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面谈的历史故事(韩信与刘邦)(1)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
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
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
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刘邦与韩信进行的这次面谈,内容不仅极具可读性,而且逻辑清晰。
涵盖了绩效面谈的关键环节,对管理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实属绩效面谈的经典篇章。
刘邦与韩信"绩效面谈"的过程分析◆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面谈一开始,刘邦就直接切入主题:"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战争时期,大将是仅次于大王的关键职位,大王与大将之间"绩效面谈"的主题必然是围绕战略问题展开。
而且,如果韩信不能够通过这次面谈说服刘邦,恐怕刘邦也会毫不含糊地换掉这位大将。
而韩信显然已经为这次面谈做了充分的准备,仅用一句话即与刘邦澄清两个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韩信的"今东乡(向)争权天下"的判断,包括了两个含义:第一,刘邦关注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第二,刘邦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刘邦作为当时多位诸侯之一,心里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是安于现状、偏安一隅?还是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呢?这是任何领导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所有战略举措都需要战略目标来驱动,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体系就存在逻辑断层;而缺乏战略导向的管理体系必然存在致命隐患。
韩信的这两个判断都得到了刘邦的认可。
面对韩信提出的问题,刘邦的回答很干脆:"然。
"刘邦与韩信明确了战略目标后,自然就谈到了第二个问题:谁是我们的关键竞争对手?明确对手,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敏锐的眼光。
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的敌人。
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正对手。
就如同曹操没有将袁绍、刘表、孙策等当时看上去很强大的对手放在眼里,却对刘备非常关注一样,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也不是刘邦将其作为竞争对手的原因,刘邦是对项羽的"个人业务技能与管理技能"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才得出将其作为关键竞争对手的结论。
韩信报恩的故事
韩信,战国末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为人津津
乐道的故事之一,便是他与刘邦之间的交情。
韩信年轻时曾受刘邦恩惠,但后来因为一系列误会,两人反目成仇。
然而,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刻,韩信却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韩信少年时便饱读诗书,精通兵法,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
他曾在刘邦
手下效力,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因为功高盖主,引起了刘邦的忌惮,最终被刘邦所废。
韩信深知自己的才华,也深知刘邦的器量,因此并未向刘邦投降,而是选择了离开。
然而,刘邦的困境却让韩信心生怜悯。
当时,刘邦在楚地遭受重创,生死存亡
之际,韩信决定伸出援手。
他带领着一支精兵强将,冲破敌军的包围,成功救出了刘邦,并帮助他重整旗鼓,最终夺取了天下。
韩信的报恩之举,让刘邦感慨万分,他原本对韩信的误会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两人从此结成了生死之交,共同开创了汉朝的辉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豪杰永远不会袖手旁观,当朋友陷入困境时,更应
该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韩信的报恩之举,不仅展现了他的胸怀和气度,更彰显了他对友情的忠诚和坚持。
这样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让我们铭记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友情与真诚永远流传下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韩信是如何死的?揭秘刘邦杀掉战神韩信的原因
导语: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的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就是危险,当韩信要求当假齐王时,刘邦心里便已经动了杀机,于是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的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就是危险,当韩信要求当假齐王时,刘邦心里便已经动了杀机,于是刘邦遇到了一个南巡的机会开始对韩信实施秘密逮捕。
刘邦之所以要实施秘密逮捕韩信的计划,主要考虑到韩信毕竟是有功之臣,有用之才,更何况韩信将兵多年,在军中有一定威望,多少也有些心腹,骤然杀了韩信,也许会引起兵变。
所以刘邦对于自己能不能战胜韩信没有一定的把握。
然而,就在这时,韩信自己却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他把钟离眜的人头献给了刘邦。
但是韩信并没有因为出卖朋友,而保全自己,这反倒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此时的韩信,其实已经是刘邦手里可控制的一粒棋子,要杀要剐任有刘邦处置。
但此时的刘邦不但没有处置他,还封他为淮阴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韩信最后走上了绝路呢?
汉初元年,楚汉两军在中原大地拉开了历时五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
由于刘邦的知人善任,韩信的才华横溢,君臣携手打败了项羽,创立了大汉王朝。
韩信也因为功高盖世,先被刘邦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
由齐王变成了楚王,韩信也算是衣锦还乡,但是就在韩信春风得意之时,刘邦却不断地挤兑、打压韩信,这到底是为了什么?面对刘邦的软硬兼施,韩信是步步败退,最终落了个“功臣末路断头颅”的悲剧:这又是为了什么?
韩信由齐王变成了楚王,衣锦还乡,他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找到了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个漂母,那个拍絮的大娘,送给她千金。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韩信是怎样死的刘邦手下大将韩信是被谁杀死的导语:韩信(?~前196),秦汉之际名将。
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二世二年(前208)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斗争。
项梁阵亡韩信(?~前196),秦汉之际名将。
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二世二年(前208)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斗争。
项梁阵亡后归属项羽,任郎中,曾多次献策,都未被采纳。
刘邦受封为汉王后,韩信即由楚归汉。
初任连敖,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仍未得到重用;一度亡去,丞相萧何亲自追还,并极力向刘邦保举说:要想争夺天下,非有韩信不可。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他认为,项羽虽然霸天下而臣诸侯,但百姓不拥护他,所以其强易弱;相反,汉王入关后纪律严明,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秦民拥护。
因此,假若利用吏卒企望东归的心情,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
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他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阻挡了项羽的攻势。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
他在击魏时,先以疑兵佯渡临晋,主力却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于是俘虏魏王豹,平定河东郡。
随即又进击代、赵。
汉三年十月,韩信在破代后,率兵东下井陉击赵。
当时赵王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
韩信一面以轻骑两千人伺机偷袭赵营,同时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诱使赵兵倾巢出击。
随后汉军两面夹攻,获得全胜,赵王歇被虏获。
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高祖刘邦拜谋士韩信为大将汉王刘邦为何得天
下
导语:刘邦能成功称帝,他手下的大将韩信功不可没。
韩信乃是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战胜,他战无不胜,从无败绩。
韩信本来投奔的人是项羽,但是
刘邦能成功称帝,他手下的大将韩信功不可没。
韩信乃是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代战胜,他战无不胜,从无败绩。
韩信本来投奔的人是项羽,但是项羽并没有重用他。
韩信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就在这时韩信与萧何结缘。
而刘邦能够拜韩信为将,也是萧何的功劳。
韩信与萧何相见恨晚,萧何以十分欣赏韩信的才能,于是就将韩信推荐给刘邦。
恰逢刘邦被封为汉王,来到南郑,多位将领逃亡而去。
韩信久等,不得萧何消息,于是也逃亡而去。
萧何得知后,立马追赶而去,好不容易才追到了韩信。
萧何回到刘邦身边后,向刘邦说明原委,他告诉刘邦,韩信此人不是军中寻常将士可以比拟的,刘邦若不想只是做一个汉王,而是有更大的志向的话,那么韩信必将可以派上大用场。
刘邦听了萧何的话后就决定让韩信做一个普通的将军。
但是萧何不同意,他告诉刘邦说:“您如果不能重用他,他还是要逃跑的。
”刘邦略一沉吟,说道:“既然这样,那就让他做个大将吧。
”说着,刘邦就打算派人将韩信传进屋内。
萧何一见,连忙制止道:“您将要拜将的是一个可以助您成就大事的人,怎么能像传唤一个小孩子一样随便呢,这会让韩信心生去意的。
大王若想谋得大业,就要诚心诚意地拜他为将,择吉日,按照仪式得来。
”汉邦答应了。
生活常识分享。
刘邦萧何韩信的故事刘邦、萧何、韩信,这三位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一生经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段关于权谋、忠诚和背叛的故事。
刘邦,一个出身平民的英雄,他在历史上被誉为“汉高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建立了汉朝。
而他的好友萧何,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刘邦的帮助下,成为了汉朝的重要宰相,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韩信,则是一个更加传奇的人物。
他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胆识,成为了刘邦手下的一员重要将领。
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誉为“神机军师”。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他却被刘邦所猜忌,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幸的道路。
这三位人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权谋和背叛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忠诚和信任的故事。
刘邦和萧何的友谊、韩信对刘邦的忠诚,都让人感慨万分。
然而,历史的车轮却无情地碾过了这些传奇人物,他们或成为了英雄,或成为了悲剧。
他们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在权谋斗争中,忠诚和信任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而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负信任。
同时,也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刘邦、萧何、韩信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也是一段关于忠诚和背叛的故事。
他们的一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希望我们能够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修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韩信的故事韩信的故事(上)韩信,字义公,出生于汉朝末年的中国。
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军,也是刘邦的得力助手。
他的故事传播至今,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之一。
年轻的韩信生长在贫穷的家庭,他聪明而勤奋,很早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才华。
他在学习军事战略和政治理论方面有天赋,被人誉为天才少年。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的梦想无法得到实现。
他只能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中做一些杂务工作,以维持生计。
然而,命运眷顾着他。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韩信被推荐给当时正在崛起的刘邦。
刘邦对他的才能和聪明留下深刻的印象,决定将他收入自己的麾下。
从那时起,韩信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将军的辉煌历程。
韩信在战场上展示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熟悉各种作战策略,善于根据敌方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迅速做出反应。
他的计谋常常出奇制胜,让人刮目相看。
在一次对抗项羽的战役中,刘邦遇到了巨大的困境。
敌人的军队数量众多,实力强大,刘邦被困在了尽头。
这时,韩信给刘邦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
他说服刘邦,派出一个军队在敌方的背后打造假寨,诱使敌人分兵去攻打假寨。
同时,刘邦亲自率领主力军直攻敌军的中心。
这个计策最终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刘邦击败了敌军,成功地摆脱了被困的困境。
韩信的才华和勇敢在刘邦的帮助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刘邦不仅给予他高度的信任,还将他提升为大将军,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韩信不负众望,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一代名将。
然而,就在韩信刚刚取得功绩的时候,他却遭到了嫉妒和诽谤。
一些官员觉得韩信的聪明才智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于是不断诋毁他,企图陷害他。
韩信经历了一系列的冤屈和苦难,但他坚强地忍受着,并始终保持着忠诚和勇气。
然而,韩信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
刘邦在位后,开始对韩信心生疑虑,担心他的才能和声望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不久后,刘邦派遣人摘去了韩信的将军职位,并软禁了他。
虽然韩信曾试图恳求刘邦的宽恕,但他终究无法脱身。
韩信的故事映照出了一个世界充满勇气、智慧和背叛的道路。
一、初入刘邦阵营韩信本是一个胸怀大志却穷困潦倒之人。
他起初追随项羽,然而项羽并未重视他,韩信空有满腹韬略却无处施展。
于是,他转投刘邦。
刚到刘邦军中时,韩信依旧默默无闻,仅仅担任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
一次,韩信因触犯军法面临斩首之刑。
当他被押赴刑场时,他抬头看见夏侯婴,高呼道:“汉王不是想要得天下吗?为何要斩杀壮士?”夏侯婴被他的气度和言语所打动,于是免他一死。
经过交谈,夏侯婴发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向刘邦举荐。
刘邦虽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但仍未真正认识到他的价值。
二、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在刘邦阵营中仍觉怀才不遇,终于决定离开。
萧何得知韩信离去的消息后,大惊失色。
萧何深知韩信的才能,认为他是能帮助刘邦成就大业的关键人物。
于是,萧何来不及禀报刘邦,趁着月色,快马加鞭去追赶韩信。
在追回韩信之后,萧何向刘邦极力举荐:“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刘邦对萧何深信不疑,最终决定拜韩信为大将。
这一决定成为刘邦阵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韩信的军事贡献韩信被拜为大将后,迅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他向刘邦提出“汉中对策”,分析楚汉双方的优劣。
他指出项羽虽然强大,但刚愎自用,残暴不仁,失去民心;而刘邦入关中时约法三章,深得百姓拥护,只要善加经营,必能成就帝业。
韩信开始领军作战,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顺利平定三秦之地,为刘邦的东进开辟了道路。
之后在与赵军的战斗中,韩信背水一战。
他让士兵背水列阵,看似自绝后路,却激发了士兵们拼死战斗的决心。
同时,他巧妙地派出奇兵,趁赵军倾巢而出时夺取赵军大营,两面夹击,大破赵军。
这一经典战例充分体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智慧。
韩信继续征战,征服魏、代、燕、齐等地。
在征服齐国的过程中,韩信凭借其军事谋略,以少胜多,使齐国纳入刘邦的势力范围。
此时的韩信威震天下,手握重兵,成为楚汉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四、刘邦对韩信的猜忌与应对韩信势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刘邦的猜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邦重用韩信的背后并非爱才而是萧何的面子导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因萧何的推荐得以成事,又因萧何的诱引被吕后所杀。
其实,说韩信被杀也是因为萧何未免有点儿牵强,吕后要杀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因萧何的推荐得以成事,又因萧何的诱引被吕后所杀。
其实,说韩信被杀也是因为萧何未免有点儿牵强,吕后要杀韩信,萧何又能奈何?再说,杀韩信,难说就不是刘邦的主意!刘邦将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留在京城又不给官职,听到韩信的死信第一反应是“且喜且怜之”,然后问他死前说了什么?根本就不问杀他的原因是什么,又怎能不让人怀疑!萧何的诱引,不过是使这个过程顺利一点儿罢了。
倒是韩信的被重用,则完全是刘邦照顾萧何的面子!韩信在项梁部下时,并没有名声,项梁战败,隶属项羽,官为郎中,因不得项羽重用入蜀投奔了汉王刘邦。
归汉后同样不得志,只做了连敖——一个管接待宾客的小官。
后来犯了事,被推到刑场上处斩,侥幸看到滕公,大喊了一声: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不但当场释放了他,还在交谈以后把他推荐给了刘邦。
这并没有引起刘邦的多大反应,大概是抹不过滕公的面子,稍稍给他升了一下官职,为治粟都尉。
当然,滕公不过是刘邦一个赶车的,面子大不到哪儿去,所以韩信的这个官也不可能升得很大。
在这件事以后,萧何跟韩信谈了几次话,也认为韩信是个人才。
那时候,汉中还是个经济文化都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刘邦手下的人不少是江淮地区的楚国人,许多人觉得没有什么前途,于是纷纷逃跑,离开了汉中,其中就有韩信。
其他人跑了,萧何无动于衷,韩信跑了,萧何立刻追赶。
可见,萧何以为韩信的逃跑对汉来说是个大事件。
萧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将韩信为何被杀替刘邦打天下时埋下杀祸导语: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韩信虽然用这个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韩信虽然用这个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人的关系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将变成恶果。
这又是为什么?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作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
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
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
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
第二,韩信没有钱。
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
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
第三个信息告诉我们,韩信好带刀剑。
那么他是带刀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韩信带的是剑。
为什么呢?因为古汉语为了好听,往往要用两个字,而第一个字又往往是虚指的。
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
而且在后面司马迁还写道,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
这个信息又告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国士无双的韩信如何被刘邦收走兵权
导语:权力是领导活动的杠杆,放权与收权是领导者运用权力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放与收本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在通常情况下,越是才高的
权力是领导活动的杠杆,放权与收权是领导者运用权力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放与收本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在通常情况下,越是才高的人越难驾驭。
因此,放权容易收权难。
但该收时必须要收,不收可能就意味着更大权力的丧失,甚至架空。
刘邦对于被萧何称之为国士无双的韩信,敢放敢收。
自韩信被拜为大将之后,手中经常握有数万军队。
这支军队一直以来就是刘邦心中的一块石头,放心不下。
到灭楚前夕,韩信已经成为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的强大势力。
这说明,刘邦的放权是大胆的,但他不能不经常盘算如何有效地控制韩信,使他不至于成为自己的对手。
刘邦每次收回军权,都是在韩信的军事任务已经完成或刘邦自己失去军队,处于易受人控制的危险处境之时,并且经常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使韩信猝不及防。
同时,伴随着收权,总有爵位的升迁或其它安抚措施。
这样的做法使刘邦每次都成功地达到了目的,而且似乎都未引起韩信的不满和疑心,甚至在项羽的说客和蒯通多次对韩信策反时,韩信依然对刘邦感恩戴德。
原因有三:
一是刘邦每次收权都在最恰当的时机,容易被人理解为形势的需要,减弱了韩信的反感;
生活常识分享。
刘邦和韩信的故事
刘邦和韩信,一个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是汉朝的重要将领,他们之间有着
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刘邦,出身寒微,少时曾经做过放牛娃,后来加入了项羽的军队,成为了一名
小小的校尉。
他机智勇敢,深得士兵们的拥戴。
而韩信,出身也不算显赫,少年时家境贫寒,曾经在酒楼当过伙计。
他聪明绝顶,深谋远虑,深得项羽信任。
刘邦和韩信最初都是项羽的部下,但是项羽对他们并不十分看重。
后来,项羽
因为种种原因,对刘邦和韩信产生了疑虑,甚至想要除掉他们。
刘邦和韩信深知自己在项羽心中的地位,于是决定离开项羽,自立门户。
刘邦和韩信开始了他们的奋斗之路。
刘邦率领着一支不大的军队,四处征战,
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而韩信则在刘邦的帐下,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军事战略,帮助刘邦一次次取得了胜利。
刘邦和韩信的合作愈发默契,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扶持。
刘邦深知韩信的才华,从不吝啬赞美之词。
而韩信也对刘邦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二心。
最终,刘邦和韩信攻下了咸阳,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刘邦成为了汉朝的
开国皇帝,而韩信成为了汉朝的重要将领。
刘邦和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团队的成功更
需要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扶持。
刘邦和韩信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天下大事,当代英雄,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精神。
刘邦和韩信的故事,留下了关于团队合作、互相信任的宝贵经验,也成为了后
人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佳话,更是一部鼓舞人心的成功传奇。
刘邦和韩信
话说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昏庸无道,强施暴政。
农民起义硝烟四起,风起云涌。
最先起义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这次农民大起义基本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随后,刘邦、项羽也揭竿而起,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这期间,有一位姓韩名信的大英雄横空出世,帮助刘邦打天下,最后促使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韩信出身布衣,家境贫寒,小时候父母双亡。
韩信自幼饱读兵书,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很小。
有本事敢用剑来刺我吗?如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形只影单,硬拼肯定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哪个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史称“胯下之辱”。
自古道:“良禽折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在反秦起义中,韩信先投靠项羽麾下,项羽没拿韩信当回事,于是韩信又去投刘邦,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在汉军中,韩信屡屡建功。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使楚汉相争中刘邦被动的局面得以扭转。
从此韩信名震天下。
在天下已定和韩信闲聊时,刘邦问韩信:“以将军所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略有所思地说:“汉王能带一万兵。
”刘邦面带愠色:“那你最多能带多少兵?”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韩信回答说。
“虽然您带兵只能带一万,您要是带领像我这的将军,不知能带多少。
”刘邦听后大悦,设宴款待韩信。
辽宁抚顺顺城区将军二校五年级:李昊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高祖刘邦因为什么事情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导语: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助力下与项羽在垓下决战,大业即将完成,但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
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将,由于不被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助力下与项羽在垓下决战,大业即将完成,但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
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将,由于不被重用就投靠了刘邦,并在萧何的进言下才得以启用,而且总是不听从命令。
荥阳被楚军围困,汉军出动两千多名女子,迫使楚军想四周进攻,纪信趁机驾着刘邦的座驾伪装成刘邦骗楚军,刘邦得以逃到武关,来到宛叶收兵引来项羽,坚决不出战。
这时候彭越在下邳击败楚军,项羽就离开宛叶带着兵马向东迎战彭越。
刘邦带兵向北进入成皋,这是击退彭越的项羽得知刘邦回到成皋又回攻荥阳,杀了枞公、周苛,包围成皋。
刘邦请韩信来解救自己,但是没有得到他的救援,无奈之下,只有拼死杀出重围,跟夏侯婴一起逃到了韩信军队所在地修武。
他对韩信不出兵耿耿于怀,加上韩信不为自己所控,感受到了威胁,就夜不能寐。
于是他找来了夏侯婴,共谋了夺韩信兵权的计策。
刘邦一个人骑着马来到韩信的军营,守营的士兵上来阻拦,他谎称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有要事向韩信报告。
刘邦来到营帐,看见韩信和张耳还睡着,拿了他们的兵符和印信,并举着大旗招来军营的将士。
二人听到营帐外的动静,起来看到刘邦,这时的将士已经不听命于他了,连忙请罪。
刘邦问责一番过后,让韩信到下邳做了楚王。
西汉高祖刘邦墓规模怎么样
汉高祖刘邦墓,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的东面一个叫做窑店镇的地
生活常识分享。
韩信与刘邦信守诺言的作文事例Once, there was a great alliance between the generals Han Xin and Liu Bang during the Chu-Han Contention. 长久以来,韩信与刘邦在楚汉之争期间结成了一支强大的联盟。
They vowed to work together to overthrow the oppressive Qin Dynasty and restore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the people. 他们誓言携手合作,推翻暴政的秦朝,恢复人民的安宁和繁荣。
In their shared pursuit of this noble goal, they made many sacrifices for each other and for the greater good. 在共同追求这个崇高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彼此为对方和更大的利益作出了许多牺牲。
Their commitment to their word and to each other is best exemplified by a particular event during their campaign against the Qin Dynasty. 他们对诺言和对彼此的忠诚最好地体现在对秦朝的战役中的某个特定事件中。
Liu Bang had been captured by the enemy and was facing certain death. 刘邦被敌人俘虏,面临着必死的结局。
In a daring and risky move, Han Xin promised Liu Bang that he would come to his rescue. 在一次大胆而冒险的举动中,韩信承诺会前来营救刘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邦建国后最危险的一次遭遇差点死在韩信之手导语:胜出之后,刘邦还得把那些太厉害的帮手除掉,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
这里面就包括两个叫韩信的人。
其中一个淮阴侯韩信,刘邦早就果断下手,将胜出之后,刘邦还得把那些太厉害的帮手除掉,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
这里面就包括两个叫韩信的人。
其中一个淮阴侯韩信,刘邦早就果断下手,将其软禁到自己身边。
刘邦想逼他造反!楚汉争霸的时代,项羽和刘邦一共打了四年,才分出胜负。
最后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一并天下,称为汉高祖。
我们知道,项羽力大无穷,动不动就来百人斩,是超级军事天才,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未败过。
而最后之所以沦落到乌江自刎,主要在于政治上太幼稚,不知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而刘邦却老谋深算,拉拢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最后胜出。
当然胜出之后,刘邦还得把那些太厉害的帮手除掉,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
这里面就包括两个叫韩信的人。
其中一个淮阴侯韩信,刘邦早就果断下手,将其软禁到自己身边。
因为那家伙是个超级军事天才,放在外面驾驭不住,要是给他一个机会和自己交战,只怕自己这个皇帝是当不成了。
另外一个韩信,本事差些,刘邦不怕他,就怕他不造反。
但是怎么逼他造反呢,刘邦采用的是野蛮拆迁的办法。
这个本事一般的韩信,是战国时韩襄王的孙子,因为勇武被刘邦赏识,死心塌地地帮刘邦打天下。
项羽死后,刘邦封他为韩王,疆域为老韩国的一部分,在秦朝属颍川郡。
国土已经算很小了,但刘邦仍旧不放心,因为颍川北近洛阳、巩、荥阳、成皋,南近宛、叶,靠陈、淮阳,都是天下至关重要的枢纽。
一旦天下有变,韩信只要发兵北据成皋,汉兵就出不了函谷关。
所以在第二年,刘邦就迫不及待地对韩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萧何追回逃跑的韩信又请求刘邦封他大将军导语:公元前二〇六年四月,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各自回归本国。
汉军的将士本以为从此可以在关中享受舒服的生活,没料想却要西去偏远的巴蜀。
于是,大...公元前二〇六年四月,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各自回归本国。
汉军的将士本以为从此可以在关中享受舒服的生活,没料想却要西去偏远的巴蜀。
于是,大家在行军途中唱起了思乡曲,有的将士干脆“走为上计”。
一天中午,刘邦刚吃过午饭,忽然有人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惊且怒,“如失左右手”。
当初,萧何在沛县做主吏掾(秦县令属吏,主管群吏进退)时,刘邦只是平民百姓并得到了他的处处照顾。
后来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两人的关系就更铁了。
陈涉起义后,沛县县令打算举城响应。
萧何说:“可以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召集起来,这才会有号召力。
”谁知刘邦率众响应号召来到沛县城下时,县令又后悔了,下令关闭城门。
萧何与曹参策动城中百姓,杀掉了县令,并敞开城门迎接刘邦,拥立他为“沛公”。
萧何、曹参还为刘邦召集沛县青年三千多人,以响应诸侯抗秦。
萧何跟随刘邦进入咸阳时,将士们都奔向府库取金帛财物,萧何却进入丞相府尽收图集文献资料,从而“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
这些资料,为后来打败项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背约,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
刘邦大怒,想要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等苦苦相劝,刘邦就是不听。
这时,萧何劝道:“在汉中当王虽然窝囊,但总比死了好吧?”刘邦问:“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如今咱们兵众不如项羽,百战百败,不死又能怎样?”他劝刘邦要像商汤王、周武王那样“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伸)于万乘之上”,立足汉中,养民致贤,“收用巴、蜀,还定三秦”,以图天下。
于是,刘邦放弃生活常识分享。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
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
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
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刘邦与韩信进行的这次面谈,内容不仅极具可读性,而且逻辑清晰。
涵盖了绩效面谈的关键环节,对管理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实属绩效面谈的经典篇章。
刘邦与韩信"绩效面谈"的过程分析◆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面谈一开始,刘邦就直接切入主题:"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战争时期,大将是仅次于大王的关键职位,大王与大将之间"绩效面谈"的主题必然是围绕战略问题展开。
而且,如果韩信不能够通过这次面谈说服刘邦,恐怕刘邦也会毫不含糊地换掉这位大将。
而韩信显然已经为这次面谈做了充分的准备,仅用一句话即与刘邦澄清两个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韩信的"今东乡(向)争权天下"的判断,包括了两个含义:第一,刘邦关注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第二,刘邦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刘邦作为当时多位诸侯之一,心里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是安于现状、偏安一隅?还是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呢?这是任何领导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所有战略举措都需要战略目标来驱动,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体系就存在逻辑断层;而缺乏战略导向的管理体系必然存在致命隐患。
韩信的这两个判断都得到了刘邦的认可。
面对韩信提出的问题,刘邦的回答很干脆:"然。
"刘邦与韩信明确了战略目标后,自然就谈到了第二个问题:谁是我们的关键竞争对手?明确对手,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敏锐的眼光。
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的敌人。
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正对手。
就如同曹操没有将袁绍、刘表、孙策等当时看上去很强大的对手放在眼里,却对刘备非常关注一样,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也不是刘邦将其作为竞争对手的原因,刘邦是对项羽的"个人业务技能与管理技能"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才得出将其作为关键竞争对手的结论。
至此,刘邦与韩信的绩效面谈的第一项工作"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顺利完成,结果就是,与项羽争夺天下!◆关键绩效成功要素比较分析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后,韩信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作为下级,韩信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勇气,但又很有必要。
这个问题也确实让刘邦不好回答。
作为领导,承认自己的个人素质不如对手,自是感觉有失面子。
但是,作为领导,真实地向下属表达自己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又很必要。
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是制定竞争策略的基础。
刘邦很矛盾,但还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汉王默然良久,日:"不如也。
"刘邦的坦率使韩信得以快速切入主题:"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之,请官项王之为人也。
"韩信开始阐述何为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成功要素,并分析、比较了刘邦与项羽在这些关键成功要素上的表现。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一:人才使用策略韩信很明确地界定了个人业务技能与管理技能的区别,并阐述了这两个技能对于组织竞争能力的影响。
在分析项羽时,韩信对他的个人业务技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这也正是刘邦不如项羽的地方。
但韩信话锋一转,"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直指问题的核心。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如果仅凭个人的业务技能而不掌握选贤任能的管理技能,就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沦为"匹夫之勇".能够准确地识别人才并安置到恰当的岗位上,是领导者带领团队的关键成功要素。
而对于刘邦的用人之道,韩信则予以充分的肯定:"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刘邦能够仅凭萧何推荐而找出一位自己根本没听过的人来担任大将,足见其用人的魄力。
刘邦亲自带兵打仗,屡战屡败,几无胜绩,自己的手下却攻城掠寨、驰骋天下,凸显刘邦使用人才能力的高超。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二:人才激励策略关于对领导者激励人才能力的分析,韩信既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判断,也向刘邦传递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
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是个贵族,也很亲民,对下属温和,关心他们的疾苦。
话说到这里,至少项羽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应该是一位称职的领导者。
能够得到大多数普通员工的认同,这也是很多个人英雄主义领导者的共同特点。
但是,到了对关键员工进行激励时,项羽的方式就出了问题——"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对占据了重要管理岗位的员工的激励,领导者仅仅是摆出亲民的姿态肯定是不够的。
关键员工更需要的是领导对其能力的认可并给予与其业绩相匹配的奖励。
而在这一点上,项羽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在实际待遇上,都做得不够。
这应该和项羽对这些岗位对组织的价值贡献的判断有关系。
勇冠天下的项羽或许认为,带兵打仗的将领多一个、少一个,对自己的团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大不了自己可以亲历亲为。
同时,项羽管理团队的公平性也受到了韩信的质疑:"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项羽没有根据将领的贡献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给予封赏,违背了以技能与绩效表现为核心依据的激励原则,必然引起部分管理人员的不满。
最后,韩信对项羽的激励能力的总结明显带着个人情绪:"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刘邦在这方面的技能显然是远远高过项羽。
他的奖励手段可谓是既简单又有力度,用韩信的话,"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刘邦的这个激励策略可谓屡试不爽,最终刘邦也借此让韩信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应该讲,韩信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作为一个在血雨腥风中打拼的王位追逐者,刘邦怎会"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在刘邦看来,功臣只是天下城邑的暂时保管者,刘邦会保留在适当的时候收回的权利。
所以,如果在前面加上"若"则更为恰当。
这也说明,韩信本人对刘邦以及当时游戏规则的判断存在失误。
事实上,韩信的需求是刘邦不可能满足的,韩信是在追逐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这也使得后来的悲剧结局成为必然。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三:关键竞争策略刘邦与韩信的话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了竞争策略,探讨两支团队应以何种方式展开竞争,是否满足民众需求的问题。
韩信说:"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项羽过于关注每次战争的胜利,力求每次战争都赢得酣畅淋漓,破城之后又要屠城,不能够从民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而如果将夺取天下作为战争的目标,则必须考虑这一点,因为满足民众的需求是真正实现统一的基础。
正是由于项羽的这个愚行,导致了"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的局面。
韩信的最终判断是"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项羽这种缺乏民众基础的"强大",必然是暂时的,不能长久。
刘邦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则更为冷静——"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
"刘邦明白获取人心的战略意义,这种做法符合追逐王位的定位,是在按照游戏规则办事。
事实上,在人性方面,刘邦和项羽都有着表里不一的一面:刘邦在落魄的时候,能够两次将自己的孩子推到车下,足见其冷酷无情;项羽身处垓下绝境,却仍然惦记着自己的宠妾、爱驹,足见其侠骨柔情。
而到了两人争雄天下的时候,刘邦的表现极其"专业",完全按照游戏规则来制定竞争策略,最终胜出;而项羽则任性而为,作为一个管理者表现得相当"业余",结果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制定绩效实施方案韩信向刘邦阐述了自己对赢得竞争的关键要素分析后,即提出了实施方案第一步:"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至于其中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邦高度认同韩信的战略分析,并由大将韩信担任第一执行者。
刘邦根据韩信的建议迈出了楚汉争雄的第一步。
在后续的一系列关键战役中,韩信则始终扮演着"终结者"的角色,并最终帮助刘邦赢得了天下。
刘邦与韩信"绩效面谈"的借鉴意义《史记。
淮阴侯列传》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韩信对楚汉双方竞争形势的透彻分析,充分展示了一代豪杰——韩信的过人才华;而刘邦则寥寥数语,仅回答了两个问题,用了四个字。
但作为管理者,刘邦对绩效面谈尺度的把握,可以说是相当到位。
◆准确传递组织目标关于组织目标,韩信问得很直接:"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刘邦回答也很简练:"然。
"但说得少,不代表不重要,这恰恰是绩效面谈的关键问题之一。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一定要就组织目标问题达成共识。
我们看到很多员工低头做事,忙晕了头,却不了解组织的目标是什么。
员工的工作失去了方向,组织如何形成合力?这样的问题,管理者要承担责任。
没有设计清晰的目标,没有很好地传递目标,或者是没有与员工达成共识,这些都是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准确传递组织判断竞争策略的制定,首先是建立在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基础上。
员工作为执行者,需要了解管理者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是什么,以便在执行策略过程中灵活变通。
而且,管理者在传递组织假设的同时。
也是在传递一种姿态:是务实的?还是"鸵鸟埋头"式的?所以,在韩信问到刘邦与项羽的个人技能的比较时,刘邦虽然"默然良久",但还是坦率地说"不如也".管理者这种坦诚务实的态度,更易赢得员工的认同。
◆积极倾听员工观点在刘邦与韩信的这段对话中,刘邦基本保持沉默,极少发言。
相信如果刘邦有重要观点表达,司马迁必然会记录。
这说明。
刘邦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而没有贸然打断韩信的发言。
作为管理者,这是一种难得的姿态,也是一种非常得体的表现。
这对员工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使员工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信刘邦正是由于创造了这种能够让员工畅所欲言的环境,才会在攻入咸阳后忍不住想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会有人敢于力谏阻止,而他又能从善如流,最终在赢得民心的战略角逐中大获全胜。
◆敏锐把握员工需求员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在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念,表达着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刘邦对这个问题保持着足够的敏感性。
韩信在分析项羽时,极力鞭挞项羽的"印刓敝,忍不能予",同时对刘邦形式上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却极尽赞美,封侯裂土的强烈愿望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