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练习1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1)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蛛与蚕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①,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③躯。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④,天子衮龙⑤,百官绂绣⑥,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⑦,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注】①经纬:纺织品中直线为经,横线为纬。
此指所吐之丝。
②黄口灿然:即言蚕黄色的嘴金光灿灿。
③厥(jué):作代词用,意为“其”,“他(它)”。
④文章:带花纹的织品。
⑤衮龙:衮(gǔn),衮龙,古帝王之礼服。
⑥绂绣:绂(fú),绂秀,祭祀时穿的礼服。
⑦枵腹而营口:枵(xiāo),枵腹,空腹。
营,经营,此为“寻找”意;营口,即寻找食物糊口。
(1)下列划线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固之自裹/汝心之固C.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寡不敌众D.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汤熨之所及也(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蚕答蛛的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蚕怎样的感情?【答案】(1)C(2)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3)对比,既表现了蚕的自豪,又表现了对蛛的憎恶。
【解析】【分析】(1)A项,吃/通“饲”,饲养、喂养。
B项,固然/顽固。
C项,都解释为“少”。
D项,热水/是通假字,同“烫”,用热水焐。
故选C。
(2)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据此可断句为: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3)分析蚕的话“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判断句练习1、在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其人勇士。
2、在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B.庭中始为篱。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斯用兵之效也。
3、在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B.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险以远,则至者少。
4、下列句中的“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位卑则足羞。
5、下列句中的“为”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故为之文以志。
6、下列句中的“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项伯即入见沛公。
B.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C.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故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7、下列句中的“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下列句中的“皆”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D.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
9、下列句中的“非”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C.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D.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
10、下列句中的“是”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无乃尔是过与?D.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B.客从外来,与坐谈。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2、下列句式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文言文翻译练习2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①衣我以其衣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2.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
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急,助作声响。
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
信游山者之最也。
①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②惟意所适③信游山者之最也3.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②间召问群臣臧否③濂惟举其善者对4.公乘亿,魏人也,以辞赋著名。
咸通十三年,垂三十举矣。
尝大病,乡人误传已死。
其妻自河北来迎丧,会亿送客至坡下,遇其妻。
始夫妻阔别十余岁,亿时在马上,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因睨之不已,妻亦如是。
乃令人诘之,果亿也。
亿与之相持而泣,路人皆异之。
后旬日登第矣。
见一妇人粗衰跨驴,依稀与妻类5.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①假人之长以补其短②无丑不能,无恶不知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6.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夺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③必不吾受也④君奚患焉文言文翻译练习2答案⒈①将自己的衣裳给我穿②吃人的粮食的人(就应该)为人之事而出力效死⒉①凡在陆地上行走就很劳顿,在水中航行则颇安逸②只管随着自己的兴致③实在是游山之人最佳的去处⒊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⒋看见一位妇人穿着粗布丧服坐在毛驴上,隐约之中(感到)和妻子很相像⒌①借鉴他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②别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③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⒍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④大王您忧虑什么呢?文言文翻译练习2⒈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
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第一篇:文言文虚词练习1教案文言文虚词练习(一)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①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04 全国卷)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04全国卷)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04湖南卷)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04浙江卷)⑤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05重庆卷)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05广东卷)1、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或修饰)②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③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④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⑥连词,表示转折关系2、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余知而无罪也③提刀而立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2、解析:B ①连词,表修饰②代词,你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假设3、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①吾恂恂而起()②城入赵而璧留秦()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黑质而白章()⑤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3、DBCAE4、说出下列各句中“而”的词类、用法和意思。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③ 劳而无所,必有悖心④而翁长铨,迁我京都,则汝朝夕侍母⑤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⑥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⑦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⑧余知而无罪也⑨子产而死,谁其嗣之⑩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⑴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⑵人而无知,与木何异4、①⑤⑦连词,表修饰;┅┅地,┅┅着。
或不译③表转折;却,但⑧代词,同“尔”,作宾语;你,你们⑥连词,表并列;又,还⑩连词,表因果;因此⑨⑵连词,表假设;如果②⑴连词,表承接;就,便④代词,同“尔”,定语;你的。
5、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无(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6、加点的何与例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A 何可胜道也哉B 何其衰也C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D 何哉?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D7、下面句中“何”字与“吏呼一何怒”中的“何”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B.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C.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7、D8、说出下列各句中“何”的词类和意思。
(一)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末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二)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___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既___③北面就.群臣之位就___④曹沫三战所亡.地亡___⑤欲倍.其约倍___2、翻译下列句子。
小学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一XXX文言文练题(一)(一)《郑人买履》XXX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用“/”划分朗读断句。
2、解释“度”字的意思,写在括号里。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3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5、《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原理?(二)《为学》节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XXX?”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用“/”划分朗读断句。
2、解释加点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
(三)《与恶人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用“/”划分朗读断句。
2、解释加点字义。
(1)与恶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2)如入鲍鱼之肆。
()3、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4、根据文意,正人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5、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1)一、曲突徙薪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②有积薪。
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③不应。
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④。
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⑤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⑧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⑨而请之。
(《说苑·权谋》)【注释】①过:拜访。
②傍:同“旁”,旁边。
③嘿(mò)然:嘿,同“默”,不说话的样子。
④息:同“熄”,灭。
⑤燔(fán):烧;灼(zhuó),被火烧伤。
⑥而不录:却不邀请。
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
⑧乡(xiàng)使:当初如果。
乡,同“向”,从前;使,假如。
⑨寤:同“悟”,醒悟,觉悟。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②于是杀牛置酒( )③余各以功次坐( )④今论功而请宾(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二、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
天下之马者③,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④。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⑤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⑥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⑦。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⑧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注释】①子姓:您的家族。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
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
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三。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
春往而冬反( )2。
迷惑失道() 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3.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
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5.乡村乡问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杂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雨后之池塘池塘中,多荷叶。
雨后,荷叶上,有雨点。
圆如珍珠,明如水晶。
8.舟行河上二舟,一去一来。
去舟顺风,桅上张帆,其行速。
来舟逆风,以桨拨水,其行缓。
一盲人,误入小巷,不辨方向。
适为童子所见,问明住址,引至其家,盲人谢之。
10.雷雨夏日如火,忽见西北角,有黑云起。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
大雨来,大雨来。
须臾,云散雨止。
红日西下,蝉鸣树间。
11。
树影日光照园中,地上有树影。
日正,树影短;日斜,树影长。
观看树影,可知时刻。
12。
鸦饮水鸦渴甚,欲饮水。
见一小瓶,瓶水浅。
伸嘴入瓶,饮不着。
鸦忽飞去,乃衔小石投瓶中。
往来数次,石高水升,乃得饮。
13.司马光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游戏。
一儿忽堕缸中。
缸水深,儿不得出。
群儿皆逃。
光独取巨石击缸。
缸破水泄,儿乃得救。
14.文彦博文彦博幼时,与群儿持木球,戏于树下。
球偶堕穴中,穴小而深,球不得出。
彦博取水灌穴。
穴中水满,球遂浮出。
15.诚实童子卖柑者担筐入市,数柑坠于地。
一童子在后见之,急拾柑以还卖柑者。
卖柑者日:“童子诚实,可嘉也。
”取二柑报之,童子不受。
16.蟋蟀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
弟问姐日:“蟋蟀口小,鸣声大,何也?”姐日:“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
”17.磨杵成针李白少时,读书未成,弃去。
路逢一老媪磨杵,问其故。
媪日:“欲磨为针。
”白日:“此非易事也。
”媪日:“久磨之,不患不成。
”自感其言,遂勉力读书。
18。
菱菱,种于池塘中;叶浮水面,先开小白花;其实有角,有两有四;嫩时剥食,味极甘美;老则煮而食之。
文言文精读练习(一)(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分)余村.居无事,喜钓游。
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
”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
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
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或一日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
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注],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
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
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清·吴敏树《说钓》) [注]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
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一)文言文精读方案设计[第1段]1.“余村.居无事”中的“村”,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推断,是名词作状语,译为________。
文言文练习1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1题,其中8—10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1题10分)
余我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
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
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日:“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
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
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
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
”帅遂已。
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
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
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
以母老,得知南康军。
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请付文思院。
”
改知明州。
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
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
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
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
”弗听。
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渴,藉荫以休。
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
”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
执政虽怒,竟不为屈。
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
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逋.米数千石逋:拖欠。
B.岁责里胥代输.输:缴纳。
C.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闻:上奏。
D.不则货诸民,民且病.- 病:困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余良肱执政为民的一组是(3分)
①白府请自捕逮②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
③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④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
⑤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⑥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良肱擅长断案。
虽然被属县捉到的杀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
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
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
在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
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最后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
(2)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文言文练习1答案
一、4. C
5.D
6.D(理解有误,执政大臣并没有采纳余良肱的意见)
7.(1)有人附着(靠近)府吏的耳朵说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是盗贼,/马上逮捕审问他,赃物全部搜获。
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或”(有人,有的)、“阴”(暗中,暗地里)、“诘”(追问,审问)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朝庭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
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贷”(借)、“会”(正好,恰逢)、“遂”(于是,就)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
进士及第,调任荆南司理参军。
属县捉到一个杀人疑凶,他自己已经认罪,余良肱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说:“哪里有刀刃满一尺而伤口不到一寸长的?”向府署报告请求让自己去抓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了真正的杀人凶手。
百姓有人丢失财物超过十万,逮捕了几十个平民,正逢暑天,拷打号叫的声音在外边也可听到;有人附着府吏的耳朵说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是盗贼,马上逮捕审问他,赃物全部搜获。
改任大理寺丞,又出任湘阴知县。
县里拖欠税米几千石,每年责令里胥代为缴纳,余良肱上书陈述这件事,于是免除了簿籍上的这笔欠款。
又改任杭州通判,江中潮水容易泛滥,冲毁官员和百姓的房屋,余良肱累石堤二十里以阻挡潮水,潮水不再为害。
当时王陶为属官,常常因为耿直冒犯府帅,府吏中有人控告王陶,府帅挟私恨想查办王陶,余良肱不同意说:“假使王陶得罪离职,这是因为他耿直而不被容纳。
”府帅就不再追究。
后来王陶在朝廷做官,果然以耿直闻名。
后任虔州知州,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大多经过虔州,多是弱小的子女和守寡的妇女扶丧。
余良肱尽力救济保护,没有依靠的孤女,他拿出俸钱来帮她出嫁。
后因母亲年老,余良肱求得南康军知军。
服母丧,期满,改任三司使判官。
正值关、陕用兵,朝庭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
内府中拿出锈蚀的货币推销给三司,三司的官吏将要接受,只有余良肱说:“如果发给各路军队,军人会怨恨;如果不发给军队,就要用它购买百姓的货物,百姓就会因此困苦。
请求交付文思院(重铸)。
”
改任明州知州。
朝廷正要治理汴渠,留他掌管汴河司。
汴水淤积,水流很慢,执政大臣持使河道狭窄的意见。
余良肱认为:“善于治水的人不和水争地。
当冬天水干涸时,应当从京城东边疏通治理,并治理到京城的西边,经过三年,可以使水重新在河道中流淌。
”执政大臣不听。
执政大臣又提议砍伐汴河堤岸上的树木来建立木岸使河道变得狭而深。
余良肱说:“从泗州到京城一千多里,从江、淮来的漕运兵卒接连不断,暑天行路都以热渴为苦,靠树
荫来休息。
再者那些树木的根盘缠交错在堤中,使堤岸坚固,砍伐不利。
”余良肱多次反对不能获准,于是请求不参与治理汴河的事。
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
改任太常少卿、润州知州,又升任光禄卿、宣州知州,政绩为江东第一。
请求告老还乡,掌管洪州玉隆观,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