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5. 奇妙的透镜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奇妙的透镜教学点滴教学目标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
重、难点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器材准备三棱镜、各种透镜、激光光学仪器教学过程一、引导构建〔一〕复习前节知识1.什么是光的折射规律?2.作出光线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二〕认识透镜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透镜,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它们分类。
是一类透镜,叫凸透镜,其特征是。
是一类透镜,叫凹透镜,其特征是。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完成以下填空。
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1.如下图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2.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
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
3.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了塑料瓶将其丢进了垃圾桶里。
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A.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装有水的塑料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四〕焦点、焦距和主光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搞清楚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及主光轴。
叫凸透镜的焦点;叫凸透镜的焦距;叫凸透镜的主光轴。
〔五〕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取两块不同的玻璃凸透镜,先后置于光具座上,在太阳光下,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移动光屏直到得到最小最亮的点〔焦点〕,读出焦距的数值,并记录在下表中。
123焦距 f/mm焦距 f/mm 平均焦距 f/mm焦距 f/mm凸透镜 1凸透镜 2比拟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
奇妙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经常接触到。
比如说: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
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历史的画卷。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凸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凹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透镜可分为两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2.透镜对光的作用【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
【提示】透镜距书较近。
【议一议】看到物体的像相对于物体来讲,像的大小有何变化?【小结归纳】通过凸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思考】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点拨】师: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根据透镜的厚薄来区别。
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
方法2:可以透过透镜观察物体,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像和凹透镜成缩小像的特点。
方法3:利用太阳光来区别。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能会聚于一点的是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试一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法辨别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凹、凸。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5奇妙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第3节“奇妙的透镜”。
本节主要讲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包括它们的形状、对光线的作用以及成像规律。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的特点,以及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理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透镜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白纸、蜡烛、光具座、直尺。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用于观察和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投影仪和放大镜,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讲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3. 实验演示: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会聚和发散现象。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实践,观察和记录成像情况。
6. 知识拓展:介绍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眼镜、相机等。
六、板书设计奇妙的透镜凸透镜:会聚光线,成像规律凹透镜:发散光线成像规律:1.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摄像机。
2.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投影仪。
3.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对光线的作用。
2.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一个教室内的投影仪是如何工作的。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作业答案: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5. 奇妙的透镜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凹透镜、平透镜。
2.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发散。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种类和特点,能够区分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透镜。
2. 让学生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原理,透镜应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大镜看报纸,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原理。
2. 讲解:讲解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演示:用蜡烛、白屏和凸透镜、凹透镜进行实验,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讨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5. 应用:讲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透镜的应用。
6.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平透镜:既不发散也不会聚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一点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七、作业设计:1. 简述透镜的种类和特点。
2. 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举例说明透镜的应用。
答案:1. 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凹透镜、平透镜。
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平透镜既不发散也不會聚。
2.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一点;凹透镜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3)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透镜分类及其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故事:张奶奶家的堆柴屋是用塑料膜做顶的,一个雨过天晴的正午,张奶奶家柴屋的柴草突然着火了。
幸好被放学回家的张毅同学发现并通知村里人迅速将火扑灭,才使张奶奶家没有造成较大损失。
事后张毅同学百思不得其解,是谁放的火呢?你愿意帮张毅同学找到纵火犯吗?可谁是纵火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透镜》,找出凶手。
二、新课教学(一)认识透镜1.透镜的分类什么是透镜?透镜不同于我们上一章介绍过的各类面镜,它是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特点是可以透光。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透镜让学生仔细观察桌面上外观相似的两块透镜,说出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区别在哪?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
展示各种形状的透镜,让学生观察分类。
2.主光轴、光心。
引导学生发现透镜表面的共同特点,用课件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形成,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的概念。
(二)探究透镜的作用1、提出问题:透镜对光的作用相同吗?有怎样的作用?2、猜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者你做的小实验,你可以初步判断透镜对光的作用。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实验器材】凹透镜和凸透镜若干、手电筒、光具座及其组件等【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奇妙的透镜》是前一节《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做成凸透镜和凹透镜引入新课,体现透镜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
我先让学生观察透镜,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画出光路图,因透镜有一定的厚度,学生作图时有一定的困难,花的时间较多。
第三部分:利用光路图介绍焦点和焦距,并和学生一起归纳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平变焦,焦变平,心不变),方便记忆。
课堂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应用,当堂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1.了解透镜的构造和性质;2.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3.理解透镜成像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透镜的构造和性质,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难点:透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粉笔、PPT等;2.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利用黑板或PPT展示一些透明物体如玻璃球、水晶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透明物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能看到内部的东西?步骤二:概念解释1.讲解透镜的定义和构造;2.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步骤三:透镜成像的实验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别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2.实验步骤:–将光源向透镜所在位置发射光线;–将光屏移动到合适的位置,观察到的图像;–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步骤四: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2.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和展示。
步骤五:透镜成像的应用1.讲解透镜成像的应用场景,如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2.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成像原理在这些应用中的具体作用。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1.小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透镜的重要性;2.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透镜成像的更多应用和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实验表现等;2.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补充和讲解;3.布置透镜成像相关的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4.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透镜的构造、性质以及成像规律。
通过透镜成像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课堂知识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实验环节中,有些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下次教学可以提前进行实验演示,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3.5 巧妙的透镜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两种透镜特色及差别。
(2)知道凸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面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经过察看和实验的方法差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汇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丈量凸面镜的焦距,领悟丈量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师的指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研究。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凸面镜对光的汇聚作用,凹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方法丈量凸面镜的焦距。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常常接触到。
比方说:眼镜令人的视力得以改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令人的视觉不停扩展。
照相机、摄像机,能够捕获美好的瞬时;投影仪、放映机,能够显现历史的画卷。
而这些林林总总的光学仪器,以致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零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沟通解读研究1.察看凸面镜、凹面镜的形状差别凸面镜;中心部分比边沿厚的透镜叫做凸面镜。
凹面镜:中心部分比边沿薄的透镜叫做凹面镜。
透镜可分为两类:凸面镜:中央厚,边沿薄凹面镜:中央薄,边沿厚2.透镜对光的作用【做一做】要修业生利用手中的凸面镜和凹面镜观看书上的文字。
【提示】透镜距书较近。
【议一议】看到物体的像有关于物体来讲,像的大小有何变化?【小结概括】经过凸面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放大的;经过凹面镜看到物体的像是减小的。
【思虑】那么如何鉴别凸面镜和凹面镜呢?【点拨】师:鉴别某一透镜是凸面镜还是凹面镜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 1:依据透镜的厚薄来差别。
中间厚、边沿薄的为凸面镜,反之为凹面镜。
方法 2:能够透过透镜察看物体,利用凸面镜成放大像和凹面镜成减小像的特色。
方法3:利用太阳光来差别。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能汇聚于一点的是凸面镜,否则为凹面镜。
3.5奇妙的透镜1.物理观念:(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相关的几个概念。
(2)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和发散。
2.科学思维:(1)能通过所学的知识,正确判断两种透镜。
(2)结合特殊光线作图,进一步理解透镜的相关概念及对光线的作用。
3.科学探究:经历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透镜的焦点画光路图。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一、情景引入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航行。
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把船吹到一座孤岛旁,旅行家们只好下船来到岛上。
当时正是冬天,岛上冰天雪地,白茫茫的一片……旅行家们准备生火取暖,烧火煮饭。
意外的问题出现了,火柴被海水浸湿了,打火机也丢了。
同学们知道能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火的问题吗?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解决办法。
拓展:早在我国晋代(公元266年-公元420年)《博物志》中就有关于冰透镜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
”说明:冰透镜有聚光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的种类及相关概念。
引导:同学们请观察透镜组,并借助于擦镜纸,摸一下透镜的边缘和中间,根据透镜的薄厚程度给透镜分类。
讨论透镜能分几类?点评: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问题:下图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并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什么是焦点和焦距。
2、过程与方法:(1)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并会用光路图表示。
(2)通过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体验透镜的奇妙,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出的焦点、焦距的概念。
2、难点:凹透镜的虚焦点是认为引入,相对抽象,并且利用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十个难点。
三、实验器材:平行光源、凸透镜、凹透镜、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有哪些?【学生回答】:1、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外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位于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光从空气斜向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二)新知讲解:【教师】:两位同学对以上问题回答十分熟练,非常不错。
但是你知道吗?利用光的折射可以制成各种能改变光路的器件,其中最普遍就是——透镜。
那么到底什么是透镜呢?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新知:【板书】§3.5《奇妙的透镜》首先让我们观察一组图片:【教师】:以上图片中的物体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而且每一个物体中都一个不可缺少的部件,那就是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透镜,离开透镜,他们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功效!到底什么是透镜呢?(拿起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取下其中镜片,拿在手上,向学生展示)大家仔细观察我手中的镜片,他们都是透明的。
教案:3.5 奇妙的透镜 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沪粤版(安徽)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会聚光线和发散光线。
3. 透镜焦距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5.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分类和光学性质,能够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 让学生掌握透镜焦距的计算方法,能够利用透镜公式计算焦距。
3.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透镜焦距的计算方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透镜的分类和光学性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白屏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幻灯机、放大镜等透镜应用产品,引导学生关注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介绍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介绍透镜焦距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2. 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3. 透镜焦距焦距的定义焦距的计算方法4.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位置成像大小成像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 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B. 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C. 透镜的焦距越大,成像越清晰D. 凸透镜成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2)计算题:已知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求该凸透镜的放大倍数。
2. 答案:(1)判断题答案:A. 错误B. 错误C. 错误D. 正确(2)计算题答案:放大倍数 = 物距 / 像距。
教案:3.5 奇妙的透镜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沪粤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初二物理教材的第三章节第五节,主要介绍透镜的性质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透镜的分类和基本性质;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3. 透镜的应用,包括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透镜的分类和基本性质,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 了解透镜的应用,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透镜的分类和基本性质;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3. 透镜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透镜模型、透镜性质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看报纸、显微镜观察细胞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讲解:介绍透镜的分类和基本性质,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如焦距、放大倍数等;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如光线聚焦、发散等;4. 应用:介绍透镜的应用,如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六、板书设计:1. 透镜的分类和基本性质;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3. 透镜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实例,并解释其工作原理;3.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加深了对透镜性质的理解;3. 在作业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4.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进一步介绍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学仪器、光纤通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案:3.5 奇妙的透镜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 透镜的基本性质: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
3. 透镜焦距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5. 凹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镜的基本分类和性质,能够识别各种透镜。
2. 让学生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透镜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
3.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线演示仪、幻灯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幻灯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解释为什么幻灯机能成像。
2. 讲解:介绍透镜的基本分类和性质,讲解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
3. 演示:利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不同作用。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并分享各自的发现。
5. 练习: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7.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3.5 奇妙的透镜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性质:会聚作用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放大正立的虚像物距大于焦距:缩小倒立的实像物距等于焦距:无像凹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放大正立的虚像物距大于焦距:缩小倒立的实像物距等于焦距:无像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实例,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凸透镜如眼镜、显微镜;凹透镜如太阳镜、相机镜头。
2. 请简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答案: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距大于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物距等于焦距时,无像。
3.5 奇妙的透镜(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现象”,第五节“奇妙的透镜”。
具体内容涵盖:透镜的分类、透镜的光学性质(会聚、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以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镜的基本分类和光学性质,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了解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分类、光学性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理解与应用,对光线的作用机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透镜模型、光具座、激光笔。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物体模型等)、笔记本、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图片(如眼镜、相机、显微镜等),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作用和种类。
2. 知识讲解:讲解透镜的基本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演示和解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通过图示和实例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和焦距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凸透镜成像实验。
4. 课堂讨论:学生汇报实验观察结果,教师引导讨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5. 巩固练习:出示几个随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透镜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将包括: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光学性质:会聚、发散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并画出示意图。
2. 根据给定的物体距离,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像的距离和性质。
3. 讨论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作业答案:1.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案: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5奇妙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奇妙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种类、特点以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透镜的种类: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2. 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3.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于一点;成实像。
4. 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成虚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说出透镜的种类和特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运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光具座。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光具座)、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看报纸,引入透镜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透镜的种类和特点,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大镜、近视眼镜等。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会聚光线,成实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发散光线,成虚像。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并说明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答案: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会聚光线,成实像;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发散光线,成虚像。
2. 题目:请举例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凹透镜如近视眼镜。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实验器材】
凹透镜和凸透镜若干、手电筒、光具座及其组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奇妙的透镜》是前一节《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做成凸透镜和凹透镜引入新课,体现透镜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
我先让学生观察透镜,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画出光路图,因透镜有一定的厚度,学生作图时有一定的困难,花的时间较多。
第三部分:利用光路图介绍焦点和焦距,并和学生一起归纳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平变焦,焦变平,心不变),方便记忆。
课堂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应用,当堂达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让学生学会测量焦距,掌握读数、记录方法,理解造成误差的原因。
不知课外作业,加深对透镜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后半阶段时间把控不好,教学比较匆忙,知识点还不够牢固。
学生探究的时间较多,作图时间较长,导致课堂前松后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