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周邦彦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宋代词人周邦彦的音乐意识与艺术创作风格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音乐意识与艺术创作风格。
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以及对音乐的热爱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他在音乐意识对其词歌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解读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1. 引言周邦彦是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不仅在文坛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热爱音乐并具备出众音乐才能的艺术家。
本文将探讨周邦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他在词歌创作中借鉴了哪些音乐元素和技巧,带给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该时期文学与音乐交流互补的情况。
2. 生平背景与艺术成就周邦彦于1126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在早年受到了严格基础教育和音乐培养。
他以诗文才华著名,曾任宋高宗的侍讲、翰林学士等职。
同时,周邦彦对音乐也有倾注的热情,他自幼学琴并精通多种乐器。
他的悠扬琴音和婉转歌声为他在宫廷和文人圈子中赢得了声誉。
3. 音乐意识对词歌创作的影响周邦彦深受音乐启发,他对音乐的理解使其在词歌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例如,在与音律、韵律等方面的处理上,周邦彦借鉴了音乐中的节奏感和旋律变化,通过合理安排字句节拍和字调变幻来增强词歌作品整体呼应感。
此外,周邦彦对音色、情感传达等方面也有着敏锐观察力。
他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与声调抑扬顿挫相结合,在词歌中营造出一种唯美而动人的艺术效果。
4. 独特艺术创作风格的特点周邦彦在词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他以细腻动人的描写和情感表达闻名,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音乐之美与人生之理解。
同时,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韵律变幻来表现复杂、深沉的情感。
周邦彦的词歌作品大多旨在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风貌与人性争强斗胜。
他常常将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意象中,以增强词歌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
5. 结论通过分析宋代词人周邦彦的生平背景、音乐意识对其词歌创作影响和独特艺术创作风格,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深厚,并且成功将其音乐才华转化为文学艺术中。
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周邦彦,一个传奇般的词人,他的词曲作品在流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创造的新的词曲风格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首先,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是其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之处。
他的词歌不是浅显的情话,而是对现实生活中深刻的感受,他用词歌去表达困惑、挣扎、动情,令人不禁感动。
例如,“含泪的眼神”中周邦彦描写了一个未婚的女孩一边思念一边淡定的心态,表达出无奈而又勇敢的精神;“等待”中他表达了对爱情的痛苦和渴望,让人心痛。
其次,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是其词藻的丰富性。
他的词歌不仅清新自然,而且旋律优美,用词妙趣横生,常常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例如,“一起走过的日子”中他将生活中的小细节一一道来,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思念;“傻瓜”中他用一种幽默的语气表达出对前任的淡然,抒发出一种无奈又憧憬的心情。
再者,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是其旋律的优美与流畅。
他的词歌旋律优美,悠扬动听,令人深受感动。
他的旋律常常充满着激情与悲伤,使人充满共鸣。
例如,“爱情来临前”中他用一曲悠扬的旋律,表达着对爱情的期盼与关怀;“一起走过的日子”中他用一曲温柔而动人的旋律,表达出对爱情的怀念。
最后,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是其传统语言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他的词歌比以往的词歌更加现代,但也保留了传统的语言文化,用简洁而有力的词句表达出深情的情感。
例如,“一起走过的日子”中他用“细雨随风”表达出一种深情;“傻瓜”中他用“情绪搅浑”表达出一种哀伤。
以上就是对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的详细说明,从情感表达、词藻的丰富性、旋律的优美与流畅以及传统语言文化的保留和传承等方面,都能体现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周邦彦的词歌虽语言简单,但情感深厚,令人难忘,让越来越多的人深深被其情感感染。
论周邦彦诗的艺术风格
周邦彦,北宋词人,被尊为“词中老杜”,其词构思精妙,语言精致,以深隐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用笔凝练,富有象征意味
周邦彦的词用笔凝练,极少用修饰语,每一个字都有其深意。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借物抒情,词中的景象常常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象,而是心灵世界的象征。
如《苏幕遮·燎沉香》中的“水面清圆,风荷举”,清圆的“水面”和亭亭玉立的“风荷”都象征着词人高洁的情操和人格。
二、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思考
周邦彦的词情感深沉,他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如《兰陵王·柳》中的“柳阴庭馆占风光,呢喃清昼长”,描绘了柳树的柔美与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
三、结构严谨,富有音乐美
周邦彦的词结构严谨,词中的每一句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而且常常押韵或采用平仄的规则,使得词作既有节奏感又有音乐美。
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词句整齐,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意象独特,富有画面感
周邦彦的词中意象独特,他善于抓住自然景象的特征,通过细腻的描绘构建出一个个鲜明的画面。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中的“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通过蔷薇枝条的牵扯表达出离别的深情和无尽的思念。
综上所述,周邦彦诗的艺术风格独特而丰富,他的词不仅是对自
然与人生的细腻描绘,更是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入挖掘。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视角。
周邦彦的作品
【实用版】
目录
1.周邦彦的简介
2.周邦彦的文学成就
3.周邦彦的代表作品
4.周邦彦作品的艺术特色
5.周邦彦作品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周邦彦,字伯玉,号清真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词人。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词作方面,是北宋词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周邦彦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描绘生动的自然景色见长。
他的词风婉约柔美,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周邦彦的词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的代表作品有《苏幕遮·燎沉香》、《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
这些作品以优美的词句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周邦彦卓越的文学才华。
周邦彦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他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词作还注重音律和谐,具有很高的音乐美。
此外,周邦彦的词作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真挚的感情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周邦彦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被誉为“词中绝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周邦彦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词作艺
术价值,还在于他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周邦彦首先要总结一下北宋词体创作格局。
从题材内容方面来说,经苏轼“诗化”革新突破,“无意不可入”,同时代作家贺铸又努力将其引导到“比兴深者”的道路上去;从风格类型方面来说,婉约与豪放并存,委婉言情的作风依然是词坛的主流创作倾向,雄放旷逸的作风也如涓涓细流,不绝如缕;从歌词体式方面来说,令、引、近、慢诸体皆备,尤其是慢词兴起之后,迅速获得广大词人的喜爱,与小令一起成为词坛创作的两种主要体式;从审美风貌来说,广大词人逐渐鄙弃俚俗而回归风雅,然中间又经柳永的有意冲击,俚俗词成为词坛不可忽视的创作倾向,并在以后词人创作中多少都得到表现。
周邦彦对北宋词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的深入开掘、乃至改变了词的创作模式这一方面。
在周邦彦之前,北宋词人之创作主要是因情感蓄积,经外在事或物的触动,自然表现于歌词,叶嘉莹先生称之为“自然感发”。
至周邦彦则改变为以精心构思、匠心安排为创作的出发点。
词的主要特色,体现在艺术手法上:1、周邦彦咏物词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在对所咏之物做形神俱似的刻画时,又摆脱所咏之物,别有寓意。
周词的最大特色2、长调尤善铺叙, 富艳精工。
而其善铺叙的最大特色,又在于善于对所选用的素材进行安排,够巧妙地把多层次的作品融成一片,既照顾到词的整体结构,又注意到局部的灵活自如。
工于布局,结构曲折细密,用多层次结构来抒发婉曲深致的内心情感,用曲折多变的笔触来叙写复杂多变的事件。
3、周词善于体物,描绘工巧,多侧面描写。
的最大特点,并不在于其正面的勾勒如何逼真, 而在于多侧面描写显得富艳。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长条故惹行客”以下,不说人惜花, 却说花恋人。
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 这样的对照映衬, 显得低回婉转,一波三折 兰陵王柳》借柳抒发其“京华倦客”的淹留、漂泊之苦, 无一不是从侧面落笔,绝不粘滞于物本身。
这种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的描写、联想,迂回曲折地表现作者的身世之感,正是清真咏物词的特色,对后来特别是南宋中晚期的咏物词有很大影响。
周邦彦词的特点
周邦彦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真情实感:
周邦彦的词主题清新自然,真情实感。
他讲究词的内容与情感的真实性,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用典精准:
周邦彦词所使用的典故时常精准得可圈可点,若不摆明而流露,仿佛也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质感。
而且他贯彻“自然本真”的艺术追求,意境广阔,表现灵活,不同意境均能寻得适当之言。
3.情感细腻:
周邦彦词的情感细腻,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能够深刻地表达出处处充满悲欢离合的人生之感慨,令读者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4.音律优美:
周邦彦的词语言流畅,音律优美,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善于运用韵律和节奏,创造出优美动听的歌词,使词与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
[收稿日期] 2008-10-25[作者简介] 庞维跃(1965-),男,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周邦彦词的艺术贡献庞维跃(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摘 要:周邦彦词在艺术上集北宋婉约派之大成,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宋词“第一流之作者”。
其在词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主要在于:长于铺叙,采用多层次结构,进一步发展了慢词;善于体物,多侧面描写,促进了南宋咏物词的发展;精审音律,风格趋向典雅。
关键词:周邦彦;词作;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 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88(2009)01-0078-03 柳永以后,秦观、贺铸、周邦彦都沿着“曼声以合律”①的方向发展,格调柔和,音律谐协。
秦观贬逐,贺铸退居,他们的词尚有个性特征。
周邦彦仕途基本顺利,又身为大晟乐府提举官,倾心于音律、词采,因而在艺术表现技巧上有较高的成就。
开南宋姜夔、吴文英、史达祖一派,而于文学的社会功能,意义殊小。
但在为州县小官时,对羁旅离别之苦有一定体验。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他的词作评价较为中肯:“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
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他在诗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云:“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
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因而荣膺“集大成”②的头衔。
所谓集大成,指集北宋婉约派之大成。
周邦彦在艺术形式上是如何融汇各家,达到纯熟的地步,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哪些发展呢?一、长于铺叙,采用多层次结构,进一步发展了慢词周词的最大特色,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所云:“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
”而其善铺叙的最大特色,又在于用多层次结构来抒发婉曲深致的内心情感,用曲折多变的笔触来叙写复杂多变的事件。
如《瑞龙吟》: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华桃树。
目录一、摘要 (1)二、周邦彦生平 (1)三、自树一帜的周邦彦 (2)1、长于铺叙,采用多层次结构 (3)2、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 (4)3、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 (5)四、周词对后世的影响 (6)四、注释 (7)五、参考文献 (8)浅论周邦彦词及其艺术成就摘要:周邦彦的词技巧很高,不论长调、小令,均见功力,影响深远。
后世评家多有褒评,可见周在词的发展方面贡献之大。
周精通音律,其词善于融化唐人诗句隐括入律,典丽精工,法度续密,后人多尊为词家正宗,以为词家之有周邦彦,犹如诗家之有杜甫。
关键词:周邦彦生平;艺术特色;后世影响。
我国词坛是一个群芳竞艳,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多彩多姿、千娇百媚的婉约词,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无限光彩,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自唐五代以来,直至近代,婉约词继承民歌的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而在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周邦彦。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最优秀的词人,也是大晟词人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继承柳永、苏轼,从歌词内部的声律音韵、结构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改造了北宋词,为南宋词人的创作,建立起一套可供寻觅的创作程式。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大致生平。
一、周邦彦生平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钱塘(今杭州)人。
周邦彦仕途比较顺利,但他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是一位生性疏放的出色艺术家。
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周邦彦到汴京,进入太学,成为太学生,那时候他的文章就写得比较有名气。
当时他给朝廷献了一篇大概七千字左右的《汴都赋》。
在这一篇赋里边,他称颂熙宁、元丰的变法,得到了皇帝神宗的欣赏。
于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太学生,被提拔为太学正,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像这样由一篇文章得到赏识做官的人,在当时是非常少的。
这在当时,令他名声大振。
周邦彦这篇文章是歌颂新法的,可见他与新党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这个时候周邦彦就不太得志了,他被流转各地,在外地做官,他做了许多地方的地方官。
周邦彦的词的章法结构
【正确答案】
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章法结构方面。
周邦彦在词的结构上颇具匠心,章法布局开阖回旋,既有柳词叙事容量和感情力度,又避免了直露无余。
如《瑞龙吟》,此词主旨写“伤离意绪”,表现手法独具匠心。
第一叠以今昔相同景物引入旧情,第二叠倒叙往昔故事的传神细节,第三叠写今日所见所思,结句以景语作结。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时空交错变换,造成感慨万端、低徊欲绝的效果。
周邦彦在章法布局上还常使用不同感情的相互衬托的手法。
如《满庭芳》,上片情绪欢乐轻快,下片忽转入悲苦,词中乐情与哀情相互衬托,情感跌宕起伏,具有含蓄蕴藉的效果。
以景结尾是周邦彦词结构布局的又一特色。
如《浪淘沙慢》,此词写离别之苦。
第一叠追忆分别情景,第二叠写别后思念,第三叠写思极而怨,情绪达到高潮。
结句融情入景,以景语结,给人以幽咽不尽的感受。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词风格特点就是沉郁顿挫周邦彦在北宋后期由于主持大晟乐府,故其在词坛声望极高。
王国维先生以“词中老杜”四字称之,此论甚为别致,但具体所指却不甚了了。
我意其说当指周词风格。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极称清真词,谓“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他以“沉郁顿挫”四字称赞清真词,可以说,道出了清真一部分词的风格特点。
然而“沉郁顿挫”四字本是杜甫概括自己创作风格的话,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宋词意境后人常以此四字评杜诗风格,而陈廷焯是将杜甫自评之语拈来直评周词。
关于“沉郁”,陈廷焯十分明确地解释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藏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事,亦见性情之厚。
”冷淡可见“沉郁”是包括了“体格”和“性情”两个方面。
为了说明清真词的“沉郁”,陈廷焯还举了《兰陵王柳》为例,说此词“感慨极深”又“无一语不吞吐”,“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是无穷。
”使人“不能遽窥其旨。
”到底这首《兰陵王柳》的感情底蕴是什么,陈氏始终没有指出。
让我们再读一次原词: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
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词意境俞平伯先生不满于陈廷焯“不能遽窥其旨”的评语,进而批评说:“陈亦峰似乎不了解周美成,而我们亦不甚了解陈亦峰,陈氏的说法是从误会生出来的迷幻的感觉,所以他说‘不能遽窥其旨’其实周邦彦原词并不难懂;只因把它看得颠倒,虽专家亦有所不解了。
周邦彦的词就内容来说不离传统题材,但在艺形式、技巧方面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
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把周邦彦比做“词中老杜”。
可见周邦彦的词在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确实有突出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艺术特色:第一,就其咏物词的结构来说,周邦彦常常注意通过时空的交错,回环往复,以此来达到含蓄婉转迂回曲折的抒情效果。
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
”[1]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周邦彦的铺叙曲折回环,开阖动荡,善于从时间空间的错综变化中来构思。
《倒犯·咏月》: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
千林夜缟。
徘徊处、渐移深窈。
何人正弄、孤影蹁跹西窗悄。
冒露冷貂裘,玉斝邀云表。
共寒光,饮清醥。
淮左旧游,记送行人,归来山路窵。
驻马望素魄,印遥碧,金枢小。
爱秀色,初娟好。
念漂浮、绵绵思远道。
料异日宵征,必定还相照。
奈何人自老。
第二,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和典故。
《乐府指迷》:“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
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
”[3]张炎在《词源》中评他“善于融化诗句”,“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
确实,清真的咏物词喜欢化用他人的诗句词句,且不留痕迹,如:《倒犯·咏月》中的“绵绵思远道”直接化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红林檎近·咏雪》中“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化用欧阳修《诉衷情》词:“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第三,清真的咏物词还喜欢炼字,代字的使用便是其标识之一。
不直接指明所吟咏的具体物象,如《倒犯·咏月》(霁景、对霜蟾乍升)中,以“霜蟾”、“金枢”代指月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第四,描摹物象细致传神。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赏析:诗人夏日思乡之愁情深《苏幕遮·燎沉香》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经典词作,此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清晨的景色,并巧妙融入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展现了周邦彦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一、作品原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焚烧沉香,来消除夏日潮湿的暑气。
快天亮的时候,鸟雀都在屋檐下叫个不停,欢呼天已放晴。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叶清润圆正,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汴京。
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2、注释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沉,古时作沈。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
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
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
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
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
词中指杭州西湖。
浦,水湾、河流。
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三、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再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尤善于以金刻玉的手法铺叙展衍,“其音节又复清妍和雅,最为词家之正宗”(戈载《宋七家词选》)。
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如下是有关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其词作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以羁旅行役与咏物为主。
抒发羁旅行役之感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飘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2)周邦彦如杜甫,创作时精心结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
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①周词的章法结构,主要是从柳永词变化而来。
柳词善铺叙,但大多是平铺直叙。
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其名作《兰陵王·柳》即今昔回环,情、景、事交错,备极吞吐之妙。
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
他能够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此词不过写惜花之情,然多方铺垫,千回百折,文笔跌宕,变幻多姿,将一缕惜花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周邦彦能自铸伟辞,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
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立意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
最典型的是《西河·金陵怀古》,全词系化用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莫愁乐》三首诗而成。
语言既经重新组合,意境更饶新意。
③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周邦彦与柳永一样,也长于自度曲。
他新创、自度的曲调共五十多调,虽然创调之多不及柳永,但他所创之调,如《瑞龙吟》、《兰陵王》和《六丑》等,声腔圆美,用字高雅,较之柳永所创的部分俗词俗调,更符合南宋雅士尤其是知音识律者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更广泛的遵从和效法。
简述周邦彦词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周词的主要内容:
1、漂泊羁旅的失意离愁。
如《苏幕遮》中的“故乡遥,和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
旅”。
表达了这种情感。
2、咏物词。
数量多,重寄托,将人生的漂泊、失意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影响开启了
南宋咏物词。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
3、写男女恋情。
如《蝶恋花,早行》、
周词的艺术特征:
1、章法:变柳永之直叙为曲叙,时光跳跃,回环往复,即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
综复杂结合。
故一是严密,二是繁复,三是多变。
如《兰陵王,柳》。
2、句法:善于运用前人诗句如词,多句化入,且意境翻新。
如《西河,金陵怀古》
3、音律:具体表现为:1、自创新调50多首,数量不及柳永,而以圆美高雅胜之,
更为文人雅士所从。
2、词作音律和谐。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答: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展示内心世界。
如《声声慢》中的“守
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动作细节来展现出她的寂寞心境。
2、语言。
一方面:提炼口语和书面语,别开生面,风韵天然。
如《如梦令》中的“红肥绿瘦”;《醉花阴》:“人比黄花瘦”。
另一方面:善于运用最平常的生活化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如《一剪梅》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
3、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简述陆游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主要内容:1、爱国诗。
继承了古代诗歌爱国传统:欲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对爱国志士的歌颂,对苟安求合的谴责,代表作《关山月》、《悲愤》。
2、表现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情景。
代表作:《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
艺术特色:1、诗风雄浑豪壮,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兼李白豪放飘逸和杜
甫沉郁顿挫融为一炉。
又平易晓畅,章法严整。
如《长歌行》
2、善于运用幻境、梦境来表现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擅长七言诗,其中七律对仗工整新奇,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长。
如《沈园》二首
简述辛词词境的开拓和艺术成就:
答:词境开拓:1、展示英雄形象
2、展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现报国激情被压抑的强烈忧愤。
如《永遇乐》《鹧鸪天》。
艺术成就:
1、大量使用战争和平意象,早就了词史上意象群的一次大转移。
2、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词中。
3、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简述姜夔词的艺术特色:
答:1、恋情词的雅化。
省略恋爱过程的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赋予恋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2、语言的雅化和刚化。
即原来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改成清刚淳雅的风格。
清刚:清健有力;淳雅:醇厚雅正。
3、咏物词寄托遥深。
把身世感受、国事感慨同咏物词融为一体,含义丰富、深广,想象空间极大。
但词旨飘忽不定,有时流晦难解。
4、幽冷悲凉的词境,虚处传神的手法。
如《疏影》
5、长于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