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计时双基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6
(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
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
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2.《汉书·艺文志》记述了部分稷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先生的著作目录。
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
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
这主要表明()A.国家大分裂容易出现“百家争鸣”B.稷下学宫造就“百家争鸣”的局面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规模大D.诸子百家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3.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4.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然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学说,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
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的理想化B.儒学内容的思辨化C.儒学变为政治奴婢D.儒学利于士人发展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荀子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 )A.强调以人为本,敬天保民B.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C.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D.主张和而不同,万物归一6.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7.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德州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富民思想的出现,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主流形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项错误.] 2。
(2020·珠海检测)汉儒抛弃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这说明() A.汉儒完全背离了孔孟之道B.外儒内法的格局最终形成C.汉朝政府企图用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D.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适应君主专制的变化D[先秦时期孟子的思想体现出民本思想,“从道不从君”体现出道义的重要性,“尊君卑臣”体现出君主的重要性,说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适应君主专制的变化,故D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A项错误;外儒内法的思想是汉代儒家思想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论述汉代思想统一的目的,故C项错误.]3.(2021·泉州质检)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核心论点:“士”阶层的崛起,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时期代表主张地位和影响春秋孔子(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③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战国孟子(1)政治:①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2)伦理:主张“性本善”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思想的“双重性”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孔子的思想具有保守与进步的两面。
知识点三 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时期⎩⎪⎨⎪⎧①代表人物:老子。
术”当堂练(含解析)新人教版1.(xx·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D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2.(xx·浙江高考)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B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选C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
4.(2011·福建高考)《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选D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宏观览要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明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认知拓展一概况2.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斗争。
3.评价(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01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主张:①核心是“□02仁”,即“爱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03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04礼乐制度,提出“正名”主张。
④首创私人讲学,主张“□05有教无类”,教授“六艺”。
⑤整理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后《乐》亡佚,剩下五经,其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主张:①发展孔子的“仁”,主张实行“□06仁政”。
07民本思想。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③伦理观上,主张“□08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等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天赋道德意识。
④倡导“养浩然之气”。
[问题探究1] “百家争鸣”中“争鸣”只是相互争辩吗?提示:否。
“争鸣”既包括争辩,又包括相互学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二、主要派别和思想
1.儒家
(1)孔子(前551-前479)。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答案:B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下列属于“经”部的是()A.《道德经》B.《楚辞》C.《汉书》D.《中庸》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道德经》是子部,故A项错误;《楚辞》是文集,故B项错误;《汉书》属于史书,故C项错误;《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
答案:D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
答案:A4.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 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解析】儒家学派主张“仁”,注重德性,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张,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②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斯多亚学派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而生,有益于人类,适宜于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与材料主张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
【答案】A3.(2016·上海单科·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21河南洛阳一模)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
这一现象()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产生B.加速分封制的解体C.催生了新兴阶层的出现D.推动了文化的活跃2.(2020哈师大附中一模)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3.(2020东北师大附中二模)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
这体现出()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4.(2020广西南宁一模)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
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5.(2020安徽淮北二模)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表明当时()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6.(2021山东临沂期中)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反映了当时()A.私人教育的盛行B.人才培养的标准C.社会人伦的秩序D.新兴阶级的愿望7.(2020湖北调研)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计时双基练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某某模拟)“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这一主X属于( )A.儒家 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从材料中的“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可以看出这一主X反对暴政。
这应属于儒家的思想主X。
答案 A2.(2015·某某长郡中学模拟)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治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老聃……孔子……墨翟”“一则治,异则乱”分析,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和墨家各有特点,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反之则会导致动乱。
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C。
答案 C3.(2015·某某中学模拟)春秋时,鲁君的女儿,有一个嫁给宋国,称为宋伯姬。
一天晚上,宋国失火,伯姬说:“妇人夜出,必待傅姆(傅姆是老年的男女侍从)。
”傅姆不至,不肯下堂,遂被火烧而死。
这一做法( )A.受“三纲五常”的影响B.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毒害C.是被儒家所推崇的贞节之举D.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解析从题干时间可以排除A、B、D三项,“三纲五常”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提出的;春秋时期还不是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就谈不上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了。
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4.《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D.礼乐秩序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由题干信息“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说明作者主X立法以治天下。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计时双基练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xx·武汉模拟)“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从材料中的“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可以看出这一主张反对暴政。
这应属于儒家的思想主张。
答案A2.(xx·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治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老聃……孔子……墨翟”“一则治,异则乱”分析,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和墨家各有特点,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反之则会导致动乱。
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C。
答案 C3.(xx·衡水中学模拟)春秋时,鲁君的女儿,有一个嫁给宋国,称为宋伯姬。
一天晚上,宋国失火,伯姬说:“妇人夜出,必待傅姆(傅姆是老年的男女侍从)。
”傅姆不至,不肯下堂,遂被火烧而死。
这一做法( )A.受“三纲五常”的影响B.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毒害C.是被儒家所推崇的贞节之举D.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解析从题干时间可以排除A、B、D三项,“三纲五常”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提出的;春秋时期还不是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就谈不上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了。
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4.《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D.礼乐秩序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由题干信息“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说明作者主张立法以治天下。
韩非子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正确。
答案 C5.某思想家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下列言论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
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
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威势”,反映的是法家思想。
逐项分析可知,A是道家思想;B强调教化,是儒家思想;C强调君主权威,是法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故选C。
答案 C6.(xx·安徽六校模拟)下图是一幅“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下列人物会对该画大力宣传的是 ( )A.老子B.孔子C.荀子D.墨子解析“光盘”行动的宣传画体现的是节俭、不浪费。
这与墨家主张相同。
答案 D7.(xx·湖北武汉市高三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诛而不赏,则勤厉之民不劝。
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这个人最可能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
材料的大意是:(对百姓的错误)不教育就直接惩罚,那么刑罚虽多,犯罪仍然不能制止。
光教育而不惩罚,那坏人就得不到警戒。
光惩罚而不奖励,那勤勉的人就得不到鼓励。
惩罚和赏赐没有法规依据,那么百姓就会生疑,习俗就会变坏,百姓也不能齐心。
由此可知,此人主张人性本恶、教育和刑罚兼用,这符合荀子的思想,C项正确。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A、B、D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 C8.(xx·肇庆模拟)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三纲五常”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据题干材料及限定语“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迁移所学分析,②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神学理论依据,④强调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②④迎合了汉武帝专制的需要,选C。
据材料信息“非有契于仁义恭俭”排除①;③限制了君主的行为,排除。
答案 C9.(xx·如皋中学模拟)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解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顺应民意,董仲舒主张实行思想“大一统”,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
A是孟子主张;C、D题干未体现。
答案 B10.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对比分析,可知题干后半句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这相比于孟子主张有所发展,故选C。
A、B体现了孟子的主张;D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排除。
答案 C11.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
“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这种观点认为 (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解析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秘化、宗教化的趋势,故选B。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C、D表述错误。
答案 B12.(xx·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善出性中”反映了孟子的人性论,抓住题干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话,结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可知题干前半句是为“君权神授”的提出作铺垫,故选B。
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材料二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材料三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6分)(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
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
第二问,根据材料的意思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
第(3)题,第一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回答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
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确立独尊地位。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4.(xx·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荀子)。
——[西汉]刘向《荀子叙录》“荀卿则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
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
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
……历经数代人的试验和尝试而达致的传统或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10分)(3)根据材料三、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8分)解析第(1)题,迁移荀子的思想观点,紧扣材料一中的“人之性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天行有常”等关键语句,归纳答案。
第(2)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二董仲舒与朱熹对荀子的态度,迁移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与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的知识回答。
第(3)题,根据材料三、四,结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等实际,迁移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回答。
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