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五”至“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或口号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从1953年到2022年,共涵盖了五个五年计划,旨在指导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二、一五计划(1953-1957)1. 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2. 主要措施:a. 发展重工业,加强冶金、煤炭、机械、电力等行业的建设。
b. 加强农业生产,推广农业合作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c. 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
d.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港口等。
3. 取得的成就:a. 工业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总量有所提高。
b.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交通运输能力大幅提升。
c. 科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二五计划(1958-1962)1. 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主要措施:a. 实行大跃进,推动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进程。
b. 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提高工业品质和生产效率。
d.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生产力水平。
3. 取得的成就:a. 工业和农业生产进一步增长,国民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
b. 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c. 科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三五计划(1966-1970)1. 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工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2. 主要措施:a. 推动文化大革命,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b. 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提高工业品质和生产效率。
d.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生产力水平。
3. 取得的成就:a. 工业和农业生产进一步增长,国民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
b.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c. 科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旨在指导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该规划涵盖了从1953年到2010年的时间段,共计五个五年计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和取得的成就。
二、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1.1 社会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1.2 经济背景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城乡差距较大,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中国政府决定制定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2.1 经济发展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
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等。
2.2 社会发展目标除了经济发展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还关注社会发展领域。
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加强环境保护等。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减少贫困、改善就业状况和增加社会保障等目标。
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成就3.1 经济发展成就通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从1953年的10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9%。
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
3.2 社会发展成就在社会发展方面,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和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同时,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就业状况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五、结论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旨在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背景介绍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自1953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二、“一五”规划(1953-1957)“一五”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首次制定的五年计划。
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战争破坏,加快经济重建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农业生产,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农业和工业产值的大幅增长,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二五”规划(1958-1962)“二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大跃进”运动期间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水平。
然而,由于计划的过分激进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失败,这一阶段的规划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难点和挑战。
四、“三五”规划(1966-1970)“三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政治运动的混乱导致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三五”规划并未能实现原本设定的目标。
五、“四五”规划(1971-1975)“四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恢复经济秩序,加快经济重建和发展。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农业生产,加强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贸易等。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六、“五五”规划(1976-1980)“五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面认识“五年规划(计划)”作者:石灵学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1年第04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一五”之前称“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目标和方向,它的制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目前,“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讨论、通过与实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的学习联系紧密,因此,同学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五年规划(计划)”的知识。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制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
到2005年,我国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
“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
这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深刻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
自“十一五”(2006—2010年)开始,将“五年计划”称为“五年规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已被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其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
在制定程序上,以“十二五”规划为例,各部委、省(市、区)需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由国务院编制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而后将建议稿提交至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后付诸实施。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国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演变。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注重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因为苏联从1928年开始就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历史进程中演变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倒向“老大哥”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再加上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的五年计划经验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旨在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背景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面临着庞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来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体来说,这些目标包括:1. 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
2. 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部门的比重和效益。
3. 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4. 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5. 教育和科技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6.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内容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结构调整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
具体来说,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2. 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措施。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规划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福利保障的措施,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城乡发展规划强调要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规划,旨在指导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二、背景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自1953年以来的第五个五年规划,覆盖了从2022年到2022年的五年时间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首个五年规划。
三、目标1. 经济增长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
2.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 促进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四、主要内容1. 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创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 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4.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5. 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五、取得的成就1. 经济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GDP 年均增长率超过10%。
2. 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3. 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 教育和医疗事业:教育和医疗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5.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改善了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排放。
6.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取得,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引言概述: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规划,随后又制定并实施了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成就。
一、经济发展1.1 经济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强调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2 产业结构优化:规划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
1.3 区域发展均衡:规划注重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通过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社会进步2.1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2.2 医疗卫生改革:规划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2.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三、环境保护3.1 节能减排:规划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中国的能源消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3.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投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十个五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回眸中国质量新闻网2011-04-15 08:47:18定格火红年代见证奋斗历程——新中国十个五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回眸历史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宏伟的蓝图鼓舞着我们人民的期待激励着我们……今天,当我们回顾11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五”到“五五”计划主要为学习苏联发展模式;“六五”到“九五”计划则强调中国式发展,“十五”到“十一五”规划则提升为科学发展。
在发展战略方面,“一五”到“五五”计划重点实施工业化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六五”到“九五”计划重点实施市场化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十五”到“十一五”规划则转向完善市场化,积极推进新工业化城镇化与国际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筚路蓝缕中寻求兴邦之道,到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从探索前行的“计划”,到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下的科学“规划”;11个“五年”,见证了奋进,见证了危机,见证了转折,见证了亿万人民的奋斗历程,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征途步伐。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成为我国工业化起点“一五”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2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它包括序言、总纳、国家机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4章,共106条。
1955年:克拉玛依——戈壁中崛起的绿色油城1955年7月6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开钻,10月29日完钻,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国产汽车试制成功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
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装配线。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框架,并在国民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成就。
二、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了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三、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改善环境质量。
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1. 国民经济发展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国民经济发展是重点内容之一。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包括重点支持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领域的发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等。
2. 科技创新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目标。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
3. 农业发展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也重视农业的发展。
规划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标。
4.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目标。
规划中还明确了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措施。
5. 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建国十四个五年规划回顾□陈勇鸣从1953年起,我党共制定了十个五年计划和四个五年规划建议,以1980年和2005年为界,我国“五年计划(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一五”至“五五”时期(1953-1980年),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解决中国经济的独立问题。
二是“六五”至“十五”时期(1981-2005年),改革开放,解决“富起来”的问题。
三是“十一五”到“十四五”时期(2006-2025年)。
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进入“强起来”的新发展阶段。
规划从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及国家治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一、“一五”到“五五”时期,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同时又处在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中,面对当时严峻的现实,我们主要任务是要尽快恢复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此,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帮助。
苏联帮助中国设计和兴建156个建设项目,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成就远超旧中国100多年发展。
由于“一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加上党的“八大”后冒进思想影响,“二五”计划(1958-1962年)许多指标不断被大幅度提高。
提出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就发生在“二五”期间。
加上从1959年起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生产急剧减产。
经济从1958年增长22%下跌到1961年负28%,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进入三年(1963-1965年)调整期。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国家发展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的规划,其中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施的一系列重要发展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二、背景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1953年到2022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三、目标1. 经济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
其中包括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2. 社会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还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政策措施1. 经济政策: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市场化改革,吸引外资,促进科技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2. 社会政策:一五到十一五规划还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包括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五、成就1. 经济成就: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中国的GDP 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等。
2. 社会成就: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也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成就。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等。
六、总结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成就。
这一规划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图解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
我国五年规划(计划)制定实施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年计划(从“一五”至“五五”)
这一阶段,我国制定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由此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一五计划(1953—1957)
二五计划(1958—1962)
三五计划(1966—1970)
四五计划(1971—1975)
五五计划(1976—1980)
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五年计划(从“ 六五”至“九五”)
这一阶段,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
体小康的战略目标。
六五计划(1981—1985)
七五计划(1986—1990)
八五计划(1991—1995)
九五计划(1996—200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计划)(从“十五”至“十三五”)
这一阶段,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规划(计划),将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计划(2001—2005)
十一五规划(2006—2010)
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中国的五年计划发展规划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为了方便表述,就简称为“一五”,后面的五年计划简称以此类推。
从1953年开始,至今已经发展到十二个五年计划。
下面是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前苏联协助设计的156项建设项目为中心,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二五计划:1958年-1962年(由于大跃进的关系,造成三年的推迟,所以“三五”计划从1966年开始)。
三五计划:1966年-1970年四五计划:1971年-1975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战备,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的口号。
五五计划:1976年-1980年:期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六五计划:1981年-1985年七五计划:1986年-1990年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九五计划:1996年-2000年十五计划:2001年-2005年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现在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十二五规划,所以,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发展历程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规划,旨在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这一系列规划覆盖了从1953年到2022年的时间段,共计六个五年规划。
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其主要目标是恢复和发展战争后的经济。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如土地改革、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等,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五计划(1958-1962)二五计划是在一五计划基础上制定的,其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然而,由于“大跃进”运动的不当实施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二五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五计划(1966-1970)三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事态,三五计划的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四五计划(1971-1975)四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的,其主要目标是恢复经济秩序和推动经济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如恢复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等,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五五计划(1976-1980)五五计划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制定的,其主要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科技创新等,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规划(2022-2022)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目标,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农村发展等,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总结: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规划,其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规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当时的国情和发展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