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庄园》作者简介____George_Orwell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动物农场(Animal Farm)》读书报告1、作品介绍:作品:《动物农场》(Animal Farm)[中文附英文原著] [英]乔治·奥威尔著傅惟慈译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版次:2010年6月第一版2010年11月第3次印刷2、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
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
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
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而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
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
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
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
而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逝世。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
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都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中震颤。
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
3、内容概要:“庄园农场”里的动物,天天都为农场主琼斯干活,但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可以果腹而已。
有一天一头老公猪老少校Major把它们召集起来,告诉它们你们应该站起来反抗农场主,应该得到自由的生活。
动物们都群情激愤,摩拳擦掌,唱着革命的歌曲《英格兰牲畜之歌》(Beasts of England),想象着赶走农场主琼斯,想象着以后当家作主的好日子。
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政治寓言与权力斗争简介《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通过一个动物庄园的故事,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
这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批评和警示。
故事梗概《动物庄园》讲述了一群农场动物反抗人类压迫、夺取控制权后建立起自己的社区,并逐渐由理想主义演变为独裁统治的过程。
故事开始,老牛恩吉与其他动物受到人类农场主强烈压迫。
他们相信只要去除人类统治,建立起一个理想社会将能找回自己的尊严。
农场主离开后,动物们建立了“动物庄园”,并制定了“七项诫律”来确保所有动物平等和自由。
最初,“动物庄园”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每个成员都贡献着自己的努力,共同享受着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猪拿破仑逐渐垄断了权力,开始违背原有的诺言和理想。
在猪拿破仑的统治下,动物庄园逐渐走向恶化。
猪开始利用宣传和暴力手段来控制动物群体,压制异见声音,并建立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体系。
他们篡改了“七项诫律”,改变庄园规则以谋求个人利益。
最终导致动物们再次深陷于压迫和剥削之中。
政治寓意《动物庄园》通过动物们的故事,巧妙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的现象:1.暴露革命后统治者权力膨胀的原因:小说中猪拿破仑等少数动物经过滥用权力、恶性循环反而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2.警示集权体制下易堕落:欲望无止境,极大权力容易让人变得腐败不堪。
3.解读猪的形象:奥威尔通过将猪作为统治者形象,暗示了当时苏联领导人的专制和权力垄断。
4.动物庄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动物庄园中出现的政治手段和现实世界中出现的情况相似,呼应着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及评价《动物庄园》是奥威尔最受欢迎和引用的作品之一,也是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寓言。
该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成为对极权主义和独裁统治的强烈批评。
这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阅读和讨论,被认为是对当代政治体系进行审视的重要参考。
《动物庄园》简介《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出版的一部寓言小说,讽刺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权力腐败和领导人的虚伪行为。
小说以动物为代表,描述了一群被人类压迫的动物发起革命,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社会,最终由于领导层的蜕变而再次陷入了原来的苦难之中。
第一章:庄园的背景动物庄园位于远离城区的郊外,原是一个被农民所主导的庄园。
农民对待动物残忍而专横,动物们过着艰辛的生活。
但在庄园中,动物们有了自己的一些建立在团结和平等基础上的小组织。
第二章:动物起义在牛犊小鲍克斯的召集下,动物们不堪忍受农民的残暴,发起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动物起义。
起义成功后,动物们将庄园更名为“动物庄园”,并制定了“四蹄兽是平等”的庄园宪法。
第三章:各类动物领导层的形成为了更好地管理庄园,各类动物组成了领导层。
野猪奥尔饱含着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庄园中权力最高的统治者。
其他动物则担任各个职责,比如马布克斯成为了庄园的忠实卫士。
第四章:领导层的蜕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园的领导层逐渐蜕变,开始违背了原本的理想。
最初被奥尔称颂的猪头拿珠的思想逐渐变得专横和独裁,他和其他猪开始享受特权,剥夺了其他动物的权利。
第五章:动物们的苦难随着猪头拿珠及其同伴的专横,动物庄园陷入了长期的苦难之中。
农民不再是动物们唯一的敌人,他们现在的敌人是庄园内的猪头拿珠和他的统治者。
动物们被剥夺了劳动成果,生活条件变得日益恶劣。
第六章:动物庄园的终结最终,其他动物意识到了猪头拿珠等猪的真实意图,并与之展开斗争。
然而,他们的努力并未成功,猪头拿珠沉得更深,最终将动物庄园变为了一个更加残酷且专横的地方。
动物们失去了希望,他们发现自己和被人类统治前的处境并没有太多区别。
结语:《动物庄园》通过动物们的故事,讽刺了权力腐败和领导人的虚伪行为。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动物的寓言故事,更是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批判。
它引起了读者对权力和平等的思考,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并反思权力怎样会导致腐败和不公。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政治寓言与权力探索引言《动物农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它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政治寓言。
通过描述一群动物推翻人类统治并建立一个自主自治的农场,奥威尔通过讽刺和让人深思的方式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
背景信息1. 乔治·奥威尔简介乔治·奥威尔(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是英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以其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洞察力而闻名。
他还创作了其他重要作品,如《1984》和《在巴黎和伦敦》。
2. 小说背景《动物农庄》发生在一个被人类占据的农场上。
因为受到剥削和苦难的压迫,动物们团结起来起义并将农场重新命名为“动物农庄”。
他们希望能过上自由、平等与公正的生活。
主要内容1. 动物的代表意义小说中的动物代表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和个人。
比如,猪拿破仑象征着苏联革命领导人斯大林,他贪婪、残暴且善于掌握权力。
而其他动物则代表了普通民众,在政治斗争中受到压迫和剥削。
通过这种方式,奥威尔探讨了权力在社会中的滥用和腐败。
2. 农庄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动物农庄内部,权力逐渐集中于少数掌握者手中,最终形成了一个专制制度。
早期的理想主义逐渐被曲解和背离,动物们开始经历类似甚至更严重的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这一情节呼应了现实社会中许多革命运动演变成专制统治的历史。
3. 社会阶级与不平等问题在《动物农庄》中,奥威尔对社会阶级之间不平等和贫富差距进行了揭示和批评。
一开始,所有动物都希望过上平等和公正的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动物获得了特权和优越地位,其他动物则被剥夺了权益。
这种描述警示了社会中不平等问题及其对个体自由的威胁。
4. 政治宣传与思想控制奥威尔通过描述农庄内部的政治宣传和大规模洗脑手段,暴露了政府如何进行思想控制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猪拿破仑利用谎言、歪曲事实和恐吓手段来操纵动物们的思想,并重新定义农庄的原则,使其符合他个人的利益。
《动物农场》故事梗概
《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创作的政
治寓言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称为“动物农场”的仿大陆苏维埃式共
和国的畜牧场,主要讲述的是一群住在此的家畜组成的反人类保护会,反抗马克思托夫(Timothy Marlow)的暴政占压,为了实现他们的理
想而斗争的故事。
书中的主角是一只猪,其名字叫马克思托夫(Old Major),他让
动物们发誓要实现“不服从与不交税”的口号,并决心要实现动物自由。
在他去世后,其他动物被说服,他们组成了一个叫“乌托邦动物园”的政府,在此政府的带领下,他们成功地推翻了原来的农场主。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当动物们反抗人类的压迫时,他们也不能
免于互相斗争。
不久,“乌托邦动物园”的政治体系崩溃,“乌托邦
动物园”的政府成员重新变成原来的绝望和凶残。
最终,马克思托夫(Old Major)的所有努力全部付诸东流,动物
们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梦想和希望。
动物们也再次被压迫,他们发
现原来马克思托夫(Old Major)所倡导的新世界并不能实现,就这样
他们开始无助地生活,痛苦地接受着主人们的压迫。
动物庄园梗概《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
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通过讽刺和批判来揭示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动物庄园的农场,农场主人的名字是琼斯先生。
动物庄园里的动物们受到了琼斯的剥削和虐待,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
一天晚上,老猪老少爷在谷仓里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宣布决定推翻人类的统治,建立一个属于动物们自己的社会。
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四脚好,两脚坏”。
动物们成功地推翻了琼斯的统治,掌握了庄园的主导权。
他们将庄园改名为“动物庄园”,制定了一系列的动物主义法则,其中最重要的法则是“四脚好,两脚坏”。
动物们相信,只有通过团结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庄园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初的理想逐渐被一些动物所篡夺,特别是猪。
猪们逐渐垄断了权力,开始享受特权,剥夺其他动物的权利。
他们修改了动物主义法则,将其中的一些原则改为“四脚好,两脚更好”。
最终,动物庄园变成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猪们成为了新的统治者,动物们再次受到剥削和压迫。
动物们发现,他们所推翻的人类社会和动物庄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权力的滥用和不公依然存在。
小说以一只马的视角展开,通过马的经历和观察,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和权力滥用。
马一直忠诚地为庄园工作,但却被猪们不断地剥夺权利。
最后,马在动物庄园的极权统治下,感到绝望和无助。
《动物庄园》通过动物的形象和故事情节,暗示了人类社会中的问题和弊端。
它批判了权力的滥用和不公,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启蒙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制度和权力关系的深思。
主要人物1. 马(Boxer)马是动物庄园里最勤劳的动物之一。
他非常强壮,一直为庄园工作,是动物们的楷模。
马对动物庄园的未来充满信心,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然而,他对猪们的行为视而不见,最终在动物庄园的变革中失去了生命。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
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
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
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
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
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
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
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 g,1931年),《缅甸岁月》(Burmes 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 ng an Elepha 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
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
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
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and London,1933年),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
读书笔记八《动物庄园》奥威尔,原名布莱尔,英国作家。
1903年生于印度,1907年随家迁返英格兰。
1921年到缅甸当警察,1928年辞职。
随后从事过多种职业,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受伤回国。
1945年出版《动物庄园》,1949年出版《1984》,次年因肺病去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奥维尔受雇于BBC从事有关战争的报道,1944年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奥威尔写成了《动物庄园》一书,这本书成为奥威尔个人写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他的文字从单纯地关注底层社会的生活,转向了捍卫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在1947年他为《动物庄园》乌克兰语版的绪言中写道:“在过去十年中,我一直确信,如果我们想使社会主义运动恢复生机,就必须得摧毁俄国神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关于《动物庄园》,奥威尔承认说,它全是关于动物的,而且非常反俄。
在这部关于极权主义蜕化、背叛和暴政现象的寓言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政治所指。
其中,人类指资本家,动物指集权主义者,无法被驯服的野生动物指农民,特别委员会指政治局。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被寓言化了的,如集体化、大清洗审判、喀施塔得海军基地水兵造反、俄德签订合约、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德斗争,等等。
1945年8月,《动物庄园》出版。
出版后,奥威尔还得忙着从一家书店跑到另一家书店,特意将它从儿童读物中搬到成人读物德书架上。
可见它的寓意,不是立刻可以为人们所理解的。
据奥威尔说,当时的评论家,没有一个人说它是一本写的漂亮的书。
但是几个月后,连英国女王派人到出版社要一本《动物庄园》也要不到了,这时它已经销售一空。
谁也想不到,奥威尔成了一个“畅销书作家”。
——《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午夜的幽光》,林贤治/著,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第124页《动物庄园》的简介是,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主人的压迫,在两只猪的带领下奋起反抗,赶走了农庄主建立起自己的乐园。
在这里他么那奉行“所有的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
动物庄园读后感《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作品,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
小说以一群农场动物为主角,通过它们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正。
读完《动物庄园》,我深受启发,对人类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动物庄园原本是一片美好的乐园,动物们生活得自由自在,但随着庄园主人的不断剥削和压迫,动物们终于忍无可忍,发动了一场革命,将庄园夺回自己的控制。
然而,在革命成功后,庄园却逐渐变成了一个专制统治的独裁国家,原本的理想和初衷被领导者篡改,动物们再次成为了受压迫的对象。
小说通过动物们的故事,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自私自利,以及被统治者的被动和盲从。
读完《动物庄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的危险和统治者的欺骗。
在现实社会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政府和统治者往往以民生福祉为名,却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统治。
而被统治者则往往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和反抗,任由统治者的欺骗和剥削。
小说中的动物们最终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被动和盲从,但却已经为时已晚。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社会的现状,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责任。
除此之外,《动物庄园》还让我对自由和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动物庄园中,动物们一开始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而发动革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却逐渐失去了这些理想。
这让我意识到,自由和平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维护和捍卫的。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为自由和平等而努力,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放弃这些理想。
总的来说,读完《动物庄园》让我对人类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通过动物们的故事,揭示了权力的危险、统治者的欺骗,以及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对我今后的人生和社会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动物庄园中的动物们一样,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不断地为之努力和奋斗。
《动物庄园》讲解《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被誉为颠覆政治权力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讲解,从故事背景到主要人物再到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故事背景《动物庄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以动物为主角的庄园,所有的动物起义推翻了原来的人类统治,建立了一个由动物自主管理的社会。
庄园的原则是“四脚好,两脚坏”,表达了对人类压迫的反抗和追求平等的理念。
二、主要人物1. 猪老板(Old Major):庄园的启蒙思想家,他发表了动物起义的理论,为动物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2. 小猪拿破仑(Napoleon):起义成功后成为庄园的领导者,他通过利用权力逐渐变得专制和腐败。
3. 小猪斯诺鲍(Snowball):起初与拿破仑团结合作,但后来被驱逐出庄园,被视为异己分子。
4. 马匹拖尔斯基(Boxer):勤劳诚实的工作马,代表了庄园的普通劳动者阶级,但最终被拿破仑出卖。
5. 雅各布(Yakob):庄园的乌鸦代表,能够通过学习解读字母而成为动物庄园的传声筒。
三、寓意《动物庄园》通过动物们建立自己社会的历程,揭示了权力腐败和革命理想被背离的现实。
故事中的动物庄园代表着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而动物角色则象征了不同的社会阶级。
拿破仑代表了专制统治,斯诺鲍代表了理想主义者,拖尔斯基则象征了底层劳动者。
寓意上,《动物庄园》展示了革命翻转为专制的残酷现实,呼吁人们警惕权力滥用和人性的黑暗面。
故事中的虚构动物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对应,可为读者揭示社会制度、权力运行和道德伦理等重要议题,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历史与政治的隐喻。
总结:《动物庄园》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寓言小说。
通过故事背景的设定和主要人物的塑造,作者成功地展示了权力腐败和革命理想背离的现实。
其中寓意丰富,让读者深思社会制度和权力运行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为读者带来了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注:文章中没有递进的小节标题,但是在逻辑结构上分为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寓意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动物庄园》作者简介____George_Orwell第一篇:动物庄园》作者简介____George_Orwell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
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
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
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
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
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
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
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
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
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
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
动物庄园读后感动物庄园读后感篇1《动物庄园》的作者是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以《动物庄园》和《1984》为主要代表作,《1984》在某种程度上是《动物庄园》的续集。
光从他的代表作来看,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
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1984》和《动物庄园》:“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小说家之一,出生于英属殖民地印度,家境贫困,在迁居英国后且受寄宿学校的严酷管制下,他的脑海中已深深地刻下了极权主义的阴影,而之后数年由于非上流社会出生的原因而遭受困扰与不公,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憎恨与厌恶,对自由与公平的企盼与渴望。
”之后,奥威尔在西班牙内战中,对斯大林及其变种中背离马克思的实践产物十分失望,因此随后作出了《动物庄园》和《1984》,深刻反映了极权主义社会的图景。
这两部政治小说都反映极权主义的主题,而且还在冷战期间被西方批评家视为最具有启示性和预言性的文学作品。
这本书以苏联的共产主义为背景,将重要的历史人物虚化为动物,上演了一处真实却荒诞的戏剧。
曼娜庄园里的一头猪“老麦哲”,临死前号召庄园里的动物反抗人类的剥削,建立动物自己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老麦哲死后,庄园里的两头猪继承了他的思想,将其总结为“动物主义”,并以此为革命引导了一场起义,将人类赶出了庄园,实现了“动物当家作主”的愿望。
庄园随后更名为“动物庄园”,同时制定了宪法性质的“七戒”。
但是起义成功后不久,作为领导动物庄园的两只猪发生了内部的政治,革命领袖之一“雪球”被宣布为革命叛徒而遭到驱逐,而另一个革命领袖“拿破仑”,获得了庄园绝对的领导权。
此后,猪领导的集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特权,最终成为了比人类还可怕的剥削者。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
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
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
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
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
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
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
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
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
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
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
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作者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是英国人,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
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
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
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
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
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
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
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A Hanging,1931年),《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年)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1936年),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
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
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
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年),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
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
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始倾向社会主义。
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
1936年,去北部工业区(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
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写了《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1937年)--其中记述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
奥威尔不但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
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
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
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
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
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
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创作。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
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
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
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
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动物庄园》
用动物对人类抗争后自建家园来再现前苏联的整个历史情形,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
《动物庄园》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其中的有些语言还变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和《1984》并称为乔治・奥威尔最重要的代表作。
本书以隐喻的形式写革命的发生以及革命的背叛,自然还有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它们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已的家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两只领头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招致血腥的清洗;统治者需要迫使猪与人结成同盟,建立起独裁专制;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
明眼的读者自可看出,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