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 从天圆地方说起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2019年(秋)五年级科学上册从“天圆地方”说起教案大象版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教具:地球仪、资料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出示教学课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
大屏幕出示资料卡: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从“天圆地方”说起-大象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天圆地方”的概念及其作用;2.了解地球是圆的,并了解其形状和尺寸;3.掌握地球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4.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
二、教学内容1.“天圆地方”的概念;2.地球的形状和尺寸;3.地球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4.大象的生活习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球是圆的;2.掌握地球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看过闪电侠之后的想法,引出“天圆地方”。
2. 学习“天圆地方”的概念及其作用(10分钟)1.让学生表达对“天圆地方”的理解;2.讲解“天圆地方”的概念及其作用;3.带领学生体验在“天圆地方”中的位置和方向。
3.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0分钟)1.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引出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
4. 地球球体展开图(30分钟)1.讲解地球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2.让学生互相交流、纠正,理解地球球体展开图的含义。
5. 大象的生活习性(15分钟)1.讲解大象的生活习性;2.让学生了解大象的食量,体重等数据。
6. 归纳总结(10分钟)1.总结“天圆地方”的概念及其作用;2.总结地球是圆的及其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学习“天圆地方”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其概念及作用;2.学生学习大象的生活习性,能够了解大象的基本生态知识;3.学生能够正确绘制地球球体展开图。
六、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要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图片、实物等;3.在学生写作业时,可以增加举例、情境模拟等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案例设计者:湖北省枝江市实验小学万红一、教学背景学生从小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对于人类为了探索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代价去并不了解。
因此,教材安排“从天圆地方说起”这个教学内容,正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二、教学课题:鄂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七课《话说地球》第一个话题《从“天圆地方”说起》三、教材分析随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对环境的认识范围逐步扩大,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认知的需求要出发,安排了这个内容——从认识地球的形状说起。
教材借助两个事例并配上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另通过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认真观察现象,分析、辨别,从而得出结论。
最后通过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人们对地球人似的历程,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操作法、讨论法及情景再现等方法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
2.行为与习惯: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的思想。
3.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人类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六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折的纸船以及人类探索地球的视频学生准备:收集人类探索地球取得的成就,地球未解之谜的相关内容。
七教学过程:活动一、图片导入,赏球揭题。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想看吗?认识的话就大声叫出它的名字吧。
谈话:它长什么样?蓝色部分是什么?褐色部分呢?白色的涡流又是什么呢?用一句话夸夸它吧。
1. 从“天圆地方”说起-大象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运动;2.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坐标;3.了解天空中的恒星和星座;4.熟悉及使用一些天文术语。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理位置;3.天空中的恒星和星座。
三、教学难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理位置;2.天文术语的熟悉及使用。
四、教学准备1.投影仪、电脑;2.天球仪、地球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引新课1.展示地球的照片,鼓励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圆的还是扁的?为什么?2.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展示图示,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有哪些?公转又是什么?3.加深学生对差旅球或者地球仪的了解,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4.小组讨论,总结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 认识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坐标1.展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地理位置;2.讲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和坐标;3.小组活动,设计问卷并让学生外出调查:让学生查阅地图判断并回答问题,了解居住地在国内和世界上的位置。
4. 探究天空中的恒星和星座1.展示天球仪,讲解天球仪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它上面的星座;2.讲解星座的定义、分类和命名法;3.指导学生使用星座图,通过天上的星星找到相应的星座;4.小组讨论,发现和认识几个重要的星座;5.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找到有趣的星座并进行观测。
5. 天文术语的熟悉及运用1.介绍几个重要的天文术语,如:天球、南极点、北极点、天赤道等;2.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天文术语来描述和表达天体现象;3.小组合作,利用所学天文术语描述一个天体现象,例如月球食。
六、课后练习1.家庭作业:查找家庭所居住经度、纬度,研究在地图上所在位置的坐标;2.组内讨论:学生可以讨论天文术语在处理学习内容上的作用;同时还要求了解三个新的星座。
7、话说地球——《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方法过程目标: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
教学难点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教学流程活动一:欣赏地球容貌,走进远古时代1、谜语导入:“说它象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
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
”(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P44页读古代人对地球的看法,了解古人的地球观,思考: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有道理吗?为什么?3、学生先自由发言讲述古人的地球观,教师总结。
活动二:体会认识地球历程,感悟人类探索精神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提出了哪些新观点?是怎样去证明的?学生读课本P44-45教师:那有没有人用实践去证明你们的猜想呢?请大家读P45“第一次环球航行”。
画出环球航海的线路和麦哲伦遇到的困难的句子。
A教师用地球仪和纸船演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线路。
B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用了整整三年!其间会遭遇到什么困难呢?2、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人、哪些事让你感动?学生就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活动三:拓展活动,感悟升华1、当今人类探索地球、认识地球取得的成果,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素材。
2、你知道地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迷有待探索?(学生就收集的地球未解之谜交流)板书设计话说地球——从“天圆地方”说起神话传说——想象海边看船——怀疑环球航行——证实太空遨游——揭谜。
小学科学教案1、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2、知道地球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会使用地球仪。
3、会制作简单的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制作简单的地球结构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1、阅读与讨论①、古人头脑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天圆地方。
②、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呢?古人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不能去了解整个世界。
③、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球形的。
④、我们是怎么知道的?A、亚里士多德观察(间接证明)。
B、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
C、航空照片(直接证明)。
2、观察与提问①、什么是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②、地球仪上的线表示什么?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中国在东半球。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
中国在北半球。
③、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北京,美国华盛顿的位置。
中国北京:东经116°28′,北纬39°48′。
美国华盛顿:西经77°02′,北纬38°53′。
④、地球的里面有什么?地壳、地幔、地核。
3、制作模型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三个圆,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再组合粘到纸上。
4、表达与交流把模型介绍给大家,拟定修正方案,修正自己的地球结构模型。
5、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知道了地球的构造。
通过地球仪,我们了解了整个世界,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探索地球更多的奥秘。
6、作业设计修正自己制作的地球结构模型。
7、板书设计1、从“天圆地方”说起A、亚里士多德观察(间接证明)。
B、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
C、航空照片(直接证明)。
地球结构。
2019年(秋)五年级科学上册从“天圆地方”说起教案大象版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教具:地球仪、资料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出示教学课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
大屏幕出示资料卡: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大象版五上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第一课《从“天圆地方”说起》二、教学背景学生从小就知道地球是球形,但对于人类为了探索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代价并不了解。
因此,教材安排《从“天圆地方”说起》这个教学内容,正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三、教材分析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天圆地方”说起》,就是要求学生要弄清地球是什么样的?同时通过体验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发展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人类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观察地球仪,知道经线、纬线;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2、过程与方法: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
六、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操作法、讨论法及情景再现等方法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七、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折的纸船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反映地球面貌多姿多彩的风景图片或文字资料。
八、教学过程活动一:初步了解地球。
1.课件出示谜面: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
2.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我们生活的地球)3.对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星球,你还有哪些了解,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谁愿意把你了解到和大家分享一下?预设:老师,我知道地球是个球形。
我找到了“神五”、“神七”的文件资料,可以给大家欣赏一下吗?瞧,我们多幸运啦,能亲眼目睹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美丽的星球。
可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教具:地球仪、资料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出示教学课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
大屏幕出示资料卡: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4、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难点——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1、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熟鸡蛋、橡皮、硬币,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分辨里面有什么。
2、分辨结束后,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3、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活动2【讲授】(二)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先来一起研究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出示火山、海啸、地震等图片,让学生看。
边看边交流,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师适时作出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科学家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我们来看这样一句话(出示课件)。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
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2)学生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并弄清地壳、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活动3【活动】(三)用橡皮泥或色卡纸做地球结构模型。
1、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和地球的构造,你们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者色卡纸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2、教师出示制作模型的提示,并让学生读一读要求。
大象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一课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简单的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播放《南辕北辙》的故事创设情景。
2、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想,这位商人能到楚国吗?3、由小阅读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从“天圆地方”说起二、表达与交流1、师: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有那样的认识?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认识?2、指名回答,师生可适当补充。
3、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人们是通过哪些事实与证据来推测出地球的形状的?3、同桌快速讨论一分钟,全班交流。
4、师引导学生借助知识链接内容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形状及其相关的事实与证据。
(1)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得出:地球是球形的。
(2)麦哲伦经过三年的环球航海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3)现在的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也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1、师结合学生表达与交流内容引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从地球仪上找找自己的家乡,并说说通过观察还发现了什么?2、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讨论。
3、生举手汇报,师生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内容。
4、通过师生的交流引出资料卡的内容:地球的构造,通过短片了解地球的构造。
5、师提问观看收获。
6、全班交流地球结构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动手的激情。
四、制作地球结构模型1、生了解制作小提示。
2、播放制作步骤,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模型制作。
3、生小组合作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也可以单独完成。
4、师巡视指导。
5、展示各组模型,并简单介绍自己制作的模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
6、对优秀是作品给以及时的鼓励。
五、课堂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宇宙与地球知识的了解。
六、课堂总结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那位商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2、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说一说。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类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
2.行为与习惯: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理解、分析事物和现象的思想。
3.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人类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人类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点。
教学过程:活动一、图片导入,赏球揭题。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想看吗?理解的话就大声叫出它的名字吧。
谈话:它长什么样?蓝色部分是什么?褐色部分呢?白色的涡流又是什么呢?用一句话夸夸它吧。
瞧,我们多幸运啦,知道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美丽的星球。
可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他们仅仅凭借自己的观察,再加上大胆的想象,把地球想象成各种样子。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人们对地球的探索过程。
那还得从天圆地方说起。
板书课题:从“天圆地方”说起。
(设计意图:由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入题,增强真实性,易被学生认可,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二:古人眼中的地球——大胆想象1、了解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地球——天圆地方师:在古人的想象中,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中最盛行的要数“天圆地方”这种说法了。
而且在古代中国尤其盛行:①有诗为证: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穹庐是指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出示图片,学生初步感知天圆地方。
②课件出示北京的天坛和地坛的图片,2、古代其他国家的人们眼中的地球。
师: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又是如何想想地球的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到书中第44页中去了解。
①生阅读教材第44页中的相关内容。
②生反馈,师课件出示搜集到的相关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资料。
3、初步讨论:古人的这些想法幼稚可笑吗?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理解呢?想想当时的条件,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是不是一样会有同样的想法?4、师小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即使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从“天圆地方”说起
教学内容:
从“天圆地方”说起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
2、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艰辛过程;
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
地球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教学难点:
探究并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教具准备:
球,纸船,铅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感知地球
1.课件出示谜面: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
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
2.对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星球,你有哪些了解?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二.认识地球的形状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的资料,关于地球的形状
古人是怎么认为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
为?有道理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天圆地方
2.经过了天圆地方的这个过程,人们又渐渐的
对这一个观点产生了怀疑!是什么让人们怀
疑的呢?
在无边无垠的大海边居住的人看到大船从
远处驶近海岸,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这使古
人开始怀疑地不是方方正正的了,她可能是
一个圆球。
3.实验证明地球是弧形的。
1.在水平板面上和球面上移动的铅笔,有何
不同?
三分钟时间小组实验,巡视实验指导
不同:水平板面上铅笔的高度不变,在球
面上铅笔的高度变化了。
2 在水平板面上和球面上移动纸船对比结
果
结论:因为洋面是一个弧形的
4.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应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有哪些现象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5.是谁最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地球是圆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短文,找出麦哲伦航行的路线。
麦哲伦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证明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
轻而易举的,都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
同学
们要从小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
6.现在人们要证明地球是球型的还需要这么辛苦
吗?麦哲伦虽然证实了地球是圆形,可是地
球到底怎么样呢?人类多么想一睹她美丽的倩
影呀!
这个美好的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呢?
学生:实现了!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是什么让人类实现了
这一美好的愿望?
学生:科学技术。
老师:请同学们永远记住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
员的名字! 感谢他为我们拍下的第一张
美丽的地球照片
出示地球的图片让同学说出其中的各种颜色代
表什么?
三.教师总结
从这一节内容中,我们知道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今天我们虽然看到了美丽的地球,
但地球神秘面纱并没有被人类真正揭开,地球还有
许多未解之迷有待我们去探索。
板书设计
从“天圆地方”说起
中国古人猜测天圆地方
生活实践中怀疑表面是弧形的
环球航行实践证明是球形的
卫星图片直接证明是个蓝色的大球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教学反思:
从天圆地方说起是六年级思品与社会上册第七课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知道地球的形状及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艰辛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四个内容,首先是从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到人们从自然界中的
一些现象开始怀疑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然后麦哲
伦进行了环球航行,最后是人类用航天技术直接证
明地球的形状。
在课堂上我用了一些图片对每一个
过程进行了讲解,使学生从直观上来了解人类的对
地球形状的认识。
人学生动手做了船在球面上航行
时桅杆和船身哪一个先出现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
兴趣。
重点讲解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付出的艰辛与努
力,让学生学习人类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虽说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
在让学生动手实验的过
程中没组织好,学时代的器材不太符合要求,实验
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讲到航空知识方面时
因为时间关系把准备好的中国航空知识的内容去掉
了,使课堂内容显得不太丰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避
免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
汪争慧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