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祠1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山西太原晋祠篇一:晋祠简介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
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汉文化特色。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1篇二:太原晋祠太原晋祠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
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中文名: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地点:山西太原难老泉、侍女像、圣母文物:唐太宗御碑、《晋祠之铭并序》晋祠三绝:像目录概述简介晋祠由来历代修造建筑景观神话般的创造祠祀的形成功能与形式水镜台环境与选址空间与布局艺术特征造型风格圣母殿侍女群雕晋祠三绝晋祠侍女旅游信息开放时间及门票价格交通提示住宿美食简介刀削面拉面孟封饼羊杂割特产相临景点梁衡《晋祠》写在晋祠石壁上的诗晋祠博物馆晋祠邮票展开概述简介晋祠由来历代修造建筑景观神话般的创造祠祀的形成功能与形式水镜台环境与选址空间与布局艺术特征造型风格圣母殿侍女群雕晋祠三绝晋祠侍女旅游信息开放时间及门票价格交通提示住宿美食简介刀削面拉面孟封饼羊杂割特产相临景点梁衡《晋祠》写在晋祠石壁上的诗晋祠博物馆晋祠邮票展开编辑本段概述“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有晋祠远景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
晋祠导游词(10篇)晋祠导游词1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
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著名中外。
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
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晋祠旅游景区距太原市较近,气候条件与市区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风景优美,是游客避暑、观光地。
太原市通往晋祠的8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8路小公共汽车,昼夜持续时间长(早6:00--晚23:0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乘车环境舒适。
晋祠风景区食宿方便,饭店、旅馆坐落周围,数十家饭店、餐馆、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效劳和可口的饭菜,且具有本地特色。
尤其是“晋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纯香而饮誉天下。
紧靠景区的晋祠镇政府近几年下工夫抓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公用设施及三业(效劳、餐饮、娱乐)建设,面貌大为改观,尤其是景区的住宿条件、通信业务、医疗保障、娱乐场所、购物环境越来越受到中外游人的青睐。
晋祠导游词2古建荟萃、名木杂布、风景绮丽、闻名遐迩的太原晋祠,地处市区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
其历史悠久,始建年代无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已有记载,说明晋祠在一千五百余年前,已有一定规模了。
晋祠即晋侯之祠,原是祭祀西周初年唐方国开国诸侯姬虞(即唐叔虞)的祠堂。
后因晋水发源于此,改国号为晋,故名晋祠。
晋祠占地4万多平方米,祠内林木荫翳,业经千余年的补葺修扩、开发建设,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晋开国君主唐叔虞的祠堂而开展成为包括各类寺庙在内的奉祀诸多人、神、佛、道的庙宇群落,有宋、金、元、明、清历代兴建的各种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百余座,是一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且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园林,在海内外久负胜名。
课文晋祠原文晋祠,汉朝黄初二年,手工艺人民为祀诸侯伯,以诸侯侯伯为祠主,祀于南郊,旧为黄台之址。
及祠主改易,祠于石门之东。
自汉以来,数遭毁损,唐时置守祠使,后改为晋祠监,经营不缀,徐渐复旧。
晋祠分为前、中、后三部,以前部为主祀之处。
前部中央,设有用鼎伯,是为晋国之祖;两侧列有十一位与用鼎伯祭祀同时期的贤臣,共十二位代表古代晋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前殿两侧,与两偏殿各三间,列有宋祁、司马光、苏轼、三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文天祥、辛文、金农等文人墨客的书画像,共十一位;前殿中央,设有长眉仙翁像,两旁分列天官之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清代名臣像。
中部在前部南面,全是正殿;后部是惠泉书院,书院共有三进,中有于右任、郭沫若等先生题字,右有书院教士姓名匾额,左有倪健华《禁毁古迹大全》条幅,书院内设有讲堂和图书馆。
在晋祠中,还有古井,名为殷墟井,相传为殷商之时的井。
井边有篆刻不同时期的墨迹遗迹,是为文化瑰宝。
前殿墙上悬挂着《晋侯之墓》、《联元图》、《廿四孝图》等,都是文化珍品。
此外,馆内馆外还有《玄中寓言》、《老子》、《周易》、《国史》等碑刻、器物、字画、巨目雕刻等价值极高的珍品。
晋祠极大地丰富了晋城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旅游景点。
一、晋祠的历史渊源1. 晋祠建立的时间和原因2. 晋祠的主要建筑分布及其用途二、晋祠所呈现的文化宝藏1. 晋祠中的书画像和名臣伟人2. 晋祠中的古井和摩崖石刻3. 晋祠所收藏的文物珍品三、晋祠对文化底蕴的丰富贡献1. 晋祠为晋城的文化底蕴注入了新的活力2. 晋祠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晋祠》阅读答案《晋祠》阅读答案1晋祠阅读答案①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
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
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
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②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
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
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大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③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
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②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
既入赵氏,称晋阳。
昔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
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③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知在何代。
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祠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
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④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注】①刘大櫆: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早年以布衣游京师,晚年归故里,一生很不得志。
②沮洳(jùrù):潮湿。
③厕:置。
④一视:等量齐观。
22.第①段从哪些方面介绍晋祠的?(2分)23.对第②段画线句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功绩。
晋祠的游览顺序
晋祠是一座历史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东南部,是
中国现存较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晋祠可以按照以下游览顺序来参观:
1. 登泮池。
晋祠的正门就在泮池前面。
泮池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用
来沐浴仪式中的大水池,景色优美,宜人宜游。
2. 观大殿。
大殿是晋祠的主要建筑,由前殿、中殿和后殿组成,
其规模和结构处处彰显出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气魄与风范。
大殿中供
奉着晋祠的主神晋侯祠主,这是古代晋国的祖先,也是晋祠的灵魂所在。
3. 参拜祖庙。
晋祠墙内还有祖庙、太庙和神庙等建筑,这些建筑
是晋祠作为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祖庙供奉的是晋侯祠主的
祖先,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大殿,而其他建筑的年代相对较晚,但也
有着很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
4. 踏望道。
晋祠建筑群内还有一座长廊,称为“踏望道”,是游
客参观晋祠的主要路线之一,展现了晋祠多彩的历史文化,包括木雕、石雕、彩画和铜器等陈设,同时也是欣赏建筑美景的好地方。
5. 其他辅助建筑。
晋祠建筑群内还有一些辅助建筑,例如钟楼、
鼓楼、晋书馆、文庙等,其中鼓楼和钟楼是传统建筑中的常见元素,
晋书馆是收藏晋国文献及相关文物的地方,文庙则是晋祠的学术中心。
以上是参观晋祠时的推荐路线顺序。
通过按照这一顺序游览,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体验晋祠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欣赏晋祠建筑的特点和美丽风景。
晋祠建筑现状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一座以纪念晋文公司马穰苴和晋景公司马燮为主的祠堂,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祠堂之一,被誉为"晋国故址"。
晋祠的建筑现状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晋祠的建筑群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三部分。
前殿为方形,高12.7米,面阔16.6米,进深13.4米。
殿内设有供奉晋文公和晋景公的神龛,神龛内供奉着二位公侯的神像。
中殿为正方形,高17米,面阔16.6米,进深14.6米。
殿内有供奉晋文公和晋景公的神龛,神龛内的神像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
后殿为方形,高20米,面阔16.6米,进深15.6米。
殿内设有晋祠的历代碑记和文物展览,让人了解到晋祠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晋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整个建筑群均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檐角翘起,斗拱重叠,屋顶覆盖着黑色琉璃瓦,显得庄重而典雅。
建筑的梁柱雕刻精美,雕刻着各种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元素,给人以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建筑的墙壁上绘有各种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壁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晋祠的建筑现状保留了古代建筑的原貌,仍然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在晋祠的建筑群中,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如晋祠碑廊、晋祠铭、晋祠古井等。
这些文物和历史遗迹不仅展示了晋祠的历史文化,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晋祠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晋文公和晋景公的纪念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晋祠的建筑现状保留了古代建筑的特点,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同时,晋祠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晋祠的建筑现状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晋文公和晋景公的崇高精神和丰功伟绩。
晋祠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祠堂之一,不仅是晋国故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晋祠最经典的十首诗1. 《晋祠》- 作者:欧阳修- 原诗: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河潺潺。
行人望祠下马拜,退即祠下窥流泉。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并州昔是天子邑,王气郁郁今已阑。
惟余此泉名不灭,乱山之中人谓难。
2. 《游晋祠》- 作者:李白- 原诗: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3. 《晋祠泉》- 作者:范仲淹- 原诗: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
4. 《难老泉》- 作者:韩琦- 原诗:难老名泉天下无,滔滔不断似洪炉。
莫教流入凡尘去,恐变人间恶丈夫。
5. 《晋祠祈雨晓行》- 作者:于谦- 原诗:晓出西郊路,微凉入马蹄。
云光开霁色,林影动秋晖。
野旷人踪少,山深鸟语稀。
晋祠求雨处,应喜雨丝飞。
6. 《忆晋祠风景且以致望雨之意》- 作者:于谦- 原诗:晋水祠前春草生,祠前流水碧如琼。
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
7. 《游悬瓮山》- 作者:刘大鹏(明代)- 原诗:悬瓮山前爽气清,层层垒垒写分明。
白龙左控多时雨,卧虎右环送晓晴。
列岫遥临洞涡水,危岩俯瞰晋阳城。
来游俯视真如画,玩赏因生物外情。
8. 《晋溪》- 作者:元好问- 原诗(节选):溪上遗踪已陈迹,溪边余韵自堪怜。
君不见,晋阳城外水连天,晋祠树色苍苍烟。
9. 《晋祠杂吟》(节选)- 作者:佚名(或称为某古代诗人)- 原诗(节选):难老泉鸣多少年?巍巍悬瓮默无言。
只知晋水流经地,千载风云过眼烟。
10. 《过晋阳故城书事》(节选)- 作者:元好问- 原诗(节选):君不见,太原汾水西,晋祠之畔古林霏。
千龄事变浩难纪,独有精灵照是非。
晋祠晋祠是晋王祠堂的简称,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漉,是一处园林与古建相结合的一处历史悠久四A级优秀旅游的景区,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晋国的开国元勋姬虞而得名。
姬虞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古时所称的唐国,故被叫做唐叔虞。
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西周处年,武王姬发驾崩后,长子年幼,在其叔父周公姬旦辅佐下做了天子,即周成王。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耍,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弟弟,并说:“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国君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良辰吉日封叔虞为诸侯。
年幼的成王不以为然的解释:“我是在和我的弟弟开玩笑”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有理;成王便真的将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后领导当地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当地百姓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
叔虞死后,其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便将唐国改名为晋国,后人为纪念叔虞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
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的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小点看,晋祠充其量是为一个诸侯营建的祠堂,就是一处家庙;如果在北方,晋祠是我国最大的北方皇家园林;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晋祠是晋文化的发祥地;站在全世界的角度展望,晋祠是唐文化孕育的摇篮。
山西历史在太原,太原的历史精髓在晋祠,真可谓不到晋祠妄到太原。
今天的晋祠此处古木参天,山环水饶,一年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每到初春、春暖花开、鸟语花笑;时值盛夏、郁郁葱葱、凉爽怡人;进入秋天、满山霜红,金霞万道;冬天到来、水烟渺渺,白雪皑皑;晋祠本地物产丰富,风景迷人,气候怡人,当地种植的晋祠大米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可与天津的小站水稻相媲美,因此晋祠有---《山西小江南》之称的美誉。
宋朝以前晋祠以园林艺术为主,自宋朝以来,历代帝王对此偏颇有爱,开始在晋祠内大兴土木,在今天我们可以欣赏到自宋辽金元明清时修建楼,阁,殿,台,轩,榭,舍,坊等建筑物,所以晋祠又被称做山西地上小博物馆。
太原晋祠简介篇一:晋祠简介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记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才邑姜后而建。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德令哈市晋祠镇,其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
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汉文化特色。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自然遗产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1961年3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1篇二:晋祠简介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
据《史记·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
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先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
最早的记载早期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年或472年?——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
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主要是从北魏算起,万年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开封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
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北方增建舍利文殊生生塔。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方山,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开展扩建。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永兴十六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方济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宣和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
初中课文《晋祠》《晋祠》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诗作。
全文如下: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
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并儿自古事豪侠,战争五代几百年。
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
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
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
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
废兴髣髴无旧老,气象寂寞余山川。
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
我来览登为叹息,暂照白发临清泉。
鸟啼人去庙门阖,还有山月来娟娟。
崛围山景区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镇呼延村西,从下元汽车总站乘12路或从胜利桥东汽车总站乘454、835路到呼延村下车西行即到。
每年10月前后这里都将举行一年一度的“崛围红叶登山摄影节”。
追问:多福寺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围山之巅。
山势陡峻,松柏遍野。
为太原著名风景之一。
取自“多子多福”之意。
寺在山顶小峪之中,极富古刹风趣。
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786年)。
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况空前。
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
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
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读书处。
[编辑本段]土堂净因寺土堂净因寺又名大佛寺,位于崛围山东麓8公里处的土堂村西,在尖草坪区柴村北75公里处,依山而筑,东临汾水,古柏参天,杂树交荫。
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重建土堂阁楼记》碑记载,汉时土山崩坏,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及10丈,传为山崩佛现,乃佛教净土之因缘。
故村民请来雕塑师加工雕饰,并为之砌建窑洞。
1739年(清乾隆四年)立碑1通,亦称“大佛创自汉代”。
据考证,净因寺始建于北齐,1205年(金太和五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
该寺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坐北向南,呈长方形建筑,南北长130米,东西宽40余米,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有殿房25间。
旧时分南、中、北三进院,现存二进院。
前院主要建筑为西南部的大佛洞,洞前有高台,台上依高峭的土崖筑有重檐歇山顶式楼阁1座,阁内土洞深1770米,宽7米,高12米,砖石结构,内供一泥塑的阿弥陀佛像,高946米,底阔6米,盘膝向东而坐。
此像雄伟壮观,雕塑技艺精湛,既有天竺(今印度)古佛神采,又显中华古代乡民风貌。
佛前2菩萨立像分列左右,阁前台阶下有一对石狮为金代雕刻。
大佛的雕塑和高敞窑洞的砌建,确切年代无考。
当地有关大佛出世的神话传说,至今仍广泛流传。
“土堂大佛”为古阳曲县外八景之一。
大佛东面原净因寺天王殿所塑四大天王泥塑像已毁,原有钟楼一座,亦已拆除。
晋祠号称“唐叔虞祠”,为何正殿供奉的却是“圣母娘娘”?在太原旅游,晋祠几乎是必到之地。
有心的游客会发现几个有趣的问题。
比如:晋祠又称唐叔虞祠,是祭祀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的祠堂,但正殿供奉的却是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自古祭祀圣祖先贤都是建家庙,晋祠却是一座祠堂。
要想解开个中缘由,还得扒一扒晋祠的历史。
一、晋祠是太原建城史上第一组建筑晋祠全景《礼记.·曲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这是西周时期就确定了的城邑建设的规范次序。
赵简子在确定了晋阳城的选址和规划之后,首先开工建设的不是城池、宫室,而是宗祠——唐叔虞祠。
晋阳城开建之前,太原地区是游牧民族聚集游牧的地方,杂草丛生,泥淖遍地。
游牧民族多为散居,居住以毡包为主,便于迁徙。
那时候整个太原地区没有像样的建筑,更谈不上规模型的集镇。
因此,晋阳城的建设成为太原建城史的开端和太原文明史的滥觞,而率先建设的晋祠,也就成为太原建城史上第一组真正意义上的建筑。
二、晋祠称祠不称庙的原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周人特别重视对于天地祖先的祭祀,对于宗庙的建设,周制有严格的规定。
《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
庶人祭于寝。
”也就是说,周天子可以在都城建七庙,诸侯可以建五庙,卿大夫可以建三庙。
晋王唐叔虞当时,只有建在国都的太祖庙才能称庙。
晋阳城是赵氏的边城,不属于都城级别,按例不能在城中建太祖庙,只能在城外建两庙,即一昭一穆。
所谓“昭穆”是对亡君的一种排序,太祖之下,单数亡君为穆,双数亡君为昭,穆在右边,也就是城西,昭在左边,也就是城东。
按照上述规矩,赵简子建晋阳城时,只能在城西边的“穆”位(悬瓮山下)为唐叔虞修建祭祀场所。
《礼记.祭法》规定:“远庙为祧”。
祧指古代祭祀远祖的家庙。
因唐叔虞是远逝之君,他的祭祀场所属于“祧”,所以只能称“祠”,不能称“庙”。
晋祠①
梁衡
堂楼阁和亭台桥榭。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②,天高水清。
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春的疏枝,偃卧③在石阶旁。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
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
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④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⑤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
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
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
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
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
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
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真是巧夺天工。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
这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
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
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
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
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⑥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荫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
比如有一座假山,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
那水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
再如清清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吸尽百川似的。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个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注释:①选自1982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②萧疏:冷落,稀稀落落。
③偃(yǎn)卧:躺卧。
④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思想家。
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
精通经
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又精医学。
著有《霜红龛集》等。
⑤晋祠流水似碧玉:唐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中的句子。
⑥瀛:念yíng。
五步点击:
认识一个字:
掌握一个词: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夺目,有光泽,在这里是形容晋祠像明珠一样发出亮光。
品味一句话: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这句话中的“漂”字说明晋祠的水流势不大,波平浪静,而“几百间”又突出了晋祠的水“多”。
这句话以形象可感的语言总结了晋祠的水多、静、柔的特点。
揣摩一个点:本文以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手法,用清丽隽秀的语言,按总分总的顺序有条理有详略地介绍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
在表达上,于说明中穿插生动形象的描写,使自然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语言优美传神的特点,使人们在获得有关晋祠的知识中得到艺术享受。
背诵一联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诗句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光:草木岩石上折射的太阳光。
悦:使……愉悦。
潭影:山景天色在潭中的倒影。
这两句的意思是:阳光灿烂,山峦青翠,鸟儿鸣叫着飞来飞去,怡然自得;潭水清澈,倒映着山景天色,让游人一洗尘世杂念,流连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