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楚辞的文学特点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其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丰富:楚辞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为主要目的,表达了丰富的感情体验,如悲伤、愤怒、思念、怀旧等。
其情感表达直接、真实,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2. 以自然为背景:楚辞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与自然的融合,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自然之美。
3. 反映社会现实:楚辞作品中也常常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如战争、贫困、失意等。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 技巧多样:楚辞作品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楚辞的韵律感强烈,采用了独特的词牌和韵脚,使作品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
5. 个人化表达:楚辞注重个人感受和体验的表达,强调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独立个性。
作品往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6. 崇尚自由与反抗:楚辞作品中常常表达对束缚和压迫的反抗,强
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通过对权贵和统治者的批判,反映了人民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体现了楚辞的独特精神。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多样的修辞手法和独立个性的展示,使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楚辞的文学特点不仅反映了古代楚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具有普遍的人类情感和价值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全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楚辞全文赏析基本知识《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原文及解析楚辞【导读】《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
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
名词解释楚辞的含义楚辞,又称楚国辞章,指的是中国古代楚国地区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起源于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和宋玉的《九辩》,这两篇作品几乎成为了楚辞的代名词。
《离骚》描绘了楚国国破家亡、流亡他乡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痛苦。
而《九辩》则展示了宋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通过九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生的种种困境和价值观念。
楚辞的语言风格深受音乐和舞蹈的影响,追求声律和韵律的美感。
它以豪放的气势和矫健的词锋,以及含蓄的意象和典故为特点。
在辞章中,经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
同时,被赋予高度敏感性的辞章也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楚辞还以其丰富而多样的内容而闻名。
作品涵盖了爱情、思乡、离别、忧国忧民等各个方面的情感体验。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九辩》中的“杂世怀乎初秀”的诗句,表达了对纯真与美好的向往;而《离骚》中“江分石劒閣之寒磬”等描写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楚辞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对后世文化的重要影响。
楚辞的艺术风格对于后代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楚辞派”和宋代的“辞章派”都深受其启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风貌。
同时,楚辞也在音乐、戏曲、书法、绘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楚辞的含义远远超出了以上所述。
它更是一个象征、一个精神的寄托。
楚辞凝聚了楚国人民对自己历史和国家的热爱,也包含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它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热衷于艺术和文化的生活态度。
楚辞的精神在古代楚国时期培育出了众多文化巨匠,而在当代,楚辞的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追求文化艺术的追求。
总的来说,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楚辞的概念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体裁。
楚辞体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
楚辞取其书名,其目的是表达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怀才不遇之悲和人生失意之怨。
楚辞有充满激情和浪漫无边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抒发性、情感性和自传性。
它以丰富的想象、情感和表达方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歌意境和形式。
楚辞的代表作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其中,《离骚》是最为著名的一首,它以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总的来说,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独特特点和风格文学形式。
它通过诗意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楚辞》的意思是先秦时期楚人的歌辞。《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楚辞》的产生有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背景。从地域来说,它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融合而成,例如《楚辞》的语言,就是楚地方言与中原“夏言”融合的结晶。
从时代来说,《楚辞》深受楚地原有音乐和土著原始巫风的影响,可说是远古以来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楚辞》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渊源中独创的新文学体裁。在先秦时代,楚国的方言跟当时中原通用的语言──夏言──有着许多不同。屈原结合了夏言和楚语,创立了独特的《楚辞》语言。例如《招魂》中大量运用的语气词“些”,就应当读作“suò”。《楚辞》中还有许多楚语的语词,例如“阊阖”、“欸”等。由于《楚辞》以楚语写成,后世因此有用“楚声”读《楚辞》的传统。直到隋朝,还有一位叫道骞的和尚,能够用楚声读《楚辞》,据说他读得“音韵清切”,十分感人。
在语法方面,楚语对《楚辞》的影响也很大。诸如《离骚》的“纷吾既有此内美”,把状语“纷”放在主语“吾”前面;“览相观于四极兮”,则把三个同义的动词(即“览”、“相”、“观”)连用,这都是楚语的特点。《楚辞》中的楚语,联结着楚人的文化和楚人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楚辞》创造和借助了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文学手法,使诗歌充满象徵性的意境。此外,《楚辞》的感情表达手法也十分丰富,或表白、呼告,直抒胸臆;或咏事托物,曲尽隐衷。由此形成了《楚辞》独有的象徵性情感结构:宏大的体制,磅礡的气势,新颖的样式,《楚辞》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并对后世文学带来深远影响。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曾说:“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这种重视巫鬼的文化,对《楚辞》影响甚深。楚国王族源于中原地区的祝融部落,后来迁入江汉平原,与当地土著融为一体,而楚地地域广大,又与早熟的中原文明保持着一定的地域距离和文化距离,于是 被中原各族视为蛮夷。楚国从宫廷到民间,都受到当地原始土著的巫风所浸染。当时楚人的祭祀巫术活动,都要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来让鬼神高兴,招魂时也要唱招魂曲,用以召唤死者飘逝之魂或生者失散之魂。《九歌》、《招魂》、《大招》就是在原来巫术祭祀招魂歌词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招魂》每句句尾的“些”字,就是楚地禁咒的句尾词。
楚辞的两种含义楚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文学体裁,二是特指以屈原创作的《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总集。
作为文学体裁的“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楚辞》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
《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楚辞名称的由来如下: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其时专指楚地歌辞。
作为诗歌集子的正式定名,楚辞乃起始于西汉时代的刘向,系刘向整理编定的一部诗集,始为16卷,包括屈原、宋玉、景差等楚人的诗歌作品,以及西汉部分文人的模拟作品,后东汉王逸著《楚辞章句》,又加上王逸本人作品,增为17卷,俾使楚辞集子正式传世,这便有了我们今日所见之《楚辞》。
楚辞之所以姓“楚”,南宋黄伯思的一句话堪称权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这句话说明,楚辞几乎通体贯穿了“楚”的因素。
楚辞及楚辞的特点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此得名。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句式自由:楚辞的句式较为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律和押韵要求。
这种自由的句式使得楚辞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用词典雅: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古代词语和典故,使得楚辞的语言更加典雅、含蓄。
3. 形象生动:楚辞中经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4. 情感强烈:楚辞的情感表达非常强烈,常常表达作者的爱憎、忧愤等情感。
5. 地方特色:楚辞是楚国文化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反映了楚国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特点。
总的来说,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楚辞》的意象与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集,代表了楚地的文学风貌。
它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意象和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楚辞中的自然意象与象征在《楚辞》中,自然意象被广泛运用,成为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意象有山、水、花、鸟等。
山是楚地的代表性意象之一。
在《离骚》中,山的形象被用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沉吟放旷,俾我忘矣。
”这里的“沉吟”与“放旷”与山水环境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忘却尘世”的愿望。
水也是《楚辞》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除了表达自然界中的景色之外,还象征着作者的情感。
“乘舲舫,摩西涧之际。
”这里的“摩西涧”是指水流湍急的河谷,通过对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冲动。
花与鸟也是常见的自然意象,它们常常与爱情、离别等主题相联系。
例如《东篱乐》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过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二、楚辞中的人物意象与象征除了自然意象外,《楚辞》中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人物意象,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屈原是《楚辞》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在《离骚》等作品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以自己的悲凉遭遇,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孟浩然是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在《调笑令》中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疑问。
他的形象给人以开朗愉悦的感觉,并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疑问。
三、楚辞中的情感意象与象征《楚辞》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而闻名。
在作品中,作者对爱情、离别、忧国忧民等情感进行了深刻的描绘,运用了多种情感意象和象征。
爱情是《楚辞》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九辩》中“将气射斗牛,信由心在内”,通过对爱情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誓言。
东皇太一【原文】吉日兮辰良,东皇太一穆将愉兮上皇①。
抚长剑兮玉珥②,缪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③。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④。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⑤,陈竽瑟兮浩倡⑥。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⑦。
五音纷兮繁会⑧,君欣欣兮乐康。
【注释】①辰良:即良辰的倒文。
穆:肃穆恭敬的样子。
②抚:抚摸。
珥:耳饰,此指古代剑柄的顶端部分,又称剑镡、剑鼻子。
③瑶:美玉名,这里形容坐席质地精美。
一说“瑶”,“营”的假借字,香草名。
“营席”,用营草编织的坐席。
玉瑱(zhèn):压席的玉器。
瑱:通“镇”。
盍(hé):发语词。
将:举。
把:持。
将把:指摆设的动作。
琼:美玉名。
琼芳:形容花色鲜美如玉。
④肴蒸:祭祀用的肉。
藉:衬垫。
奠:祭奠。
“桂酒”、“椒浆”,指浸泡香料的美酒。
⑤枹(fú):鼓槌。
拊:击。
节:音乐的节拍。
安歌:安详地歌唱。
⑥陈:列。
竽:笙类吹奏乐器,有三十六簧。
瑟:琴类弹奏乐器,有二十五弦。
⑦灵:楚辞中“灵”或指神,或指巫。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
盖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故谓之灵,或谓之灵保。
”这里指女巫。
偃蹇(yǎnjiǎn):舞貌,谓舞姿袅娜。
姣服:美丽的衣服。
芳菲菲:香气浓郁。
⑧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
繁会:音调繁多,交 响合奏。
【译文】吉祥的日子,良好的时光,恭恭敬敬娱乐天神东皇。
手抚着镶玉的长剑剑柄,身上的佩玉和鸣响叮当。
精美的瑶席玉瑱压四方,摆设好祭品鲜花散芳香。
蕙草包祭肉兰叶做衬垫,献上桂椒酿制的美酒浆。
举鼓槌敲得鼓声咚咚响,疏节奏缓拍节声调安详,又吹竽又鼓瑟放声歌唱。
巫女舞姿美服装更漂亮,芬芳的香气溢满大厅堂。
宫商角徵羽五音齐合奏,衷心祝神君快乐又健康。
【赏析】《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首篇。
是楚人祭祀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即上帝的乐歌。
“皇”是天神的尊称,楚人立神祠于东方,故称东皇。
楚辞的诗体特点
楚辞的诗体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自由:《楚辞》的诗歌形式自由,不受四言格律的限制,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间或杂有长短句,且可以自由转韵,体现了诗人对诗体形式多样化的追求。
2. 情感浓郁:《楚辞》中充满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强烈的情感贯穿全篇,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3. 想象力丰富:《楚辞》中展现出了诗人的无穷想象力,尤其是通过瑰丽的描写和象征手法,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神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 语言华美:《楚辞》的语言华美且具象征性,多使用华丽的词藻和繁复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瑰丽的艺术效果。
5. 富有节奏感:《楚辞》的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楚辞》的诗体特点充分展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烈赞颂。
这种诗体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楚辞》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两位诗人。
诗人之作,由于其个人的天赋才能、高度的文化素养以及对艺术遗产的继承,一般说来比起民间朴素的歌唱,在思想上更为丰富,在情感上更为细腻,在艺术上更为精致。
屈原、宋玉的作品,“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特别是屈原,取熔经意,自铸伟词,其作品规模宏大、风格瑰奇,是融合南北文化积极成果的产物。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
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
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
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带民间的祭神歌曲。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
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适合取名的楚辞诗句01、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楚辞·离骚·远游》诗歌解读:骑着八龙马,蜿蜒飞驰,云旗飘逸,迎风飘扬。
取名推荐:载云——载有搭载、承载的意思。
云指云彩,给人轻灵美好的印象。
载云可以解释为搭载云彩,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寓意男孩直上青云,前途无量的含义,可以翱翔九天。
婉兮——婉是婉约的含义。
兮是一个文言文常用感叹字眼,有古典诗意。
婉兮一名,可以作为女孩的名字,指女孩婉转的样子,彰显女孩的灵动婉约之态,十分美好。
02、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楚辞·九章·涉江》诗歌解读:雪花纷飞,望不到头,浓云似压屋檐。
取名推荐:承宇——承是指承担,指用于承担之义。
宇为宇宙之义,十分大气。
承宇一名,可以作为男孩名字,寓意男孩气宇轩昂之义,指男孩温文尔雅又抱有一颗赤子之心。
云霏——云是云朵,云雾的含义,霏是指雨水。
云霏适合作为女孩名字,用于女孩名字是为了突出柔软温和的性格,以及飘渺神秘的气质,有种清雅别致、古风仙气的感觉。
03、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楚辞·卜居》诗歌解读:滑如油脂,柔如熟牛皮,滑如入乡随俗。
取名推荐:洁韦——韦是卫的异体字,可以作为男孩的名字,寓意男孩保家卫国,是一个有气概的人,而洁则体现了男孩的清净明洁之态,彰显男孩的正直高洁,凸显男孩拥有高尚的品质。
洁楹——洁本义是干净,比喻单纯清白,楹有精巧华丽的意思。
洁楹可以作为女孩名字,寓意女孩干净纯粹的品质以及清新自然的模样,展现女孩的灵动小巧、澄净干净。
04、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楚辞·九章·哀郢》诗歌解读:我想回京城的路有多远,长江夏水太深,跨不过去。
取名推荐:与夏——与为和,给予之义,内具温润之气。
夏者,为夏天的含义,具有清新内敛的气质。
与夏是一个清新雅致的男孩名字,具有一种清风倦意的感觉,十分的清新好听。
可惟——可是可以,可爱的含义,可作为女孩名字,寓意女孩的可爱。
中国文化典籍二
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53] 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⑵,车错毂兮短兵接⑶。
旌蔽日兮敌若云⑷,矢交坠兮士争先⑸。
凌余阵兮躐余行⑹,左骖殪兮右刃伤⑺。
霾两轮兮絷四马⑻,援玉枹兮击鸣鼓⑼。
天时坠兮威灵怒⑽,严杀尽兮弃原野⑾。
出不入兮往不反⑿,平原忽兮路超远⒀。
带长剑兮挟秦弓⒁,首身离兮心不惩⒂。
诚既勇兮又以武⒃,终刚强兮不可凌⒄。
身既死兮神以灵⒅,子魂魄兮为鬼雄⒆!
⑴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
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
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
殇之言伤也。
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
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
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
被,通“披”,穿着。
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
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
错:交错。
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⑷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
极言敌军之多。
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⑹凌:侵犯。
躐(liè):践踏。
行:行列。
⑺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
殪:死。
⑻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
霾:通“埋”。
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⑼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
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
枹:鼓槌。
鸣鼓:很响亮的鼓。
⑽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
天怨神怒。
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
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
怼:怨恨。
威灵:威严的神灵。
⑾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
严杀:严酷的厮杀。
一说严壮,指士兵。
尽:皆,全都。
⑿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
反:通“返”。
⒀忽:渺茫,不分明。
超远:遥远无尽头。
⒁秦弓:指良弓。
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⒂首身离:身首异处。
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
惩:悔恨。
⒃诚:诚然,确实。
以:且,连词。
武:威武。
⒄终:始终。
凌:侵犯。
⒅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
神:指精神。
⒆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⒇毅:威武不屈。
译文
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敌我战车交错刀剑相接。
旗帜遮天蔽日敌众如云,飞箭交坠战士奋勇争先。
敌军侵犯我们行列阵地,左骖死去右骖马受刀伤。
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震怒,全军将士捐躯茫茫原野。
将士们啊一去永不回返,走向迷漫平原路途遥远。
佩长剑挟强弓争战沙场,首身分离雄心永远不屈。
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
人虽死亡神灵终究不泯,您的魂魄不愧鬼中雄英!
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
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
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
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
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
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
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
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
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
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
原盖深悲而极痛之”。
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
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
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
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评价: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这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
此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节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诗篇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