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教学(上)
- 格式:ppt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46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教学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深人研究教学的整体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材料后,发现人类经验知识的迅速增长,而教学的时间期限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一般任务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阶段1、【引起】动机(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2);(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七章第一节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人类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2.举例说出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物。
二.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热爱植物、关爱生命,关心环境,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珍惜粮食的情感。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人类和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2.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
教学难点:1.举例说出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2.培养热爱植物、关爱生命,关心环境,关注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课课文内容。
(2)查询书籍、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人和动物食物来源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主要环节:(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视频《舌尖上的中国》。
教师:同学们可能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在这部记录片中展示了我国大江南北的特色美食,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美食盛宴。
在享受视觉美食的时候,大家想过没有这些美食的源头是什么呢?学生:绿色植物教师:对了,是绿色植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七章第一节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
(二)、学习新课1、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1)、播放光合作用的动画,导出活动一: 指导学生完成讨论: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师:我们知道除了动画中的牛奶可以为我们提供能量以外,还有许多食物可以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讨论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①.学生4人一组讨论:人类的食物与绿色植物有什么关系?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人类还能生存吗?②.说出3---5种自己平常所吃的食物。
参照教科书中表7—1和表7—2中给出的例子,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并且分析常见食物的来源。
(教师巡回指导,解疑答惑。
第七章教学 (上)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A、课外活动B、教学活动C、实践活动D、团队活动2、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B、后者包括前者C、整体与部分D、前者被后者包括3、下列关于智慧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B、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C、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D、教学就是智育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B、行政工作C、人文工作D、后勤工作5、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 )。
A、课外活动B、公益活动C、团队活动D、教学6、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力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是( )。
A、孔子B、孟子C、朱熹D、韩愈8、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 )。
A、孔子B、道家C、墨家D、思孟学派9、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 )。
A、苏格拉底B、夸美纽斯C、卢俊D、杜威10、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斯宾塞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洛克11、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是( ) 。
A、凯洛夫B、夸美纽斯C、斯宾塞D、杜威12、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
A、教师B、学生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13、教学认识的间接性主要是指( ) 。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1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B、知识与能力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15、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B、学习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内容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七上英语第七单元教案简单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运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 学科交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运用。
2.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新词汇(10分钟)1. 教师给学生介绍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并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发音和意义。
2. 学生跟读单词,加深记忆。
三、学习新语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例句或对话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如动词的时态、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2. 学生进行语法知识的操练,加深理解。
四、听力训练(15分钟)1. 教师播放与本单元相关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听懂内容,根据问题进行回答。
2. 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五、口语训练(15分钟)1. 教师设计相关的口语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对话、情景对话等。
2. 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阅读训练(1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
2. 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写作训练(15分钟)1. 教师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书面表达。
2. 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八、复习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2. 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总结,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