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莱蒙托夫《祖国》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1.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音频、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简介(投影仪显示):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
他很早就表现出艺术才华,为人正直、善良,虽为贵族出身,在思想上却同革命的十二月党人站在一起,对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发出愤怒的抗议。
正因为如此,生前尝尽颠簸流放的辛苦,最终死于沙皇党羽阴谋策划的决斗中。
莱蒙托夫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主要作品:《诗人之死》、《帆》、《假面舞会》等高尔基对他的评价:“是一曲未唱完的歌”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指明学生领读):虔信(qián)镶嵌(xiāngqiàn)深邃(suì)晨曦(x ī)沐浴(mù)潺潺(chán)瞰望(kàn)黝黑(y ǒu)2、解释词语(准确把握词义,造句: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其崇高、庄严。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晨曦:太阳初升时的微光。
《祖国》教案一、新课导入:我们都爱自己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爱国的诗人写下了歌颂祖国的诗篇。
像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是被人们传诵的名句名篇。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祖国》,看看作者在里面寄托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平实见真情的特点。
二、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一)鉴赏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考:①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呢?②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来?(引出写作背景)(二)朗读诗歌第二至第三节,并思考:1、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表现在什么方面?引导学生: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2、作者描写了俄罗斯的那些景物与风情呢?请同学们从诗歌里找出来。
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火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轻烟、车马、山头、白桦和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三)加深认识: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新课导入复习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借“星星”这个意象表达了一代人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背诵或朗读你熟悉的朦胧诗作品。
导入舒婷的朦胧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舒婷“心灵世界的歌”。
二、走近诗人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
70年代末,她的诗作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而闻名。
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构思独特,情调婉约,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她的诗不侧重客观生活的描摹,而是注重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她从关系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外国诗两首《祖国》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教学过程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设计(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莱蒙托夫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教学过程: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设计(投影演示莱蒙托夫的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能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能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能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2. 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预习展示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2.《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祖国》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平实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欣赏法:通过多种直观的反映与感官的触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特殊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都爱自己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爱国的诗人写下了歌颂祖国的诗篇。
像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是被人们传诵的名句名篇。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祖国》,看看作者在里面寄托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幻灯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平实见真情的特点。
二、作者介绍:(幻灯片出示莱蒙托夫肖像。
)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被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期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还有剧本和小说。
三、整体感知:1、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祖国》。
请你说说欣赏了视频后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一)鉴赏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考:①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呢?②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来?(引出写作背景)2、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文》杂志。
红花中学教(学)案总课时: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执教人: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5.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教师点拨:(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
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
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
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
均不相同。
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3.2.学生合作研讨:(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
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
《祖国》教案明光市第二中学曹汉香一、情境导入:刚才大家欣赏的一组图片美不美?的确,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绮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身为一名中国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她,热爱她。
曹植曾说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座的诸位还有谁知道关于爱国的古诗文或名言,请大胆地说出来,我们共同欣赏。
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
当然,爱国的情感,全世界是共通,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就曾说过:“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祖国》,看看作者在里面寄托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幻灯片明确教学目标)二、自学交流1、作者介绍:(幻灯片出示莱蒙托夫肖像。
)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被誉为“民族诗人” (别林期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 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有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报道,王俊凯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时,朗诵的就是莱蒙托夫的这首《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还有剧本和小说。
2、字词积累虔信、慰藉(因为是多音字,上次月考试卷就考了这个词语,结果很多同学都错了)三、整体感知:1、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祖国》。
请你说说欣赏了视频后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一)鉴赏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并思考: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呢?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来?(引出写作背景)2、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文》杂志。
祖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二)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能力目标:(一)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二)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莱蒙托夫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三、研读《祖国》。
(一)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三)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四)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祖国》教案
明光市第二中学曹汉香
一、情境导入:
刚才大家欣赏的一组图片美不美?的确,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绮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身为一名中国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她,热爱她。
曹植曾说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座的诸位还有谁知道关于爱国的古诗文或名言,请大胆地说出来,我们共同欣赏。
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
当然,爱国的情感,全世界是共通,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就曾说过:“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祖国》,看看作者在里面寄托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幻灯片明确教学目标)
二、自学交流
1、作者介绍:
(幻灯片出示莱蒙托夫肖像。
)
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被誉为“民族诗人”(别林期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有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报道,王俊凯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时,朗诵的就是莱蒙托夫的这首《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还有剧本和小说。
2、字词积累
虔信、慰藉(因为是多音字,上次月考试卷就考了这个词语,结果很多同学都错了)
三、整体感知:
1、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祖国》。
请你说说欣赏了视频后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
(一)鉴赏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并思考:
①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呢?
②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来?
(引出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文》杂志。
诗歌否认了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霍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
沙皇统治集团镇压国内外人民得来的“胜利”,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不能使诗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他们所谓的“高傲的虔信的宁静”,也不能在诗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影;还有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他们虚构自己祖先的英雄业绩,用远古时代的神圣传说来炫耀自己,诗人全都漠然置之。
总之,诸如此类的虚假“爱国主义”都无法代替诗人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二)朗读诗歌第二至第三节,并思考:
1、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表现在什么方面?
引导学生: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
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
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2、作者描写了俄罗斯的那些景物与风情呢?请同学们从诗歌里找出来。
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火、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和农家生活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三)加深认识: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配乐欣赏:俄罗斯自然风光
(幻灯片出示俄罗斯风景图,并配上《三套车》音乐。
)教师配乐朗诵。
六:拓展延伸
课外作业:模仿本文,参照前面所欣赏的视频,写一首诗歌赞美祖国或者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