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格式:pdf
- 大小:118.20 KB
- 文档页数:3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旅行需求的不断增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旅游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重要性。
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游客和投资的能力。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应具备吸引力,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设施、交通便利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涉及到旅游业的运营管理、产业链条发展、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要素。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各个旅游目的地提供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帮助它们了解自身的竞争力优势和短板,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步骤。
1. 确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是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任务。
评价指标应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可以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
2. 确定权重确定指标的权重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一步。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确保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和分析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实地调研、网络调查、统计数据采集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然后,利用统计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处理,计算得出各个指标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
4.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等数学模型,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计算,得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概述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是指一套用于衡量和评估旅游目的地在吸引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和产品、以及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标准和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构建科学合理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等,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基础。
-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硬件设施,以及信息服务、安全保障等软件设施。
- 服务质量:涉及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流程的便捷性。
- 市场推广:包括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塑造、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 政策支持: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投入等。
1.2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的应用场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规划:为旅游目的地的长远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 政策制定:帮助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旅游发展政策。
- 市场分析:分析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为旅游企业提供市场定位。
- 引导:为者提供旅游目的地价值的参考。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构建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
指标体系应涵盖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市场推广和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具体指标应根据目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2.2 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 定性分析:通过专家打分、访谈等方式,对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进行主观评价。
- 定量分析:利用统计数据,采用数学模型对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
乡村旅游目的地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一、自然环境指标:乡村旅游的核心魅力在于自然环境,评价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指标应该是自然环境的质量。
包括生态环境指标,如水质、空气质量、土地利用和森林覆盖率等;景观指标,如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貌形态的保存和植被的丰富程度等。
二、人文资源指标:乡村旅游也需要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吸引游客。
人文资源指标可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指标,如历史建筑的数量和保存状况、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传承等;乡土文化指标,如民俗活动的丰富程度和文化传统的延续等;特色产业指标,如农业、手工业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一个乡村目的地的人文特色和文化底蕴。
三、基础设施指标:四、旅游支持服务指标: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旅游支持服务。
旅游支持服务指标可以包括旅游信息服务指标,如旅游指南和地图的发布和更新频率、旅游活动的宣传力度以及网络信息的更新程度等;游客管理服务指标,如导游服务、交通导引和游客投诉处理等;安全保障服务指标,如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应急预案的完善程度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价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对游客需求的支持程度。
五、经济效益指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也需要保证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指标可以包括旅游收入指标,如旅游收入的总额和旅游业占地区经济的比重等;就业指标,如旅游业就业岗位数量和直接或间接就业人数等;地方财政收入指标,如旅游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程度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对于当地经济的贡献。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目的地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应包括自然环境指标、人文资源指标、基础设施指标、旅游支持服务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并以这些指标为基础,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国庆节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国庆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国庆长假期间人们常常选择进行旅游的时刻。
红色旅游景点作为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在国庆节期间备受游客关注和青睐。
为了更好地提升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以国庆节红色旅游景点为案例,分析其核心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首先,国庆节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情感共鸣。
这些景点通常与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有关,能够展示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激发人们对国家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因此,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正确认识和传达。
其次,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
很多红色旅游景点位于山区或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古朴的建筑风格。
这些景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相互促进。
保护和弘扬红色旅游景点的自然风貌,对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此外,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红色旅游景点需要提供便捷的交通、舒适的住宿和多元化的餐饮服务,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同时,景点管理者还应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红色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为景点管理者及政府部门提供了提升景点服务质量的思路和方法。
以下是几点提升红色旅游景点核心竞争力的建议:首先,要加强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游客的国家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演出等活动,引导游客深入了解景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要注重保护和弘扬红色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和风貌。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景点的生态修复和环境维护,确保游客在清新的环境中愉快地游览。
另外,应加大对红色旅游景点的投入力度,改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加大对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的投资,并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生态位理论下的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作者:贾馥君李治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4期摘要:本文基于生态位理论,建立包括资源维和市场维两个维度下的10个指标的旅游生态位评价体系;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计算延安市4个五级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生态位分值,结合聚类分析,将延安市五级红色旅游资源划分为3种类型,指出各类红色资源的功能、优势、劣势及发展潜力。
为进一步扩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各景区应积极采取生态位分离、扩充等策略,优化竞争关系,形成互动合作的局势。
关键词:生态位;旅游资源;延安;红色旅游景区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40 引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了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资源的流动。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逐渐在国际经济合作市场中占据关键地位,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如何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使文化旅游产业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是当前旅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随着对象的不断扩展,内涵的不断延伸,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社会学、经济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
在研究区域旅游发展时引入生态位理论,可以更好地探寻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方向[1]。
1 文献综述随着生态位理论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该理论已逐步渗透区域旅游发展评价、旅游产业经济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领域,成为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之一,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中,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包括旅游资源的价值、规模、丰度、受欢迎程度、声誉、组合状态等)和环境条件(包括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位置条件、游客来源条件等)相互作用和匹配之后的状态,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和状态[2]。
黄芳[3]首次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应用了生态位理论的意识形态领导力,以优化旅游体系,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摘要: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评估一个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指标体系的方法来构建和评估国际化旅游目的地,以期为国际化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引言二、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如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业收入、旅游文化等,以全面了解目的地的发展情况。
2.权重分配:不同指标对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性不同,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权重,以反映其在整体指标中的重要性。
3.可比性: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比性,即不同目的地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相对的发展水平。
4.数据可获取性:指标体系应该基于可获取的数据,以保证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三、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酒店和旅游服务设施等,用来评估目的地提供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
2.旅游业收入:包括旅游业的总收入、外汇收入等,用来评估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贡献度。
3.旅游文化:包括世界遗产数量、文化活动举办情况等,用来评估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交流水平。
4.旅游安全:包括目的地的治安水平、旅游保险覆盖率等,用来评估目的地的安全程度和旅游者的安全感。
四、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指标体系的测评在测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水平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指标的数据,包括目的地的旅游业收入、旅游基础设施情况等。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各个指标的数值。
3.权重分配:根据构建指标体系时的原则,对各个指标分配合理的权重。
4.综合评估:将各个指标的数值按照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综合评估值。
红色旅游标准体系
红色旅游标准体系是指用于评估和规范红色旅游景区和纪念设施的一套标准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景区硬件设施:包括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如停车场、洗手间、饮食场所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需要符合一定的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
2. 展陈和解说:红色旅游景区通常会设立一些纪念馆、陈列馆等,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和图片等。
展陈的布展、展品的保护和展示、解说员的素质等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3. 安全管理:红色旅游景区通常有一些特殊的安全风险,如爬山、穿越森林或水域等,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定,确保游客的安全。
4. 游客服务:包括导游、接待、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的服务。
需要提供专业、高质量的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
5. 纪念品销售:红色旅游景区通常会销售一些与历史事件或红色文化相关的纪念品,这些纪念品的制作、销售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保证质量和合理定价。
红色旅游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品质和形象,增强游客对景区的信任度,推动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
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作者:周美静许春晓来源:《旅游学刊》2019年第09期[摘要]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测评对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基础概念还未得到清晰界定,测评指标体系尚未构建。
基于已有文献,文章对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文献演绎法和专家访谈法获取了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维度和指标,由此得出的测评指标体系包括共生获益水平、共生界面水平、共生开放水平、共生公平水平、共生顺畅水平和共生均衡水平6个维度、16个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
接着,文章选取韶山市这一经典红色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结构化访谈法将该指标体系应用于韶山市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测评。
测评结果得出:韶山整体的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不高,各维度中,共生公平水平最高,共生均衡水平最低,共生开放水平、共生界面水平、共生获益水平、共生顺畅水平居中。
分产业的共生发育水平方面,娱乐、景区及相关产业的共生发育水平较低。
最后,文章基于韶山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测评结果及成因分析,提出4条管理启示:丰富旅游业态,拓展共生空间、理顺政府管理体制,优化共生环境、构建公私合作机制,打造共生平台、依托龙头企业,激发共生活力。
[关键词]红色旅游;共生;共生發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韶山市[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9)09-0127-18Doi: 10.19765/ki.1002-5006.2019.09.016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旅游跨产业融合与企业间合作的扩展推动部分红色旅游地演变成一体化的红色旅游共生系统,产生了明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全国现今拥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①、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②和428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③,但大多是以孤立的景区存在,配套业态发育不足,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联动发展程度不够。
of the ontology value of resources. It aim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ong March red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ong March red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Long March red cultural landscape are proposed.Key words long march; red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HP0 引言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的先进文化[1]。
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的核心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红色精神、纪念物、革命纪念地,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景观旅游资源[2]。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
到2020年,红色旅游人次高达15亿,为中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是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对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研究,传承长征精神,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征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发展规模有所扩大,以及部分涉及长征线路的省市把长征红色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作为区域发展引擎,但是相比国内的其他红色资源,其地位不突出,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2013年06月13日16:05 来源:《旅游研究》2013年第01期作者:方世敏邓丽娟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55摘要:红色旅游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并未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价标准也不适宜。
红色旅游资源分为伟人故里、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墓碑(群)/烈士陵园、综合性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及革命历史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类,其价值由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资源的保护情况、资源丰度与几率及组合状况等五个要素构成。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确定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赋分标准并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等级评定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及国家对旅游业的日益重视,红色旅游迅猛发展。
国家分别于2005年、2011年颁布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引导红色旅游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前提。
红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对其做出正确、科学的分类及客观、合理的等级评定是红色旅游开发工作的前提,有利于确定红色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判定其吸引力及开发潜力的大小,准确把握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潜能,为合理制定开发方案、产品策划及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出台,这一标准对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及旅游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对主题性或专项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发现并不十分适宜[1-5]。
一、问题的提出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中,旅游资源被分为8大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
在具体分类中没有涉及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只是在E、F、H主类中有涉及,并且被包含在基本类型中,而构成红色旅游资源的要素被忽略了,不能反映红色旅游的基本构成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