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经济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2017年中级经济基础知识汇总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
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经济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微观经济学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求关系的核心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通过对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出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市场均衡数量。
掌握供求关系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也有助于我们预测商品价格的变化。
2.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变动规律。
价格理论包括了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垄断定价理论等多个方面。
了解价格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价格的走势。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市场的组织形式和市场的竞争程度。
市场结构包括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寡占市场等多种形式。
了解市场结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
4.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企业生产的成本和成本的变动规律。
成本理论包括了生产要素成本、边际生产成本、长期成本、短期成本等多个方面。
了解成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生产决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
5.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社会收入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机制。
收入分配包括了工资收入、利润收入、地租收入、利息收入等多个方面。
了解收入分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社会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1.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核算包括了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经济增长率等多个指标。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经济的总体状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经济政策。
2.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的是货币的发行和货币的价值。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一、基本概念1、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
2、稀缺性:指资源有限,社会生产能力有限,因此,必须有效利用和分配资源。
3、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收益。
4、公平:指人们之间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5、市场:指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机制。
6、自由市场:指在产品价格、生产计划、利润分配等方面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
7、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8、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行为和决策,包括需求理论、供给理论等。
二、核心知识点1、需求与供给: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2、市场均衡: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3、弹性理论:描述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
4、消费者行为:消费者选择最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即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5、生产者行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中存在大量厂商,产品同质,信息完全,价格由市场决定。
7、垄断市场: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产品无替代品,价格和产量由厂商自行决定。
8、寡头市场:市场中只有几个厂商,产品存在替代品,价格和产量由厂商协商决定。
9、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10、失业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11、通货膨胀:总体物价水平上升,通常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衡量。
12、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
13、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
三、细节和扩展知识点1、经济学分类: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分支。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1. 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用于描述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供给表示厂商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价格。
2.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数量和价格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降,以鼓励更多的需求;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升,以鼓励更多的供给。
只有当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时,市场才能实现长期稳定。
3. 弹性弹性是衡量市场对价格、收入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的度量。
价格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弹性的大小对于企业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4.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企业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的资源和费用。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的费用,如租金和固定工资;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化的费用,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了解生产成本对于企业决策和市场分析非常重要。
5.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行为方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寡头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几个卖家,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有很多卖家和买家,而垄断竞争是指市场上有多个卖家但市场具有产品差异化特征。
市场结构对市场效率和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
6. 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
GDP通常用于评估经济增长、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制定经济政策。
7.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常伴随着购买力的下降。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通常伴随着购买力的增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需要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学常识知识点: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进行项活动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机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每个决策都会有机会成本。
3.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或活动对一些特定变量产生的额外影响。
边际效应可以用来决定最优决策。
4.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
5.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则称为价格弹性大。
6.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
7.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
8.GDP: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写,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9.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
10.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进行经济交流和资源配置。
1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增加的过程。
1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雇佣者与求职者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就业和工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13.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地波动的现象,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等。
14.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货币兑换的市场。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及规划个人财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常见的经济常识知识点。
一、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反之,当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价格通常会上涨。
例如,如果某个季节水果大丰收,供应增加,价格可能会相对降低,消费者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到水果。
而如果某种热门电子产品供不应求,那么其价格可能会被抬高,甚至出现抢购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意味着整体物价水平持续上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成本推动(如原材料价格上涨)或需求拉动(消费需求过旺)等原因引起的。
而通货紧缩则是物价普遍持续下降,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过高的通货膨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压力,比如生活成本增加、储蓄贬值等。
通货紧缩虽然能使货币更值钱,但会抑制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不利。
三、利率利率是借款的成本,也是储蓄的收益。
当央行提高利率时,借款成本增加,会抑制消费和投资,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储蓄的收益增加,人们可能更愿意把钱存进银行。
相反,降低利率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对于个人来说,了解利率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决定是选择储蓄还是投资,以及选择何种投资方式。
四、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
如果本国货币升值,进口商品会变得相对便宜,有利于消费者,但对本国出口企业不利,因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升高,竞争力下降。
反之,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商品价格更具竞争力,有利于出口企业,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成本增加。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
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则可以抑制经济过热。
经济常识知识汇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活动无处不在。
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经济常识的世界。
一、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元素。
它作为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易。
我们日常使用的人民币、美元、欧元等都是货币。
通货膨胀则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钱变得不值钱了。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和我们的生活产生诸多影响。
比如,它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让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
对于那些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如退休人员,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二、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反之,如果供应量小于需求量,价格则会上升。
以苹果手机为例,如果市场上供应的苹果手机数量过多,而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相应增加,那么商家可能会降低价格来促进销售。
反之,如果新推出的苹果手机备受欢迎,但供应有限,价格就可能会上涨。
供求关系不仅影响商品价格,还会影响生产决策。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企业会增加生产以获取更多利润;而当供过于求时,企业可能会减少生产,避免库存积压。
三、市场结构常见的市场结构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中,有大量的卖家和买家,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卖家和买家对价格的影响力都很小。
农产品市场通常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但市场上仍有众多的竞争对手。
比如服装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控制着大部分市场份额。
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较高,决策会相互影响。
比如石油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家,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能够控制价格和产量。
例如某些地区的电力供应。
四、宏观经济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可以认识到经济现象的本质、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面临不同的选择,而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某种行为而失去的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2.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描述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出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而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效益则是指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理性的决策通常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时候做出。
4.通胀与失业通胀指的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情况,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
通胀和失业是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这两个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并承担机会成本。
2.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的影响。
正向激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而负向激励则可以抑制不良行为。
3.风险收益原则风险收益原则指出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而低风险则对应低收益。
结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并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2024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白话详解)1.供需关系:就像菜市场,东西多了就便宜,少了就贵。
2.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买同样的东西需要更多的钱。
3.通货紧缩:钱更值钱了,买同样的东西需要的钱变少了。
4.GDP: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所有东西和服务的总价值。
5.失业率:找不到工作的人占劳动力的比例。
6.利率:借钱要付的利息,利率高了借钱成本就高。
7.货币政策:政府通过调整钱的多少来影响经济。
8.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
9.市场失灵:市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政府介入。
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到其他人,比如工厂污染空气。
11.公共品:大家都能用,但个人不能独占的东西,比如公园。
12.私有品:谁买的就是谁的,比如私家车。
13.边际效用:每增加一点,带来的满足感就少一点。
14.边际成本:每多生产一个单位,需要的成本。
15.机会成本:选择了A,就不能选择B,B就是机会成本。
16.比较优势:即使什么都比别人差,但只要某方面比别人强,就有优势。
17.绝对优势:什么都比别人强。
18.贸易壁垒:国家设置的障碍,让外国商品进不来。
19.自由贸易:国家之间商品自由流通,没有限制。
20.汇率: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例。
21.外汇储备:国家存的外国钱。
22.经济周期:经济好的时候和坏的时候轮流出现。
23.经济衰退:经济不好,增长慢或者倒退。
24.经济过热:经济太好,增长太快,可能会出问题。
25.产权:东西是谁的,谁就有权决定怎么用。
26.产权保护:法律保护产权,别人不能随便拿走。
27.规模经济:东西做得越多,平均成本越低。
28.范围经济:同时做多种东西,比只做一种成本低。
29.垄断:市场上只有一家卖东西,价格他说了算。
30.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几家卖东西,他们控制价格。
31.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很多卖家,价格由市场决定。
32.市场结构:市场上卖家和买家的多少,决定市场类型。
3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买完东西后,感觉赚了多少钱。
1.经济学中,需求法则说明了什么关系?
A.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
B.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
C.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答案)
D.价格与需求量无关
2.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A.政府计划
B.市场价格(答案)
C.社会习俗
D.企业内部决策
3.生产成本包括哪些主要部分?
A.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答案)
B.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C.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D.以上都是(此选项虽包含A的内容,但题目要求单选,故不选)
4.通货膨胀是指什么现象?
A.货币价值上升,物价普遍下降
B.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普遍上升(答案)
C.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D.失业率下降
5.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主要区别在于什么?
A.计算方法不同
B.是否包括国外净收入(答案)
C.是否考虑通货膨胀
D.统计范围不同
6.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什么工具来影响经济?
A.改变银行利率
B.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答案)
C.控制货币供应量
D.直接干预市场价格
7.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答案)
C.马克思
D.凯恩斯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常见的市场结构?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寡头市场
D.完全封闭市场(答案,因为这不是一个标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外汇管制: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避免该国货币供给额的过度膨胀,或外汇准备的枯竭,对於外汇之持有,对外贸易或资金流动所采取的任何形式的干预。
手段:大体上分为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两种类型:前者指对本币汇率做出的各种限制,后者指外汇配给控制和外汇结汇控制。
方式:外汇管制主要有三种方式:1、数量性外汇管制2、成本性外汇管制3、混合性外汇管制
范围:对贸易外汇的收支、非贸易外汇的收支、资本输出入、银行帐户存款和汇率采取一定的管制。
外汇管制的地区一般以该国为限
四.对资本输入的外汇管制
发达国家采取限制资本输入的措施通常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和稳定汇率,避免资本流入造成国际储备过多和通货膨胀。
它们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对银行吸收非居民存款规定较高的存款准备金;对非居民存款不付利息或倒数利息;限制非居民购买该国有价证券等。
五.对资本输出的外汇管制
发达国家一般采取鼓励资本输出的政策,但是它们在特定时期,如面临国际收支严重逆差之时,也采取一些限制资本输出的政策,其中主要措施包括:规定银行对外贷款的最高额度;限制企业对外投资的国别和部门;对居民境外投资征收利息平衡税等。
六.对黄金、现钞输出入的管制
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禁止个人和企业携带、托带或邮寄黄金、白金或白银出境,或限制其出境的数量。
对于该国现钞的输入,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往往实行登记制度,规定输入的限额并要求用于指定用途。
对于该国现钞的输出则由外汇管制机构进行审批,规定相应的限额。
不允许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禁止该国现钞输出。
七.复汇率制
对外汇进行价格管制必然形成事实上的各种各样的复汇率制。
复汇率制指一国规章制度和政府行为导致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
目的:
1.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会给一国经济带来显著的消极影响,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政府的基本目标之一。
政府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调节国际收支,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他调节措施可能意味着较大代价。
例如,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可能改善国际收支,但它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并使失业状况恶化。
2、稳定本币汇率,减少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外汇风险
汇率的频繁地大幅度波动所造成的外汇风险会严重阻碍一国对外贸易和国际借贷活动的进行。
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或有很强的借款能力的国家可以通过动用或借入储备来稳定汇率。
对于缺乏外汇储备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汇管制是稳定本币对外币的汇率的重要手段。
3.防止资本外逃或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维护该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存在着非常多的可供投机资本利用的缺陷。
例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商品价格、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往往上升得高于其内在价值。
在没有外汇管制的情况下,
这会吸引投机性资本流入,后者会显著加剧价格信号的扭曲。
一旦泡沫破灭,投机性资本外逃,又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经济局势迅速恶化。
外汇管制是这些国家维护该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
4.增加该国的国际储备任何国家都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资产。
国际储备不足的国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加国际储备,但是其中多数措施需要长期施行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外汇管制有助于政府实现增加国际储备的目的。
5.有效利用外汇资金,推动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外汇管制使政府拥有更大的对外汇运用的支配权。
政府可以利用它限制某些商品进口,来保护该国的相应幼稚产业;或者向某些产业提供外汇,以扶植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6.增强该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
在该国企业不足以保证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条件下,政府可以借助于外汇管制为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例如,规定官方汇率是外汇管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政府直接调低本币汇率时,或限制短期资本流入时,都有助于该国增加出口。
7.增强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指一国在金融国际化条件下具有抗拒内外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
开放程度越高,一国维护金融安全的责任和压力越大。
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包括国内不良贷款、金融体制改革和监管等内部因素,也涉及外债规模和使用效益、国际游资冲击等涉外因素。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有种种缺陷,特别需要把外汇管制作为增强该国金融安全的手段。
离岸金融: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e market),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亦称境外金融市场,其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市场交易以非居民为主,基本不受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
离岸金融市场基本不受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管制,并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待遇,资金出入境自由。
离岸金融市场是一种无形市场,从广义来看,它只存在于某一城市或地区,并不存在于某个固定的交易场所,由所在地的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的国际性交易而形成。
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的汇率,固定汇率并非汇率完全固定不动,而是围绕一个相对固定的平价的上下限范围波动,该范围最高点叫“上限”,最低点叫“下限”。
当汇价涨或跌到上限或下限时,政府的中央银行要采取措施,使汇率维持不变。
维持固定汇率的措施:1、提高贴现率| 2、动用黄金、外汇储备| 3、外汇管制
4、举借外债或签订互换货币协定|
5、实行货币公开贬值
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通常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时的引发的
“逆向选择”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它的一个定义是指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二手车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给世界投资者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7000亿美元,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损失的2倍多。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8年,新加坡GDP增长率1998年为1.5%,菲律宾GDP增长率1998年仅轻微下挫,为-0.5%,香港的真实GDP增长率1998年为-5.1%,印尼酉亚经济增长率跌至-13.7%.马来酉亚跌-6.7 %,韩国跌至-5.8%,泰国跌至-9.4%。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恒生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61.1%,其中以1997年10月最为惨烈,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
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
23日下跌达10.41%,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
日经一共经历两次较大的下跌。
一次发生在1997年8月,另一次发生在1998年8月。
从1997年6月最高的20879点到1998年的最低12788点,跌幅是38.75%。
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并不大,不过在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指数狂跌近554.26点,创出新记录,随后的道琼斯指数只是在1998年8月的时候有过较大的跌幅,从7月份的9028点,下挫到8月的7550点,再在9月下探到7400点,跌幅18.03%。
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三次降息,股市随后一路上升。
我国则在危机期间不仅没有贬值货币,而且还保持了7.8%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东亚经济的复苏作出了为世人所称赞的贡献。
东亚金融危机来的突然,去的也迅速。
到1999年出口和GDP都已恢复增长,除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印尼外,股票市场也已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在1997年短短的一年当中,全国前50位大财阀就有14家在风暴中破产,775家上市公司有50家倒闭,而其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更是高达15000余家。
从整体来看,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国民的工资收入普遍下降了10%到20%的水平,而通货膨胀使国内物价普遍上升了20%到50%,此消彼长,使得这些国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幅平均超过了30%,随着严重的经济不稳定的出现,很多国家出现了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稳定
偿债率(debt servicing ratio),是指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出口创汇收入额之比,它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和一个国家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般国家的偿债率的警戒线为20%,发展中国家为25%,危险线为30%。
当偿债率超过25%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
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中国的偿债率应以15%为安全线。
外债债务率:是指外债余额占外汇收入的比重,用来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的外汇收入是否足以支付全部外债。
我国外债偿债率以1993年的94.5%为最高点,但也低于100%的安全线,以后逐年也呈下降趋势。
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的外债风险也是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