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
- 格式:ppt
- 大小:480.50 KB
- 文档页数:25
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说课稿探索相似三角形条件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的《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这一课内容。
下面我分五部分来汇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教材分析“、“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后,单独研究如何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一课,本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__的重点之一。
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它在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在测量水塔、高楼大厦的高度时,都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
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初步应用,这就为下节课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二)(三)打下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
因此,这节课在__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l知识目标:①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一)。
②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来判断及计算。
l能力目标:①通过亲身体会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l情感目标: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从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应用。
难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的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课后小结直至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掌握用“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能运用这个判定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AS ),经历猜想结论、画图探究、多种方法验证(度量和推理),由此探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没有“边边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没有“边边角”.情感与态度1.通过与相似多边形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猜想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AS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下图,若满足以下条件:2AB ACA B A C =='''', ∠A =∠A ′,请比较∠B 与∠B ′,∠C 与∠C ′的大小,试判断△ABC 与△A ′B ′C ′相似吗?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通过类比展开联想,猜想得出结论,引人新课.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发现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和△A ′B ′C ′,使∠A =∠A ′,AB A B ''和ACA C ''都等于给定的值k ,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 和B ′C ′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 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 与∠B ′,∠C 与∠C ′是否相等?教师提出画图要求,巡视,给予个别指导.改变∠A 或k 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个判定定理的几何格式为:AB ACk A B A C=='''',∠A =∠A ′. △ABC ∽△A ′B ′C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度量第三组对应边的长,它们的比等于A 吗?另外两组对应角相等吗?论证结论:(与“两角法”相类似)已知:如下图△ABC 和△A ′B ′C ′中,∠A =∠A ′,AB ACA B A C =''''. 求证:△ABC ∽△A ′B ′C ′.教师引导学生改变∠A 或是的大小再试试.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定理的证明. (二)思考对于△ABC 和△A ′B ′C ′,如果AB ACA B A C ='''',∠B =∠B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画看.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并集中展示反例.教师引导: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条件下的三角形的不确定性.(三)讨论在△ABC和△A′B′C′中,∠B=∠B′,要使△ABC∽△A′B′C′,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答案:∠A=∠A′或∠C=∠C′或AB BCA B B C=''''.毫无疑问,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二角形一般是不可能相似的,利用学过的判定条件去添加.(四)例题教学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AB=7cm,AC=14cm.∠A′=120°,A′B′=3cm,A′C′=6cm;(2)AB=4cm.BC=6cm,AC=8cm,A′B′=12cm,B′C′=18cm,A′C′=21cm.分析:这类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正确的加以证明;二是要对不正确的题目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待学生做完后,选两名学生的推理过程实物投影,师生共评.三、总结提高(一)师生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解决部分同学的疑惑.教师聆听同学的收获,解决同学的疑惑.(二)作业布置必做题:教材59页练习第3题.习题6.4第9题.选做题:习题6.4第12题.教师布置,分层要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3角形相似的条件(3),掌握用“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运用该判定条件解决相关问题,了解重心的定义.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相似三角形的类比及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SS)判定方法的类比,体会特殊与一般和全等与相似的关系,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情感与态度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通过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会运用该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会准确地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3)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学设计一、复习引人1.相似三角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若△ABC和△A′B′C′相似,需具备怎样的条件?3.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果相似,相似比是多少?反过来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定全等吗?4.除了我们已学过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外,类比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猜想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还有什么方法?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由问题3知两个三角形全等相似比为1,反过来两个三角形相似不—定全等,但对应边一定成比例.由“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否引出“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呢?二、新知探究活动一:操作——观察——探索 (1)操作:如图,已知△ABC . ①画△A ′B ′C ′,使得=2AB BC CAA B B C C A ==''''''. ②比较∠A =∠A ′,∠B 与∠B ′,∠C 与∠C ′的大小. ⑵观察:△ABC 与△A ′B ′C ′相似吗?用多媒体显示操作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在教材图6-22操作,或在练习本上画出△A ′B ′C ′,分别测量∠A =∠A ′,或∠B 与∠B ′,∠C 与∠C ′的大小,同学之间相互比较,探究结论.(3)探索:试说明△ABC 与△A ′B ′C ′相似的理由,设=AB BC CAk A B B C C A==''''''. 若改变k 值的大小,还相似吗?试一试. 教师个别指导学生画三角形的方法.活动二:说明△ABC ∽△A ′B ′C ′的理由.如果在△ABC 与△A ′B ′C ′中,=AB BC CAA B B C C A='''''',则△ABC ∽△A ′B ′C ′.理由陈述:(此处略.见教材第59〜60页)教师投影显示,提示学生运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类似的方法,构造一个全等三角形,而这个全等三角形与△ABC 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可证.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探究也可分组讨论,相互交流举手发言,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 活动三:验证应用如图,△ABC 和△DEF 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BC 与△DEF 相似吗?为什么?教师引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由三种判定方法,得出用三边成比例证. 学生先用勾股定理求出三边的长,然后证明.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板书解题过程. 活动四:练习巩固 教材第61页练习第1,2题.教师提出要求并巡回检査,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班内交流. 三、综合应用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ABC 与△BDC 相似吗?为什么?(2)判断点D 是否是AC 的黄金分割点,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找出已有的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然后选择判定方法.最后学生完成(1)(可让两学生板演).对于(2)让学生回顾黄金分割的定义,得出要证的结论就是证AD 2=CD ·AC ,可借助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证.根据学生板演情况讲解,最后投影解题过程. 完成后教师给出黄金三角形的定义及作法. 练习:教材第64页练习第1题. 四、拓展提升如图(1),BE 、CF 是△ABC 的中线,且相交于O . 求证:=2GB GCGE FG教师介绍求比例式的方法,找出(或构造)四条线段所在的相似三角形,利用三边对应成比例证.学生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解题. (1)这四条线段在哪两个三角形中?(2)作怎样的辅助线,就可构造出它们所在的相似三角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连接EF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BGC ∽△EGF 即可. 思考:1.如图(2),如果AD 是△ABC 的另一条中线,AD 与BE 相交于点G ,=2BG AG G E DG''=''吗?对图(2),可连接DE ,仿图(1)证明△G ′DE ∽△C ′AB 可得.2.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ABC 的三条中线,这三条中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归纳: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叫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连线长是对应中线长的13. 学生独立完成(1),讨论完成(2)并交流.最后教师归纳得出三角形重心的定义及性质. 五、总结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主要内容:三边成比例的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重心. 方法:(1)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共四种). (2)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的方法. 学生归纳、总结发言,体会、反思. 六、作业1.教材习题6.4第14题. 2.教材第61页练习第3题. 3.教材第64页练习第2题. 选作:4.教材习题6.4第15题.教师布置作业,分层提出要求主,学生独立完成.。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相似三角形特征: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注意:①对应性:即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目的:(容易找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②顺序性: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有顺序的.③两个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一样.④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二者的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故:全等三角形都是相似图形,但相似图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判定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判定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判定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例1.某老师上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后,出了如下一道思考题:如图所示,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试问:△AOB 和△DOC 是否相似?某学生对上题作如下解答:答:△AOB ∽△DOC .理由如下:在△AOB 和△DOC 中,∵AD ∥BC ,∴∠OAD=∠OCB ∠ODA=∠OBC∴△AOD ∽△COB ∴A OD OO C O B又∵∠AOB=∠DOC∴△AOB ∽△DOC请你回答,该学生的解答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在每一步后面写出根据;如果不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练习1.如图,DE ∥FG ∥BC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A .4对B .3对C .2对D .1对2.如图,∠ACB=∠ADC=90°,BC=a,AC=b,AB=c,要使⊿ABC ∽⊿CAD,只要CD 等于( ) A.c b 2 B.a b 2 C.c ab D.ca 2 3.如图所示,在△ABC 中 ∠AED=∠B, AD=3, BD=5, 那么AC AE =_______易错1.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20cm ,50cm ,60cm ,现要利用长度分别为30cm 和60cm 的细木条各一根,做一个三角形木架与三角形相似,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将另一根截成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另外两边.那么另两边的长度(单位:cm )分别为( )A .10,25B 。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学习目标】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3.黄金分割.4. 进一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应用,提高运用“类比”思想的自觉性,提高推理能力.【要点梳理】要点一、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三角形:三个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要点进阶:(1)书写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对应点的位置要一致,即∽,则说明点A的对应点是A′,点B的对应点是B′,点C的对应点是C′;(2)对于相似比,要注意顺序和对应的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当相似比为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要点二、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要点进阶:(1)要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只需找到这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相等即可,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若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此方法要求用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应用时必须注意这个角必需是两边的夹角,否则,判断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要点三、相似三角形的常见图形及其变换:要点四、黄金分割1.定义:一般地,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两段,如果AC BCAB AC,那么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 要点进阶:512AC AB-=≈0.618AB(0.618是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12-是黄金分割的准确值).2.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如图,已知线段AB,按照如下方法作图:(1)经过点B作BD⊥AB,使BD=21AB.(2)连接AD,在DA上截取DE=DB.(3)在AB上截取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要点进阶: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有两个.【典型例题】类型一、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例1、买西瓜为什么挑大个?思驰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女孩,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一天,思驰跟爸爸上街买西瓜.见爸爸选中的全是大个西瓜,她的小脑袋瓜又转开了:买西瓜为什么挑大个?“你这个沈老师的得意门生,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吗?”,爸爸“将”了思驰一军.回到学校,思驰就找来远兮一起商量.两人便开始了一番精彩对话.思驰:西瓜可以近似看成球体,可以应用球的体积公式.远兮:大西瓜和小西瓜的皮厚几乎相等.思驰:人们买瓜是为了吃瓤.远兮:瓤的体积在整个西瓜体积中占的比越大越好.思驰:两者的体积比如何求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讨,她们提出了解决方案:设瓜瓤(视为球体)的半径为r,瓜皮厚度为a,则瓤和整个瓜的体积比为:3333343()4()()3r r rr a r ar aππ==+++<1当a一定时,r值越大,(3()rr a+的值越接近于1,即西瓜越大,瓤与整个瓜的体积比越接近于1.思驰把解决方案讲给父亲听后,父亲充满了赞许之意,但父亲同时又提出了:你能用你正在学习的相似图形知识解决问题吗?等你学完图形的相似这一章后,我相信你还能找出新的方法的.问题: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它类似的情形?类型二、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例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D、CD上的点,,连接EF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ABE∽△DEF;(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4,求BG的长.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已知在△ABC与△DEF中,∠C=54°,∠A=47°,∠F=54°,∠E=79°,求证:△ABC∽△DEF.例3、如图,△ABC中,AB=5,BC=3,CA=4,D为AB的中点,过点D的直线与BC交于点E,若直线DE截△ABC所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DE的长为多少?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在△ABC于△ADE中,AB AEBC ED,要使△ABC于△ADE相似,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___________.例4、如图,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BC和△DEF的顶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1)判断△ABC和△DEF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2)P1,P2,P3,P4,P5,D,F是△DEF边上的7个格点,请在这7个格点中选取3个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使构成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要求写出2个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并在图中连接相应线段,不必说明理由)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ABC与△DEF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那么△DEF与△ABC相似的是()类型三、黄金分割例5.折纸与证明---用纸折出黄金分割点:第一步:如图(1),先将一张正方形纸片ABCD对折,得到折痕EF;再折出矩形BCFE的对角线BF.第二步:如图(2),将AB边折到BF上,得到折痕BG,试说明点G为线段AD的黄金分割点(AG>GD)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用纸折出黄金分割点:裁一张正方的纸片ABCD,先折出BC的中点E,再折出线段AE,然后通过折叠使EB落到线段EA上,折出点B的新位置B′,因而EB′=EB.类似地,在AB上折出点B″使AB″=AB′.这时B″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请你证明这个结论.【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AB=8,AD=3,BC=4,点P为AB边上一动点,若△PAD与△PBC是相似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的个数是()A.1个B. 2个 C.3个D. 4个2.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ED∽△ABC是()A.∠ADE=∠C B.∠AED=∠B C. AD ACAE AB= D.AD DEAC BC=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F是CD上一点,BF交AD的延长线于G,则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对数共有()A.8对 B. 6对 C.4对D. 2对4.下列五幅图均是由边长为1的16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网格,网格中的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那么在下列右边四幅图中的三角形,与左图中的△ABC相似的个数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如图,已知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PA>PB,若S1表示以PA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S2表示长为AB、宽为PB的矩形的面积,那么S1()S2.A.>B.=C.<D.无法确定6.有以下命题:①如果线段d是线段a,b,c的第四比例项,则有a cb d .②如果点C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AC是AB、BC的比例中项.③如果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BC,那么AC是AB与BC的比例中项.④如果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BC,且AB=2,则AC=-1.其中正确的判断有().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7.如图,添加一个条件:,使△ADE∽△ACB,(写出一个即可)8.在△ABC中,P是AB上的动点(P异于A,B),过点P的一条直线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我们不妨称这种直线为过点P的△ABC的相似线.如图,∠A=36°,AB=AC,当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过点P的△ABC的相似线最多有条.9.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0,AD=4,点P是边AB上一点,若△APD与△BPC相似,则满足条件的点P有个.10.如图,点D、E、F在△ABC三边上,EF、DG相交于点H,∠ABC=∠EFC=70°,∠ACB=60°,∠DGB=50°,图中与△GFH相似的三角形的个数是.11.如图,在Rt△ABC中,AC=8,BC=6,直线l经过C,且l∥AB,P为l上一个动点,若△ABC与△PAC相似,则PC=.12.如图所示,顶角A为36°的第一个黄金三角形△ABC的腰AB=1,底边与腰之比为K,三角形△BCD为第二个黄金三角形,依此类推,第2008个黄金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_.三、解答题13. 如图,点P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CD边上,连接BP并延长与AD的延长线交于点Q.(1)求证:△DQP∽△CBP;(2)当△DQP≌△CBP,且AB=8时,求DP的长.14如图,已知△ABC 中,AB=,AC=,BC=6,点M 为AB 的中点,在线段AC 上取点N ,使△AMN 与△ABC 相似,求MN 的长.15.如图1,点C 将线段AB 分成两部分,如果AC BCAB AC=,那么称点C 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某研究小组在进行课题学习时,由黄金分割点联想到“黄金分割线”,类似地给出“黄金分割线”的定义:直线l 将一个面积为S 的图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 1,S 2,如果121S S S S =,那么称直线l 为该图形的黄金分割线.(1)研究小组猜想:在△ABC 中,若点D 为AB 边上的黄金分割点(如图2),则直线CD 是△ABC 的黄金分割线.你认为对吗?为什么?(2)请你说明:三角形的中线是否也是该三角形的黄金分割线?(3)研究小组在进一步探究中发现:过点C 任作一条直线交AB 于点E ,再过点D 作直线DF ∥CE ,交AC 于点F ,连接EF (如图3),则直线EF 也是△ABC 的黄金分割线.请你说明理由.(4)如图4,点E 是平行四边形ABCD 的边AB 的黄金分割点,过点E 作EF ∥AD ,交DC 于点F ,显然直线EF 是平行四边形ABCD 的黄金分割线.请你画一条平行四边形ABCD 的黄金分割线,使它不经过平行四边形ABCD 各边黄金分割点.。
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案例名称《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时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九节的内容,1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目标:(1)使使学生能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发觉三角形相似的判定.(2)学生把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并了解它的证明.(3)使学生初步把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2、能力目标:(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看、类比、归纳;(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系统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难点:定理1的证明方法.四、教学环境及资源预备1.投影片2.观看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预备(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现问题,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2、到目前为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几个?3、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学生回答证明三角形的两种方法通过提问既起到复习旧知识又起到引出新问题的作用(二)、探究新知1新课讲解(1)、做一做,做出两个三角形来试验是否相似。
(2)、师生共同总结: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应用新知教学例1:已知:△ABC和△DEF中A=40,B=80,E=80,F=60求证:△ABC∽△DEF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三角形的与原三角形相似3、例题小结1、学生亲手实践2、学生明白得3、边听讲边摸索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的准确性,明白得,消化要紧知识例1,例2的练习加强学生,以达对定理的更深一步的明白得与把握。
21.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方法有: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通过寻找(或构造)相似三角形,用以计算或论证的方法,我们称为相似三角形法,在计算线段的长度、证明角相等、证明线段成比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是平面几何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问题解决例1 (1)将三角形纸片(△ABC )按如图①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 落在边AC 上,记为点B ′,折痕为EF ,已知AB =AC =3,BC =4,若以点B ′、F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那么EF 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_.(2)如图②,△ABC 中,∠ABC=60°,点P 是△ABC 内一点,使得∠APB =∠BPC =∠CP A ,且P A =8,PC=6,则PB =____________.例2 已知任意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O 点,且AB=CD .若只增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①AO=BO ;②AC=BD ;③AO DO CO BO=;④∠OAD=∠OBC ,一定能使∠BAC =∠CDB 成立的可选条件是( )A .②④B .①②C .③④D .②③④例3如图,M 为线段AB 的中点,AE 与BD 交于点C ,∠DME =∠A =∠B =α,且DM 交AC 于F ,ME 交BC 于G .(1)写出图中相似三角形,并证明其中的一对;(2)请连结FG ,如果a =45°,AB AF =3,求FG 的长.例4(1)如图①,等边△ABC 中,D 为AB 边上的动点,以CD 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 ,连结AE .求证:AE ∥BC :(2)如图②,将(1)中等边△ABC 的形状改成为以BC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所作△EDC 改成相似于△ABC ,请问:是否仍有AE ∥BC ?证明明你的结论.例5 在△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用a 、b 、c 表示.(1)如图①,在△ABC 中,∠A =∠B ,且∠A =60°,求证:a 2=b (b +c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2倍,我们称这样的三角形为“倍角三角形”.本题第一问中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倍角三角形,那么对于任意的倍角△ABC ,如图②,其中∠A =2∠B ,关系式a 2=b (b +c )是否仍然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数学冲浪知识技能广场1.如图,在△ABC 中,AC >AB ,点D 在AC 边上,若再增加一个条件就能使△ABD ∽△ACB ,则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__.2.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AB 边的中点,G 、F 分别努AD 、BC 边上的点,若AG =1,BF =2,∠GEF =90°,则GF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3.如图,点P 是△ABC 中AB 边上的一点,过点P 作直线(不与直线AB 重合)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最多有_____________条.4.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是6,点E 在直线AD 上,DE =3;连接BE 与对角线AC 相交于点M ,则MC AM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AB ∥CD ,AE ∥FD ,AE 、FD 分别交BC 于点G 、H ,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A .4对B .5对C .6对D .7对6.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3,P 为BC 上一点,且BP =1,D 为AC 上一点,若∠APD =60°,则CD 的长为( ).A .32 B .23 C . 12 D . 347.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BC=3,AC =4,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则CE 的长为( ). A .32 B .76 C .256D .28.直线DE 与△ABC 的AB 边相交于点D ,与AC 边相交于E ,下列条件:① DE ∥BC ;②∠AED =∠B ;③AE·AC=AD·AB ;④AE ED AC BC=中,能使△ADE 与△ABC 相似的条件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9.已知:R t △OAB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P (3,4)为OB 的中点,点C 为折线OAB 上的动点,线段PC 把Rt △OAB 分割成两部分.问:点C 在什么位置时,分割得到的三角形与 Rt △OAB 相似?(注:在图中画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线段PC ,并求出相应的点C 的坐标).10.取一副三角板按图①拼接,固定三角板ADC ,将三角板ABC 绕点A 依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大小为α的角(0°<α≤45°),得到△ABC ′,如图②所示,试问:(1)当α为多少度时,能使得图②中AB ∥CD ?(2)当旋转至图③位置,此时α又为多少度?图③中你能找出哪几对相似三角形,并求其中一对的相似比.(3)连结BD ,当0°<α≤45°时,探寻∠DBC ′+∠CAC ′+∠BDC 值的大小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1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直角∠POQ 的顶点在正方形对角线AC 上,直角边分别交AB 、BC 于P 、Q 两点.(1)如图①,当点O 在AC 的中点时,OP OQ=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当12OA OC =时,OP OQ =___________,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③,当32OA OC =时,OP OQ =___________,并证明你的结论.思想方法天地12.如图,已知□ABCD 中,过点B 的直线顺次与AC 、AD 及C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 、F 、G ,若BE=5,EF =2,则FG 的长是___________.13.如图,工地上竖立着两根电线杆AB 、CD ,它们相距15m ;分别自两杆上高出地面4m 、6m 的A 、C 处,向两侧地面上的E 、D 、B 、F 点处,用钢丝绳拉紧,以固定电线杆,那么钢丝绳AD 与BC 的交点P 离地面的高度为____________m .14.如图,在□ABCD 中,E 、F 分别是边AB 、AD 上的点,AC 与EF 交于点G , ACAG AD AF AB AE 则,31,21===________________.15.如图:矩形ABCD 中,AB =a ,BC=b ,M 是BC 的中点.DE ⊥AM 于E ,则DE 等于( ).A .2242b a ab+ B .224b a ab + C .2242b a ab + D .224b a ab +16.如图,在△ABC 中,∠BAC :∠ABC :∠ACB=4:2:1,AD 是∠BAC 的平分线,有如下三个结论:①BC :AC :AB =4:2:1;②AC =AD +AB ;③△DAC ∽△ABC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17.在△ABC 中,最大角∠A 是最小角∠C 的2倍,且AB =7,AC =8,则BC =( ).A .B .10CD .18.如图;在△ABC 中,AB=AC ,∠BAC =90°,BD 是中线,AE ⊥BD ,交BC 于点E .求证:BE =2EC .19.如图,H 、Q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AB 、BC 上的点,且BH =BQ ,过B 作HC 的垂线,垂足为P .求证:DP ⊥PQ .应用探究乐园20.如图,在△ABC 中,∠BAC =90°,AD 是BC 边上的高,E 是BC 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 、C 重合),EF ⊥AB 于F ,EG ⊥AC 于G .(1)求证:;CDCG AD EG = (2)FD 与DG 是否垂直?若垂直,请给出证明;若不垂直,请说明理由;(3)当AB=AC 中,△FDG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吗?并说明理由.21.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等腰梯形,BC ∥OA ,OA =7,AB =4,∠COA =60°,点P 为x 轴上的一个动点,点P 不与点O 、A 重合,连结CP ,过点P 作PD 交AB 于点D .(1)求点B 的坐标.;(2)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CP 为等腰三角形,求这时点P 的坐标;(3)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使得∠CPD =∠OAB ,且58BD AB =,求这时点P 的坐标.。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基础知识:相似三角形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沿用相似四边形的定义)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与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联系列表如下:类型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SSS AAS(ASA)HL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两角对应相等一条直角边与斜边对应成比例注意:“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中的“夹角”不是任意的角,而是成比例的两条线段所构成的夹角。
二、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如果△ABC∽△A1B1C1,△A1B1C1∽△A2B2C2,那么△ABC∽A2B2C2典型例题考点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看图例1 从下面这些三角形中,选出相似的三角形.答:A BCEDFED BC 60°图2练习:1、图2中,x= .2222、(2008海南省)如图2所示,Rt △ABC ∽Rt △DEF ,则cosE 的值等于( ) A. 12 B. 2 C. 3 D. 33、(2008 江西南昌)下列四个三角形,与左图中的三角形相似的是( )通过内平行找相似例1:(2009年湖南娄底)小明在一次军事夏令营活动中,进行打靶训练,在用枪瞄准目标点B 时,要使眼睛O 、准星A 、目标B 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在射击时,小明有轻微的抖动,致使准星A 偏离到A ′,若OA=0.2米,OB=40米,AA ′=0.0015米,则小明射击到的点B ′偏离目标点B 的长度BB ′为( )A .3米B .0.3米C .0.03米D .0.2米例2:(2008年福建省福州市)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若5DE ,则BC 的长是 .练习:1、(2008年广东梅州市) 如图,要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在O 点打桩,取OA 的中点 C ,OB 的中点D ,测得CD =30米,则AB =______米.1() 30°45°x 30° ) (105° 图2(第7题) A . B . C . D .第4题BC D E A2、(2008山东潍坊)如图,Rt △ABAC 中,AB ⊥AC ,AB =3,AC =4,P 是BC 边上一点,作PE ⊥AB 于E,PD ⊥AC 于D ,设BP =x ,则PD+PE =( )A.35x + B.45x -C.72D.21212525x x -3、如图,已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A=90°,四边形EFDH 为内接正方形,则AE :AB= .4、(2008湖南株洲)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边的中点,若6BC =,则DE 等于 A .5 B .4 C .3 D .25、(2008 江苏 常州)如图,在△ABC 中,若DE ∥BC,AD DB =12,DE=4cm,则BC 的长为( )A.8cmB.12cmC.11cmD.10cm6、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然后回来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小芳的测量方法是:拿一根高3.5米的竹竿直立在离旗杆27米的C 处(如图),然后沿BC 方向走到D 处,这时目测旗杆顶部A 与竹竿顶部E 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C 、D 两点的距离为3米,小芳的目高为1.5米,这样便可知道旗杆的高.你认为这种测量方法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A B CDEPAB CDF EHAC DE7、如图,为了求出海岛上的山峰AB的高度,在D和F处树立标杆DC和FE,标杆的高都是3丈,相隔1000步(1步等于5尺),并且AB、CD和EF在同一平面内,从标杆DC退后123步的G处,可看到山峰A和标杆顶端C在一直线上,从标杆FE退后127步的H处,可看到山峰A和标杆顶端E在一直线上.求山峰的高度AB及它和标杆CD的水平距离BD各是多少?(古代问题)例3:如图,梯形ABCD中,AB CD∥,点F在BC上,连DF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F BGF△∽△;(2)当点F是BC的中点时,过F作EF CD∥交AD于点E,若6cm4cmAB EF==,,求CD的长.例4:已知:如图,△ABC中,DE∥BC,BE与CD交于点O,AO与DE、BC分别交于点M、N.求证:(1)=;(2)BM=CM.D CFEAB G6题例5:已知如图,AB ⊥BD ,CD ⊥BD 垂足分别为B 、D ,AD 和BC 相交于点E ,EF ⊥BD ,垂足为F ,我们可以证明+=成立(不要求证明).若将图(1)中的垂直改为斜交,如图(2),AB ∥CD ,AD 、BC 相交于点E ,过点E 作EF ∥AB 交BD 于点F ,则: (1)+=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2)请找出S △ABD ,S △BED 和S △BDC 间的关系式,并给出证明.通过外平行找相似例1:如图7所示,它是小孔成像的原理,根据图中尺寸(AB ∥CD),如果已知物体AB=30,则CD 的长应是( )A 、15B 、30C 、20D 、10B CDO12E CDAFBA DBEFM(第2题练习:1、(2008湖北襄樊)如图1,已知AD与VC相交于点O,AB//CD,如果∠B=40°, ∠D=30°,则∠AOC的大小为()A.60°B.70°C.80°D.120°2、(2008上海市)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边BC上的点,AE交BD于点F,如果23BEBC=,那么BFFD=.3、(2008新疆建设兵团)如图,一束光线从y轴上点A(0,1)发出,经过x轴上点C反射后,经过点B(6,2),则光线从A点到B点经过的路线的长度为.(精确到0.01)4、(2008湖北荆州)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BCD=90°,AD∥BC,BC=CD,E为梯形内一点,且∠BEC=90°,将△BEC绕C点旋转90°使BC与DC重合,得到△DCF,连EF交CD于M.已知BC=5,CF=3,则DM:MC的值为()A.5:3B.3:5C.4:3D.3:45 .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作为点A,再在河的这一边选点B和C,使BCAB⊥,然后再选点E,使BCEC⊥,确定BC与AE的交点为D,测得120=BD米,60=DC米,50=EC米,你能求出两岸之间AB的大致距离吗?A BC DO图136④已知一公共角,找相似例1:(2008江苏盐城)如图,D E ,两点分别在ABC △的边AB AC ,上,DE 与BC 不平行 (1)当满足什么条件时,ADE ACB △∽△. (2)若DE=3cm,BC=4cm,EA==4.8cm,求AB 的长。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说课稿调兵山市第一初级中学陈莹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第四章第六节《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本课得失”八部分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初中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4章第6节的内容,这节课是体验探究活动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范畴。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曾经研究过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而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
这一章又学习相似三角形定义,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一课时。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二)(三)。
这节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全等三角形知识拓宽和发展。
在后面学习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圆的有关性质的证明,也都是以相似三角形为基础的。
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知识,也需要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本节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画相似三角形入手,通过将动手实践和交流探究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必备条件和本质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归纳、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好本节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不可缺少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探索和了解了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初步体会了类比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学生想知道的:判断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没有类似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不能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探索。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可创设直观形象,利于操作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会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可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但须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拔高拓展的机会,对学困生也要有一定的展示平台,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多动脑筋,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判定方法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判定方法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4)判定方法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5)判定方法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二、重难点知识归纳1、相似的传递性:若△ABC∽△A′B′C′,且△A′B′C′∽△A″B″C″,则△ABC∽△A″B″C″.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因为DE∥BC,所以△ABC∽△ADE;这个判定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要做到“见平行想相似,见平行想比例”.3、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选择(1)已有一对对应角相等(包括隐含的公共角或对顶角)时,可考虑利用判定方法1或判定方法3;(2)已有两边对应成比例时,可考虑利用判定方法3或判定方法4.但是,在选择利用判定方法3时,一对对应角相等必须是成比例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4、有关三角形的相似的基本图形.(1)平行线型(如图)(2)双直角三角形中的相似三角形(如图)△ABC∽△DBA,△ABC∽△DAC,△ABD∽△CADAB2=BD·BC,AC2=CD·CB,AD2=BD·DC三、典型例题讲解例1、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请再添加一个适当条件,使△ADC∽△ACB,那么要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只需填写满足要求的一个条件即可).解析:由于要判定的两个相似三角形隐含着一个公共角∠A,因此根据判定方法1或判定方法3,只要再找一个角对应相等,或找夹∠A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即可填∠ACD=∠B,或∠ADC=∠ACB,或AC2=AD·AB.例2、如图,在□ABCD 中,E是AB延长线上一点,连结DE,交AC于点G,交BC 于点F,那么图中相似的三角形(不含全等三角形)共有()A.6对B.5对C.4对D.3对解:由AE∥DC,可得△AEG∽△CDG,△DFC∽△EFB;由BC∥AD,可得△BFE∽△ADE,△FCG∽△DAG,△DCF∽△EA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相似三角形识别的掌握情况.可运用平行线去直接找相似三角形,也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找相似三角形,但要注意不要漏找.例3、(1)如图,O是△ABC内任一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求证:△DEF∽△ABC;(2)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DF=3CF,写出图中所有相似三角形,并证明.分析:(1)根据题设,观察图形易见,DE、EF、FD分别是△AOB、△BOC、△COA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可证△DEF与△ABC的三边对应成比例;(2)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且BE=CE,DF=3CF,设出正方形边长后,图中所有线段都能求出,故可从三边是否成比例判定哪些三角形相似.点评:①第(1)题,若点O在△ABC外,其他条件不变,结论仍成立;②第(2)题也可用判定方法3,先证△ABE∽△ECF,得出∠AEF=90°后,再证其中任意三角形与△AEF相似,显然,以上证法较简便.例4、已知: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连接DE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F,连接DC,BE.若∠BDE+∠BCE=180°.(1)写出图中三对相似三角形(注意:不得添加其他字母和线);(2)请在你所找出的相似三角形中选取一对,说明它们相似的理由.分析:先由角的关系入手,由∠BDE+∠BCE=180°和图形中∠BDE+∠ADE=∠BCE+∠ECF=180°,可得∠BDE=∠ECF,∠ADE=∠BCE,易得△ADE∽△ACB(∠A为公共角)、△ECF∽△BDF(∠F为公共角),其次,由△ECF∽△BDF得,可得△FDC∽△FBE(∠F为公共角).解:(1)△ADE∽△ACB,△ECF∽△BDF,△FDC∽△FBE.(2)①△ADE∽△ACB.证明如下:因为∠BDE+∠BCE=180°,又因为∠BDE+∠ADE=180°,所以∠ADE=∠BCE.因为∠A=∠A,所以△ADE∽△ACB.②△ECF∽△BDF.证明如下:因为∠BDE+∠BCE=180°,又因为∠BCE+∠ECF=180°,所以∠BDE=∠ECF.因为∠F=∠F,所以△ECF∽△BDF.③△FDC∽△FBE.证明如下:因为∠BDE+∠BCE=180°,又因为∠BCE+∠ECF=180°,所以∠BDE=∠ECF.因为∠F=∠F,所以△ECF∽△BDF.所以.因为∠F=∠F,所以△FDC∽△FBE.点评:这是一道结论开放型试题,这种题型要求根据题意去探求,往往结论不唯一,具有开放性,解题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大胆而合理地猜想,发现结论,这就要求平时要注意发散性思维和所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例5、如图(1)在△ABC中,AB=AC,AD是中线,P是AD上一点,过点C作CF∥AB,延长BP交AC于点E,交CF与点F,试证明:BP2=PE·PF.分析:证明型的一般方法是把等积式写成比例式,然后再观察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如本题BP、PE、PF在一条直线上,就要看能否通过等量代换,自然要连结PC ,用BP的等量PC代入,再找出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得解.证明:连结PC.因为AB=AC,AD是中线,所以AD⊥BC (三线合一性质).所以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BP=PC.又∠PBC=∠PCB,∠ABC=∠ACB,所以∠ABP=∠ACP.而AB∥CF,所以∠ABC=∠F.所以∠F=∠ACP.又∠EPC=∠CPF,所以△EPC∽△CPF,所以.即PC2=PE·PF.故BP2=PE·PF.点评:①证形如时,还要注意两个基本图形如图⑵、⑶所示.如图⑵.因为△CDB∽△ADC∽△ACB,易得BC2=BD·AB ,AC2=AD·AB,CD2=AD·DB.如图⑶,当∠A=∠1时,∠C是公共角.所以△ABC∽△BDC,易得BC2=DC·AC.②在图⑵中,△ACB是直角三角形,CD是斜边上的高,还要注意面积的应用,易得AC·CB=AB·CD的结论.例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AB、BC上的点,BM=BN,BP⊥MC 于点P.求证:(1)△PBN∽△PCD;(2)PN⊥PD.分析:要证PN⊥PD,即证∠DPN=90°,由已知∠BPC=90°,而∠BPC与∠DPN有公共部分∠CPN,因此只要证明∠4=∠5即可.这就必须先证明出结论(1).在△PBN与△PCD 中,易证∠1=∠3,以下只要证明夹∠1、∠3的两边对应成比例.证明:(1)在正方形ABCD中,AB∥CD,∠ABC=90°.因为BP⊥MC,所以△PBM∽△PCB.点评:要注意观察出图中存在的“母子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从而充分利用它得出∠1=∠2及△PBM∽△PCB等重要结论.。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如图,在三角形中,如果DE BC∥,则5.平行的判定定理:如上图,如果有BCDEACAEABAD==,那么三.交流展示:1.看图说比例式2.如图:DE∥BC,AB=15,AC=7,AD=2,求EC。
四.释疑拓展:如图,在△ABC中,DG∥EH∥FI∥BC.(1)请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2)如果AD=1,DB=3,那么DG∶BC=_____.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板演并讲评.AB CD EE DCBAABCD3()2() AB DE1() DE BCAB CDEABCDEA BCDEFB CDEA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2)△ABC与△A″B″C″若∠A=∠A″,∠B=∠B″,那么这个三角形有何关系?请说明理由.4.巩固:1.关于三角形相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一个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B 所有等边三角形都相似C 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D 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2. 判断题①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 )②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③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 )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⑤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⑥有一个角是7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四.释疑拓展:1.如图,在△ABC和△A′B′C′中,已知∠A=50°,∠B=∠B′=60°,∠C′=70°,△ABC与△A′B′C′相似吗?为什么?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是△ABC的高.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3.过△ABC(∠C>∠B)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请把它们一一作出来.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板演,最后学生点评.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板演并讲评.3.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交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三.交流展示:1.如图,在△ABC和△DEF中,∠B=∠E,要使△ABC∽△DEF,需要添加什么条件?2.如图,△ABC与△A'B'C'相似吗?有哪些判断方法?四.释疑拓展:1 1. 如图,已知23ECAEBDAD==,试求BCDE的值;2 如图,在△ABC中,AB=4cm,AC=2cm,(1)在AB上取一点D,当AD=________时,△ACD∽△ABC;(2)在A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当CE=________时,△AEB∽△ABC,此时,BE与D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并让学生自己归纳发现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板演,最后学生点评C'B'A'CBAADECB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3.归纳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三文字语言:几何语言:在△ABC和△A′B′C′中,∵∴4.试一试:(1)在ΔABC与ΔA′B′C′中,若AB=3, BC=4,AC=5;A′B′=6,B′C′=8,A′C′=10,ΔABC与ΔA′B′C′相似吗?(2)在ΔABC与ΔA′B′C′中,若AB=3, BC=3,AC=4;A′B′=6,B′C′=6,A′C′=10,ΔABC与ΔA′B′C′相似吗?三.释疑拓展:1.△ABC和△DEF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BC与△DEF相似吗?为什么?2.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三边长分别为4,6,8.另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一边长为2,它的另外两条边长应当是多少?你有几种答案?学生自己归纳发现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板演,最后学生点评.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思考的AB 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