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污泥的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厌氧生化法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一、厌氧生化法的基本原理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因而粗略地将厌氧消化过程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水解酸化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如下图所示:(1)水解酸化(2)产氢产乙酸(3)产甲烷第一阶段为水解酸化阶段。
复杂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先在细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然后渗入细胞体内,分解产生挥发性有机酸、醇类、醛类等。
这个阶段主要产生较高级脂肪酸。
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H除了提供合成细胞物质的氮源外,在水中部分电离,形成NHHCO,具有缓冲消化液PH值的作用。
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
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种有机酸被分解转化成乙酸和H2 ,在降解奇数碳素有机酸时还形成CO2 。
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
产甲烷细菌将乙酸、乙酸盐、CO2 和H2 等转化成甲烷。
虽然厌氧消化过程可分为以上三个阶段,但是在厌氧反应器中,三个阶段是同时进行的,并保持某种程度的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一旦被PH值、温度、有机负荷等外加因素所破坏,贝y首先将使产甲烷阶段受到抑制,其结果会导致低级脂肪酸的积存和厌氧进程的异常变化,甚至会导致整个厌氧消化过程停滞。
二、影响厌氧处理效果的因素水解产酸细菌和产氢产乙酸细菌,可统称为不产甲烷菌,它包括厌氧细菌和兼性细菌,尤以兼性细菌居多。
与产甲烷菌相比,不产甲烷菌对PH值、温度、厌氧条件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其增殖速度快。
而产甲烷菌是一群非常特殊的、严格厌氧的细菌,它们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不产甲烷菌更严格,而且其繁殖的世代期更长。
因此,产甲烷细菌是决定厌氧消化效率和成败的主要微生物,产甲烷阶段是厌氧过程速率的限制步骤。
厌氧颗粒污泥是由产甲烷菌,产酸菌和水解发酵菌等组成的自凝聚体。
其良好的沉淀性能和产甲烷活性在污泥处理设备中效果比较理想,由于污泥颗粒化的过程是多阶段的而且比较复杂,取决于废水情况和操作等因素。
厌氧颗粒污泥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①厌氧颗粒沉降性好,效率高。
但是受进水特性,反应器结构和控制,以及培养周期的影响很大,不过这方面的研究以及很多,不再是难点。
②在厌氧污水处理工艺里的,污泥浓度大,去除COD BOD能力强,但是难形成,污泥龄比较长
③消耗碳源,除磷脱氮
④可以用于厌氧生物处理
⑤颗粒污泥具有特别好的沉降性能,能在很高的产气量和向上流速下保留在反应器内,因而污泥颗粒化可以使UASB内保留高浓度的厌氧污泥,并可以使UASB承受更高的有机物容积负荷和水力负荷
⑥细菌形成的污泥颗粒状聚集是一个微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类型的种群形
成了共生或互生体关系,有利于形成细菌生长的生理条件。
⑦颗粒污泥的形成有利于其中的细菌对营养的吸收,利于有机物的降解,颗粒污泥使诸如产乙酸和利用氢的细菌等发酵的中间产物的产物的扩散距离大大缩短。
⑧在诸如PH值和毒性物质浓度等废水性质聚变时,颗粒污泥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而使代谢过程继续进行。
以上就是厌氧颗粒污泥的优点了,希望为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后续会有更多的精彩内容呈现。
厌氧活性污泥的沉淀性能
要在消化器内保留⾼浓度的厌氧活性污泥,除在消化器的设计上采取措施外,很重要的⼀点是使污泥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污泥的沉淀性能以污泥的体积指数(SVI)来衡量,即1g污泥悬浮固体经0.5h静⽌沉淀后所占体积的毫升数来表⽰。SVI值⾼说明污泥的沉淀性能差。
SVI的测定⽅法是从消化器内取100mL混合消化液置于100mL量筒内,静⽌沉淀30min后,记下污泥体积的毫升数,再把样品中的悬浮固体量测
出,其SVI按下式计算:
据测定,厌氧接触⼯艺消化器内的污泥体积指数⼀般为50mL/g左右,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的SVI⼀般
为10~30mL/g,污泥床下部发育良好的颗粒污泥SVI可达10mL/g,UASB上部的污泥SVI要⾼⼀些,⼀般
为15~30mL/g。UASB的创始⼈莱廷格认为在UASB中,当活性污泥的SVI为15~20mL/g时,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活性污泥的沉淀性与发酵原料的性质、污泥的发育程度和污泥负荷等因素有关。例如,⾼悬浮固体原料的污泥往往以分散状态或者仅以轻微的凝絮状态存在,沉淀性能差,SVI值则⾼。可溶性原料的污泥经⼏个⽉的培育后,可⽣成凝絮状或颗粒状污泥,其沉降性能良好,SVI值则较低。同⼀种污泥在正常负荷运⾏时则沉淀性能好,如果超负荷运⾏则会使污泥沉淀性能严重下降,使⼤量污泥随出⽔⽽流失。钙离⼦对污泥的沉淀性能和凝絮作⽤具有明显的效应。
厌氧活性污泥在消化器内可以保存数年⽽不需投加养料,仍能保持其活性,当重新投⼊原料运⾏时,其消化能⼒可很快恢复。这⼀特性对季节性开⼯的农产品加⼯业在应⽤厌氧消化处理污⽔时⼗分有利。。
污泥处理技术二:厌氧消化1. 原理与作用厌氧消化是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进行厌氧生化反应,分解污泥中有机物质,实现污泥稳定化非常有效的一种污泥处理工艺。
污泥厌氧消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污泥稳定化。
对有机物进行降解,使污泥稳定化,不会腐臭,避免在运输及最终处置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污泥减量化。
通过厌氧过程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减少污泥量,同时可以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减少污泥脱水的药剂消耗,降低污泥含水率;(3)消化过程中产生沼气。
它可以回收生物质能源,降低污水处理厂能耗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厌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可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中污泥稳定化相关指标的要求。
2. 应用原则污泥厌氧消化可以实现污泥处理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该工艺可以用于污水厂污泥的就地或集中处理。
它通常处理规模越大,厌氧消化工艺综合效益越明显。
3. 厌氧消化工艺3.1. 厌氧消化的分类1)中温厌氧消化中温厌氧消化温度维持在35℃±2℃,固体停留时间应大于20d,有机物容积负荷一般为2.0~4.0kg/m3⋅d,有机物分解率可达到35%~45%,产气率一般为0.75~1.10Nm3/kgVSS(去除)。
2)高温厌氧消化高温厌氧消化温度控制在55℃±2℃,适合嗜热产甲烷菌生长。
高温厌氧消化有机物分解速度快,可以有效杀灭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
一般情况下,有机物分解率可达到35%~45%,停留时间可缩短至10~15d。
缺点是能量消耗较大,运行费用较高,系统操作要求高。
3.2. 传统厌氧消化工艺流程与系统组成传统厌氧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工艺流程,如图4-1所示。
当污水处理厂内没有足够场地建设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时,可将脱水污泥集中到其他建设地点,经适当浆液化处理后再进行污泥厌氧消化,其系统的组成及工艺流程图,如图4-2所示。
图1传统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图图2脱水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图传统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污泥进出料系统、污泥加热系统、消化池搅拌系统及沼气收集、净化利用系统。
污泥性质解析与厌氧消化技术定位李 欢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研究所E-mail:li.huan@报告内容•污泥特性解析•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定位•污泥厌氧消化技术进展•污泥厌氧消化技术评估•污泥厌氧消化技术趋势1.1 污泥来源55% COD 20-30% N 90% P进水:100%COD 100%N 100%P50-70% N→N 2出水:<10% COD 5-15% N 10% P35% COD 5-15% N 10-15% P 20%COD 15-20%N 75-80%P35% COD → CO 2沼气:28% COD → CH 4脱出液:0.1% COD +15-20%N脱水污泥: 27% COD 5-10% N 90% P初沉池生化池二沉池均质池脱水机消化罐1.2 污泥组分•寡资源:主要是水分,其次才是约12%的有机质,微量的营养元素(2%)和低价值的无机质(8%),并含有多种污染物;•对单一低品位资源化产品(如生物炭、蛋白质、矿物成分、磷)的过度追求会导致系统处理成本和环境负荷的显著增加。
1.2 污泥组分•寡资源:主要是水分,其次才是约12%的有机质,微量的营养元素(2%)和低价值的无机质(8%),并含有多种污染物;•对单一低品位资源化产品(如生物炭、蛋白质、矿物成分、磷)的过度追求会导致系统处理成本和环境负荷的显著增加。
某地不同污水处理厂污泥有机质元素含量(wt.%)碳氢氧硫氮46.398.2936.49 1.497.3446.397.7837.36 1.55 6.9244.877.6139.61 1.52 6.3944.087.5840.03 1.4 6.9144.637.5339.85 1.3 6.6944.797.1439.59 1.457.0438.08 6.0549.32 1.3 5.251.2 污泥组分•低热值:污泥有机质含量60%时干基热值约12000 kJ/kg;1kg脱水污泥有机质热值约1440 kJ,低于水分蒸发所需的约2000 kJ;•污泥能源化本质是碳的利用,但其碳含量低,热化学转化过程,如普通机械脱水+热干化+焚烧/混烧/热解/碳化等不能实现能量净产出。
pH值对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摘要:针对利用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合成VFAs产量低及VFAs类型不确定的问题,探究了pH值对于厨余垃圾合成VFAs产量以及组成的影响。
在三个pH值梯度(pH=6,7,8)条件下检测厌氧系统中的SCOD、NIG4+-N、VFAs的产量及组分。
结果表明,调整pH可以提升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VFAs的总量并定向改变有机酸的组成。
反应pH值控制在中性条件pH=7时,VFAs产量优于pH值为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pH=6,7,8)的情况,产量可提升3.02%-54.80%,其中中性条件对丙酸含量提升较为明显。
关键词:厨余垃圾;厌氧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s):pH值前言:随着垃圾分类的逐步实施,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的比重逐渐上升,已经可以达到总产量的40%-50%。
因其具有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丰富等特点,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会造成渗滤液外溢、焚烧热值低等问题,增加处理成本。
将厨余垃圾通过厌氧发酵的方式合成具有使用价值的产物如挥发性脂肪酸,不仅是一种新的垃圾处理资源化手段,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本文将利用单因素实验,设置不同的pH值进行厌氧反应,并对该过程中有机质水解效果和产酸效果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表1原料性质样品厨余垃圾厌氧污泥TS/%11.74±0.27 6.84±0.40VS/%9.34±0.48 5.42±0.22C/N24.56±1.38 5.13±0.01针对我国某大学食堂后厨产生的厨余垃圾成分进行分析,选取白菜、土豆、胡萝卜和绿甘蓝模拟厨余垃圾进行厌氧发酵实验。
厌氧颗粒污泥取自山东某柠檬酸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IC厌氧反应器。
厨余垃圾破碎后适当脱水,和厌氧污泥一起置于4℃冰箱中冷藏保存。
厌氧污泥在接种前以相对应的反应温度条件、转速条件100r/min驯化培养3天,去除其中的微生物可利用有机质并用作接种污泥。
试论厌氧污泥的流失康兆雨【摘要】文章认为在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沼气的“抬升作用”、“冲刷作用”以及絮状污泥对颗粒污泥的“裹挟作用”是造成厌氧污泥流失的主要原因,降低产气负荷和水力负荷是防止厌氧污泥过度流失的根本途径.【期刊名称】《中国沼气》【年(卷),期】2015(033)002【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厌氧污泥;污泥流失【作者】康兆雨【作者单位】广州中科建禹环保有限公司,广州5106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厌氧污泥的流失是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如果厌氧污泥出现过度的流失,有机废水的厌氧消化就无法高效稳定地进行,甚至会导致运行的彻底失败。
为了避免厌氧污泥的过度流失,需要了解厌氧污泥的性质,以及造成厌氧污泥流失的原因,并为防止污泥流失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
本文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厌氧污泥的性质厌氧污泥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固形物,是由厌氧消化微生物和其它一些有机的和无机的固形物所构成。
厌氧消化微生物又称“菌体污泥”,它是有机物厌氧消化的参与者,是厌氧污泥中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其它的固形物可统称做“非菌体污泥”,非菌体污泥不具有消化有机物的能力。
就形态而论,只有极少量的厌氧消化微生物,以单细胞游离状态存在,大多数的厌氧消化微生物会相互凝聚成团,以菌胶团的形式存在。
有的菌胶团呈松散的絮状,有的呈密实的颗粒状。
前者称絮状污泥(或非颗粒污泥),后者称颗粒污泥。
无论是絮状污泥或颗粒污泥,其中都包含有少量的非菌体污泥的成分。
凡是在絮状污泥条件下运行的厌氧反应器,都可以称做“絮状污泥反应器”;凡是在颗粒污泥条件下运行,都可以称做“颗粒污泥反应器”。
厌氧污泥的湿密度约为1.025 ~1.08,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能。
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厌氧污泥会沉淀在反应器的底部,形成“污泥床”。
当受到进水水力的推动和沼气气泡的搅动时,厌氧污泥便会呈现悬浮状态,即发生污泥床膨胀。
膨胀态污泥床出现后,厌氧污泥便开始流失,但流失的程度与产气量和进水量有关。
厌氧生物处理法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与能源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改革,过去,它在构筑物型式上主要采用普通消化池,由于存在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等缺点,较长时期限制了它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7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短缺日益突出,从节约和利用能源上考虑,废水厌氧处理技术受到重视,开发了各种新型处理工艺和设备,大大提高了厌氧反应器内活性污泥的持留量,使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处理效率有了很多提高。
目前,厌氧生化法不仅可用于处理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也可用于处理中、低浓度有机废水,包括城市污水。
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应用范围广。
好氧法因供氧限制一般只适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而厌氧法既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又适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有些有机物对好氧生物处理法来说是难降解的,但对厌氧生物处理是可降解的。
(2)能耗低。
好氧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供氧,曝气费用随着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厌氧法不需要充氧,而且产生的沼气能量可以抵偿消耗能量。
(3)负荷高。
通常好氧法的有机容积负荷(BOD)为2~4Kg(m3·d),而厌氧法为2~10Kg(m3·d)。
(4)剩余污泥量少,且污泥浓缩、脱水性良好。
好氧法每去除1KgCOD将产生0.4~0.6Kg生物量,而厌氧法去除1KgCOD只产生0.02~0.1Kg生物量,其剩余污泥量只有好氧法的5%~20%.此外,消化污泥在卫生学上和化学上都是较稳定的,因此剩余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简单,运行费用低,甚至可作为肥料利用。
(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
好氧一般要求BOD:N:P 为100:5:1,而厌氧法要求的BOD:N:P为100:2.5:0.5,因此厌氧法对氮磷缺乏的工业废水所需投加的营养盐较少。
(6)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杀死废水和污泥中的寄生虫卵、病毒。
(7)厌氧活性污泥可以长期储存,厌氧反应器可以季节性或间歇性运行,在停止运行一段时间后,能较迅速启动。
(3)、SV%污泥沉降比: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中静止30min后,污泥所占体积与原混合液体积的比值.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30min后,可接近其最大的密度,故在正常运行时,SV%大致反映了反应器中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污泥排放。
一般曝气池中SV%正常值为20%~30%。
SV%的变化还可以及时反映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
所以SV%是控制活性污泥法运行的重要指标.1. pH(酸度)pH值反映水的酸碱性质,天然水体的pH一般在6~9之间,决定于水体所在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饮用水的适宜pH应在6。
5~8。
5之间。
生活污水一般呈弱碱性,而某些工业废水的pH值偏离中性范围很远,它们的排放会对天然水体的酸碱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如SO2、NOx等也会影响水体的pH,但由于水体中含有各种碳酸化合物,它们一般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2。
SS灼烧后残留的悬浮物的重量则是固定性悬浮物,它代表了悬浮物中无机物的含量。
可用一关系式表示为:水中悬浮物=水中挥发性悬浮物+水中固定性悬浮物悬浮物包括肉服可看得见的,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和粒径较小的颗粒物.前者的粒径通常大于0。
1微米,这些悬浮物在重力或浮力的作用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可与水分离。
而后者的粒径比较小,粒径在0.001~0。
1微米之间,这类颗粒也称为胶体颗粒。
胶体颗粒在水中比较稳定,会产生丁达尔现象,不易产生沉淀。
通常胶体颗粒表面都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是水产生浑浊的主要原因。
3。
有机物含量1) 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它是一个反映水中可生物降解的含碳有机物的含量多少以及排入水体后产生耗氧影响的指标。
生化需氧量不反映具体有机物的含量,只是间接地反映出能为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的总量。
在有氧的情况下,有机物生化分解好氧的过程很长,通常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亦称碳化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为无机的CO2、H2O和NH3的过程,碳化阶段消耗的氧量称为碳化需氧量,用BODu表示。
污水厌氧生化处理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特点比较(优缺点)厌氧生物处理是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污水或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并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最终产物的过程。
在不充氧的条件下,厌氧细菌和兼性(好氧兼厌氧)细菌降解有机污染物,又称厌氧消化或发酵,分解的产物主要是沼气和少量污泥,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和好氧生物处理后的污泥。
1、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⑴容积负荷高,典型工业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污泥负荷(F/M)为~(kgMLVSS∙d),是好氧工艺污泥负荷~(kgMLVSS∙d)的两倍多。
在厌氧处理系统中,由于没有氧的转移过程,MLVSS可以达到好氧工艺的5~10倍之多。
厌氧生物处理有机容积负荷为5~10kgBOD5/(m3∙d),而好氧生物处理有机容积负荷只有~(m3∙d),两者相差可达10倍之多。
⑵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厌氧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是好氧工艺的5~10倍,而合成的生物量仅为好氧工艺的5%~20%,即剩余污泥产量要少得多。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每处理1kgCODCr 产生的污泥量为250~600g,而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每处理1kgCODCr产生的污泥量只有20~180g。
且浓缩性和脱水性较好,同时厌氧处理过程可以杀死污水和污泥中的一部分寄生虫卵,即剩余污泥的卫生学指标和化学指标都比好氧法稳定,因而厌氧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简单,可以减少污泥处置和处理的费用。
⑶厌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较少,仅为好氧工艺的5%~20%,因而处理氮磷缺乏的工业废水时所需投加的营养盐量就很少。
而且厌氧微生物的活性比好氧微生物要好维持得多,可以保持数月甚至数年无严重衰退,在停运一段时间后能迅速启动,因此厌氧反应器可以间歇运行,适于处理季节性排放的污水。
⑷好氧微生物处理每去除1kgCODCr因为曝气要耗电~1kWh,而厌氧生物处理就没有曝气带来的能耗,且处理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污水时不会产生泡沫等问题,不仅如此,每去除1kgCODCr的同时,产生折合能量超过12000kJ的甲烷气。
厌氧消化法:在无氧的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 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甲 烷气(biogas ),是污泥得到稳定。
8.3.1厌氧消化的机理 (间歇实验)二阶段理论:产酸阶段--产甲烷阶段四阶段理论:水解、酸化、酸退、甲烷化根据参与甲烷发酵的不同营养类群微生物对基质的代谢厌氧降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理论 :Toenen et al (1970) Substrate flow in anaerobic digestion, 5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San Francisco,CA.书上:Eryant 1979 20% 52 少 生成乙酸与脱氢 (产氢产酸菌) 第一阶段…亠-第二阶段-碳水化合物分解菌 CH3CH2COOH+2H2O …CH3COOH+3H2+CO2 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产酸菌是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对PH .VFA ,温度变化适应性强, 増殖速度快;甲烷菌是专氧菌,PH=6・4・7・4 ■对PH . VFA .腿变8.3 污泥的厌氧消化 4%复杂有机物卜水解与发酵'(水解与发酵菌) 细菌原生动物 真菌 2+COjTCH4+2H9 __ metliane 2CH3COOHT2CH4+2CO2 Acetic acid 生成甲烷 (产甲烷菌)第三阶段(纤维素分解菌 产氢产乙酸菌 甲烷杆菌球菌 CH 4 单糖 VFA CO2 H2较高级的有机酸 HAc化敏感,増殖速度慢。
产甲烷阶段的能量分析:(以乙酸钠为例)在好氧消化时:C2H3O2Na+2O2——NaHCO3+H2O+CO2+848.8 KJ /mol在厌氧消化时:C2H3O2Na +H2 O —> NaHCO3+CH4+29.3 KJ /mol 在底物相同的条件下,厌氧消化产生的能量仅是好氧消化的1/20 - 1/30•这些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维持细菌的生活,而只有很少能量由于细胞合成•(这就是厌氧法产生剩余污泥量少的缘故)虽然厌氧消化过程是要经历多个阶段,但是在连续操作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这几个阶段同时存在,并保持某种平衡状态.8.3.2厌氧消化动力学(与好氧相似)甲烷发酵阶段是厌氧消化速率的控制因素。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编辑说明:此章在很多书上都有涉及,但深层次讲解的少,编写此章的目标是,使入门者真正理解各类微生物特点和会用生物相分析系统环境,使本章作为中控室、化验室观测生物相的必要知识。
编写时要注意多涉猎专业书籍,结合微生物学和一些论文,力图达到不仅知道结论,还要深究原因。
我们在第三章已经说过: 生物处理方法的核心(或者说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核心)是,使用设施、设备,控制曝气量、水量、污泥量、营养物质等,创造出适宜微生物存活和生长的环境,并有意的引导微生物的生长向我们需要去除的污染物性质方向发展,最终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
所以,凡是采用了微生物处理方法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微生物原理是污水处理的核心知识,一个好的运营师,可以通过微生物的状态和变化就可判断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并提前采取措施将出现的问题苗头消灭。
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生活于活性污泥中,在生物膜法中,微生物生活于生物膜中,存在地方虽不一样,但生物种群是基本一致的。
另:微生物种群非常多,按世代期(可理解为生长周期)分,从几个小时长一代到几十天长一代不等,活性污泥是由人为控制泥龄的,一般在10~25天之间,不会超过30天,所以种群是人为遴选优化过的,具有去除污染物针对性更强,但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不好的特点;而生物膜法的污泥变化是由生物自行生长脱落决定的,所以各种世代期不同的种群在理论上均有存在,具有去除污染物更彻底,但处理量有限制的特点。
在微生物学领域里,习惯将动胶菌属形成的细菌团块称为菌胶团。
在水处理工程领域内,则将所有具有荚膜或粘液或明胶质的絮凝性细菌互相絮凝聚集成的菌胶团块也称为菌胶团,这是广义的菌胶团。
如上所述,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表现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丝状膨胀的活性污泥除外),是活性污泥的基本组分。
它的作用表现在:1、有很强的生物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一旦菌胶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破坏,则对有机物去除率明显下降,甚至无去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