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905.00 KB
- 文档页数:23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课题是《草船借箭》,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板块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根据新课标中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则故事,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则是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说教法与学法(解析完教材,确定完目标及重难点,下面我将说说教法与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学法上我将根据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指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朗读、思考、交流、练习,从而解读课文,感悟课文。
说教学过程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将按五个环节展开: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上课伊始,我将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可电视吗?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电视短片,学生欣赏后我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课件出示有关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
草船借箭的说课稿5篇草船借箭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
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是能力的培养)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说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说学法、教法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五、说教学流程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
(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草船借箭》说课稿《草船借箭》说课稿一、教学背景《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它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将军白起聪明机智地利用智慧和策略,成功地运用草船借箭战胜强大的敌人赵国。
通过本文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思维,以及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习并理解《草船借箭》的情节和故事背景。
- 掌握关键词汇,如草船、箭、白起、智慧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的行为动机。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准确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行为的动机,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点:- 展示《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 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每人说出一个与战争背景相关的词汇,如箭、战争、将军、策略等,轮流说出直到没有新的词汇为止。
然后老师介绍《草船借箭》作为一个真实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故事。
2. 导入:- 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草船借箭》的背景和情节,向学生描述楚国与赵国的战争,白起将军的机智和智慧,向学生展示故事的起因和发展。
3. 呈现与理解:- 提供故事全文供学生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尝试理解故事发展的关键点。
- 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他人分享,并一起总结出关键故事情节和角色行为的动机。
4. 拓展与应用:-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场景,通过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理解的场景。
同时,他们还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个场景是故事发展的关键点以及白起将军的智慧和策略。
- 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学生们可以从其他小组的解释中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洞察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经过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培养民族自豪感。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战争术语。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展示草船借箭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说课稿(1) 说教材: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2) 说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以及他们在学习本课时的困难。
(3) 说教学目标:阐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4) 说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突破难点。
(5) 说教学过程:详细介绍本课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环节。
(6) 说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的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7) 说教学反思: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课内容,让学生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总结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智勇双全等。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阅读更多相关作品。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草船借箭》说课稿篇4一、说教材:(一)、说课文内容: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
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
(这是能力的培养)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
(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
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
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
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
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
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老师设境: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读文,猜问题。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
新统编五年级下语文5.《草船借箭》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的一次智谋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军需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借助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学习他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激发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关键词语。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的智谋,以及他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诸葛亮的事迹,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导入新课《草船借箭》。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诸葛亮的智谋。
3.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理解,以及他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
5.朗读展示: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草船借箭》说课稿引言概述:《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段经典故事,讲述了刘备借箭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故事梗概、故事分析、故事启示以及现实意义五个部份详细阐述《草船借箭》的内容。
一、历史背景1.1 三国时期的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1.2 刘备的处境:刘备是蜀国的创始人,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难点。
1.3 需要箭支的原因:刘备需要箭支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以抵御敌对国家的进攻。
二、故事梗概2.1 草船借箭的设想:刘备想到了借用敌人的箭支来增加自己的兵力。
2.2 筹备借箭计划:刘备派遣黄忠和赵云等将领,秘密前往敌人的箭库进行侦查。
2.3 成功借箭的过程:刘备利用箭支的分量,借用敌人的船只运送箭支,最终成功增加了自己的军力。
三、故事分析3.1 智谋与勇气的结合:刘备不仅有智慧谋略,还有勇气和决心去实施计划。
3.2 利用敌人的弱点:刘备发现了敌人箭支存放的弱点,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来实施借箭计划。
3.3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刘备的将领们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为了借箭计划。
四、故事启示4.1 智慧胜于武力:《草船借箭》告诉我们,在困境中,智慧和策略往往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4.2 创新解决问题:刘备通过创新的思维方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4.3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惟独团结一致才干战胜难点。
五、现实意义5.1 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草船借箭》激励人们在面对难点时勇往直前,不畏难点。
5.2 宏扬智慧和勇气:这个故事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5.3 促进团队协作:《草船借箭》提醒人们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惟独团结一心才干取得胜利。
总结:通过对《草船借箭》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个故事暗地里的历史背景、故事梗概、故事分析、故事启示以及现实意义。
这个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量。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能够:
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智慧和勇气的认识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三、教学准备
《草船借箭》的故事书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学习欲望。
2. 故事讲解
讲解《草船借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如刘备、孔明、借箭等,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3. 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故事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智慧和勇气
向学生强调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智慧和勇气对于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对智慧和勇气的认识和追求。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了《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背景,掌握了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对智慧和勇气的认识和追求。
同时,学生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和体验故事中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对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
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目标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是能力的培养)2.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说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说学法、教法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五、说教学流程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联系旧知,复习导入;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说课稿第1篇】草船借箭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第7号,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草船借箭》。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这篇课文做具体的阐述。
一,把握情感,领悟教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该篇课文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是一个广为流传,为人称道的故事。
课文以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为大背景,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写清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文章语言精炼,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生动,将诸葛亮这个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研读课文,结合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字词,赏析文章精妙的句子;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人物形象。
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对记事写人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在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加强,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品悟赏析,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注重时效,选择教法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能按住马头,让它饮水。
”这道出教学的精髓在于“主体探究”。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采用“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个性化发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才取以读促悟法,阅读讨论法,启发点拨发和讲授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培养能力,选择学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再读”的学习方法,采取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探究学习发,感受内容,体悟情感,达成目标。
小学语文《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草船借箭》的内容,并能正确阅读、理解和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故事中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勇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体会人物的勇气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到的知识,如:上一课我们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请问你还记得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吗?2. 新课呈现:教师出示《草船借箭》的故事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猜测故事大致内容,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为什么主人公要借箭?箭有什么作用?3. 阅读理解:教师给学生分发课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和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如:刘备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有什么作用?4.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讨论并设计一幅漫画来表现课文中的场景,如:刘备造草船、借箭等,要求漫画中有对话和描述,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
5. 互动探究:教师随机点名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对刘备借箭这件事情的看法,并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6. 拓展延伸:教师为学生展示一段《草船借箭》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观看,通过角色的表演,感受故事的真实感和激动人心的场景。
7.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点和体会,引导学生总结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8. 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段课文进行背诵,并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内容。
2. 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学生对故事的情感反应和理解,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草船借箭》说课稿(通用 3 篇)草船借箭说课稿 1一、教材分析:1、课文背景:__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
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
特殊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深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采照人的形象。
__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妨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草船借箭》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船借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个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改编自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文中的人物关系复杂,语言表达也较为古典。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学会“妒、忌、曹、督、甘、鲁、延、幔、私、寨、擂、呐、援”等生字,理解“妒忌、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热爱之情。
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会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2、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他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1、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2、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诸葛亮和周瑜的形象。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