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堂作业设计 第六单元 运算律
- 格式:doc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6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教学设计(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主要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这些运算律是数学中的基本规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运算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这些运算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算的顺序和规则,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但对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概念和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运算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棒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一起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运算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示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堂作业设计第六单元运算律苏教版⼩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堂作业设计第六单元运算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如果⽤a,b分别表⽰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成,2、如果⽤a,b,c分别表⽰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表⽰成。
2、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72+□=36+□□+68=□+a760+(40+93)=(760+□)+□□+(37+88)=(b+37)+□(△+○)+☆=□+(□+□)3、下⾯各题应⽤加法交换律的画“☆”,应⽤加法结合律的画“○”。
63+b=b+63()67+38+362=67+(38+362)()(274+a)+26=a+(274+26)()4、哪两朵花上的数的和是100?连⼀连。
5、⽤竖式计算,并⽤加法交换律验算。
657+294 266+4586、先算⼀算,再⽐⼀⽐,哪道算式的计算⽐较简便。
62+(38+77) 54+(78+46)(62+38)+77 (54+46)+787、(1)两筐苹果和⼀筐梨最多重多少千克?(2)两筐梨和⼀筐苹果最少重多少千克?8、⼩明在⽤计算器计算178+69时,计算器上的数字键“6”坏了,他是这样计算的:178+49+20,你能⽤本课时学习的知识解释这样计算的理由吗?第2课时⽤加法运算律进⾏简便计算1、你能很快说出每组三个数的和吗?把得数写在横线上。
2、⽤简便⽅法计算下⾯各题。
105+278+122 352+79+248 25+(27+175) 371+(29+62)178+403 204+349259+303 408+5463、分别算出鲜花店四⽉份卖出的三种鲜花的总量,填在表⾥(单位:枝)。
769;4、它们⼀共钓了多少条鱼?5、⼩华从家到少年宫刚好⾛了500⽶,他⾛的是哪⼀条路?把这条路描出来,并⽤计算说明。
6、简便计算:47+48+49+50+51+52+53。
第3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简便运算1、填⼀填,并在应⽤了乘法交换律的式⼦后⾯画“☆”,应⽤了乘法结合律的式⼦后⾯“○”。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运算律在实际计算中的运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际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忽略运算律的应用,导致计算繁琐。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重要性,提高运算效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体会运算律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提高运算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灵活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实际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情境图片和实际例题,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PPT课件,展示运算律的定义和运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图片,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计算。
提问:你们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运算律的定义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运算律的含义。
如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42+9=9+42(85+64)+78=85+(64+78)72+(56+35)=(72+35)+562.65+73=73+47+ =65+4763+ =16+3.计算541+472+128=786+1997=455+160+540+745=参考答案1.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65;65;16;633.1141;2783;1900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用简便方法计算65+79+2178+(47+22)2.用简便方法计算。
295+37+63 86+(14+79)47+58+42+33 18+(159+82)3.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645-180-2451022-478-422500-36+6436+64-36+64参考答案1.165;1472.395;179180;2593.220;122;528;128练习九1. 26+33=33+()44+72+56=()+()+722. 157+276+443+214 269-(69+127)3. 一个打字员5分钟打了580个字。
照这样计算,她再工作16分钟,就把一份稿件打完,这份稿件一共有多少个字?参考答案1.2644 562. 157+276+443+214 269-(69+127)=157+443+(276+214) =269-69-127=600+490 =200-127=1090 =733.580÷5=116(个) 5+16=21(分钟) 116×21=2436(个)答:这份稿件一共有2436个字。
乘法交换律和简便计算1.用简便方法计算16×15×225×(37×4)2. 根据乘法运算律,填合适的数。
45×16= 16×5×(14 × 9)=(5× )×(6×13)× 5)=13×(×)3.计算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计算(25×125)×(8×4)38×25×48×17×125参考答案1.480;37002.45;14;9;6;53.100000;3800;17000乘法分配律1.填空(46+31)×3=46× +31×27×15+67×15=(27+ )×15×26+15×14= X( + )72×(30+6)= × +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算式后面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法运算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律的优越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但是,他们在运算过程中,往往还是依靠直观的数数或者摆小棒等方法,对于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律,并学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难点: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意义,学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运算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加法运算律的相关知识,准备好教学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加法运算律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比赛摘果实,引出加法运算律的概念。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计算这两个小动物摘的果实总数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加法运算律的定义和表达式,并进行解释。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加法运算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感知运算律的优越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运用加法运算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六单元运算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第2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6)第3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9)第4课时乘法分配律 (12)第5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15)第6课时练习十 (18)第7课时相遇问题 (20)第8课时整理与练习 (24)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56页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归纳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符号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出示教科书第55页例1的情境图,说明四年级的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跳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等问题。
整理并板书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加法运算的意义和加法的计算方法。
那么,加法运算中存在哪些规律呢?这些规律有怎样的作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运算律)二、探索加法交换律1.出示第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提示:请同学们先列式解答第一个问题。
如果能列出不同算式的,请列不同的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不同的列式方法。
指板演的算式,提问:请同学们看这里的两道算式,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既可以用“28+17”计算,也可以用“17+28”计算,这说明了什么?指出:这两道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得数也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第六单元 6.1 加法运算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本质,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法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2)引导学生总结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3)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2. 鼓励学生用加法运算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
注: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将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理解加法运算律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即将学习的新内容。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找零、统计物品数量等,让学生回顾和复习整数加法的知识。
2. 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加法有什么有趣的性质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教案加法运算律。
(教材第55~59页)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会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
2.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水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感知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在探索中理解不同运算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难点:概括加法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课件。
师:同学们都喜欢参加阳光大课间的各项活动,说说你在阳光大课间活动时经常参加的是什么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看这些小朋友也在开展体育活动,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题)生1:知道有28个男生跳绳。
生2:知道有17个女生跳绳。
生3:知道有23个女生踢毽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谈话,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教学例1。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一步并且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可能会说:·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女生一共有多少人?·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师:你能自己列算式解答吗?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28+17=45(人) 17+28=45(人)·17+23=40(人) 23+17=40(人)·28+23=51(人) 23+28=51(人)师: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像这样两个得数相同的算式,可以写成等式28+17=17+28。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1:△+○=○+△。
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跟同桌互相说一说,举几个例子。
第6单元运算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成,2、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表示成。
2、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72+□=36+□□+68=□+a760+(40+93)=(760+□)+□□+(37+88)=(b+37)+□(△+○)+☆=□+(□+□)3、下面各题应用加法交换律的画“☆”,应用加法结合律的画“○”。
63+b=b+63()67+38+362=67+(38+362)()(274+a)+26=a+(274+26)()4、哪两朵花上的数的和是100?连一连。
5、用竖式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657+294 266+4586、先算一算,再比一比,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62+(38+77) 54+(78+46)(62+38)+77 (54+46)+787、(1)两筐苹果和一筐梨最多重多少千克?(2)两筐梨和一筐苹果最少重多少千克?8、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178+69时,计算器上的数字键“6”坏了,他是这样计算的:178+49+20,你能用本课时学习的知识解释这样计算的理由吗?第2课时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你能很快说出每组三个数的和吗?把得数写在横线上。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05+278+122 352+79+248 25+(27+175) 371+(29+62)178+403 204+349259+303 408+5463、分别算出鲜花店四月份卖出的三种鲜花的总量,填在表里(单位:枝)。
4、它们一共钓了多少条鱼?5、小华从家到少年宫刚好走了500米,他走的是哪一条路?把这条路描出来,并用计算说明。
6、简便计算:47+48+49+50+51+52+53。
第3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简便运算1、填一填,并在应用了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后面画“☆”,应用了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后面“○”。
36×□=72×□()8×19×5=19×(□×□)()□×m=n×□()2×(5×17)=(2×□)×□()2、算一算,比一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运算律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2. 乘法交换律3. 乘法结合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入乘法运算律的必要性。
2. 新课导入(1)乘法分配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3 × (4 2) = 3 × 4 3 × 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
(2)乘法交换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4 × 3 = 3 × 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
(3)乘法结合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如:(2 × 3) × 4 = 2 × (3 × 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
3. 概念讲解与例题分析(1)乘法分配律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分析相关例题,如:4 × (5 3),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乘法交换律讲解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并分析相关例题,如:6 × 8,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3)乘法结合律讲解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分析相关例题,如:2 × (4 × 5),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4. 练习与讨论(1)安排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乘法运算律的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分配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精选】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运算律》优秀教案本单元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探究新知】1.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
师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2)生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生:17+28=45(人)。
(3)观察发现。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生: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扬州学校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主要介绍了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运算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和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总结,学生能够发现和归纳运算律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热爱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发现和归纳运算律的特点和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运算律的定义和例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图片、卡片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是小明的2倍,小丽的苹果数是小明的3倍,请问小红和小丽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律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
(教材第62~67页)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发现、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归纳并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
课件。
师:同学们,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分别怎样表示?指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运算律中最难的一种——乘法分配律。
1.教学例5。
师: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5题) 生:知道了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要领24根跳绳。
师:你能算出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吗?试一试独立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和算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可能会说:·可以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再算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
(6+4)×24=10×24=240(根)·可以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再算出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144+96=240(根)师:(6+4)×24和6×24+4×24,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吗?生:得数相等,可以写成等式(6+4)×24=6×24+4×24。
师: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生1: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
生2: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师:你也试着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仔细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6单元运算律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够运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发现运算律。
2. 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算律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导入1. 复习加法的意义和性质。
2. 提问:我们在进行加法计算时,可以改变加数的顺序吗?可以改变加数的组合方式吗?二、探究加法交换律1. 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2. 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交换律的定义。
3. 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
三、探究加法结合律1. 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结合律。
2. 引导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3. 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 强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导入1. 复习乘法的意义和性质。
2. 提问:我们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可以改变乘数的顺序吗?可以改变乘数的组合方式吗?二、探究乘法交换律1. 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交换律。
2.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的定义。
3. 用符号表示乘法交换律。
三、探究乘法结合律1. 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结合律。
2.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结合律的定义。
3. 用符号表示乘法结合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堂作业设计第六单元运算律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成,2、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表示成。
2、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72+□=36+□□+68=□+a760+(40+93)=(760+□)+□□+(37+88)=(b+37)+□(△+○)+☆=□+(□+□)3、下面各题应用加法交换律的画“☆”,应用加法结合律的画“○”。
63+b=b+63()67+38+362=67+(38+362)()(274+a)+26=a+(274+26)()4、哪两朵花上的数的和是100?连一连。
5、用竖式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657+294 266+4586、先算一算,再比一比,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62+(38+77) 54+(78+46)(62+38)+77 (54+46)+787、(1)两筐苹果和一筐梨最多重多少千克?(2)两筐梨和一筐苹果最少重多少千克?8、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178+69时,计算器上的数字键“6”坏了,他是这样计算的:178+49+20,你能用本课时学习的知识解释这样计算的理由吗?第2课时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你能很快说出每组三个数的和吗?把得数写在横线上。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05+278+122 352+79+248 25+(27+175) 371+(29+62)178+403 204+349259+303 408+5463、分别算出鲜花店四月份卖出的三种鲜花的总量,填在表里(单位:枝)。
769;4、它们一共钓了多少条鱼?5、小华从家到少年宫刚好走了500米,他走的是哪一条路?把这条路描出来,并用计算说明。
6、简便计算:47+48+49+50+51+52+53。
第3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简便运算1、填一填,并在应用了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后面画“☆”,应用了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后面“○”。
36×□=72×□()8×19×5=19×(□×□)()□×m=n×□()2×(5×17)=(2×□)×□()2、算一算,比一比。
43×2×5 43×(2×5)8×21×5 21×(8×5)3、你能很快说出每盆花上三个数连乘的积吗?把得数写在花盆上。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4×5 17×25×435×21×2 6×18×55、6、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20袋,每袋50千克,一共运来多少千克水泥?7、一个游泳池的泳道是50米,小明在这个游泳池中游了7个来回,他一共游了多少米?第4课时乘法分配律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1+36)×8=21×□+36×□29×12+41×12=(□○□)×□(24-4)×25=□○□○□○□115×26-15×26=(□○□)○□a×c+b×c=(□○□)○□2、把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32×48+32×52 24×8+8×8(24+8)×8 40×5-28×5(40-28)×5 10×8+125×8(10+125)×8 32×(48+52)3、比较下面各组算式,在圆圈里填上“>”“<”或“=”。
23×6+37×6○(23+37)×6(14+5)×8○14+5×8(4+30)×10○4×10+10×3012×8+12×12○16×124、算一算,比一比。
(1)16×29+16×11 (29+11)×16 (2)39×99+39 39×(99+1)5、6、水果店今天上午卖出水果情况如下表:(1)苹果和梨一共卖出多少千克?(2)梨比苹果少卖出多少千克?(3)三种水果一共卖出多少千克?7、欢欢计算(28+25)×□时,漏看了小括号,算出的结果是128,这题的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第5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1、填空题。
(1)口算201×37,先算()×()=(),再算()×()=(),最后把()和()相加得(),这是应用()进行口算的。
(2)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70+18)×□=70×8+18×□C×D+25×□=(□○□)×D(17+□)×□=□×5○34×52、判断题。
(1)a×(b+c)=a×b+a×c。
()(2)32×(35+8)=32×35+8。
()(3)45×99+99=45×(99+1)。
()(4)90×301=90×300+90。
()3、选择题。
(1)与72×30+5×72的计算结果相同的算式是()。
A.72×30+5B.72×(30+5)C.(72+30)×5(2)下面等式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是()。
A.(28+93)×5=28×5+93×5B.3×2×9=(3×2)×9C.1×2+5=1×5+24、用简便方法计算。
46×9+34×9 41×37+163×4133×201 128×17-28×1746×99+46 38×101-385、有一块长方形农田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种上了黄瓜、西红柿和辣椒,如图所示。
(1)种植黄瓜的面积和种植西红柿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2)在这块农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6、用简便方法计算。
136×27+63×27+27 99×99+199第6课时相遇问题1、填空题。
(1)观察上图,乌龟妈妈每分行()米,乌龟宝宝每分行()米,它们相向而行,()分相遇,它们原来相距()米,从出发到相遇,乌龟妈妈比乌龟宝宝多走()米。
(2)白兔和灰兔同时从同一地点反向奔跑2分后,它们相距()米。
2、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港口向相反的方向开出,客轮每小时航行60千米,货轮每小时航行48千米,4小时后,两船相距多少千米?(先画图,再解答)3、小猴和小猪在一条环形跑道上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
小猴每秒跑9米,小猪每秒跑6米,20秒后它们首次相遇,跑道长多少米?4、甲、乙两人加工一批零件,甲每小时加工20个,乙每小时加工18个,9小时后还剩60个没有完成,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5、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甲先出发2小时后乙才出发,再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6、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驶20千米,乙每小时行驶18千米,两人相遇时距离全程中点3千米。
两车全程长多少千米?第7课时整理与练习1、填空题。
△×□+○=□×△+○运用了()。
47×29+47=47×(29+1)运用了()。
(40+4)×25=40×25+4×45运用了()。
125×48×250=(125×8)×(250×6)运用了()。
2、判断题。
(1)25×14=25×4×10。
()(2)73×97+3=73×(97+3)。
()(3)3200÷(100×4)=3200÷100÷4。
()(4)78×4÷78×4=1。
()(5)1200÷25×4=1200÷(25×4)。
()3、算一算,比一比。
(1)400÷25÷4 400÷(25×4)(2)27000÷8÷125 27000÷(8×125)4、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13×8 989-186-1499×53 78×37-37×681200÷24 496+20594+38+106+62 790÷(79×2)235×101-235 76+76×995、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向东行,乙车向西行,速度分别是55千米/时,45千米/时,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6、海陵百草园准备在一块地(这长方形地长30米,宽15米)里种花。
如果全部种牡丹,一共要多少株花苗?如果种郁金香、玫瑰呢?7、在13世纪,欧洲人采用“双倍法”计算乘法,如计算52×15的过程是:52×2=10452×4=104×2=20852×8=208×2=416416+208+104+52=780如果把这样的计算方法和今天的计算方法比一比,你觉得怎样?你能试着用运算律来解释这样计算的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