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社会背景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25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
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 100 多个城邦。
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
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
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
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概括为三方面: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
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
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
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
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掌握重点思想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自然哲学家。
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
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
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古罗马——王政时代王政时代一、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罗马城的起源一切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和神话传说混在一起。
罗马城的起源也不例外。
传说,罗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
特洛伊陷落后,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后渡海到意大利,并娶国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维尼来为妻。
伊尼阿斯死后,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尔巴·隆加城成。
此后王位代代,当传到努米托尔的时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乌斯篡夺。
阿穆利乌斯为确保王位,强迫努米托尔之女西尔维娅作维贞女。
可是西尔维娅为战神所爱,生了一对孪生子。
阿穆利乌斯命令将这对孪生兄弟扔入第伯河中。
这对孪生兄弟被一位牧人抚养长大。
哥哥名叫罗慕路斯,弟弟则叫列莫斯。
兄弟俩杀死阿穆利乌斯,并将王位归还其外祖父,自别处建城。
在建城过程中,兄弟间发生争吵,结果兄杀其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城,罗马城由此产生。
据罗马瓦罗推算,罗马建城的年代为公元前754——753年。
罗马建城的故事,虽然有许多纯属神话,但近代考古发掘表明,这些神话中似乎也包含着一些历史的记忆。
近代考古表明:后来得名为罗马的那块地方,位于拉丁姆的最北部,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附近地区居民往海边的必经之地。
约当公元前1世纪初,这里的小山丘上出现了原始村落群。
到公元前8——7世纪,各村联合为七丘,其中以居住在帕拉丁山上的拉丁人为主。
后来,又并进萨宾人的部落。
到公元前5——4世纪,阿汶丁山又被合来,被合并地区的周围筑有城墙。
①因此,最早的罗马城实际上就是通过联合、归并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渐形成的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从罗马出现在历史午台到共和国建立这一历史阶段,被称之为“王政”时代。
王政时代相希腊的英雄时代(荷马时代),是罗马人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时期。
当时罗马的基层组织还是氏族,不过它已经在父系氏族公社的后期阶段。
传说罗马共有三百个氏族组成三十一个胞族(罗马人称之为库里亚)、三个部落(罗称之为特里布斯),他们的全体成员构成“罗马人民”(Popuius Romanus)。
世界上古史之古罗马的兴衰•古罗马的兴衰•时间:1.王政时期(前8世纪—前6世纪)王政时代是罗马由氏族制社会向国家政权过渡的时期而后国家进入了共和时期前753年: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罗马市前753年—前715年:过往罗穆卢斯在位前715—前673年:过往努玛·庞皮留斯在位,创建了元老院和祭祀团。
前672年-前535年:四位国王相继在位前535年—前509年:末代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在位。
前509年:塔克文被驱逐,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218年-202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前81年-79年:苏拉独裁前44年:恺撒被刺前31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前14年:屋大维去世• 2.古罗马的扩张前4年-3年:罗马征服意大利前3世纪-1世纪:罗马征服地中海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24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9年-202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146年)导致迦太基灭亡• 3.古罗马帝国大事记公元43年:罗马军团开始征服不列颠公元98年-117年:图拉真统治时期公元235年-284年:军阀混战公元284年-305年:戴克里先:四帝共治公元312年-337年:君士坦丁在位公元313年:米兰勒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公元330年:两个罗马:建都君士坦丁堡公元364年:哥特人开始入侵帝国公元395年:狄奥多西死,帝国分裂为两个部分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占领并洗劫罗马公元430年-460年:爱尔兰皈依基督教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知识构建(政治,经济,文化)政治史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在复杂的发展中又趋向统一。
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分为形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在适用范围的变化上);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法律体系更为完备)。
一.古埃及的城市发展(一)古代埃及社会文化背景:(二)古埃及城市的特点:1,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2.有同意的规划,形制较方整;3.有简单的功能分区,贵族区,宫殿区和贫民区。
(三)古埃及典型城市举例:古代埃及典型城市有:1.孟菲斯城:最早的城市,都城。
2.卡洪城:古埃及典型的城市布局。
3.底比斯城:都城。
例:卡洪城(十二王朝时期)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部分用围墙隔开,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对比。
规划较方正,有统一规划,是运用大量人力在短时间内建设的城市,贵族的宅院平面是从临街的一个门进,经过道到庭院,房门开向庭院,主房及院都在中轴线上,这种类型的平面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布局。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发展(一)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1.比较有名的城市:乌尔,亚述城,巴比伦城。
2.城市的特点:(1)城市形制多是不规则的。
如乌尔,亚述城,反映了其发展成长的过程。
(2)城市多建于河边高地上,两河流域地理造成。
(3)城内主要建筑为宗教建筑,帝王宫殿和观象台。
(4)城市有明显的防御作用。
(5)城市中有部分铺砌街道及导水管,下水道等公共设施,据说巴比伦空中花园灌溉用水,是人工架空水槽从幼发拉底河引水入城。
(三)典型城市举例1.乌尔:(1)建于公元前2200年,是两河流域最古老城市之一。
(2)城市特点:A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卵形。
B城市由中间城寨和外城组成。
C城市防御作用明显。
城市内外城,外城,内成都用围墙围起来,外城为一些农耕地和居民点,当时生活和农业是密不可分的。
2.新巴比伦城:(1)建于公元前7世纪末,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50—60万人,平面略近长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有两道城墙,9个城门。
(2)城市特点:A城略近长方形,布置不太规整。
B城市防御作用明显,两道城墙和护城河包围。
C市中心布置在主要干道和河流之间。
总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新旧交替),民族危机加深。
(1)政治:①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大矛盾汇流。
②晚清专制统治;洋务运动破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③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民国的建立;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或阻挠;人民收回利权的运动;严重脱离民众。
⑤有识之士的推动或主动向西方学习。
(2)经济:①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②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或资本输出;③小农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3)思想:①西学东渐;西学的传播;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和启蒙思想(革命思想或共和思想)的传播。
②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革命思潮推动。
③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儒家思想的动摇;④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⑤废除八股取士和科举制;近代教育的发展。
⑥社会习俗的变革、礼仪的革新、大众传媒的发展;交通的发展。
总的时代特点:社会大变革(新旧交替)(1)政治:①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不断、社会动荡;②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受宗法制或分封制的影响,重血缘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③各诸侯国的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化的进程;④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2)经济:①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荒地的开垦和耕地面积的扩大;耕作方式的进步。
②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发展;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
③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统治者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自然灾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⑤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阶级关系: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士大夫)崛起;②各诸侯国重视人才,士阶层形成。
古罗马政治思想---西塞罗一.古罗马具体的分期西罗马帝国灭亡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帝国时期476年1453年------------------------------------------------------------------------------------------------------------ 前500年前27年395年分裂东罗马帝国灭亡二.古罗马的思想家斯多葛学派的政治思想著名的代表人物,如塞涅卡等,主要提出了自然法思想、人的精神自由思想、人人平等思想。
斯多哥学派主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顺应自然而生活。
他们宣传宗教信仰,反对追求快乐,主张克制一切欲望,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罗马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五世纪西塞罗(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卢克莱修(约前99-约前55,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安德罗尼柯(约前一世纪,古希腊逍遥派哲学家,因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而著称)埃奈西德穆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皮浪的思想继承者)斐洛(约前30-约后45,古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塞涅卡(约前4-后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爱比克泰德(约66-?,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琉善(约125-约192,一译卢奇安,古希腊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马可·奥勒留(121-180,古罗马皇帝[161-180],新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约二世纪中叶,古罗马哲学家,怀疑论者)德尔图良(150-160年之间-约222,基督教教父之一)奥利金(约185-约254,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第欧根尼·拉尔修(约200-约250,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的编纂者)普罗提诺(约204-约270,古罗马时期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重要代表)波菲利(233或234-约305,古罗马时期生于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门徒)三.西塞罗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学习很快并且很快成为罗马关注的焦点。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罗马的兴衰过程,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罗马文明是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属于海洋文明。
分析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罗马的辉煌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罗马帝国的危机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条条大路通罗马”同学们,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条谚语,这是什么意思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
这句谚语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
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
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
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由此,产生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罗马的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一、罗马城邦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展示地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古罗马的地理位置。
罗马城邦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
意大利半岛地形狭长,像一只长筒靴,亚平宁山脉纵贯其间,所以又叫亚平宁半岛。
半岛的东面隔着亚得里亚海是巴尔干半岛,西面隔第勒尼安海是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南面隔一条狭窄的海峡是西西里岛,北面有阿尔卑斯山为天然的屏障。
意大利半岛气候良好,雨水充足,境内水系稠密,土地肥沃,适宜经营农业。
东北部山地及南部河口沼泽地区草木茂盛,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2、罗马城邦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候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高中罗马历史知识点梳理罗马(Rome),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罗马历史知识点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罗马历史知识点梳理1卓尔不群的雅典1、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1)梭伦改革①背景: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②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制定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设立“四百人会议”和最高法院等民主机构。
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利斯提尼改革①内容:组成以地域为基础的“五百人会议”;制定“陶片放逐法”。
由10个选区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②意义: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2、“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1)内容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2)影响: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削弱,民主政治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出现“黄金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1)局限①民主范围:只限于雅典公民,广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无民主;②性质: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很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积极影响: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3)实质:奴隶主阶级专政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