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全球通胀:现状、根源、趋势及影响-110415
- 格式:pdf
- 大小:254.39 KB
- 文档页数:7
全球通胀:现状、根源、趋势及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主要经济体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救援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提高总需求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间接支持总需求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刺激政策延续的过程中,政策的边际效应却不断下降,特别是全球实体经济无法吸收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全球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总需求的扩大、流动性的过剩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使得全球物价指数不断上扬,全球经济面临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更重要的是,本轮通胀具有基本面需求扩张、货币过度释放以及要素价格上涨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难以在短期内消除,通货膨胀将在中期内高位维持。
这将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造成扭曲,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甚至引发经济社会问题。
全球通胀:从“结构性”通胀升级为全面通胀2009年全球通胀局势是“冰火两重天”。
新兴经济体由于刺激政策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复苏十分有力,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物价不断攀升。
2009年全年印度和俄罗斯通胀水平都超过8%,其中印度高于10%。
2009年12月,印度和俄罗斯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达到15%(批发物价指数)和8.8%,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出现过热迹象。
但是,与此决然不同的是,发达经济体却处在衰退的困境中,美国从2009April. 15, 2011 郑联盛zhengls@ Policy Brief No. 2011.021年3月起出现了8个月的物价同比负增长,欧盟从2009年6月也出现为期5个月的物价同比负增长,日本的境况更加惨淡。
2010年全球通胀凸显结构性,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全面显现,发达经济体物价仍然较低,2010年4-6月,由于美国消费物价环比连续3个月下降,市场甚至认为美国面临一个通缩的压力。
日本在2010年完全陷入通缩困境,只在2010年4季度出现0.1左右的微涨。
欧盟物价整体略高于1.5%,是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较高的。
通货膨胀原因及影响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造成了货币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 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当政府或中央银行过于扩大货币供应时,会导致货币过度印制和发行,从而超过了市场实际需求,推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2.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上升,特别是劳动成本的上升,会引发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往往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成本的增加,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3. 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当经济景气度提高,居民的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消费需求上升时,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也会上涨,这样的需求推动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4. 外部因素:如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上涨、外汇市场的波动等,都可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1. 货币减值: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使人们的储蓄和固定收入贬值。
这会带来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从而对个人和家庭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2. 不确定性增加:通货膨胀使企业和个人面临不确定性,加剧了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
企业难以预测成本和价格,并且消费者难以计划和预测未来的支出和储蓄。
3. 资金流向不利于实体经济: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由于物价上涨,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于金融资产,如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而不是实体经济。
这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困难。
4. 不公平分配财富:通货膨胀通常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因为通货膨胀会增加基本生活成本,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往往无法跟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这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5. 国际竞争力下降: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其主要贸易伙伴,那么该国的出口产品将变得更加昂贵,进口产品则变得更加便宜。
这会导致该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损害该国的国际竞争力。
总结起来,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成本推动、需求推动和外部因素。
而通货膨胀的影响包括货币减值、不确定性增加、资金流向不利于实体经济、不公平分配财富以及国际竞争力下降等。
分析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背景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背景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通货膨胀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一个普遍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
本文将对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中国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通货膨胀问题也随之而来。
经济增长通常会伴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供应相对不足时就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形成通货膨胀。
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求超过供应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中国通货膨胀背景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金融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金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通货膨胀的走势。
货币政策的宽松导致货币供应过度扩张,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近年来,中国央行为了支持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多次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国际影响因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国际因素对通货膨胀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外汇市场的变动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等因素都可能传导到中国市场,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使得中国通货膨胀的背景更为复杂和严峻。
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通货膨胀也有一定影响。
人民币贬值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通货膨胀。
作为出口大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庞大,需要适时调整人民币汇率,以平衡国内外经济需求。
然而,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不确定性也为通货膨胀背景增加了一定的压力。
五、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也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企业普遍面临着员工工资上涨压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此外,劳动力短缺也使得一些企业加大了对机械设备和技术革新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通货膨胀背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通胀之舞的节奏与舞伴全球通胀率,这个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舞者,其变化趋势如同一段变幻莫测的舞蹈,时而轻盈,时而狂野。
本文将探讨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导致通胀再次上升的舞伴。
首先,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可能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
这就像是一场盛大舞会的开幕,全球经济逐渐从疫情中复苏,需求回升,物价上涨。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恢复,通胀率可能会上升。
其次,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可能受到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这就像是一场舞会中的复杂舞步,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可能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通胀率上升。
供应链的瓶颈,如港口拥堵、运输成本上升等,都可能加剧通胀压力。
然而,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也可能受到全球货币政策的影响。
这就像是一位舞会中的指挥家,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着通胀的节奏。
如果全球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通胀上升。
相反,如果全球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抑制通胀。
此外,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还可能受到全球能源价格的影响。
这就像是一场舞会中的能源之舞,能源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通胀率上升。
能源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动物价上涨。
综上所述,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经济复苏、全球供应链、全球货币政策以及全球能源价格等。
这些因素如同通胀之舞的舞伴,共同影响着通胀的节奏和方向。
面对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稳定物价和控制通胀。
例如,政府可以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确保通胀在可控范围内。
政府还可以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效率。
政府还可以推动能源转型,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稳定能源价格。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一些风险。
如果全球通胀率持续上升,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如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等。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通胀率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中国当前通胀的成因、趋势及对策分析我国自2007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超过3%以来,物价指标一直高位运行,无论是群众还是政府都感到了CPI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
当前通货膨胀具有非平衡性。
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集中于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禽蛋、食用油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投资过热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涨导致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降低,形成了人民币对内贬值,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出现升值。
中国步入高速通胀时期。
(一)对当前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认识1.过量货币供给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因。
2008年末的巨额经济刺激政策是本轮中国通货膨胀的起点。
虽然2008年末的经济刺激在很大程度上靠财政性扩张实现的,但是货币创造也成为地方政府支出融资的重要渠道。
经济中出现了过量的流动性。
这些流动性先进入股市,然后是房地产市场,再通过投资支出增加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影响总体价格水平。
2、输人性通胀。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货币超发是引发我国输入性通胀的根源。
美元贬值致使外部资源类商品、农产品价格上涨,出口产品成本上升;资本的逐利性使贬值的美元不断流向中国,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大了这种资本的注入,抬高了资产的价格,催生了资产泡沫;同时,为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和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相匹配,基础货币投放也被动加大,这些都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
3、内源性通胀。
经济结构失调是引发我国通胀的根本症结所在。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仍是以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资源类商品依赖进口,外部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物价涨幅;中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推出的刺激经济复苏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导致国内银行信贷投放加大,重复建设增加,大大增加了货币流动性;同时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收入分配失衡,社会财富总量不足等难以支撑过快的城市化进程,这些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并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近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食品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需求量巨大。
然而,农业生产受到天气灾害、自然灾害和不稳定的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价格上涨。
其次,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对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了物价的上涨。
此外,人民币汇率波动也对物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了整体物价的上涨。
其次,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需求过剩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需求过大,供给不足,导致物价上涨。
另一方面,成本上升也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
资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环保要求提高,都会增加生产成本,进而推动物价上涨。
针对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和成因,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
通过适当提高利率和减少货币供应量,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价格操纵和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降低物价上涨的压力。
其次,应加大农业生产、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给。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大农田基础建设投资,提高农作物产量,稳定粮食供应,降低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同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加强资源保护,降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和推进金融改革,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总之,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其特点和成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调控、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才能有效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
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
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别、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使用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年初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5.1%的高位,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
但是很多老百姓认为这个数据偏低,普遍认为2010年通货膨胀率为7.1%。
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
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4月份5.3%。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
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近几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
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注重和调控的对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在2011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方面提出:要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
本文尝试着对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的水准实行判定,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持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逐月攀升,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一、引言进入2023年,全球经济面对着复杂多变的挑战和机遇。
经历了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全球供应链遭受冲击,各国经济恢复步伐不一。
此外,通货膨胀、地缘政治紧张以及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均对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二、全球经济现状1. 经济增长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放缓到3.0%左右。
这一数据反映了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平衡。
发达国家由于高利率和供给链滞缓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乏力;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面临挑战,但仍表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
2. 通货膨胀持续高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尤其在美国和欧洲,由于政策刺激和能源价格上涨,通胀水平持续攀升。
2023年初,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接近6%,欧元区也达到了5.5%。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成本,也迫使中央银行采取加息的措施,以稳定物价。
3.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俄乌冲突和中美关系紧张使得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对全球贸易和投资产生了显著影响。
许多跨国公司重新评估其供应链布局,以降低潜在风险。
此外,这种不确定性还导致全球投资者对市场表现持谨慎态度,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4. 劳动市场情况劳动力市场逐渐复苏,但劳动参与率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发达国家面临较严重的人力资源短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仍然突出。
年轻群体尤其受到影响,高失业率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
这一切都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就业率和改善劳动条件。
三、主要经济体分析1. 美国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复苏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加上持续的高通胀压力,美联储于2023年继续加息以控制物价上升。
尽管如此,美国仍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创新动力。
科技行业依然是美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而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 欧元区欧元区面临重大挑战,包括能源成本飙升和财政政策不协调等。
全球通胀:现状、根源、趋势及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主要经济体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救援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提高总需求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间接支持总需求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刺激政策延续的过程中,政策的边际效应却不断下降,特别是全球实体经济无法吸收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全球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总需求的扩大、流动性的过剩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使得全球物价指数不断上扬,全球经济面临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更重要的是,本轮通胀具有基本面需求扩张、货币过度释放以及要素价格上涨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难以在短期内消除,通货膨胀将在中期内高位维持。
这将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造成扭曲,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甚至引发经济社会问题。
全球通胀:从“结构性”通胀升级为全面通胀2009年全球通胀局势是“冰火两重天”。
新兴经济体由于刺激政策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复苏十分有力,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物价不断攀升。
2009年全年印度和俄罗斯通胀水平都超过8%,其中印度高于10%。
2009年12月,印度和俄罗斯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达到15%(批发物价指数)和8.8%,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出现过热迹象。
但是,与此决然不同的是,发达经济体却处在衰退的困境中,美国从2009April. 15, 2011 郑联盛zhengls@ Policy Brief No. 2011.021年3月起出现了8个月的物价同比负增长,欧盟从2009年6月也出现为期5个月的物价同比负增长,日本的境况更加惨淡。
2010年全球通胀凸显结构性,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全面显现,发达经济体物价仍然较低,2010年4-6月,由于美国消费物价环比连续3个月下降,市场甚至认为美国面临一个通缩的压力。
日本在2010年完全陷入通缩困境,只在2010年4季度出现0.1左右的微涨。
欧盟物价整体略高于1.5%,是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较高的。
2010年之后,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全面显现,中国、巴西等经济体物价指数不断攀升,2010年巴西消费物价上涨5.91%,俄罗斯通胀水平高达8.8%,印度批发物价指数则徘徊在10%左右,中国通胀突破4%,并在2010年11月首次在金融危机之后突破5%,2011年3月CPI同比上涨5.4%,创32个月以来的新高。
其他新兴经济体,比如韩国、南非、印尼、越南、土耳其等出现明显的通胀压力,其中越南3月通胀率为13.89%,创25个月以来新高,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通胀水平也很高。
2011年全球经济出现普遍性的通胀压力,全球物价同比上涨3.4%。
2010年12月欧盟物价水平在金融危机之后首次突破2%,达到2.2%,为2008年11月之后的新高,随后三个月保持稳步上涨趋势。
2011年2月,美国物价指数也达到了2.1%,为9个月来之新高。
除日本之外,发达经济体面临着较为明显的通胀压力。
而新兴经济体通胀仍然整体保持在高位,中国物价水平在2011年第1季度超过5%,预计巴西、印度、俄罗斯等都将超过5%。
全球通胀压力作为一个普遍性压力在全球大部分经济体中出现。
印度、俄罗斯、越南等经济体经济过热趋势明显。
全球通胀还表现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
大宗商品市场是全球通胀最为疯狂的表现,黄金、铜、锡等金属创出历史新高,橡胶、糖、棉花、咖啡等商品也创出新高,其他大宗商品涨幅也十分惊人。
衡量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CRB指数已经在2011年3月初创出历史新高,目前维持高位震荡的格局。
原油在北非变局的冲击下,也创出了金融危机之后的反弹新高。
其中黄金从2008年底的730美元每盎司上涨至2011年4月11日逼近1500美元,涨幅超过100%;伦铜从2009年3月2820美元每吨上涨至2011年2月10190美元,涨幅超过260%;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2009年2月的40.5美元每桶上涨至2011年4月11日127美元,涨幅超过210%。
资产市场的价格上涨也十分明显。
股票市场涨幅明显,截止2011年3月底,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股票市场从金融危机之后的底部分别上涨了76%、258%、和26.7%,新兴经济体整体涨幅更为明显,其中表现较差的中国A股上证也上涨了近80%。
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幅也是较为突出,其中印度2009-10年两年中,新德里和孟买的房价大致上涨了70%和90%。
全球通胀的根源:流动性主导流动性过剩是全球通胀的货币基础。
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甚至在2010年11月实行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过度的流动性被释放。
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以及大部分经济体都在危机应对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而,使得全球流动性出现过剩。
根据货币主义的教条,“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过剩的流动性在宏观层面无疑就会引致通货膨胀。
这是本轮全球通货膨胀产生的最主要根源。
大宗商品市场成为通货膨胀传导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
一般商品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证券市场以及资产市场等是吸收流动性的主要场所,在面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潮中,大宗商品市场成为吸收流动性的重要品种。
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大宗商品市场投资和投机的氛围趋浓,价格节节攀升。
这成为推动全球生产链原材料成本上升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也给很多经济体带来“输入型通胀”。
中国原油进口均价从2009年初期至今上涨超过120%,2011年3月棉花、小麦、大豆等进口均价同比增长约70%、35%和20%。
原材料、工业品和消费品价格交织上涨成为通货膨胀螺旋的主要推动力。
在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各经济体内部的原材料价格跟随上涨,一般贸易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率先上涨,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物价向下传递的作用下,非贸易品部门和消费品价格也要求上涨,比如人力成本、房租、电力费用等要素价格需要提高,而基本消费品价格水涨船高。
原材料、工业品、消费品价格的不断传递又相互影响,导致一个通货膨胀螺旋,使得物价高位维持甚至屡创新高。
笔者跟随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课题组在广东的企业调研发现,2009-10年两年原材料价格普涨30-50%。
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总需求的持续扩张为通胀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在发达经济体中,欧洲和日本的产能和消费恢复较差,但美国产能和消费复苏十分有力。
2010年第2季度以来,美国消费增长持续平稳进行,第4季度美国消费同比增长4.4%,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从美国整体的产能利用率看,从2009年中期的65%已经持续3增长值2011年1月的74%,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实质性恢复。
在发展中经济体,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以巴西为例,据巴西财政部统计,2010年巴西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超过了10%,2005年至2010年,中产阶级家庭使用的消费信贷资金增长了350%。
而中国等东亚经济体则在投资和出口方面发挥了较大的弹性。
2010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31.3%。
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本轮通胀产生的制度根源。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所谓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个体系是一个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以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大国、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以及澳大利亚、巴西、中东等资源型经济体为外围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美国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外围经济体通过向美国输入商品和服务获得美元,在将美元投资于美国的金融市场,这样维系了全球经济体系的运行。
从全球产业链的视角出发,上游资源国、中游生产国和下游消费国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产业链,资源国以澳大利亚、巴西等为代表,中游是德国、日本、中国、印度等为典型,而最大的消费国就是美国。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权力和义务的不均衡性。
美国作为核心国家,其货币发行是不受约束的,而再平衡的责任主要由外围国家来承担,为此美国的政策具有极为明显的外溢效应。
美国过度流动性释放导致美元的泛滥,而大部分大宗商品、农产品和原油等都是以美元计价,这点燃了这些产品价格上涨的引信。
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这些产品价格又持续上扬,在需求上扬、供给缺口和投机增多等其他要素的交织影响下,形成了价格上升螺旋,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指数创出历史新高,并一直在高位维持。
全球通胀的未来趋势:高位维持全球流动性宽裕的状态决定了通货膨胀不是一个短期现象。
法国巴黎银行最近预测,2011年全球通胀水平将攀升至4.3%。
虽然,欧洲中央银行在4月初提高了基准利率,为金融危机以来之首次,但是,欧洲再次加息需要观察本次加息的政策效果,再次加息需要一个较长的政策等待时间,提高25个基点对欧洲以及全球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明显。
日本在地震发生之后至4月11日,日本央行向市场注入120万亿日元的流动性,使得日本流动性宽裕的程度更甚。
美国目前仍然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走势看,全球流动性仍然宽裕,这决定了通货膨胀没有大幅下降的货币基础。
4全球流动性宽松的程度主要受制于美联储的政策走势。
根据目前美国经济复苏、消费走势以及物价水平,美联储可能如期退出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实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不过,美联储加息的时点仍然有待观察,这可能要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进行整固之后,为此,美国加息最早要到2011年3季度之后。
此前,流动性宽松的格局难以改变,物价水平难以明显下降。
但是,美国政府认为,美国通胀水平不会很高,预计2011年消费物价涨幅只有1.4%。
在美国流动性宽裕的条件下,其外溢效应将持续发生作用,使得外围经济体物价和大宗等市场的价格高位维持。
新兴经济体的紧缩政策有助于缓解本国和全球的通胀压力,但无法根除通胀的根源。
目前,印度、巴西、俄罗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紧缩政策,2010年印度连续加息(回购利率)6次,2011年又加息两次至6.75%。
巴西2011年也加息两次,至11.75%。
自2010年10月19日以来,中国也已连续加息4次。
但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真实需求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以及内部要素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通胀水平难以短期下调。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样制约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北非和中东变局仍是扑朔迷离,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可能创出反弹的新高,这对于全球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将带来持续上涨的压力。
全球经济复苏增加了对矿产、木材、橡胶等原材料的需求,而这些原材料都具有供给约束,为此原材料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最后,全球粮食价格仍然处在一个上涨通道之中,将继续对消费物价产生冲击。
全球通胀的影响全球通胀水平的高企将会在四个方面引发经济运行体系的扭曲,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通胀的累积上涨,就会明显提高持有货币的成本,经济微观主体会将注意力从窖藏其货币转为“更有效地”使用货币,从而引发一个金融加速效应,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