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测压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3
动脉血压监测一、目的进行连续、直接、动态的血压监测,及时、准确反映患儿血流动力学状况。
二、适应症1、严重创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2、休克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3、心脏大血管手术4、具有大出血危险的手术患者5、低温麻醉和控制性降压6、严重高血压7、嗜铬细胞瘤手术8、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抢救时9、无法测量血压的患者三、禁忌症1、穿刺部位局部感染、雷诺病、脉管炎等,凝血功能障碍为相对禁忌症。
2、Allen试验阳性者禁忌行同侧桡动脉穿刺测压。
四、操作步骤(一)评估1、监护仪、测压系统性能是否完好。
2、患儿年龄、体重、基础血压水平。
(二)准备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
2、患儿:皮肤准备,体位舒适。
3、环境:清洁、安静、安全。
4、物品:医嘱本或执行单、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延长管、压力袋、淡肝素(1~2U/ml)、安尔碘、棉签、留置针、生理盐水10ml、5ml注射器、一次性无菌巾及有创血压监测模块的监护仪、留置针贴膜,垫枕,胶带,标签,无菌盘。
(三)评估1、评估年龄、病情、凝血功能、过敏史、不良反应史、自理能力和配合程度。
2、评估患儿动脉情况,如选择桡动脉置管需要进行Allen试验,同时评估穿刺处皮肤情况。
3、患儿平卧位,带穿刺的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并固定,做Allen试验,阴性者方可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三)操作流程1、洗手、戴口罩,核对患儿信息,核对医嘱。
2、摸清桡动脉搏动,在前臂下垫一次性无菌巾,在腕褶痕上方1cm处摸清桡动脉后定位,以桡动脉穿刺处为中心消毒皮肤,直径大于敷料面积。
3、注射器抽2~3ml生理盐水予留置针连接并排气,操作前再次核对,套管针与皮肤呈30度,与桡动脉相平行进针,当针头穿过桡动脉壁有突破感,且有血液呈搏动样涌出,证明穿刺成功,此时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10°,将套管针内针心退出0.5cm 左右,缓慢将外套管全部送至血管腔,拔出针芯,妥善固定。
4、压力传管器和延长管连接淡肝素(100ml生理盐水加肝素100U),并排净空气;将淡肝素装入压力袋内,压力袋加压至150mmHg(每小时约2~3ml)。
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压力.正常值为6cmH2O~12cmH2O。
一、适应症1.危重病人手术,既可快速输液、输血,又能协助了解是低血容量休克,还是心功能不全.2.抢救休克时,确定输血、输液量是否适当,防止循环超负荷的危险。
3.当病人血压正常而伴有少尿或无尿时,帮助区别是血容量不足,还是肾功能衰竭,以避免输血、补液的盲目性。
二、操作规程(一)用物准备1.碘酒及棉签2.缝合包(内有弯盘,镊子,铺巾,缝合针线)3.无菌纱布、无菌手套、手术帽4.三通接头、肝素帽5.0.9%NS100或250ml,肝素钠和利多卡因各一支6.5ml一次性或玻璃针筒7.深静脉导管(探针、导丝、cvp管、扩皮器)8.压力传感器或测压尺9.薄膜敷贴等.(二)操作方法1.患者仰卧,选好插管部位,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
2.局部麻醉后经皮穿刺法静脉插管。
插入深度经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者约12—15cm,经股静脉约35—45cm。
一般认为上腔静脉压较下腔静脉压更精确,因腹内压增高时下腔静脉压不够可靠。
3.通过三通路接头与静脉输液、电压力换能器或充满盐水的直立压力计相连。
将压力零点水平调至仰卧位背上10cm或胸壁厚度的一半处(相当于右房水平)。
4.测压时,停止补液,先将测压用的盐水与测压计接通,使输液瓶内液体流至测压管高于预计的静脉压之上。
关闭盐水瓶,使测压管与静脉导管相通,当测压管内液面停止下降时,或随呼吸波动的最低水平,液面在测压管上的刻度数,即中心静脉压.如为电压力换能器,则可直接读数。
三、注意事项1.如测压过程中发现静脉压突然出现显著波动性升高时,提示导管尖端进入右心室,立即退出一小段后再测,这是由于右心室收缩时压力明显升高所致。
2.CVP管可作为输液途径,因此不测压时可持续输液以保持通畅。
3.只能通过液面下降测压,不可让静脉血回入测压管使液面上升来测压。
持续有创动脉测压的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操作流程准备1.物品:持续 ABP 测定装置一套(压力传感器一套、压力传导线)、肝素盐水、动脉鞘管 1 个、无菌手套 1~2 副、局麻药(利多卡因 1 支)、氯己定一瓶、0.9%氯化钠100ml 1瓶、5ml注射器一个、3M 敷料一张、固定胶布一条。
2.环境:安全、宽敞、明亮。
3.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年龄。
评估1.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患者有无药物过敏性。
3.患者穿刺处皮肤完整性,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备皮。
4.医生签署知情同意书。
5.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动脉鞘管。
6.患者动脉穿刺端肢体情况,穿刺部位皮肤及血流情况。
7.评估为患者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必要性。
要点说明1.挠动脉置管前需做A llen 试验,判断尺动脉是否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2.避免在外伤、脉管炎或形成动脉瘘侧肢体或对挠动脉穿刺侧肢循环试验(Allen ’s test)阳性者进行穿刺。
3.常用部位为挠动脉,不宜选用挠动脉穿刺插管时可改用股动脉。
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实施1.安装:将压力模块安装到监护仪上,将压力模块与传感器相连。
2.排气:将肝素盐水将传感装置里的空气排空3.穿刺:协助医生进行动脉穿刺置管(以股动脉为例)。
3.1 解释、摆体位:平卧,术侧肢体外展、制动。
3.2 协助医生消毒皮肤。
3.3 协助医生戴手套,开导管包,给予各种物品:消毒液、10ml 注射器、局麻药、0.9%生理盐水等。
3.4 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3.5 穿刺成功,将传感器病人端连接动脉管道,将传感器固定于床头专用的杆子上,平心脏水平;消毒、固定动脉导管、做好标签。
3.6 设置:监护仪调节,选择“ABP ”及合适的标尺。
3.7 调零。
3.8 整理用物。
观察1.动脉导管情况。
2.血压数值。
记录每 1 小时 1 次,危重患者随时记录。
1.取得患者的配合;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的患者给予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嘱予以镇静、镇痛。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一、实验目的及原理目的:初步掌握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原理和方法,并实际测定人体肱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正常值。
原理:用血压计的袖带在所测动脉外施加压力,再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定血压。
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听不到声音,但如果在血管外施加压力使血管变窄,则血流通过狭窄处形成涡流可发出声音。
当缠于上臂血压计袖带内压力超过收缩压时,完全阻断了肱动脉的血流,此时在肱动脉的远端(袖带下)听不到声音,也触不到肱动脉的脉搏。
当徐徐放气减小袖带内压,在其压力减小到低于肱动脉收缩压的瞬间,血液在血压达到收缩压时才能通过被压迫变窄的肱动脉,形成涡流,此时能在肱动脉的远端听到声音和触到脉搏,此时袖带内压力的读数为收缩压。
若继续放气,当袖带内的压力越接近于舒张压,通过的血流量也越多,血流持续时间越长,听到的声音也越清晰。
当袖带内压力等于或稍低于舒张压的瞬间,血管内血流由断续的流动变为连续流动,此时声音突然由强变弱或消失,脉搏也随之恢复正常,此时袖带内的压力为舒张压。
二、实验准备1.实验对象:人体2.实验器材:水银血压计、听诊器3.环境:安静的实验室三、实验学时1学时四、实验方法1.熟悉血压计的结构2.测量动脉血压①受试者脱去一侧衣袖,静坐5分钟以上。
②松开血压计上橡皮充气球的螺丝帽,驱出袖带内残留气体,然后再关紧螺丝帽,将袖带的橡皮管与检压计的橡皮管连接好。
③将水银贮槽开关打开。
④让受试者前臂平放桌上,手掌向上,使前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将袖带缠于上臂,使袖带下缘在肘横纹上2cm处,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⑤在肘窝内侧用手指触摸到肱动脉搏动后(肱二头肌肌腱稍内侧),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⑥戴好听诊器,用右手捏动充气球,将空气充入袖带内,使血压表上的水银柱逐渐上升达160~180mmHg。
随后用右拇指和食指转动充气球开关的螺丝帽,徐徐放气(水银柱下降2mmHg/s),以降低袖带内压力。
在水银柱缓慢下降的同时仔细听诊,当突然听到“嘣”的第一声时,水银柱所示的刻度即为收缩压。
监护仪操作规程一、引言监护仪是医疗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监护仪的正常运行和正确使用,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监护仪的基本原理和功能1. 监护仪的基本原理监护仪通过传感器采集病人的生理信号,如心电图、血压、呼吸等,然后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显示在监护仪的屏幕上。
2. 监护仪的功能(1)心电监测:监测病人的心率、心律、心电图波形等。
(2)血压监测:监测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等。
(3)呼吸监测:监测病人的呼吸频率、呼吸波形等。
(4)体温监测:监测病人的体温变化。
(5)氧饱和度监测: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6)报警功能: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监护仪会发出声音和显示警报信息。
三、监护仪的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1)确保监护仪的电源正常连接,并插入正确的电源插座。
(2)检查监护仪的传感器是否连接良好,确保其与病人的身体接触良好。
(3)打开监护仪的电源开关,等待监护仪启动。
2. 设置监护参数(1)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监测项目,如心电、血压、呼吸等。
(2)根据医嘱设置监护参数,如心率报警上下限、血压报警上下限等。
(3)根据需要选择监护波形的显示方式,如连续波形、间断波形等。
3. 监护仪的操作(1)心电监测:将心电传感器连接到病人的胸部,确保传感器与皮肤贴合良好,然后选择心电监测功能,观察心电图波形和心率数据。
(2)血压监测:将血压袖带绑在病人的上臂上,并调整袖带的位置和气压,然后选择血压监测功能,观察血压数据的变化。
(3)呼吸监测:将呼吸传感器放置在病人的鼻子或口腔附近,然后选择呼吸监测功能,观察呼吸频率和呼吸波形。
(4)体温监测:将体温传感器放置在病人的腋下或口腔,然后选择体温监测功能,观察体温的变化。
(5)氧饱和度监测:将氧饱和度传感器放置在病人的手指或耳垂上,然后选择氧饱和度监测功能,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4. 监护仪的报警处理(1)当监护仪发出报警声时,首先要观察报警信息的内容和显示位置。
有创动脉测压操作规程
目的 1 准确且持续监测血压,及时调整升压药或降压药的剂量。
2 方便采集血标本。
相关知识 1 周围动脉置管位置选择:总的原则是局部侧枝循环丰富,即使发生局部动脉阻塞亦不会引起远端组织缺血性损伤。
一般可选择桡动脉、肱
动脉、股动脉或足背动脉等。
由于桡动脉与尺动脉在掌部组成掌深、
浅动脉弓(侧枝循环丰富),即使桡动脉发生阻塞或栓塞也不会影响
手部的血供,故临床上多选择桡动脉。
桡动脉穿刺之前建议采用Allen
试验法检测尺动脉血流是否通畅。
2 保证监测系统波形传输准确的方法:
2.1患者仰卧,床头抬高低于30度为最佳测压体位。
2.2换能器水平应随着患者体位改变而调节。
2.3使用内置换能器时确保使用加压压力袋,压力保持300mmHg。
2.4确保静脉输液药物及血液成分没有被输入动脉管道。
2.5确保管路无扭曲,无多余的三通及多余的延长管。
2.6采用方波试验监测管道通畅性:打开压力记录走纸,使用快速冲洗
阀冲洗管道一秒钟以上并迅速复原,走纸上显示一个快速上升的方
波,根据方波类型判断波形传输。
用物
患者/家属教育 向家属及清醒的患者解释动脉测压管的意义,嘱其勿自行拔管。
护理记录 1 动脉测压管道放置的时间、操作者、穿刺部位、调零、血压、报警范
围设置。
2 穿刺点有无渗血、发红等情况,穿刺侧肢体血运情况。
风险防范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存在出血、局部血肿、导管滑脱、局部感染、导管堵塞、
动脉栓塞、肢体坏死等风险,其防范如下:。
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操作规程目的监测患者机体组织缺氧状况。
相关知识 1 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测通过红外光传感器来测量毛细血管内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评估患者氧合情况,正常值96%~100%。
主要用于氧疗及氧疗撤离期间患者氧合趋势的动态监测。
其优点是连续性、无创性,且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有显著相关性。
当SpO2<95%,PaO2<80mmHg,提示轻度缺氧;当SpO2<90%,PaO2<60mmHg,提示中度缺氧;当SpO2<75%,PaO2<40mmHg,提示重度缺氧。
2 如下情况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分析数据可能会出现偏差:2.1患者的活动可能会因酷似动脉的搏动而造成混淆。
2.2贫血(血氧饱和度的测定仪要求Hb≥5mg/dl)。
2.3碳氧血红蛋白的水平升高(继发于CO中毒或过度嗜烟)以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会导致假性的SpO2值升高。
脉搏血氧饱和度测量的是血红蛋白分子结合位点的结合百分比,但仪器不能分辨出结合的是氧还是其他物质。
一氧化碳和高铁血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更高,因此它们能替换在结合点上的氧。
2.4经静脉使用染色剂如美蓝、靛监、胭脂红等能导致假性的低SpO2,因为这些物质与血红蛋白有着相似的波长,能吸收光线。
2.5休克、心跳骤停、低温引起的血管过度收缩,周围血管疾病,低血流状态引起的低组织灌注等情况下,血氧监测仪不能准确地检测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
2.6动脉测压或使用传感器设备(如血压袖带、止血带、充气式抗休克服等)的肢体进行直接的动脉加压时会影响血流,从而无法探测到SpO2。
2.7血氧监测仪的光探测器暴露于外界亮光之中时,会导致错误的读数。
3 氧饱和度指套每小时更换位置(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增加频度),注意观察皮肤,以防压疮。
用物患者/家属教育 1 不要随意取下探头,尽可能保持安放探头肢体的静止位置,以获取较为准确的测量值。
2 保持探头清洁完整。
护理记录 1 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时间、监测数值。
建筑
直接动脉测压操作规程
一、适应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休克;术中出血量大,需严密监测血压变化;病情需要频繁采集血标本。
二、操作规程
1.血管选择
常首选桡动脉,优点是穿刺和管理方便,其次为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
选用桡动脉必须先作 Allen试验以判断侧支循环情况,方法是将病人术侧手臂抬至高于心脏水平,使病人主动或被动下握拳,术者用两拇指用力按在患者前臂的桡动脉、尺动脉上,阻断血流,在持续加压下放低手臂并松开拳头,此时手臂可变苍白,放松尺动脉压迫, 6秒钟内手色泽回复,则为阴性,提示尺动脉通畅,掌浅弓完整,可行桡动脉插管。
若回复时间超过 6秒钟,则为试验阳性,宜选择其它动脉置管。
2.用物准备
(1)动脉套管针,型号 16~20号,根据患者血管粗细选择; 5ml注射器、无菌手套、无菌治疗巾及 1%普鲁卡因。
(2)动脉测压装置。
(3)常规无菌消毒盘。
(4)其他用物:胶布和绷带。
3.操作方法
(1)一般采用经皮动脉穿刺置管法。
(2)以桡动脉为例。
患者取平卧位,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并固定,腕部垫
一小枕手背屈曲 60度。
(3)摸清桡动脉搏动,常规消毒皮肤,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在桡
动脉搏动最清楚的远端用 1%普鲁卡因作浸润局麻至桡动脉两侧,以免穿刺时引起桡动脉痉挛。
(4)用套管针从穿刺点进针,套管针与皮肤呈 30 度角,与桡动脉走行相平行进针,当见到套管针内有血液呈搏动状涌出,证明穿刺成功。
此时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 10度角,再将其向前推进 2mm,使外套管的圆锥口全部进入血管
建筑
腔内,用手固定针芯,将外套管送入桡动脉内并推至所需深度,拔出针芯。
(5)将外套管连接测压装置,用纱块包裹压力传感器防止污染;绷带和胶布固定好穿刺针,防止脱出和打折。
(6)监护仪调零,观察动脉压力波形及压力值,监测血压。
三、注意事项
1.使用桡动脉穿刺时,一定要先作 Allen试验,以避免置管后并发血栓栓塞而引起手部缺血性损伤。
2.穿刺针及测压管均应固定牢固,以防止被患者自行拔出或自行脱出以导致大出血。
3.以肝素盐水持续冲洗测压管道,并在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快速冲洗,以防止动脉内血栓形成。
4.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术后定期换药消毒,防止管道污染。
四、常见并发症防治
1.远端肢体缺血
(1)桡动脉置管术前行 Allen试验以判断侧支循环情况。
(2)穿刺动作轻柔稳准,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必要时行直视下桡动脉穿刺置管。
(3)选择适当的穿刺针,切勿太粗及反复使用。
(4)密切观察术侧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当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感等异常变化,应及时拔管。
(5)固定置管肢体时,切勿行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
2.局部出血血肿
(1)穿刺失败及拔管后要有效的压迫止血,尤其对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压迫止血应在 5min以上,并用宽胶布加压覆盖,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min后予以解除。
(2)加强巡房,暴露穿刺部位,及时发现置管拔出或脱出导致出血等危急情况,一旦发生,应立刻行有效的压迫止血措施。
3.感染
(1)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测压管内无菌状态,定期消毒换药。
建筑
(2)加强临床监测,观察体温及血象的变化。
如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应及时寻找感染源,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3)置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 7d,一旦发生感染迹象应立即拔除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