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
- 格式:docx
- 大小:8.71 KB
- 文档页数:4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为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政策,推进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生产和管理,提高企业环保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制定本《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包括预拌混凝土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全过程管理。
三、绿色生产原则1、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推广清洁生产理念,实行减量化、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等绿色生产方式;2、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原材料,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环境风险;3、推广高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工艺流程,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物资利用效率最大化;4、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四、绿色管理要求1、建立绿色生产管理体系,制定环保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风险控制;2、加强原材料采购的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估机制,定期检测原材料质量标准;3、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环保监控,建立各项环保指标的监测、评价和报告体系;4、推广清洁能源利用,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加快推进绿色能源的应用;5、加强员工环保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环保管理水平;6、配合政府环保部门的监管,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
五、绿色认证和评价1、推广绿色认证和评价机制,通过认证和评价,提高企业的环保水平和市场形象;2、建立绿色认证和评价标准,制定绿色认证和评价流程,开展绿色认证和评价工作;3、加强绿色认证和评价的宣传,推广认证和评价结果,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六、附则1、对于未能满足本规程要求的企业,环保部门将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企业按照本规程要求进行整改;2、本规程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补充和修改,将另行发布。
杭州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导则
杭州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导则
一、前言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
作为建筑材料之一的预拌混凝土,在建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杭州市制定了本绿色生产管理导则,以规范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
二、适用范围
本绿色生产管理导则适用于杭州市境内所有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
三、生产过程管理
1. 原材料采购
预拌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环保要求,杜绝使用低质量、劣质或过期原材料。
2. 生产设备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生产设备,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环保标准。
生产企业应该定期检查、维护设备,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3. 生产工艺
生产企业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杜绝使用有害物质,减少生产废水、废气和噪音的排放。
4. 废弃物处理
生产企业必须将废弃物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分类、妥善处理,不得乱倒、乱堆。
四、环保监管
市环保部门将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发现环境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五、总则
本绿色生产管理导则实行自2021年1月1日起,生产企业必须遵守规定,确保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预拌混凝土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建筑资料,但是其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促进预拌混凝土的绿色生产和管理,相关部门制定了技术规程,以下是相关规程的分步骤阐述。
第一步:生产环节要求1.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全面的环保管理体系,制定环保方案和措施,并严格执行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标准。
2. 生产企业应当采集配合比、原材料成分等生产数据,并进行信息管理,以便生产过程应急处置和追溯管理等。
3. 生产企业应当进行污染物排放频率和浓度的在线监测,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和监测。
4. 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泥和熟料的粉尘污染和颗粒物排放,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产生量。
第二步:运输过程要求1. 运输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体系,对车辆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车辆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符合相关标准。
2. 运输企业应当加强驾驶员的环保意识培养,规范驾驶员的行为,减少碳排放和直接的环境污染。
3. 运输企业应当建立起预拌混凝土配送网络,定期对车辆进行路线优化,减少运输中不必要的道路磨损和碳排放。
第三步:施工过程要求1. 施工企业应当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采取措施降低预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不必要污染和浪费。
2. 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对现场机械设备和施工工具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施工现场通风良好,保护当地环境和建筑物。
3. 施工企业应当加强环保教育和文明施工意识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减少误伤和浪费,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总之,预拌混凝土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建筑用材,但是其生产、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严格的技术规程和环保要求,可以使得预拌混凝土实现绿色生产和管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我们应当积极响应环保号召,加强环保实践,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Green Production of Ready-mixed Concrete前言本规程是根据《2010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编制、修订计划(第二批)》的要求,由南京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处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要求,针对我省特别是南京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现状,编制了本技术规程。
先后完成了编写初稿、公示稿和送审稿,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进行了公示和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最后审查定稿。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厂区建设与管理;5设备设施;6预拌混凝土;7生产管理;8运输;9施工现场。
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南京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处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为提高规程质量,请在使用本规程的过程中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将依据和建议寄交南京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处(地址:南京市解放路44号南楼3楼,邮编:210016)。
本规程主编单位:南京市预拌混凝土管理处本规程参编单位: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监督站南京混凝土协会郑州新水工机械有限公司南京兰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达富田混凝土有限公司南京江桥建材实业有限公司江苏弘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石平府、李琍、吕如楠、刘建忠、陈明珠、张厚仁、卢智学、冯文增、王建明、陈志荣、孙传虎、吴翼、唐晓丹、徐宁目次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厂区建设与管理5 设备设施6 预拌混凝土7 生产管理8 运输9 施工现场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了实现江苏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规范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的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企业(含原材料运输)及施工现场的绿色生产管理,包括厂区建设、设备设施选配以及混凝土生产、运输、施工等全过程。
江苏省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Green Production of Ready-mixed Concrete目次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厂区建设与管理5 设备设施6 预拌混凝土7 生产管理8 运输9 施工现场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了实现江苏省预拌混凝土生产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规范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的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企业(含原材料运输)及施工现场的绿色生产管理,包括厂区建设、设备设施选配以及混凝土生产、运输、施工等全过程。
1.0.3 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施工等除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系指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并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一种生产方式。
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对混凝土生产全过程实施控制,确保混凝土生产、运输及使用的全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2.0.2 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指需特殊保护的区域: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0.3 生产废水处理系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是指能实现预拌混凝土生产废水回收、沉淀、循环利用等功能的设施设备的总和。
2.0.4 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经受各种破坏因素的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功能的能力,包括抗渗性、抗碳化性、抗冻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碱集料反应等性能。
2.0.5 期间核查在测量设备相邻两次校准或检定期间,采用可信的方法对其使用性能或测量性能进行的一种核查,以验证其性能是否得到有效维持,确认测量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程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382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4.04.16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382号
•【施行日期】2014.10.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382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
JGJ/T328-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年4月16日。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本规程旨在推动预拌混凝土生产的绿色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1. 管理规程概述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是指针对预拌混凝土生产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技术要求,包括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这些规范旨在实现预拌混凝土生产的绿色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2. 原料采购在原料采购方面,应尽可能选择环保、节能、低碳的原料,例如高质量的砂、石、水泥等原材料,以及环保型添加剂。
同时,应尽可能避免采购过多的原材料,以避免库存积压和浪费。
3. 生产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控制方面,应制定严格的生产计划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稳定和可靠。
同时,应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例如采用高效节能的生产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等。
4. 废弃物处理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应制定科学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将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回收,例如将混凝土残渣和废砂浆等进行资源化利用。
同时,应制定环保措施,例如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采用防护措施,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方面,应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同时,应制定应急预案,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事件的发生。
6. 管理制度的建立在管理制度的建立方面,应制定全面的绿色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以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目标和指标。
同时,应制定考核机制,对各部门的绿色生产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
7. 结论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旨在推动预拌混凝土生产的绿色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广州市预拌混凝土企业绿色生产管理规程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拌混凝土行业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政策,推动预拌混凝土企业实现绿色生产,本规程旨在规范广州市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制定本规程,旨在规范广州市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绿色生产活动,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提升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从事预拌混凝土生产的企业。
第三条管理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产过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确保绿色生产措施的有效实施。
鼓励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立绿色生产管理机构,负责绿色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职责绿色生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绿色生产计划和实施方案。
各部门应根据绿色生产要求,落实具体工作。
第三章绿色生产要求第六条原材料管理优先选择环保型原材料,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
建立原材料采购、验收、储存和使用制度,确保原材料质量。
第七条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
实施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第八条能源管理优化能源结构,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实施能源消耗监测和分析,制定节能措施。
第九条废物处理建立废物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理制度。
推广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废物排放。
第十条环境监测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符合环保标准。
对超标排放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四章绿色生产管理第十一条绿色生产计划制定年度绿色生产计划,明确目标和措施。
定期评估绿色生产计划的实施效果。
第十二条绿色生产培训对员工进行绿色生产知识培训,提高环保意识。
定期组织绿色生产技能培训,提升员工操作技能。
第十三条绿色生产监督建立绿色生产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对违反绿色生产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前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预拌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材料之一,也要紧跟时代潮流,进行绿色生产和技术管理,以满足人们对环保建筑材料的需求。
本文档从生产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制定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为企业绿色生产和技术管理提供指导。
一、生产管理1. 原材料选择1.1 原材料应选择环保、无公害、无污染的材料,如选用基料应符合GB/T 18046-2019《粉煤灰用于混凝土的质量》,观察硅铝比、热值、粘附度等参数。
1.2 使用材料应进行检测,确保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2. 生产过程2.1 采用封闭式生产方式,确保生产过程中没有粉尘、噪音、无害气体泄漏。
2.2 监测生产过程中废物的产生情况,开展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3 企业应采取延长混凝土的逗料时间和加工时间,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 质量控制3.1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须有质量保证体系,并按照相关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3.2 交货前对混凝土进行检测,确保混凝土符合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要求。
二、技术管理1. 设备管理1.1 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经定期维护和保养,保持设备的运行完好。
1.2 故障设备应立即停机检修,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故障的发生。
2. 人员管理2.1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人员招聘、培训和管理制度。
2.2 生产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
3. 环保管理3.1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定期监测废气、废水和噪音排放,确保符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要求。
3.2 合理利用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减少浪费,减轻环境影响。
三、通过规定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预拌混凝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规程要求,不断完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推动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绿色生产技术摘要:最近几年,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项目的建设规模也在持续增大,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混凝土搅拌质量既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效果,并且也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
本文主要分析了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中对于绿色生产技术的运用,旨在降低混凝土搅拌作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搅拌桩;绿色生产技术预拌混凝土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十分关键,其占有关键性地位,伴随建筑行业工程量的增多,也开始对预拌混凝土的运用提出了新的需求,并且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变迁,如果想要达成绿色发展的目标,便需要加强节能,让其具有更强的绿色化特征,只有如此才能推进整个建设期间的绿色化水平的提高。
目前在国内建筑领域,很多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对应的制定了生产标准,提升绿色生产技术运用效率,渐渐达成了绿色环保化施工的目标。
1.小型构件制作在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运用绿色生产技术之时,凭借小型构件的使用,可以更为有效的实现对拌和废弃物的回收,做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可以充分减轻资源消耗问题,进而更为有效的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当进行小型预制构件制作之时,可使用植草砖、路沿石等材料,并且要注意确保混凝土强度必须高于C30,如此一来,方可充分满足生产作业的规范要求[1]。
对于这些小型构件的生产制作,不仅无需投入过高的成本,可对废弃混凝土做到有效消耗,而且还可以对这些废弃物加以回收利用,由此做到物尽其用。
小型构件的使用,是实行绿色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其能够做到对废气资源的回收利用,而且在具体施工作业中,可以发挥出较强的积极作用。
在小型构件制作之中运用绿色材料,可提高混凝土搅拌作业的环保水平。
2.浆水回收及砂石分离技术在此技术投入实际使用,可以做到对水资源与建材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发挥出较强的节能效果。
当运用浆水回收与砂石分离技术之时,先是应当对期间所需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做好配置工作,以此为后续施工作业提供良好条件。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一、厂区要求1、厂区内的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宜分区布置,可采取下列隔离措施降低生产区对生活区和办公区环境的影响:1 可设置围墙和声屏障,或种植乔木和灌木来减弱或阻止粉尘和噪声传播;2 可设置绿化带来规范引导人员和车辆流动。
2、厂区内道路应硬化,功能应满足生产和运输要求。
3、厂区内未硬化的空地应进行绿化或采取其他防止扬尘措施,且应保持卫生清洁。
4、生产区内应设置生产废弃物存放处。
生产废弃物应分类存放、集中处理。
5、厂区内应配备生产废水处置系统。
宜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并有效利用.6 、厂区门前道路和环境应符合环境卫生、绿化和社会秩序的要求。
二、设备实施1、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宜选用技术先进、低噪声、低能耗、低排放的搅拌、运输和试验设备。
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GB / T 10171、《混凝土搅拌机》GB / T 9142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 B / T 26408等的相应规定。
三、生产废水和废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应配备完善的生产废水处置系统,可包括排水沟系统、多级沉淀池系统和管道系统。
排水沟系统应覆盖连通搅拌站(楼)装车层、骨料堆场、砂石分离机和车辆清洗场等区域,并与多级沉淀池连接;管道系统可连通多级沉淀池和搅拌主机。
经沉淀或压滤处理的生产废水用作混凝土拌合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取代的其他混凝土拌合用水按实际生产用比例混合后,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 3的规定,掺量应通过混凝土试配确定。
2 、生产废水应经专用管道和计量装置输人搅拌主机.废浆用于预拌混凝土生产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取废浆静置沉淀24h后的澄清水与取代的其他混凝土拌合用水按实际生产用比例混合后,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 3的规定;2 在混凝土用水中可掺入适当比例的废浆,配合比设计时可将废浆中的水计人混凝土用水量,固体颗粒量计入胶凝材料用量,废浆用量应通过混凝土试配确定;3 掺用废浆前,应采用均化装置将废浆中固体颗粒分散均匀;4 每生产班检测废浆中固体颗粒含量不应少于1次;5 废浆应经专用管道和计量装置输人搅拌主机.四、废弃混凝土一般固废执行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准》。
ICS备案号:43227-2014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f green production forready-mixed concrete编号:DB11/ 642-2014备案号:主编部门:北京市混凝土协会批准部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日期:2014-12-012014 北京前言本规程为强制性标准,其中8.0.5、9.1.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根据《北京市百项节能标准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2014年)》京发改[2012]37号和《关于印发201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3〕136号要求,由北京市混凝土协会修订完成。
本规程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厂址选择;5. 设备设施要求;6. 厂区要求;7. 生产管理要求;8. 排放监测要求;9. 运输要求;10. 施工现场要求。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1.适用湿拌砂浆的绿色生产管理;2.增加了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要求;3.增加了骨料堆场的容积和高度的要求;4.将“厂区要求”独立成一章;5.将“排放监测控制”改名为“排放监测要求”;6.将“原材料运输要求”改名为“运输要求”;7.将“预拌混凝土使用企业的现场要求”改名为“施工现场要求”。
本规程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归口,汇同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等组织实施,北京市混凝土协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将意见和资料寄送至北京市混凝土协会(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莲路甲5号北京建设大厦705室,邮编:100055,电话:63941490)。
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市混凝土协会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城建亚东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工一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混凝土分公司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北京金隅混凝土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刘建江朱国民王世伟石新雨刘迎杰高金枝蒋志辉杨立山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王贯明刘洪波庄剑英黄玉虎李帼英郑红高申臣良目次1 总则 (7)2 术语 (8)3 基本规定 (9)4 厂址选择 (10)5 设备设施要求 (11)5.1 生产设备 (11)5.2 环保设施 (11)6厂区要求 (13)7 生产管理要求 (14)8 排放监测要求 (15)9 运输要求 (16)9.1 原材料运输 (16)9.2 产品运输 (16)10 施工现场要求 (17)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18)引用标准名录 (19)条文说明 (20)Catalogue1 General principle (7)2 Terminology (8)3 Primitive provision (9)4 Facility location (10)5 Equipment and facility (11)5.1 Production equipments (11)5.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cility (11)6Plant requirements (13)7 Production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14)8 Emission monitoring management (15)9 Transportation requirements (16)9.1 Raw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16)9.2 Product transportation (16)10 Construction scene requirements (17)Descriptions of terms and phrases in this regulation (18)Bibliography of normative standards (19)Clause explanation (20)1 总则1.0.1为了实现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善环境质量,规范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制定本规程。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技术标准
1. 原材料选择,标准可能包括对原材料的选择和采购要求,鼓励使用可回收材料或替代性材料,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2. 生产过程控制,标准可能要求生产过程中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例如采用先进的搅拌设备和高效的烘干设备。
3. 废弃物管理,标准可能包括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要求,鼓励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环境监测,标准可能要求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的排放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符合环保法规和标准要求。
5. 绿色认证,标准可能鼓励企业申请绿色认证,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证明其预拌混凝土生产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6. 技术创新,标准可能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配方和生产工艺。
总之,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技术标准旨在推动混凝土行业向着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当积极遵守这些标准,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整个行业向绿色生产转型。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是指在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技术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该规程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保护要求:规定在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合理选择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节能减排措施:规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改进设备布置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3. 原材料管理:规定选择优质环保的原材料,如使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降低矿石消耗。
4. 废弃物处理:规定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如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等,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5. 水资源管理:规定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防止水污染。
6. 环境监测与评估:规定对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7. 培训与技术支持: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环
保意识和技术水平,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通过遵守这些规定和要求,可以使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更加环保和节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是指针对预制混凝土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等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
一、生产过程
1. 原材料采购:优先选择环保材料,如回收再生骨料、粉煤灰等;
2. 砂、石运输:采用封闭式运输,减少粉尘污染;
3. 配料:采用自动化配料系统,减少人为误差;
4. 搅拌:采用高效节能搅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5. 运输:选择高效低污染的运输方式,如混凝土搅拌车,避免泄漏和污染;
6. 现场施工:控制混凝土浪费,减少污染排放。
二、管理要求
1. 环保意识培养: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培养,减少环境污染;
2. 废弃物管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推行资源化利用;
3. 能源管理:实行节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
4. 质量管理:严格控制质量,确保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5. 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员工安全。
通过以上技术规程和管理要求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预拌混凝土
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技术管理规程
一、厂区要求
1、厂区内的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宜分区布置,可采取下列隔离措施降低生产区对生活区和办公区环境的影响: 1 可设置围墙和声屏障,或种植乔木和灌木来减弱或阻止粉尘和噪声传播; 2 可设置绿化带来规范引导人员和车辆流动。
2、厂区内道路应硬化,功能应满足生产和运输要求。
3、厂区内未硬化的空地应进行绿化或采取其他防止扬尘措施,且应保持卫生清洁。
4、生产区内应设置生产废弃物存放处。
生产废弃物应分类存放、集中处理。
5、厂区内应配备生产废水处置系统。
宜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并有效利用。
6 、厂区门前道路和环境应符合环境卫生、绿化和社会秩序的要求。
二、设备实施1、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宜选用技术先进、低噪声、低能耗、低排放的搅拌、运输和试验设备。
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GB / T 10171 、《混凝土搅拌机》GB / T 9142 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 B / T 26408 等的相应规定。
三、生产废水和废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应配备完善的生产废水处置系统,可包括排水沟系统、多级沉淀池系统和管道系统。
排水沟系统应覆盖连通搅拌站(楼)装车层、骨料堆场、砂石分离机和车辆清洗场等区域,并与多级沉淀池连接;管道系统可连通多级沉淀池和搅拌主机。
经沉淀或压滤处理的生产废水用作混凝土拌合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与取代的其他混凝土拌合用水按实际生产用比例混合后,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 3 的规定,掺量应通过混凝土试配确定。
2 、生产废水应经专用管道和计量装置输人搅拌主机。
废浆用于预拌混凝土生产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取废浆静置沉淀24h 后的澄清水与取代的其他混凝土拌合用水按实际生产用比例混合后,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 3 的规定; 2 在混凝土用水中可掺入适当比例的废浆,配合比设计时可将废浆中的水计人混凝土用水量,固体颗粒量计入胶凝材料
用量,废浆用量应通过混凝土试配确定; 3 掺用废浆前,应采用均化装置将废浆中固体颗粒分散均匀; 4 每生产班检测废浆中固体颗粒含量不应少于 1 次;
5 废浆应经专用管道和计量装置输人搅拌主机。
四、废弃混凝土
一般固废执行GB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准》。
废弃新拌混凝土可用于成型小型预制构件,也可采用砂石分离机进行处置。
分离后的砂石应及时清理、分类使用。
废弃硬化混凝土可生产再生骨料和粉料由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消纳利用,也可由其他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机构消纳利用。
五、噪声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 的规定以及规划,确定厂界和厂区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制定噪声区域控制方案和绘制噪声区划图,建立环境噪声监测网络与制度,评价和控制声环境质量。
对产生噪声的主要设备设施应进行降噪处理。
搅拌站(楼)临近居民区时,应在对应厂界安装隔声装置。
六、生产性粉尘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 B 3095 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 的规定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确定厂界和厂区内环境空气功能区类别,制定厂区生产性粉尘监测点平面图,建立环境空气监测网络与制度,评价和控制厂区和厂界的环境空气质量。
厂区内生产时段无组织排放总悬浮颗粒物的l h 平均浓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搅拌站(楼)的计量层和搅拌层不应大于1000 pg/m3;
2骨料堆场不应大于800 g/m3;
3搅拌站(楼)的操作间、办公区和生活区不应大于400卩g/m3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宜采取下列防尘技术措施: 1 对产生粉尘排放的设备设施或
场所进行封闭处理或安装除尘装置; 2 采用低粉尘排放量的生产、运输和检测设备; 3 利用喷淋装置对砂石进行预湿处理。
七、运输管理运输车应达到当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并应定期保养。
八、职业健康安全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 B / T 28001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和专业安全工作人员,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每年度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全员安全培训; 2 在生产区内噪声、粉尘污染较重的场所,工作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器具; 3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
生产区的危险设备和地段应设置醒目安全标识,安全标识的设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 B2894的规定。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