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危害
- 格式:docx
- 大小:13.7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一生物藻类的危害及防治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浮游藻和底栖藻。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提供氧气,调节水体生态平衡。
然而,当藻类数量过多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对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本文将探讨初一生物藻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一、藻类的危害1.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大量繁殖生长,消耗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使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含量升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2. 水体缺氧:藻类繁殖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
大量藻类的聚集还会形成藻华,阻碍水体中的气体交换,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缺氧情况。
缺氧会使水体中的鱼类和底栖生物死亡,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3. 水质恶化:藻类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如腐殖质和细菌等。
这些有机物质的堆积使水体浑浊,极大地降低了水质。
水质恶化不仅影响水体自身的生态环境,也会对附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二、藻类的防治方法1.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控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水体流动、人工通风和物理剪除等。
水体流动可以通过增加水流速度、增加水中植物的摆动等方式实现。
人工通风则是通过增加水体氧气含量来抑制藻类繁殖。
物理剪除可以采用过滤网、网箱等设备将藻类集中并去除。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杀藻剂和耕作等。
杀藻剂可以有效地杀灭藻类,但需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率,以免对水体产生不良影响。
耕作则通过搅拌水体,破坏藻类聚集,减少其繁殖和生长的机会。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一些天敌或竞争物种来抑制藻类的繁殖。
例如引入某些食藻性的鱼类或甲壳类动物,利用它们食用藻类来达到控制藻类数量的目的。
生物防治方法对于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谨慎选择适应性强、食性明确的物种,防止引入新的生态问题。
伴随着气温的回升,北方的水产养殖业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除了养殖动物都已各就各位,不请自来涌入池塘里的还有部分赤潮藻类。
蓝藻大部分蓝藻易出现在淡水养殖池塘,但近两年来蓝藻在海水池塘中频频亮相,以反面教材的形象引人关注。
近些年来东港海域蓝藻首次出现的时间在2014年6月,因其体积较小,几乎不活动在当时被误以为是杂质。
确认为藻类后,因其引起水质发黄,透明度急剧下降而再次被误以为是金藻或是黄藻。
最后被归纳为蓝藻门隐球藻属已经是当年8月份了。
蓝藻的繁殖对于温度很敏感,在温度17℃以下时不易大量繁殖且对养殖动物危害较小,温度达到25℃以上时,由于其他藻类繁殖受到限制,同时又被养殖动物大量摄取,竞争营养的藻类减少从而使得蓝藻形成优势种群并在池塘内爆发。
蓝藻喜欢偏碱性水体,一般在pH值8.0—9.5间水体中易形成种群优势。
蓝藻既可以利用水中的氮元素,但对磷元素的利用率更高。
含磷比较高的富营养化池塘可能导致蓝藻的大量繁殖,因蓝藻与其它藻类构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养殖池塘提供了近八成的溶解氧,因此这些生产者除了参与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也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存。
海域蓝藻赤潮的形成大致分四个阶段:休眠期,复苏期,繁殖数量增加,蓝藻上浮。
上浮后形成蓝藻赤潮,继而出现转水现象。
【蓝藻的危害】蓝藻会改变膨压,高温强光照环境下聚集水体表层吸收大部分阳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时抑制其它藻类正常繁殖,蓝藻的繁殖不断向水体分泌有毒的代谢物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种族演替和繁殖周期,还可以引起浮游植物的大量死亡危害养殖动物。
蓝藻颗粒很难被养殖动物消化,大量繁殖后很快形成优势种群,蓝藻既可以和其它藻类形成竞争,也会在同类竞争中导致蓝藻大量死亡。
当蓝藻成为池塘中唯一优势种群后,便成为池塘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它的交替死亡会使得池塘溶解氧供应严重不足,死亡后的蓝藻自身分解也会消耗大量溶解氧,释放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在缺氧和有毒物质聚集的环境下养殖动物极易出现死亡。
池塘中有害藻的防治方法一、背景介绍池塘中的藻类是水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水体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还能作为食物供其他水生动物摄取。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池塘中会出现一些有害藻类,如蓝藻、硅藻等。
这些有害藻类不仅会影响池塘的美观度,还会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鱼类死亡。
因此,防治池塘中的有害藻类是非常重要的。
二、有害藻类的种类和危害1. 蓝藻:会产生毒素,对人畜造成健康威胁。
2. 硅藻:容易形成浮游植物团聚体和滑润表面。
3. 绿色浮游植物:容易形成大量水华,并消耗大量氧气。
4. 水生菌:容易引起鱼病。
三、预防措施1. 控制营养盐输入量: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都会增加营养盐含量,因此需要控制施肥量,减少池塘中营养盐的积累。
2. 增加水深:增加水深可以减少光照强度和温度,从而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3. 水体曝气:通过人工曝气或增加水流来提高水体中氧气含量,从而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4. 增加植物覆盖率:添加适当数量的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湿地植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营养盐含量,并且可以提供鱼类栖息环境。
四、治理方法1. 生物治理:添加微生物剂、浮游生物等对池塘中的藻类进行有效控制。
例如,添加硅藻土可以吸附藻类细胞,并且硅藻土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微生物载体。
2. 物理治理:使用超声波、紫外线等技术对池塘中的有害藻类进行消除。
这些技术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
3. 化学治理:使用杀菌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对池塘中的有害藻类进行消除。
这种方法效果较快,但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五、注意事项1. 在选择治理方法时,需要根据池塘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2.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遵循安全用药原则,确保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畜造成危害。
3. 治理后需要及时清理有害藻类的残留物,并且要保证水质清洁。
六、结论池塘中有害藻类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
蓝藻危害及处理1. 蓝藻的定义和特点蓝藻,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是一类原生生物,属于细菌界中的藻类。
蓝藻栖息在淡水和海水中,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生存。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具有蓝绿色的色素。
蓝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容易在水体中形成大量的藻类数量。
2. 蓝藻的危害蓝藻虽然在自然界中起着一定的生态作用,但其大量繁殖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害。
2.1 水质恶化蓝藻繁殖后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中氧气含量减少,造成水质恶化。
这对水中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鱼类等水生生物大规模死亡。
2.2 水生态系统紊乱由于蓝藻数量暴增,它们会形成大片大胆,遮盖水面,阻止阳光进入水体。
这会导致水生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3 水生资源损失蓝藻繁殖会阻塞水体的自然流动,形成湖泊、江河等水域的浮渣,给水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同时,水质恶化也会对水生生物的繁殖和增长造成阻碍,导致水生资源的减少。
2.4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蓝藻在繁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名为微囊藻毒素的物质,这种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
长期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水源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肝损伤、神经系统问题等健康问题。
3. 蓝藻的处理方法针对蓝藻危害的严重性,人们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处理方法来减少蓝藻的繁殖和危害。
3.1 机械除藻机械除藻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通过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如除藻船或刷子,将蓝藻从水体中物理去除。
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面积较小的水域,如鱼塘、小湖泊等。
3.2 生物措施生物措施是借助其他生物来控制和减少蓝藻的数量。
例如,引入食草动物如水草鱼、苦草鱼等,它们能够食用蓝藻,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竞争性较强的植物种类,来抑制蓝藻的生长。
3.3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改善水环境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促进水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减少蓝藻危害的方法。
这包括适度的水体交换、增加水草覆盖、减少有机污染物的输入等。
2012.No420cm~40cm。
根据船的长度而确定竹竿的根数,一般7根左右,立竿上、下端设置横竿,将立竿连接成竹排。
布药完成后,多艘警戒船由爆破点向外呈扇形排开,船上派专人按从第一根立竿敲到最后一根,再由最后一根敲到第一根的程序往复敲打竹竿。
船向爆点以外开出约2000m,直到爆破完毕。
3.2.4 加强了望,发现白海豚立即停止起爆,采用声墙驱赶法,对中华白海豚进行驱赶,直到赶离爆破中心2000m以外后才能起爆。
4 环境保护与施工安全措施4.1 环境保护4.1.1 根据国家海洋局对海洋水质等监测数据表明(参见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拋石基床爆夯试验环境影响监测),水下爆炸采用零氧平衡的乳化炸药时,对海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1.2 严格遵守当地政府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规定,每次放炮后,利用交通船和警戒船对爆后漂浮物进行处理,防止对施工海域(包括航道、停泊区)及周边地区造成环境污染。
4.2 施工安全措施4.2.1 根据装药范围划定距装药区外边界500m以外的爆区警戒线。
4.2.2 爆夯前利用电话、对讲机和海上警戒船通知等方法,加强与业主、边防派出所、附近施工单位和村委会的联系,确保海上作业人员、施工船舶和周边单位及人员的安全。
4.2.3 爆前清理在爆区警戒线以内的与爆炸作业无关的人员、机械设备,由警戒人员在警戒线外设岗。
4.2.4 爆夯前必须将计划起爆时间报告监理工程师,经批准后,在规定时间内起爆。
进入爆破现场施工的人员禁止携带火种和易燃品。
4.2.5 在大雾、大雨等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和在黄昏、夜晚时,禁止水下爆炸作业;遇雷雨时停止爆破作业,已连接好的爆破网络应拆除起爆雷管,并迅速撤离至警戒区外。
4.2.6 爆破作业前,爆破技术负责人根据爆破布药区的水位、流速、流向、风浪等海况布置爆破作业。
4.2.7 利用船舶作业平台进行水下爆炸作业时,堆放药包的船舱应清理干净并不得有尖锐突出物;尽量避开风高浪涌的较恶劣的海况,船只和爆破器材必须避免剧烈的颠簸和撞击。
藻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藻类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生物,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藻类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引起海洋的污染和退化。
因此,深入研究藻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藻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养分循环、食物网和气候调节。
藻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海洋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
此外,藻类还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层食物来源,成为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腹部结构的重要营养来源之一。
在气候调节方面,藻类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
然而,藻类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其中,海洋赤潮是藻类之一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赤潮是由于天气、浪浪、流潮等多种因素导致氮磷营养盐过量导致的产生的。
当藻类突然增生并且密度较高时,会导致海水呈现红色甚至棕红色,也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危害周围的生物,就像是某些病毒,可以间接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藻类在死亡时也会释放出大量有机物质,导致海洋中的氧气不足,进而引发鱼类等海洋生物的大规模死亡。
面对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一方面,需要加强环保监管,控制海洋河流和废水排放,限制一些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
另一方面,也需要使用生物除污技术,将一些具有特定分解和净化能力的生物,如蚯蚓和海草之类加入海洋生态系统,起到减少藻类增生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藻类的生长规律和影响机制,为应对海洋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总之,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海洋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贡献。
然而,当受到污染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时,藻类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和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持续关注藻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2012.No420cm~40cm。
根据船的长度而确定竹竿的根数,一般7根左右,立竿上、下端设置横竿,将立竿连接成竹排。
布药完成后,多艘警戒船由爆破点向外呈扇形排开,船上派专人按从第一根立竿敲到最后一根,再由最后一根敲到第一根的程序往复敲打竹竿。
船向爆点以外开出约2000m,直到爆破完毕。
3.2.4 加强了望,发现白海豚立即停止起爆,采用声墙驱赶法,对中华白海豚进行驱赶,直到赶离爆破中心2000m以外后才能起爆。
4 环境保护与施工安全措施4.1 环境保护4.1.1 根据国家海洋局对海洋水质等监测数据表明(参见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拋石基床爆夯试验环境影响监测),水下爆炸采用零氧平衡的乳化炸药时,对海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1.2 严格遵守当地政府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规定,每次放炮后,利用交通船和警戒船对爆后漂浮物进行处理,防止对施工海域(包括航道、停泊区)及周边地区造成环境污染。
4.2 施工安全措施4.2.1 根据装药范围划定距装药区外边界500m以外的爆区警戒线。
4.2.2 爆夯前利用电话、对讲机和海上警戒船通知等方法,加强与业主、边防派出所、附近施工单位和村委会的联系,确保海上作业人员、施工船舶和周边单位及人员的安全。
4.2.3 爆前清理在爆区警戒线以内的与爆炸作业无关的人员、机械设备,由警戒人员在警戒线外设岗。
4.2.4 爆夯前必须将计划起爆时间报告监理工程师,经批准后,在规定时间内起爆。
进入爆破现场施工的人员禁止携带火种和易燃品。
4.2.5 在大雾、大雨等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和在黄昏、夜晚时,禁止水下爆炸作业;遇雷雨时停止爆破作业,已连接好的爆破网络应拆除起爆雷管,并迅速撤离至警戒区外。
4.2.6 爆破作业前,爆破技术负责人根据爆破布药区的水位、流速、流向、风浪等海况布置爆破作业。
4.2.7 利用船舶作业平台进行水下爆炸作业时,堆放药包的船舱应清理干净并不得有尖锐突出物;尽量避开风高浪涌的较恶劣的海况,船只和爆破器材必须避免剧烈的颠簸和撞击。
水源水中藻类的危害及其去除技术
水质的污染,是对人类和动物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污染源之一个是藻类,藻类的污染对水源水的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
藻类污染的主要危害有:
1、影响水质。
藻类的污染会使水质变浑浊,颜色变暗,
水体营养盐含量增加,导致水质的变差,影响水的利用。
2、影响水生态环境。
藻类的污染会改变水体的生态环境,减少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破坏,影响水的质量。
3、影响人们的健康。
当人们接触到藻类污染的水时,会
受到藻类毒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为了减少藻类污染对水源水的危害,应采取以下技术:
1、技术防治。
可以采用抗藻剂、混凝剂和消毒剂等技术,抑制藻类的生长,减少藻类污染;
2、水质改善。
可以采用沉积法、沉淀法、过滤法等技术,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改善水质;
3、生态修复。
可以采用植物沉淀、大气溶解等技术,通
过植物群落的恢复,修复水体的生态环境;
4、水源保护。
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减
少污染的源头,防止藻类的污染。
上述是针对水源水中藻类的危害及其去除技术的简要介绍,只有把握好技术,加强水源保护,才能有效减少藻类污染,确保水源水的安全性。
藻类植物的应用及危害
藻类植物是一类特殊的植物,它们一般是生长在浅海、淡水或潮间带中,是一种单细胞、多细胞或是较为特殊塑形的微生物,常见的藻类植物有红藻、绿藻、褐藻等。
藻类植物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下面是其主要应用及危害:
一、应用
1、生物燃料:藻类植物可以被当成生物燃料,其能源转化效率高,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食品与保健品:种类不同的藻类植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常用藻类食品有紫菜、海带等,这些藻类植物既可以被当做食品,也可以制成保健品。
3、化妆品:藻类植物富含多种维生素、生长因子等对皮肤有积极作用的成分,所以藻类植物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化妆品,如面霜、面膜等。
4、水质净化:一些藻类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离子,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能量物质,从而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
二、危害
1、水华:一些藻类植物采取异常生长模式,会集聚于特定地区,形成大片的藻类聚集体,而这种聚集体就是所谓的水华。
大量的水华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破坏水生态平衡,形成死水区并导致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大量死亡。
2、毒素:一些藻类植物含有毒素,会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也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例如蓝藻毒素可引起皮肤瘙痒、呕吐、腹泻、肝毒性等症状,甚至引发肝病、癌症等合并症。
3、破坏光合作用:一些藻类植物形成的水华往往会使水底光照不足,破坏水中的光合作用,影响水生植物与动物的生存。
因此,尽管藻类植物存在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但是其过度生长和水华会对水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
二氧化氯除藻原理详解1. 藻类的生长与危害藻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植物,它们主要生长在水体中,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繁殖时,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水质恶化:藻类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繁殖需要大量的养分,如氮、磷等,当藻类过度繁殖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藻华。
•水体变色与异味:某些藻类会产生色素,使水体呈现绿色、红色等不正常颜色,并且会产生难闻的异味。
因此,为了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生活环境,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藻类的繁殖。
2. 二氧化氯的基本原理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处理和消毒领域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很强的杀菌和除藻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水体中的藻类繁殖。
二氧化氯除藻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氧化作用破坏藻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其具体过程如下:1.氧化藻类细胞膜:二氧化氯可以与藻类细胞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反应,引起氧化反应,破坏藻类细胞膜的完整性。
这种氧化作用可以破坏藻类细胞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
2.破坏藻类细胞核酸:二氧化氯可以与藻类细胞内的核酸结合,引起核酸的氧化反应,破坏藻类细胞的遗传物质。
这种破坏作用会导致藻类细胞的死亡和生殖受阻。
3.杀灭藻类细胞:二氧化氯还可以通过与藻类细胞内的酶和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其功能,导致藻类细胞的死亡。
总的来说,二氧化氯除藻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氧化作用破坏藻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3. 二氧化氯除藻的应用二氧化氯除藻广泛应用于水体的净化和消毒过程中,包括:1.水库和湖泊的除藻:二氧化氯可以通过添加到水体中,与藻类进行氧化反应,从而控制藻类的繁殖。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消除藻类对水质的影响,还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
2.水处理厂的除藻:二氧化氯可以在水处理厂中用于去除水源中的藻类。
通过在水处理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氯,可以有效地控制藻类的生长,保证水质的安全和稳定。
哪些是有害藻类?佛罗里达州的西南海岸在20世纪里周期性地发生了数次有害藻华现象,导致包括海龟、海牛、海豚和螃蟹在内的许多物种的死亡。
一些虾类和鱼类的数量下降同样很显著,因此很多贝类养殖场不得不关闭。
鱼类食用有毒藻类后被鸟类捕食,导致鸟类大量死亡。
这些有害藻华现象是由微型甲藻(如短凯伦藻)引起的,它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毒素——短裸甲藻毒素。
这种脂溶性毒素会使吸收它的动物麻痹,这不仅会毒杀鱼类,更会通过生物放大效应危害食物链上层的食肉动物,比如海豚。
它还会引起游泳者的皮肤过敏并灼烧游泳者的眼睛;当风把含有短裸甲藻毒素的有毒气溶胶吹上岸时,即使不在水中,人们也可能咳嗽或打喷嚏。
在墨西哥湾沿岸,短凯伦藻引起的有害藻华能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食用含有短裸甲藻毒素的贝类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贝毒。
除此之外,从沙滩和救助中心收集的死鱼和食鱼鸟类体中检测出的短裸甲藻毒素的含量,也证明短裸甲藻毒素会导致鸟类大量死亡。
季节变化带来的风向变化会将密西西比河携带的营养物质转移到东海岸来,这更加剧了有害藻华现象。
氮含量高的河水中的藻类会发生过度繁殖的现象,这些藻类会被风吹到佛罗里达州,聚集起来产生更严重的有害藻华现象。
2013年的春天,有害藻华导致超过500头海牛死亡,这是有史以来由有害藻华引起的最严重的海牛死亡事件,除此之外有害藻华还造成了其他一些问题。
科学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海牛食用附有毒素的海草后,毒素对海牛产生了麻痹作用并最终导致海牛溺水而亡。
宽吻海豚也是这种毒素的受害者。
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这片海域中的152头宽吻海豚因为短凯伦藻过度繁殖而死亡,其中有约52%的海豚体内都可以检测到短裸甲藻毒素。
人们还在海豚的胃中发现带有短裸甲藻毒素的鲱鱼。
在2005年到2006年期间,短凯伦藻的过度繁殖导致约90头宽吻海豚死亡,其中约93%的宽吻海豚体内的短裸甲藻毒素检测结果呈阳性。
在新英格兰地区,亚历山大藻会产生一种石房蛤毒素,这种毒素会在食用浮游植物的蛤和蚌体内聚积。
藻类的贡献与危害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上陆地与水的比例。
显然,水是占了优势。
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
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更是占绝对优势。
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类。
藻类的家族很多,现知有十大家族(门)约1500~3600种,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危害和破坏。
大约在四、五十亿年前,地球上一片浑沌,到处雷电轰鸣、风暴疾驰、激浪滔天,没有氧气、没有生命、一片死沉、荒凉的景象。
世界上这样的情景度过了漫长的十多亿年,到了距今约三十五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才出现了蓝藻。
蓝藻里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出氧气。
氧气的诞生,给地球带来了曙光,带来了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中的氧气越积越多。
直到距今十八亿年到六亿年之间的震旦纪,地球上完全成了个藻类世界,除了蓝藻外,还有绿藻、褐藻等,并出现了大型的藻类。
这时氧气的浓度达到百分之一左右。
有了一定浓度的氧气,才能产生动物。
氢在六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出现了原生动物。
如有孔虫,放射虫、水母等。
而水生的藻类开始向陆地进军,产生了裸蕨。
到了距今四亿年前的泥盆纪,陆地上已有了大量的蕨类植物了,海洋中出现了鱼类,陆地上已有大量的蕨类植物了,海洋中出现了鱼类,这时大气中氧气已达到百分之十。
有了大量的氧气,在大气层上部形成了臭氧层,它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避免对动物的杀伤。
所以距今约三亿四千万年的石炭纪,在陆地上的两(木妻)、爬行动物才得以生存。
而这时除了大量的蕨类植物外,还出现了种子植物。
到了距今三亿年左右,大气中的氧气已达到百分之二十左右。
有了足够的氧气,才能出现呼吸作用旺盛的花植物(被子植物)和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一直到人类的出现。
今日的地球已到处繁花似锦,绿草如菌,莺歌燕舞,兔奔鹿驰。
到处是阳光灿烂,到处是生命繁衍,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生机勃勃地景象。
没有藻类,就没有氧气;没有氧气,就没有各种生物;藻类为发生各种生物奠定基础,改变了地球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