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植物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2. 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3. 农药的使用与安全4. 生物防治技术5. 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药的使用与安全。
2. 难点: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践教学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农药、生物防治剂等。
3. 安排实地考察地点,联系相关部门或单位。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病虫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农药的使用与安全等内容。
3. 讨论:组织学生就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经验。
4.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亲自参与了植物保护操作,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六、教学内容6. 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7. 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法规8. 植物保护技术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9. 生态环境与植物保护技术的关系10. 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法规。
浅谈中职学校《植物保护》教学摘要:本文笔者就自己在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经验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生产实践;认真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找准难点的突破点;实验课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植物保护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程缺乏一定逻辑趣味,尤其是农业学校的中职生,对农业知识缺乏兴趣。
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以下笔者就自己在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见地。
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生产实践东光县是一个产棉大县,棉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
因此我对棉花的一些主要病害作了深入的讲解,例如,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区均有发生,极大地限制着棉花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一直是困扰我国棉花生产的重大难题。
由于黄萎菌变异迅速,往往导致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使得黄萎病大面积流行[1]。
在讲这一节内容时,我改变过去病虫害防治课“理论多而操作少”的作法,强调动手操作,要求学生不但了解病虫特性,知道怎样防治,更要会实际操作,不仅要讲给学生听,还要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
对病害防治、药液配制、药械器具使用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做到熟练掌握,确保学得会、用得上,严格考核,切实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日后工作能力,因此,必须严格检查学生每次实验实习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确保人人熟练运用基本技能。
实践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利用实习及假日时间,带学生走出校门,到附近的棉花种植区参加生产实践,便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师生讨论和病虫鉴定解决附近农民生产实际问题,通过对当地病虫草害的识别鉴定、调查预测、防治实践及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这不仅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女性饮食营养与保健各年龄段女人吃什么现在很多都知道养生有好处,但是具体的应该怎样做呢?广大的女性朋友们平时都是怎么养生保健的呢,其实最简单的还是从饮食入手。
女性饮食营养与保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朋友们知道女性健康饮食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女性饮食有哪些是适合养生保健的呢?小编一一来为你解答!女性饮食营养与保健吃什么补什么日常饮食滋补让女性更美丽中国人认为吃什么就能补什么,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女性养生。
女士们的保养不仅只是外貌的靓丽,还有人体各个器官内部的健康状态。
那么日常的健康饮食是怎样达到保养的效果的呢,帮助我们越来越年轻的呢?想要滋补吃什么15岁到25岁:以足够蛋白质防止皮肤干燥肌肤状况:这一时期的女孩子其实蛮辛苦的,读书、考试、求职、谈恋爱,可又偏偏是月经来潮、卵巢发育、激素大量产生的时期,皮脂腺分泌物也会增加。
15~50岁女人的饮食养生要点这个时候要使皮肤红润而富有弹性,可以多吃白菜、韭菜、豆芽、瘦肉及各种豆类食品,同时要注意少吃咸、甜,多喝水。
25岁到30岁:饮食清淡可以帮助减少皱纹这个时期的女性皮下油脂腺分泌减少,加上大都工作辛苦,育儿操劳,皮肤光泽感减弱,额部和眼角部会逐渐出现皱纹。
除了坚持吃淡食多饮水外,还要特别多吃含维C和维B的食品,如芥菜、胡萝卜、西红柿、黄瓜、豌豆、木耳、牛奶等。
30岁到40岁:用白开水和瓜果肉食充盈皮肤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内分泌和卵巢功能逐渐减弱,皮肤易干燥,眼尾部分开始出现鱼尾纹。
这一时期要注意多喝水,最好是在早上起床后,饮200—300毫升的凉开水。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瓜果,还要注意补充胶原蛋白的动物蛋白质,比如猪蹄、肉皮、瘦肉、鱼等,以促进皮肤吸收水分和储存水分,可以让皮肤显得丰满滋润。
40岁到50岁:多吃粗粮可防黑眼圈和皮肤干燥这时的女性逐步进入更年期,卵巢功能减退,因脑垂体前叶功能一时亢进致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易于激动或忧郁,眼睑容易出现黑色的晕圈,皮肤干燥而少光泽。
高职植物保护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法特点及落实对策作者:李朝红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3期摘要介绍了高职植物保护教学方法的现状,总结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对高职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落实对策,以期为高职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特点;落实对策中图分类号 G642;G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34-02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
”植物保护是高职农、林、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
该课程主要为各种子公司、县乡镇农技工作,国家星火计划、燎原计划、扶贫攻坚项目实施、集约化农场经营、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干部等职业岗位群及园林苗圃、花圃、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绿化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的运用。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高职教学的目的。
1高职植物保护教学方法现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植物保护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
首先这种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掩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欠佳,距现代的高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差距甚大。
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并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间隔时间太长,难以做到知行合一[2]。
2“教、学、做”一体化内涵和特点2.1内涵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中职《植物保护》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植物保护》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中职《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植物保护》课程;学习动机;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一、引言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中职生来说,掌握植物保护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而且缺乏实践操作环节。
因此,如何提高中职《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真实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植物保护》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中职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植物保护》课程中的应用1. 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植物保护领域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和挑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起真实的病虫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参与真实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植物保护问题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中职《植物保护》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复杂的案例,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中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植物受到病害侵袭的案例,要求他们从病害的成因、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浅谈农业中职学校种植专业的《植物保护》教学植物保护专业课程内容庞杂,主要讲授农业生产中病虫草鼠害的识别、诊断、一般生物学特性、发生消长规律、调查测报与综合防治技术等,其教学内容涵盖了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等多个方面,专业术语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
而且植物保护课程是种植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地域性强的特点。
传统教学过程缺乏一定逻辑趣味,特别是现在中职生,尤其是农业学校的中职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对农业知识缺乏兴趣,应用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合他们的学习,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作为农业中职《植物保护》教学的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及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学习植物保护的欲望。
以下是本人从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
一、概述植物保护在种植专业中的重要性及对学生的要求在上植物保护的第一节课,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保护在种植专业中的地位,如果没有植物保护介入,在农业生产中就可能忽略植物的生理特性,在种植植物的设计规划中误种植物,就可能有劣质的种子、苗木,从而对环境和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农业生产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只有全面领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才能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技术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职业技能,技能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因此植物保护应覆盖植物生产的全过程[1]。
在专业技能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具备以下能力,即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和预测预报,能够依据调查和鉴定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能够合理运用药剂和器械实施防治,能够分析防治效果并总结经验。
在职业素养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
二、熟悉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植物保护》作为研究植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一门学科,其特点一是实践性,该课程最终目的是对植物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种植相关专业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从事植物生产工作的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学习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4. 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难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农药的正确使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室内多媒体设备。
2. 植物病虫害样本或图片。
3. 农药样品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理解和经验。
4. 讲解:介绍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实践操作。
6. 讲解:介绍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7. 互动:学生讨论农药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8. 讲解: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9.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和正确应用。
10.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互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常见的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以及农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通过探讨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植物病虫害识别和防治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植物保护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农药生产厂家,了解农药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
中职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植物保护技术是种植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由于当前中职生的基础水平较低,并且学习也较被动,因此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的竞争又多为人才的競争,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在人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有关教学理论,总结过去的教学实践,成为中职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教学现状(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不单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数量的实践操作的能力,能对在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一些中职学校对专业课的实践能力教学的目标很不明确,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学生只掌握专业理论没有实践能力。
还有一些中职学校没有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能力进一步规范,导致教学没有内涵。
(二)教学课程方法落后目前植物保护技术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造成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后,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设计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场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学生的课程学习被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演变成了简单的应试教育的过程,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的感觉是“在黑板上种田”。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一)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提升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有较合理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但是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记忆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即使文化基础稍差,对学好该门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又为植物保护课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综合中职生的特点,再结合中职教育教学的特性,制订适合本校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目前的中职生几乎是被动学习的,作为中职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操作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求知欲。
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进程:第 9 次课第 3 章第一节学时: 1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按节):第 3 章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第一节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一、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内容(一)发生和为害情况调查。
(二)病虫或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
(三)越冬情况调查。
(四)防治效果调查。
二、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取样方法最常用的病虫调查取样方法有:五点式、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和“ Z”字形取样。
不同的取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虫分布类型。
一般来说,五点式、单对角线式适用于田间分布均匀的病虫,而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适用于田间分布不均匀的病虫,“ Z”字形取样则适于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
三、植物病虫害调查的记载方法参看书中“玉米螟产卵及孵化情况调查记载表”四、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1.被害率:反映病虫为害的普遍程度有虫(有病)单位数被害率 = ————————————×100%调查单位总数2.虫口密度:表示单位面积内的虫口数量调查总虫数虫口密度 = —————————调查面积虫口密度也可用百株虫数表示:查得总活虫数百株虫数 = ——————————×10 0调查总株数3.病情指数:取样点的每个样本 , 按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 调查出各级样本数据 , 代入公式计算出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数值)病情指数 = ————————————————×100%调查总样本数×最高级代表数值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4. 损失率 = ————————————————————————×100% 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五、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消长都有它的规律,人们有目的地针对某种病虫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结合掌握的历史资料、天气预报等,对该病虫的发生趋势加以估计匡算,这一工作时开展防治,这一工作叫预报。
中职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潘军刘忠芹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8年第11期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且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在于动手能力培养。
植物保护技术作为种植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注重实践技能的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要对其重视。
专业教师可通过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深入探讨,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
[关键词] 中职;植物保护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160-01
植物保护技术是种植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由于当前中职生的基础水平较低,并且学习也较被动,因此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现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的竞争又多为人才的竞争,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在人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有关教学理论,总结过去的教学实践,成为中职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对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不单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数量的实践操作的能力,能对在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一些中职学校对专业课的实践能力教学的目标很不明确,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学生只掌握专业理论没有实践能力。
还有一些中职学校没有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能力进一步规范,导致教学没有内涵。
(二)教学课程方法落后
目前植物保护技术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造成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后,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设计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场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学生的课程学习被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演变成了简单的应试教育的过程,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的感觉是“在黑板上种田”。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提升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有较合理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但是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记忆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即使文化基础稍差,对学好该门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又为植物保护课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综合中职生的特点,再结合中职教育教学的特性,制订适合本校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目前的中职生几乎是被动学习的,作为中职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操作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求知欲。
在开始真正的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为他们制造一些悬念,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由此产生矛盾、困惑、惊讶,从而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现场教学
为了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课本当中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教学,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教师跟随指导解疑。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如针对海南圣女果溃疡病的发病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圣女果会发生溃疡病,该用什么措施对此病害进行防治?让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圣女果溃疡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原细菌侵染圣女果植株而引发的病害,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茎溃疡、叶溃疡、果溃疡等。
让学生在现场从理论转移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到理论,使学生的理论、技能更牢固。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该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繁多复杂,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天敌昆虫的形态、生物学特性、昆虫的分类、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生物等,这些都会涉及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尤其是病原生物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教学效果差。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把这些抽象微观的知识更直观地体现出来,把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使学生能轻松理解。
三、结语
要想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必须从明确的教学目标、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被动地接
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孙慧芳.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中职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河南农业,2016(18):30-32.
[2]贾永红,张富荣,姚彤,等.高职高专非植保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南方农业,2014(36):184-185.
[3]阳晟.中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农技服务,2016(1):189-192.
[4]刘苏闽,王奎萍,张宏彬.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高职《植物保护》课程“三位一体”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开发[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6):86-87.
[5]所美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植保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5(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