了对成都平原和都江堰山区农田的灌溉,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成都平原是中国的粮仓之一,都江堰的灌溉使得平原地区的农作物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供应,保证了农业的良好发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水利工程原理闻名于世。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防洪问题,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引水、分水和排水三个方面。
首先,引水是指将岷江水引入工程中,经过引水渠和分水堰,分别引入灌区和成都平原。
其次,分水是指在引水过程中,利用分水堰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最后,排水是指在灌溉过程中,将灌区的多余水排出,防止农田积水。
这三个原理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原理。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引水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是通过引水渠和分水堰,将岷江水引入工程中,然后分别引入灌区和成都平原。
引水渠是将岷江水引入工程的主要通道,它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保证了水流的顺畅和稳定。
分水堰则起到了分水的作用,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这一原理的实施,使得岷江水得以有效利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另外,分水原理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水过程中,利用分水堰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主渠主要用于灌溉,而副渠则用于供水和排水。
这种分水的设计,使得岷江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农田的灌溉需要,又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
分水原理的实施,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了一项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典范。
最后,排水原理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灌溉过程中,多余的水需要得到排出,以防止农田积水。
为此,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通过排水渠和排水闸,将多余的水排出到岷江中。
这一原理的实施,不仅保证了农田的排水畅通,还有效防止了因灌溉而引起的水患,保障了农田的正常生产。
都江堰的原理
都江堰的原理首先是依托于都江堰的主要建筑——灌溉工程。
都江堰利用都江
堰和青衣江的天然地势,通过修建堤坝、开凿渠道等方式,将来自都江堰和青衣江的水引入灌溉渠道,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这种灌溉工程的原理,是依托于水的流动和重力,通过合理的渠道和堤坝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其次,都江堰的原理还包括了防洪和排涝的功能。
都江堰在建设过程中,不仅
考虑了灌溉的需要,还考虑了当地的防洪和排涝问题。
通过修建堤坝、开凿渠道等方式,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排放,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防洪和排涝问题。
这种防洪和排涝的原理,也是依托于水的流动和重力,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调控,保障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最后,都江堰的原理还涉及了水资源的调控和保护。
都江堰在建设过程中,充
分考虑了水资源的调控和保护问题。
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调控和保护,保障了当地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种水资源调控和保护的原理,也是依托于水的流动和重力,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总的来说,都江堰的原理是依托于水的流动和重力,通过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防洪问题,为后来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的成功建设,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都江堰的原理
都江堰的原理是通过将岷江水引入成灌溉水源。
具体过程是首先在岷江的上游建设了一座大坝,称为都江堰坝。
岷江水经过堰坝后,由于水流泄洪维持均衡,一部分水沿着堰坝进入分水口。
分水口设置有坎门,当洪水流经时,坎门会打开,防止洪水泄洪。
在正常情况下,坎门保持关闭状态,水流经由分水口通过分水堰进入都江堰灌渠。
分水堰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在洪水来临时,当坎门打开时,洪水流入分水口与灌渠的水平面相差较大,使洪水水位下降,从而降低水灾风险。
而在平时,坎门关闭,水流通过分水堰进入都江堰灌渠,在堰坝的控制和调控下,通过数条灌溉渠道供应给农田和居民用水。
都江堰工程的建设使得岷江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引水灌溉改善了区域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效益。
同时,由于坎门的存在,有效的减少了洪水引发的灾害风险,保护了周边居民和农田的安全。
这一工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对都江堰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都江堰建造原理揭秘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中有一个特效场景,它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
它无坝,却能让岷江水乖巧地流入成都平原,时至今日两千多年,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为什么要建造都江堰?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后,攻打楚国成为其统一全国的首要任务。
成都成了秦国统一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的上游据点(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因此位于长江上游的蜀自然成为秦国的战略后方)。
但在当时,岷江水道并不流经成都。
因此,为了方便航运,重新打通和修筑成都水路便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承担起了这项重任,于是一项宏大水利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都江堰东部是现在的成都平原,它呈扇形向东南倾斜,这种居高临下自然倾斜的地形对修建水利工程最为有利。
它不需要筑坝,只需在大江上游截江取水,引入成都。
李冰正是利用这一地形优势,将地点定在了玉垒山下,开始兴修水利工程。
都江堰为什么建造在岷江的一段弯道上?
秦国人习惯用铧尖分流的方式来截江引水,如郑国渠、灵渠等水利工程。
岷江上游江水流速大而急,李冰首选的办法便是将岷江分流,建造的分水设施是“鱼嘴”分水堤,它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因其像鲸鱼的嘴巴,因此得名“鱼嘴”,“鱼嘴”将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只有内江水可以流入成都平原。
在李冰所选定的这段岷江河道中,实际存在着一个天然沙洲,“鱼嘴”分水堤就是在这个天然沙洲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天然沙洲的形成和岷江这段弯道有关:当汹涌的岷江水流经这段弯道的时候,水流受到了离心力作用,凹岸(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内凹的一岸)一侧的水面高度会高于凸岸水面,又因为重力的作用,靠近凹岸的江水会有一个向下流动的趋势,江水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凹岸一侧以及河底的泥沙向凸岸(弯曲河床河岸凸出部分)一侧移动,久而久之,沙石淤积,便形成了这个江心沙洲。
这个过程叫作“凹冲凸於”。
(弯道处的水流会呈现出螺旋状向前运动)
什么是“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李冰在建造都江堰时,让内江的河床低于外江,这样,在枯水期,江水流速相对较小,经“鱼嘴”分流之后流入内江的水量会增多,约占岷江总水量六成;在丰水期,岷江水位相对升高,岷江水流流速增大,流量增多,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因而,会有大概六成水(主流线)直接冲入外江,四成水流向内江,这就是“四六分水”。
如此控制水量,可以有效控制进入内江的岷江水,既可以保证成都平原的用水量,又可以避免水量过多引发洪水。
而为了保证“鱼嘴”能够准确地“分四六”,李冰还使用了一种叫作“杩槎”的辅助工具用来挡水,它是一种木质结构的三脚架。
例如,进入内江的水量过大时,可以在“鱼嘴”的内江一侧放置一定数量的杩槎,这样便可以阻挡一定的江水,更加精确地控制内江水量,现代则是设置了闸门调
王媛
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
农村·农业·农民2018.3A
节水量。
“二八分沙”利用的依然是“凹冲凸於”的原理。
依据河流动力学的原理,把水流分为表层水流和底层水流,表层水流主要受到离心力作用,向凹岸流动;底层含有大量沙石的水流向凸岸。
“鱼嘴”就是这么巧妙地被设置在这段弯道中间靠上一点点处,使得岷江中八成的泥沙从外江流走。
什么是“深陶滩、低作堰”?
“深陶滩、低作堰”的六字治水经千年不衰、家喻户晓,这六个字用来指导后人如何维护都江堰,涉及
都江堰另外两大主体工程:飞沙堰和宝瓶口。
当江水经“鱼嘴”流入内江后,遇到虎头岩(宝瓶口前伸向江心的岩石)撞击,再加上离堆的推挡作用,便会自然形成涡流,这股涡流径直向飞沙堰的位置流去,多余的洪流和泥沙也随之被甩入外江。
而剩余的泥沙会在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沉积,需要人为定时淘挖,这项活动便称之为“岁修”,“深陶滩”具体指的便是“岁修”淘挖时,一定要挖到一定的深度,直至挖到石马才算完成,用以保证内江河床冲淤平衡。
事实上,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维护和加固都江堰,例如石马之后被“卧铁”代替,当然,它们的位置依然是一致的,这个位置叫作河流平衡剖面。
“低作堰”指的是飞沙堰的高度不能过高(现保持在2米左右),便于疏水、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飞沙堰的作用,一是可以排走内江多余的江水,防洪;二是将内江泥沙排入外江,排沙;三是保证内江水量。
岷江水经过“鱼嘴”和飞沙堰之后,若想顺利流入成都平原,需要绕过或者穿过玉垒山,但是由于地势地貌的特点,若选择引岷江水绕开玉垒山,则无法再引入成都平原,因此,李冰选择用以火烧石的办法凿通玉垒山,这个人工凿出的开口,形似瓶口,而且有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奇特功能,因此取名“宝瓶口”。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分别发挥了分水分沙、防洪排沙、调节水量的重要作用,使成都从此由多灾之城变为了鱼米之乡。
都江堰的创建,不破坏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害为利,从此,广袤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下谓之天府也”。
它是对“弯道环流”流体力学原理的最早利用。
当然,古人是不懂得水力学中这个深奥道理的,他们学习前人治水方法以及通过自身长期观察实践,经验地符合了这一科学原理。
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泽被天下、造福千秋,它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一座永恒的丰碑。
资料图
资料图
农村·农业·农民201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