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案 2.6蒲柳人家.doc
- 格式:doc
- 大小:252.10 KB
- 文档页数:6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精彩8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篇一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增强直观性。
2.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并感受诗歌语言之精美;让学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学生:通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并在课前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唐诗宋词,经典“咏”流传;现代诗,风格独特别样红。
同学们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现代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6《蒲柳人家(节选)》教学目标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诵读与赏析结合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投影:“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X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X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
今天,我们要学习X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X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解题及作者简介,预习小组检查,学生写在本课课题前。
)三、课文学习(一)一读,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并给两部分拟个小标题。
(二)二读,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分析一丈青大娘的丰满形象。
勾画描写奶奶一丈青大娘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三读,运用研讨一丈青大娘的方法,分析爷爷何大学问的丰满形象。
(四)四读: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四、课堂练笔:运用课文写人的方法,写班上的一位同学,不写某某,请大家猜猜是谁。
板书设计:蒲柳人家X绍棠“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口苦心甜溺爱孙儿民族作风“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民族气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
6、蒲柳人家设计理念: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语言大多是民间口语、俗语,活泼伶俐。
因此,本创意的设计是:多层面的诵读小说,感受、触摸和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一、变体式阅读小说。
即把本文节选的两章节当作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来读。
1.指导学生拟如下小标题:何满子与奶奶何满子与爷爷2.学生通读全文,完成字词疏解。
3.积累词语:咬牙切齿人高马大膀阔腰圆两肋插刀三顾茅庐腰缠万贯咬文嚼字望影而逃天伦之乐如坐针毡望眼欲穿影影绰绰一气呵成妙手回春断壁残垣芒刺在背荣膺腻歪坍塌戏谑 A气1.选读描写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语言。
①漫画式的人物外貌描写:写何满子:如“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个木梳背儿;光屁股,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写奶奶: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长满老茧的大手……”写爷爷:如“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写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铜锅的长杆烟袋,整天板着一张阴沉沉的脸。
”②评书式的人物介绍:写奶奶:“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
“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
”写爷爷:“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③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写奶奶的泼辣:“一丈青大娘骂人,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写纤夫被打的狼狈:“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写何满子的玩劣:“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写老秀才的严肃:“只觉得头上压着一朵乌云,叫人喘不过气。
”写爷爷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针……”④趣用压韵和对偶的民间口语、俗语,读来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排比对偶并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语对偶:“转了三转,拧了三圈,满脸开花,口鼻出血,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唠叨这个,嘟哝那个”;“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头发长,见识短”;学生还可以自由选点,让例句与赏析更丰富多彩。
九年级下册语文《蒲柳人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蒲柳人家》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4.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主旨的理解:推理和概括文中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语言特点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揭示:通过课文的读解、讲解,引导学生识别出课文中的叙事、夹叙夹议、描写、抒情等方法。
3.课文中的意象和比喻,如春天的景色、森林的景象、草木的形态、春雷的声响,以及对于物象的比喻和象征。
教学难点1.整个课文的主旨的理解及主题的概括能力。
2.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发掘出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并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先介绍主人公的背景:作者丰子恺是上个世纪的传奇人物,他的风景画、漫画、童话、随笔被广为传颂,并多次入选山东高考文学第一篇,和全国中学生必读课外阅读等优秀阅读书目,可以说是一位文艺巨擘。
接着,通过话题导入,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蒲柳人家等词,进而引出整个课文的主题—乡愁。
阅读课文,理解主旨1.全课段背诵2.听课文录音,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排练多次,不断听取建议,增强逻辑性和表现力。
3.阅读全文,分段阅读:第一遍可了解大意,简单把握文章体裁和结构;第二遍对篇章进行语言学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第三遍重点分析作品的一些现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为诠释主旨作准备和分析;第四遍逐行讲解,全面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和修辞手法。
分析语言特点1.叙事:描写草木,体现着作者和家乡的深度情感,是情感共鸣的关键点,也是思想的熔炉;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信道。
2.夹叙夹议:这是一种叙述方式,讲述他祖祖辈辈的故事,同时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内地与台湾文化间的差异。
描写母亲的形象、用人格化的方式来描写土地。
3.描写: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现了乡土情怀和个人的文学表达。
透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山”的异国气息,和之似在眼前的传奇“枫林”,描写出作者乡愁的情感世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新)《蒲柳人家》教学目标1、记忆、理解“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认物形象,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诵读,体验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时间:二课时课前音乐:彭丽媛的《父老乡亲》背景图片:北运河风光。
一、阐释课题,走近作者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蒲柳人家。
1.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小说会写些什么?蒲柳人家指普通贫苦农家。
小说会写一个普通的农家,几个普通人。
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
2.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注释和前言。
3.不错。
能运用课文信息。
让我们先看看作家情况。
生齐读: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
(多媒体展示)补充:1952年,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
次年,该小说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当时,刘绍棠也读高中。
他的老师不好意思讲课,就请坐在下面的刘绍棠讲。
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
他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多媒体展示)二、抓住文眼,以点带面1.课文《蒲柳人家》是小说的前两节,但它相对独立完整。
请同学们找出能串起全文的一句话,说说理由。
我认为是这一句: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贱扣儿。
因为出现在第一部分的首尾和第二部分的结尾,友韦围绕它展开。
齐读: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多媒体展示)2.读了这句话,请你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提几个问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读懂易于理解的文言文,学习古人恪守耕读传统而生活变迁的情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章并诠释其内涵2.探究古人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4.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2.探究文章中抒发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 难点3.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及文化背景理解4.上下联接技巧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如作者,年代等,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传承和演变的思考意识,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文章。
阅读理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2.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探究其哲学原本及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各种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和人文情怀之深刻。
4.针对文章中存在的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外拓展让学生寻找与蒲柳人家相关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或者美术作品,在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扩大阅读面域,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与信息。
课堂实施效果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情况。
2.在课后稍作整理,将课后讨论或扩展阅读收集学生反馈并总结,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1.在推广文言文时,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在课文固定阅读和预习环节中引入一些感人的故事、名人名言、成语、歇后语、诗歌和音乐,以便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当学生遇到纯文言文阅读难度时,可以通过读音、注释、词汇解释、注音或简体字化方式来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方便学生理解文言文。
3.教师在课前和课堂上应该制定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计划,并在课后对学生的阅读成就进行反馈,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评价标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蒲柳人家(节选)》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蒲柳人家》这部作品及其作者刘绍堂,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2.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蒲柳人家》的背景音乐,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刘绍堂及其代表作品《蒲柳人家》,简要讲解作品所处的地域文化和民俗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3.课文讲解与人物分析(25分钟)选取《蒲柳人家》的节选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人物性格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哪些特点?b.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这些人物?c.人物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小组讨论与练习设计(15分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针对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与课堂练习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问题引导和练习设计,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填空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等练习,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蒲柳人家》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蒲柳人家》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8课,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琐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深层次寓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难点:分析文章深层次寓意,联系实际生活,感受亲情的伟大。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寓意;4.实例分析法: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关系等;2.背景资料:收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问题清单:准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寓意。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简介和背景,了解小说《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
2.学会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能。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能。
2.理解和分析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课堂讨论法3.阅读策略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介绍《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和情节,画面地描述湘西山区的恶劣环境和穷苦的农民生活,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阅读小说(30分钟)让学生阅读小说,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难度,引导他们运用阅读策略,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3.课堂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描写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交流彼此的分析和理解。
4.讲解重点和难点(20分钟)结合短篇小说的特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说明,重点讲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性格描写和描写手法,难点讲解小说中的复杂情节。
5.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对带领学生分析复杂情节的有些问题进行再次强调,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
六、课堂作业1.阅读小说后,回答本节课中提出的问题。
2.写一篇读后感,结合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和“阅读策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小说《蒲柳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讲解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多次互动,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蒲柳人家(节选)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质。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1课时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有着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当代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
中学时期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深受孙犁的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等。
1979年,作者在阔别文坛22年后,重新恢复创作权利,决定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创作。
他满怀感恩之心,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他的父老乡亲画像。
《蒲柳人家》是他迈出的第一步,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蒲柳人家》简介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
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小说全篇共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2.教师讲解课题:“蒲柳人家”,只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来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人家。
全篇12节,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自由朗读,模仿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给文章拟小标题。
3.感知内容,自拟标题。
第一节:何满子被栓葡萄架、一丈青迷信绣肚兜、一丈青大闹运河滩、一丈青妙手救病人、一丈青百般疼孙子第二节: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何大学问仗义古热肠、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文章的主要的线索是怎样的?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其中何满子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成为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5.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用“我喜欢__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1.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传》中著名的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2.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如“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如“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如“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
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3.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此说明了什么?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5.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好戴高帽。
何满子: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6.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本文没有平铺直叙地去介绍人物,而是以何满子为线索,其中又插入了一些关于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介绍,使本文读来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7.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如:“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句中“名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8.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别有特色。
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缝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9.《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你认为它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小说的结构得《水浒传》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刻画了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的女中豪杰形象。
第二部分(第15~35自然段):写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以及他爱说点大话、爱讲排场等弱点。
小说以六岁男孩何满子为线索,塑造了具有疾恶如仇、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品格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1.鲜明的民族风格。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
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看出来,也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感悟到。
对这种人物品德的褒扬,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
2.独具特色的语言运用。
这篇小说的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准确传神,又经过作家的精心提炼,同时继承了说唱文学语言的押韵和爽脆,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乡土气息。
如用“热得像天上下火”写天气炎热,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都非常生动传神。
文中大量生动的比喻,都源自作品表达的内容;大量整齐的短句,读来干脆利落。
如写一丈青大娘的善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错误!1.根据小说的特点,不强求面面俱到,选取人物形象和语言品味作为重点,启发学生对全文的理解。
2.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来解读。
3.通过拟写小标题的形式锻炼学生把握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