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9.86 KB
- 文档页数:7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 1934 年创作的散文,以下是一份关于该文章的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2.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及写作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 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的秋?
4. 深入研读
- 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理解“故都”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
三、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作于1934年的行旅散文的传统名篇,其文体物玩味,造境写心,遥想深沉,文韵丰永。
熟读文本,《故都的秋》的教学重点是不难领会的:作者立意“赏玩”,以“趣味”为旨归。
但最困难的也正在这里:文中的“趣味”,如盐在水,可感而不可见;如水上风行,知其过而不知其来往;又如花中之光,显隐明灭都在转瞬之间。
趣味的这种飘渺恍惚的特点正是其审美特性之一,它给《故都的秋》的阅读欣赏与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但对这克服困难的欣赏正是阅读价值所在。
若不解其味则遽失其趣,文学审美教育的价值也将落空。
解味须先要辨味。
《故都的秋》中的“趣味”,可用陆机《文赋》里的“大羹之遗味”来形容。
“大羹”即是美味的羹,它是众多味道的复合。
这种融和的“复味”形成了包孕着复杂意义的复意结构,从而在文本中事实上具足了多层表意的存在和可能,具有了司空图所说的“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
阅读者在欣赏时,就首先须以还原之思去离析辨识出形成“复味”的原味,就像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所说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最新8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预习任务: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08年9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
盛装的北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
以前的秋天的北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明确教学目标二、阅读,整体把握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
而是极端的爱。
能答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三、深入探究(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4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教学创意《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通用2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篇1素质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教案《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手法,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2.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4.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都秋天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5.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文章的写作手法是否恰当,作者的情感是否真实等。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搜集关于故都秋天的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讨论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1)比喻: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比喻在描绘秋天景色中的作用。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总结报告、企划书、演讲致辞、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党团资料、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business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policy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essay compilation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案例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 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语文组孙翠芬一、课堂教学目标及其解析《故都的秋》1、学习对秋景的描写手法。
解析: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文章的必经之路。
在本课中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折射出作者不同的心境,只有认真地感知品味,细致分析写景的技巧,才能理解作品的精髓。
2、领悟作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解析:写景状物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而景为情设,情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景时,除了要品出景美,更要从景中品出作者的情感,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情感。
解析: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让学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从文中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就是难以把握情与景关系。
因为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要了解作者的情感必须了解他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学生对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却不甚了解,也就使学生很难从景中品味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无法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要解决这一困难,就要在解读文章时要对相关的时代背景作适当的补充,分析景物描写中富有哲理的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2课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但人们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看看他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文章时有目的地去读。
问题一: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是怎样的?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体会故都秋景的画面美。
师生活动:让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受,但要细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此时就用以下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分析: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明确:清、静、悲凉。
2、课文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景物有:秋晨里碧绿的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残鸣的秋蝉,秋雨,都市闲人,秋枣等。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四行开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色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第四段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第五段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第六至十段段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感叹秋凉的“都市闲人”,第11段北方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教师明确:主要是描写了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板书:(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3、在对这些自然风物中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明确:第3段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牵牛花的蓝朵”给人宁静、淡雅的感觉写出了“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宁静)。
有着几分冷清和萧条的“破壁腰”,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第4段“秋槐图”中,“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第5段写秋蝉----“衰弱”、“残声”。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第6-11段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慨叹着天凉了的话。
(这里有境地的清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我认为6-11段灰沉沉的天,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青布单衣或夹袄,哪怕是烟管,都能表现清,“息列索落”下雨声,都市闲人的感慨都能体现静。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4、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写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作者不写这些风景区,单写院落街巷的秋景,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
首先,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有人云集的风景区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会失去“故都之秋”的代表性;最后,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使人能更深刻地体味到故都的秋“味”。
问题二: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地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景的角度及手法。
师生活动:对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一些,但答不全,尤其是不会思考写景的角度,为此,就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明确:作者从秋色、秋声和秋味三方面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故都的秋景的?明确: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故都的秋景?明确:冷色调的词、反衬、对比、比喻。
4、作者是怎样描写故都的秋色的?明确:作者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碧绿的天色,蓝白色的牵牛花,枯黄的秋草,灰白的落蕊,灰土,灰沉沉的天,青布单衣,淡绿微黄枣树等这些景物时,都用冷色调,来写秋色,写出了故都之秋的冷清萧条。
5、作者是怎样描写故都的秋声?明确:反衬,即以声衬静。
作者通过写驯鸽的飞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和人声,来写故都之秋的静。
6、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故都的秋味的?明确:比喻,对比。
作者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看不饱”“尝不透”,来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补充:角度:由上而下、由下而上、远近结合、俯视仰视、视觉、听觉、写景技巧味觉、嗅觉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渲染、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欲扬先抑等。
第二课时问题一: 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文章,掌握情景交融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师生活动: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时候,必须理解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来展现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引导。
1、“故都”即北平,文章标题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明确:北平曾做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过去”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从标题中的“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从“故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热爱之情。
2、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是如何抒发的?明确:A.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以上这几句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眷恋,这是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本文从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景语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4、作者的忧郁、孤独、落寞和悲凉的心境怎样流露出来的?明确:寓情于景。
作者描写碧绿的天色,蓝白色的牵牛花,枯黄的秋草,灰白的落蕊,灰土,灰沉沉的天,青布单衣,淡绿微黄枣树等这些景物时,都用冷色调,写出了秋天的冷清凄凉,尤其是作者在租来的破屋中和破壁腰中赏秋时,可看出作者内心的忧郁和孤独及悲凉的心境。
在写秋声时,用训鸽的飞声,衰弱的蝉声,扫帚声,雨声,以这些细微的声音来反衬故都的秋的寂静,在心情忧郁的情况下,环境越是安静心境就越是悲凉。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
5、作者喜欢秋景,但是为什么看到秋景就会产生这样悲凉的情绪?补充简介作者: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这些人生巨变造就了郁达夫忧郁的性格,这种忧郁的性格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写作。
郁达夫是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来到新加坡,后来又辗转来到苏门答腊,郁达夫利用职务之便,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后来郁达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
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影片末尾,当侵华日军知道他们随手抓来的翻译竟是郁达夫先生时,他们吃了一惊。
但当时日本已经战败,于是他们很委婉地对郁达夫说:最好是随他们回日本,他们并不想伤害郁达夫——因为郁达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应该对大日本帝国有感情……郁达夫听后未发一言,只冷冷地摇了摇头。
日寇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端起了枪,郁达夫的脸上未显出丝毫的惊慌。
他淡淡地一笑,神情潇洒而自然,他的目光越过了眼前的高山大河,他的正前方是他的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富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