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57
2.1 The Evolution of Classical Trade Theory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一.Adam smith’s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1.Criticism to mercantilism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⑴ 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⑵ 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Smith challenged the mercantilist views on trade by arguing that, with free trade,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factor inputs could increase world output, which could be shared by trading nations. All nations could simultaneously enjoy gains from trade. Smith maintained that each nation would find it advantageous to specialize in the production of those goods in which it had an absolute advantage.Mercantilism)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的标志。
所以,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sum game),鼓吹经济民族主义(Nationalism)。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 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
在两国模型中是否可能?为什么? 思路:在两国模型中一国的贸易顺差等于另一国的贸易逆差,不可能出现两国都顺差的情况,重商主义贸易顺差的目标必有一国无法实现。
2. 在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利弊时,有人说“为了能够打开出口市场,我们不得不降低关税,进口一些外国产品。
这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请分析评论这种说法。
思路:这种说法实际是“重商主义”,认为出口有利,进口受损,实际上降低关税多进口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资源用在更加有效率的产品生产中去再出口,能大大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对一国来说反而是好事。
3.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 国有120名劳动力,B 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 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 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 国则是16吨。
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思路:B 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 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 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 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 国为0.125,所以B 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 国,B 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800小时。
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
(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思路:(1) 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2) 因为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者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