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知识梳理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46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送别诗的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的律诗,也有绝句、律诗的变体。
其中,五言绝句是较为常见的形式。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离别之情,也可以通过人物塑造,展现别离的痛苦。
有的送别诗以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来抒发别离之情,有的则以对未来的期待来表达别离之意。
无论形式如何,送别诗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和情感体验。
送别诗的写作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诗歌形式。
送别诗可以选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形式。
2. 描绘细腻的情感。
送别诗主题感情深沉,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要力求真挚感人,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现出离别所带来的痛苦与不舍。
3. 运用象征手法。
送别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衬诗人内心的离别之情,增强诗歌的意境。
4. 抒发真情实感。
送别诗要求真情实感,不做作,不浮夸,力求真挚自然,表达出对离别的真挚感情。
5. 注意节奏韵律。
送别诗不仅要注重情感表达,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运用,使诗歌音韵和谐,读起来有韵律感。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在送别诗的世界里,诗人可以尽情地表达对离别的忧伤与不舍,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对亲人、朋友的离别,或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送别诗都是一种最能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
总之,送别诗是一种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真挚的情感展现,富有象征意味的表达,对离别之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形式。
通过对送别诗的认识和学习,不仅可以开拓诗歌的表现方式,还可以增进对人生、时光和情感的理解。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送别诗知识梳理题材类型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经典回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纷纷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在啼鸣,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京城长安有三秦守护,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弥漫。
要说离别的心情嘛,我跟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奔走出外做官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 像少男少女那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高考送别诗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常见于唐代。
它以表达离别之情、深思人生、抒发情感为特点,通过运用诗歌的形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在高考中,也常常会涉及到对高考送别诗的理解和分析。
下面对高考送别诗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节:高考送别诗的概述高考送别诗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主题常常涉及到人生离别、时光流逝、别离情感等。
这种诗歌形式通过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考,以及细腻的描写表达,来表现出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第二节:高考送别诗的常见题材1. 送别父母: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离家赴考、离别父母为背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感慨。
2. 送别师友: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离开师友,感叹师友的教诲和指导之恩,表达了对师友的敬重和思念。
3. 送别同窗: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离开同窗好友,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留恋。
4. 送别青春岁月:这类题材常常以作者即将结束学业、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背景,表达了岁月易逝、光阴荏苒的感慨。
第三节:高考送别诗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烘托离别的情感,增加表达的力度和色彩。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特点,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
3. 借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比喻人的情感和心境,产生感染力。
4. 对仗: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韵味悠长,增加读者的语感和阅读体验。
第四节:高考送别诗的精选例子以下是一些经典的高考送别诗的例子,供广大考生参考:1.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离别时的悲壮和追逐梦想的决心。
2. 唐代杜牧的《秋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岁月无情的感慨。
3. 宋代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通过描写春雨初霁的景色,抒发了离别的伤感和留恋。
第五节:高考送别诗的解读方法1. 通读全文: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抓住重点。
2. 理解诗的语言:分析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诗中的隐喻和比喻等。
3. 分析背景与主题:了解作者写作诗歌的背景和目的,把握主题思想。
送别诗知识积累一、送别诗分类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离别诗所含情感:伤感、惆怅、留恋、嘱咐、安慰、祝愿、期待。
送别诗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常和其他类别的诗混合与咏物诗相似,在近年高考中,常常出现与其他类别混合的送别诗。
由于送别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因此这“别离原因”往往也就成为混合其他类型的原因。
送别诗的常见混合类别有以下几种:1、羁旅行役诗“羁”即停留,使停留,羁旅就是长久寄居他乡,“羁”也有束缚、拘束之意,可见羁旅给旅人带来的多是不快之感,此意从“行役”一词也可看出。
羁旅行役诗最常与送别诗相结合,因为二者常是先后关系,先是送别,接着便踏上旅途;或是因果关系,因为不得已要踏上羁旅,所以有了送别一事。
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诗的混合是十分重要的。
2、爱国遗民诗送别诗也常常和爱国遗民诗结合。
在古诗中,爱国常常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国破家亡的悲痛,遗民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钟情故国,念念不忘。
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的契合点常常是故国景。
如《送人归京师》中,在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友人归京,触景生情,心中便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人常常在送别之际看到或想起故国之景,故国之物,由此在离愁之外又添一层国殇。
3、咏怀诗咏怀诗之“怀”多指人的心情,咏怀诗常常吟咏的是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引起郁闷的原因以仕途不顺为核心,还包括家贫多病、人生坎坷等。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古代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古代送别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代表作以及诗歌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送别诗的定义1. 送别诗的概念送别诗是一种古代诗体,是古人在离别时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通过抒发作者对被送别者的思念、祝愿和留恋之情,表达出友情、爱情、亲情的深挚内涵。
2. 送别诗与其他诗体的区别送别诗主要与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古代诗体有关。
与七言绝句相比,送别诗的句数和音节数较少;与五言绝句相比,送别诗的句数和音节数一般更多。
此外,送别诗常常具有别离的主题,使其表达方式更为独特。
二、古代送别诗的特点1. 情感真挚古代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著称。
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表现出对离去的人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之情。
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实性和内心的痛苦。
2. 语言简练古代送别诗的语言通常以简练为主。
受到格律和字数等限制,诗人必须用简洁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加直观洞察人心。
3. 寓情于景在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诗歌更为质朴、生动。
三、古代送别诗的代表作1.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和诗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草原、河流和牛羊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被送别者的留恋和思念。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
诗中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通过对楼高、江水流动等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离别时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四、古代送别诗的鉴赏1. 表达情感古代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送别诗【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二、考查形式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一)题材特征1.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2.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等。
(二)内容情感1.内容:君臣官场赠别,市井朋友相别,亲人情人送别。
2.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有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三)常用手法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别情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以乐写哀或反衬);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切。
【规律总结】一、送别诗中常见意象的含义:(一)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四、送别诗一、导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
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
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
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二、文题(送、赠、别等)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别董大》(高适)三、表现要点:(一)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它们常常表现: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伤感。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
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
(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或安慰激励勉励)。
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
依依不舍、别后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内心的愤懑的。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送别诗专题复习一、送别诗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一、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伤感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豪迈型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就是诗人在送别诗袒露襟怀,不加修饰地抒发自己的心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间接抒情1、以景结情(诗歌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借酒抒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借景抒情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内容及主题倾向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练习(附答案)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之送别诗古诗鉴赏:送别诗【素养目标】1.积累送别诗常用意象、情感、手法等相关知识点。
2.掌握送别诗答题技巧。
3.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送别诗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考情分析】【知识回顾】送别诗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送别诗【知识回顾】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方法回顾】五看法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意象四看手法五看情感【活动一:典例剖析】(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湖北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峨眉、岘首借代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新高考还可能这样考:假如你穿越到了杜甫身上,成为了作者本人,面对刚刚写完的这首诗歌,你心中激荡着哪些情绪?参考答案:1.对国家动荡不安和个人年老多病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
2.对郑诗的赞美之情。
3.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4.对先贤的仰慕之情以及希望朋友能觅得知己,一展才能。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1.送别诗的起源源自赠人以言的传统。
曾子与晏子作别,春秋战国时期有个人叫曾子,有一天,曾子在临走之前晏子就问他了:“君子赠人车子,不如送给他良言,你说我是送你车呢还是送你几句话呢?”曾子就说了:“那我还是要您说几句话吧。
”于是晏子就送给他几句话——教他如何做人行事的道理。
(《晏子春秋》)2.《山中送别》(1)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
(2)【注释】罢:结束。
日暮:傍晚,黄昏。
掩:关闭。
柴扉:柴门。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3)【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归来?(4)【赏析】这首诗并没有写送别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而是用一句话就说完了把朋友送走了这件事,后两句提问也并不是在和朋友告别时说出的,而是在朋友走之后王维的一句没说出口的问题,你刚刚走我就开始顾虑你是否能够尽早回来。
在这期间时间不停跳转,从“相送罢”到“日暮”,从“日暮”到“来年春草绿”,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
3.《送友人》(1)【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2)【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3)【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别的环境优美。
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对仗工整。
横写出了山盘桓在中间,犹如一道屏障;绕写出水流得慢,依依不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像游子一样漂泊不定,“落日故人情”太阳缓缓下山,好像我和你舍不得分开一样。
一、送别的古诗词概述古代诗人在创作送别的古诗词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离别的情感,有的描绘离别时的心情,有的表达思念之情,还有的描述旅途中的景色,每首送别的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送别的古诗词在形式上多样化,既有绝句、律诗等形式,也有词、曲等。
二、送别古诗词的代表作品1.《送友人》-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送崔九》- 王之涣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花源。
3.《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之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古代送别的诗人以王之涣为代表,其诗作情感真挚,用典雅丽,语言质朴,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送别古诗的艺术特点1. 抒发离别之情。
送别的古诗词主题鲜明,情感真挚,通过文字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表达对离别对象的深情眷恋之情。
2. 描绘旅途风景。
送别古诗词中常常描绘旅途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离别之地的眷恋之情。
3. 艺术表现手法多样。
送别的古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样化,既有通过对景色人物的描绘表现情感的,也有通过对内心感情的吟咏表达情感的。
送别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读送别的古诗词,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习俗和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送别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表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和审美追求的窗口。
通过研究和欣赏送别的古诗词,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