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作文有文采:妙用动词汇总教学文稿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1
优秀作文精准使用动词我呀,就觉得这作文里动词要是用得精准啊,那可不得了。
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似的,动词一用准,那话就跟长了翅膀一样,“嗖”地一下就飞到别人心里去了。
我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让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课间十分钟》。
好多同学写啊,都是“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这玩是个多笼统的动词啊。
我就想啊,这不行,我得让动词精准起来。
我就写“同学们在操场上蹦啊、跳啊,有的像小猴子一样蹿来蹿去,有的像小燕子似的飞来飞去”。
你看,这“蹦”“跳”“蹿”“飞”,就把同学们课间那种活泼劲儿全给写出来了。
我还看过一篇描写老人的作文,写老人走路,要是光说“老人走着”,那多没劲儿啊。
人家那写得好的呢,“老人颤颤巍巍地挪着步,每一步都像是在和大地较着劲,脚抬起来得费好大的力气,再缓缓地落下,像一片树叶飘在地上”。
这“挪”字,还有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把老人那种年迈体弱的状态一下子就刻画出来了。
我就觉得啊,在生活里咱就得注意观察这些动词。
就说做饭吧,你不能光说“妈妈做饭”。
那是怎么个做饭法呢?“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她左手捏着一把青菜,右手操起菜刀,‘咔咔咔’,那青菜就被切成了均匀的小段。
然后她猛地提起油壶,往锅里倒油,油一热,就把青菜段一股脑地扔进锅里,再挥动锅铲,快速地翻炒着。
”你看,这一系列的动词,“捏”“操”“提”“扔”“挥动”“翻炒”,这饭做得就好像在眼前一样,多生动啊。
我还跟那些写作文的年轻人聊过,我说:“你们写作文啊,可不能小瞧这动词。
”他们有的还不以为然呢,说:“刘老师,不就是个动词嘛,能有那么大作用?”我就跟他们急了,我说:“你们啊,真是没看透这里面的门道。
动词用好了,那文章就活了,就像人有了精气神儿一样。
要是用不好,就跟那没放盐的菜似的,寡淡无味。
”你再看那些描写战争的文章,要是写战士们冲锋,只说“战士们往前跑”,那哪行呢?“战士们呐喊着,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敌人,他们的脚在地上蹬出一道道尘烟,手中的枪刺在阳光下闪着寒光,直刺向敌人的胸膛。
名师教你妙用好词技巧一:妙用动词在描绘景物、刻画人物的时候,若能恰当精妙地使用新鲜传神、富有情趣、具有形象性的动词,将动作分解,把动作细化,描写出动作的全过程,就能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整篇文章大放异彩。
1.用动词描写具体的动作精彩示范一他越跑越快,快要接近跳高架时,突然左脚猛地一蹬,右腿同时用力向上一抬,身子腾空而起,轻捷地掠过了横杆。
名师点评在这句话中,“跑”“蹬”“抬”“掠过”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男生跳高时的一连串动作。
这些动词都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积累的好词。
精彩示范二“连草木也来欺我、辱我!”我生气地拉住树枝,用力把它折断,丢在地上用脚猛踩,以此出气。
但其他许许多多柳枝仍在微风中摇荡,似乎在嘲弄我,我怒气上升,像狮子一样扑过去向柳树干狠击一掌。
名师点评这段话中作者用一系列具体的动词,将“我”生气时的状态精妙、准确地展现了出来,使“我”当时的情状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用动词写出变化精彩示范一轮到我表演了,我心里确实有点紧张,脸上冒出冷汗,但我还是尽量给自己壮胆。
名师点评在这句话中,“冒出冷汗”“壮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我”登台表演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精彩示范二她打开玩具柜,拉出一个又一个玩具,客厅变成玩具厂了。
接着,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拆开所有的包装袋,拿起一个玩具就拆。
我有点着急了,说:“你一会儿能收好吗?”“可以。
”她回答。
名师点评这段话中的“打开”“拉”“拆”等动词,将表妹的野蛮动作写得真实有趣,给读者呈现了一个逼真的“超级破坏分子”的形象。
技巧二:妙用形容词在描写事物、刻画人物时,若能恰当地运用丰富、细腻、鲜活、传神的形容词,就能使笔下的事物和人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神韵和灵性。
文章读起来才不会千篇一律、乏味、呆板,而是充满灵动的新鲜感。
1.用形容词描写缤纷的色彩精彩示范一六角形的钟面上,有一层又明又亮的薄玻璃,里面是一个漆黑的钟盘,钟盘上面镶着12个金光闪闪的阿拉伯数字,两根雪白的指针一大一小,形状像两个被拉长的葫芦,真是美丽极了。
妙用动词让作文文采飞扬妙用动词让作文文采飞扬在写作中,动词是文章的灵魂,它通常是写作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因为动词不仅可以表现行为,还可以传递情感和心态。
正确使用动词,可以让作文更加流畅、生动、有力。
因此,在写作中妙用动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来探究一下妙用动词让作文文采飞扬的方法。
一、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作文的中心思想是作文的灵魂,作文中的每个动词都会对中心思想产生影响。
要让中心思想更加清晰明了,我们需要选择恰当的动词来增强表现力。
通常,我们要根据中心思想的不同来选定动词的用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内容。
例如,如果我们想表达一个人的愤怒情绪,我们可以用“怒视”、“咆哮”、“愤怒”等动词来表达。
同理,如果是表达一个人的喜悦,那么我们可以用“欢呼”、“笑容满面”、“蹦跳”等动词来表达。
二、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正确选取动词的用法,可以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除此之外,适当引用例证或事实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观点。
引用例证或事实时,我们也需要选择恰当的动词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如果我们想表达某件事情的结果,我们可以用“导致”、“带来”、“引起”等动词来表达。
同样地,如果我们要表达某种效应,可以使用“提高”、“改善”、“加强”等动词来表达。
三、流畅的语言表达流畅的语言表达是一个优秀作文的必备要素,而动词的用法的正确性直接影响语言的流畅性。
如果我们想写一篇流畅自然的文章,我们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动词,使用恰当的时态和人称,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动词。
例如,“我”、“他”、“她”等人称代词的使用应该与所选择的动词保持一致,更有力地表达出观点。
四、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一个优秀的作文应该具有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动词来表现出我们的独特思想。
选择适当的动词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例如,我们常常在描述风景之美时用“美丽”、“漂亮”等词语,如果我们使用其他富有想象力的动词,比如“徜徉于花丛之中”、“浸润在微风之中”等,就会产生更加真实、生动、独特的表述。
如何妙用动词:让作文文采飞扬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
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
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
”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为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
作文中使用动词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我们知道,动词给人的印象是实际、生动、形象,能增强语言的立体感。
标题中多用动词则拟人能使形象栩栩如生,状物能使场景活灵活现,以至出神入化,这是使标题新颖生动的重要手段。
如讲服务行业制定的服务公约不要只是挂在墙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的文章,用《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的题目,这个“走”字就能妙笔生辉,让整个题目都“活”了起来。
又如《苏州名菜,飘香沈阳》,一个传神的“飘”字,把沈阳人民喜爱南国名菜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这里的“走”“飘”都是平常的动词,经过巧妙的搭配之后,就能起到平中见奇、常中见新的效果,增强了题目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动词最突出的修辞功能是富于动态感与表现力。
动态感使所描绘的事物富有活力,而表现力则能深深地感染读者。
写景状物之中,准确、巧妙地使用动词,采用动静互化的办法能够壮景生情,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所谓动静互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显动”。
例如: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
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
枝敧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
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的片段,是对一幅画面的描绘,给读者的审美感受却是极富动态之美,因为作家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画面本是静止的,但“掐”“开”“流”等动词的使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意境,让静态的画面呈现出活的生机。
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动词教案设计
作文一
《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动词教案设计》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学学怎么在作文里用好动词,让作文变得更精彩!
比如说,我们写“小鸟飞”,这太普通啦。
要是写成“小鸟欢快地扇动翅膀,冲向蓝天”,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啦?
再比如,写“我吃饭”,多单调呀。
如果写成“我大口大口地扒着饭,吃得津津有味”,是不是有趣多啦?
那怎么才能用好动词呢?老师来告诉你们几个小妙招。
第一,多观察。
看看周围的人和事物是怎么动的。
像小狗跑起来的时候,四条腿是怎么用力的。
第二,多想想。
想想用哪个动词能更准确地表现出动作。
好啦,小朋友们,快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文吧,让你们的作文充满活力!
作文二
《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动词教案设计》
小朋友们,咱们写作文的时候,动词可重要啦!
就像有一次,小红在公园里玩耍,她“蹦蹦跳跳”地跑着,还“嘻嘻哈哈”地笑着。
这两个动词,就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开心的小红。
还有小明爬山的时候,“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累得“气喘吁吁”。
是不是一下子就知道小明爬山很辛苦?
那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动词呢?我们可以像做游戏一样,把动作表演出来,然后想一想用哪个词最合适。
小朋友们,加油哦,让动词在你们的作文里闪闪发光!。
如何用动词和形容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动词和形容词是写作中常用的修饰语言,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动词和形容词来增强文章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一、运用具体的动词1. 使用具体的动词可以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精确,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不要使用“走”,而应使用“蹦跳”、“奔跑”等词语来描述行走的方式。
2. 动作的逻辑性是构成文章连贯性的重要因素,要确保所使用的动词和句子的主语之间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例如,主语为“猫”的句子,不宜使用“飞奔”等与猫相悖的动词。
二、运用生动的形容词1. 形容词可以为读者描绘出一个鲜活丰满的图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不要用“大”来形容一个物体的大小,而应该使用“巨大的”、“庞大的”等更具描绘性的词语。
2. 尽量避免使用过度修饰的形容词,以免给读者一种夸张和虚假的感觉。
选择适当的形容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事物的真实状态。
三、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1. 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需要注意词义的协调和语感的协调。
避免使用明显不搭的动词和形容词,以免影响文章的表达能力。
2. 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的逻辑和常用表达方式,不要滥用或误用特定的搭配。
在表达时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四、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1. 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观点更具象化,并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月亮像一只银盘悬挂在天空”。
2. 但是使用比喻和拟人要注意把握度,不要过度夸张或使用不合适的比喻,避免让读者产生困惑或违和感。
五、合理安排词序和句子结构1. 词序和句子结构的优化可以让文章表达更加流畅,读起来更加顺畅。
要注意合理安排形容词和动词的位置,避免长句子的拖沓和冗长。
2. 利用并列和从句等句子结构的灵活运用,可以让文章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但要注意不要过多重复使用相同结构、相同修饰词的句子,以免令文章显得单调。
六、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1. 在使用动词和形容词时,要注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过多相似的词语。
如何妙用动词:让作文文采飞扬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
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
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
”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为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
作文中使用动词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我们知道,动词给人的印象是实际、生动、形象,能增强语言的立体感。
标题中多用动词则拟人能使形象栩栩如生,状物能使场景活灵活现,以至出神入化,这是使标题新颖生动的重要手段。
如讲服务行业制定的服务公约不要只是挂在墙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的文章,用《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的题目,这个“走”字就能妙笔生辉,让整个题目都“活”了起来。
又如《苏州名菜,飘香沈阳》,一个传神的“飘”字,把沈阳人民喜爱南国名菜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这里的“走”“飘”都是平常的动词,经过巧妙的搭配之后,就能起到平中见奇、常中见新的效果,增强了题目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动词最突出的修辞功能是富于动态感与表现力。
动态感使所描绘的事物富有活力,而表现力则能深深地感染读者。
写景状物之中,准确、巧妙地使用动词,采用动静互化的办法能够壮景生情,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所谓动静互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显动”。
例如: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
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
枝敧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
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的片段,是对一幅画面的描绘,给读者的审美感受却是极富动态之美,因为作家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画面本是静止的,但“掐”“开”“流”等动词的使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意境,让静态的画面呈现出活的生机。
妙用动词,让文章语言更亮丽妙用动词,让文章语言更亮丽——谈谈动词的锤炼(安徽)宋店中学薛飞“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只有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才能感人至深。
写作中,若动词运用得准确恰当,精妙生动,定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动词在文章写作中大致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准确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
《故乡》这篇小说的第18自然段写道:“下了雪,我扫出一片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本段中,鲁迅恰当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后,给人留下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请看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一段精彩描写:“脸上瘦削不堪……仿佛木刻似的,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一段描写和后文所写祥林嫂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人物刻画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特别是动词“轮”字运用得非常贴切恰当,生动形象。
显然,祥林嫂受尽旧社会的残酷折磨,已失去了“人”的形象。
读后,已近人生末路的祥林嫂形象,会立刻活跃在读者眼前。
三、真切抒发内心感受。
张洁的《挖荠菜》中,有一段描写春回大地时,去田野挖荠菜的动人情景:“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
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这段文字中的六个动词使用得很准确,真切地抒发了作者挖荠菜时内心那种坦然愉悦的心情,读者很容易就会被这种情绪深深感染。
四、深化文章中心。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也是一曲献给普天之下深沉父爱的赞歌。
文中有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如何运用动词使文章更加具体有力动词是语言中最具有力量和活力的词汇之一,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传达思想和表达感受。
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动词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有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动词来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首先,动词可以帮助我们描绘场景和人物形象。
通过选择具体的动词,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
例如,我们可以用“跳跃”来描述孩子们在操场上欢快地玩耍,用“踉跄”来描绘老人在冰雪覆盖的路上艰难地行走。
这些动词不仅仅是描述行为,更能够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状态,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
其次,动词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观点和态度。
通过使用具有情感色彩的动词,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我们可以用“痛心”来描述对环境污染的关注,用“欣喜”来表达对科技进步的乐观态度。
这些动词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能够凸显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动词还可以帮助我们展示行动和变化。
通过使用动作性的动词,我们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动态变化。
例如,我们可以用“闪耀”来描述太阳的光芒,用“蔓延”来描绘火势的扩大。
这些动词不仅仅是描述静态的事物,更能够传达出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动词还可以帮助我们创造画面感和音效。
通过使用形象化和声音效果的动词,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想象出故事中的画面和声音。
例如,我们可以用“绽放”来形容花朵的美丽,用“咆哮”来描绘风暴的声音。
这些动词不仅仅是描述事物的外貌和声音,更能够让读者通过想象感受到事物的真实存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动词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能够为文章增添力量和活力。
通过选择具体、情感色彩丰富、动态变化的动词,我们可以让文章更加具体有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选择恰当的动词,以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巧用动词让高考作文有文采要做到“有文采”,就需要有“一字传神”的效果,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就需选择、锤炼动词。
如:(1)“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药》)表述手的动作一共用了13个动词,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几乎达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
一个“摊”字把刽子手索款的架势活现了出来;而“抢”“扯”“裹”“塞”,既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手所触到的四个不同对象,又贴切地反映出动作的急迫利索。
对于洋钱,只一个“抓”,就可看出讹诈式的攫取。
为了使所用动词准确贴切传神,在选用同义词时,需要根据表达对象的要求,严格区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又如:(2)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伺候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窜下跳地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
(《位置》)作者用“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上窜下跳”“内揣外度”四个表示方向的`词和“伺候”“迎合”“奉承”“恭维”四个表示态度的词,使语言错落有致,避免了重复,给人以美感。
再如:(3)他们没有豪言,没有壮语,只是平静地将浓于血的情感缝进儿子冬日的棉袄,女儿夏日的裙衫。
儿行千里母担忧,如果你是一只远离了母亲的风筝,那么你身后的蓝天写满了母亲的叮咛。
(《背景》)其中的“缝”“写”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寻味。
如何使用动词和形容词来丰富你的文章语言风格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是提升文章语言风格的关键。
精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能够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丰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运用动词和形容词来丰富你的文章语言风格。
一、选择具体的动词一个具体的动词可以替代多个常用的、普通的动词,让句子更具表现力。
比如,使用“闪烁”代替“亮”,使用“喃喃自语”代替“说话”,使用“翩翩起舞”代替“跳舞”,这些动词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描述的事物或行为。
在使用动词时,还可以考虑使用强调动词来突出某种情感或动作。
例如,使用“尖叫”代替“喊”、“跌倒”代替“掉落”。
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有力度、生动。
此外,要避免使用无意义的动词,如“做”、“有”等,它们不能确切地表达出动作的具体内容。
可以用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比如“制作”、“拥有”。
二、注意形容词的选择形容词也是营造文章语言风格的重要元素。
通过选择准确的形容词,可以令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首先,可以使用具体的形容词来描绘事物的细节特征。
比如,使用“碧绿的树叶”代替“绿色的树叶”,使用“崎岖的山路”代替“蜿蜒的山路”。
这样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描述的对象。
其次,可以考虑使用形容词来烘托文章的氛围。
形容词可以给读者带来特定的感觉或者情绪。
比如,使用“阴暗的森林”可以给人以压抑、恐惧的感觉;使用“温暖的阳光”可以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
此外,形容词的排列顺序也需要注意。
一般来说,形容词的顺序是:数量、大小、形状、质地、颜色、国籍、用途。
比如,“一只小巧的圆形银色戒指”。
当形容词的数量增多时,要注意使用逗号来分隔。
三、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修饰使用动词和形容词的修饰可以更加精细地描述事物,让文章更加生动。
修饰可以使用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或现在分词等形式。
例如,使用副词修饰动词,可以强调动作进行的方式和程度。
比如,“慢慢地走”、“轻轻地摸”等,这样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动作的缓慢或者柔和。
如何在文章标题中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在文章标题中巧妙运用动词和形容词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巧妙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在标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富有力量和吸引力的标题可以让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进而激发他们阅读下去的欲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文章标题中运用动词和形容词,以提高标题的效果。
一、动词的应用动词是文章标题中体现行动和力量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标题中使用动词,可以带给读者一种积极主动的感觉,让他们迫切想要了解更多。
以下是几种运用动词的方式:1. 使用动词使标题具有行动性行动性的标题往往能够迅速引发读者的兴趣。
例如,“探索未知领域的奇妙之旅”、“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等,这些标题都通过使用动词来表达行动动作,让读者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2. 运用动词表达启发和指导动词可以用来启发和指导读者。
通过在标题中使用动词,可以传达给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建议。
例如,“如何提高自信心和领导能力”、“走出舒适区,开创人生新篇章”等,这些标题都使用了动词来告诉读者如何去做,激发他们产生行动的欲望。
二、形容词的运用形容词是描述性词语,可以用来增加标题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在标题中使用形容词,可以突出文章的特点和亮点,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以下是几种使用形容词的方式:1. 使用形容词形容某种特征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某种特征,突出文章的独特之处。
例如,“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令人震撼的表演”等,这些标题都使用了形容词来描述所涉及的主题或主要内容,让读者对文章产生好奇和兴趣。
2. 运用形容词表达情感和观点形容词还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观点,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或感受到作者的观点。
例如,“令人心碎的真相”、“令人愉悦的感受”等,这些标题都使用了形容词来传达某种情感或观点,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动词和形容词的组合运用除了单独使用动词或形容词外,动词和形容词的组合运用也可以提高标题的效果。
通过动词和形容词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标题更加生动有力,引人入胜。
怎样让作文有文采妙用动词汇总怎样让作文有文采:妙用动词听《好汉歌》,找出歌词中写了哪些动词,你能根据这些动词大致判别这首歌的感情基调以及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么?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好汉歌》是通过系列动词共同构成整体感情基调和人物的群体英雄形象。
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什么样的长叫“冒”呢,是迫不及待地长出来。
是喜气洋洋地长出来。
是生机勃勃地长出来。
是一个劲儿地长出来。
是使劲儿,急切地长出来。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美美地读一读。
然后想一想这些白荷花这么高兴、这么急切地冒出来想干什么?(这些白荷花想早一点看到这美丽的世界。
这些白荷花想和小蜻蜓们一起快活地做游戏。
这些白荷花想早一点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
这些白荷花想比一比谁是她们之中的皇后。
这个“冒”字赋予了白荷花极强的生命力。
)一、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
(王滨等《少年爱因斯坦》)这里的动词刻画了少年爱因斯坦天真和好奇,表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早慧。
2、他踽踽独行,走了一程又一程,涉过了冷水滩,又趟过了冰凌湖。
……他不顾头皮破、肩骨伤、腿脚流血,边挤边走,四个钟头之后,终于闯出了狭谷,来到了珍宝关。
(陈伯吹《骆驼寻宝记》)这些动词充分显示了骆驼历尽千难万苦、坚忍不拔的精神。
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如何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增强写作效果动词和形容词是写作中常用的词类,它们能够为文章增添生机和表达力,提升写作效果。
正确运用动词和形容词,能够使文章更加充实、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动词和形容词来增强写作效果。
一、运用具体而有力的动词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可以用来表达行动、状态和感受等。
运用具体而有力的动词,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 使用具体的动词描写行为例如,不要使用“做”这样的常见动词,而是使用更具体的动词来表达。
比如,用“跳跃”代替“走”、“飞奔”代替“跑”。
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物的动作和情绪。
2. 使用强调性的动词有些动词在表达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用“嘶叫”来形容动物的叫声,用“大声喊叫”来表示强烈的情感表达。
这样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场景的紧张和气氛的饱满。
3. 使用动词短语或动词的形容词化形式有时,使用动词的短语或形容词化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意思。
比如,用“抓住机会”代替“利用机会”、“绝望的眼神”代替“眼神充满绝望”。
这样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同时也可以增加描述的细腻度。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形容词形容词在写作中常被用来描绘事物的特征和状态,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和细节,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1. 使用具体而精准的形容词来描绘事物形容词的选择应准确、精细,在描述时要注意与名词的搭配和语义的搭配。
比如,用“娇美的花朵”代替“美丽的花朵”、“古老的城堡”代替“大的城堡”。
这样的运用可以使描述更加贴切,形象更加鲜明。
2. 使用形容词短语或修饰性动词有时,使用形容词短语或修饰性动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
比如,用“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阳光”代替“明亮的阳光”、“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们”代替“玩耍的孩子们”。
这样的描写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场景和人物的形象。
3. 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有些形容词在表达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情感与情景。
写作方法|善用动词,让作文意趣横生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
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
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
”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为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
最准确精当的词语一是靠积累巧借,如果平时有意识地准备些词语,则会在作文时词语生动。
如:推崇毅力用磨穿铁砚,写时间之快用白驹过隙,述悲痛之极用泣血捶膺。
若有意识地准备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成语、俗语,在行文中哪怕贴切地用上三两个就可能达到词语生动的目的。
二是靠推敲锤炼。
推敲锤炼,就是对意义相近的若干“词汇”进行大小、分寸间的细致比较和挑选。
在语言表达中,使用一般的词语,可以凭借语言的基本功迅速解决,而关键的词语,则常常需要仔细斟酌,有时甚至必须反复推敲锤炼。
1、精心锤炼动词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①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以后,空缺已经不多。
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胖补满了。
②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想乘机挤进来。
③……一个小学生奔上来,一手按住自己头上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
④他(指工人似的粗人)于是仿佛自己就像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
上面几句都用了表示进出动作的动词,但是各人形体不同,心情不同所选用的动词就不同。
“胖子”用“补”、“老妈子”用“挤”、“学生”用“钻”、“仿佛自己像犯了罪似的人用“退”和“溜”,这样不仅用词准确而且生动形象。
2、精心锤炼叠音词运用叠音词,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形象,表情更细腻浓烈,增强语言的意境美。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作文增加文采的方法:妙用词语技法一:妙用动词(1)用动词描写具体的动作用动词描写具体的动作,能将动作分解,把动作细化,描写出动作的全过程,让文章语言生动起来,具有画面感。
精彩示例只见舅妈把一勺糊子倒在鏊子上,手拿小竹板自左而右地匀,呼啦一圈,然后又荡几下,再用小铲掀起一边,用手轻轻一揭,一张又薄又软的煎饼便成了。
名师点评通过“倒”“匀”“荡”“掀”“揭”这些动词,将舅妈摊煎饼的全过程一气呵成地表达出来,又准确又生动。
(2)用动词写出变化在描绘景物、刻画人物的时候,若能恰当精妙地使用富有情趣、具有形象性的动词写出变化的特点,必能让文章大放异彩。
精彩示例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抿着。
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名师点评“向上挑着”“向下抿着”“眨了眨”“僵住”等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毛老师心中由充满怒气到十分惊愕的心理变化过程。
技法二:妙用形容词(1)用形容词描写缤纷的色彩用丰富、传神的形容词来描绘某一事物的颜色,能更鲜活地展示出事物的与众不同,让读者受到较强的视觉刺激。
精彩示例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散在椭圆形的绿叶中,黄中透绿。
俯下身来仔细一看,犹如翠绿的大毡子上镶着粒粒金色的宝石。
名师点评这两句话中的“黄”和“翠绿”点出了花生的小花和叶子的不同色彩,“黄中透绿”和“金色”则将花生花远观和近看的不同色彩变化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2)用形容词描写事物的形状在描写某一事物的形状时用恰当、形象的形容词,就能让笔下的事物充满灵性,读来口齿生香。
精彩示例海棠树开花了。
看,每朵海棠花都有五个花瓣,每一瓣都娇嫩嫩,湿润润的,让人忍不住想亲吻它的冲动。
名师点评形容词“娇嫩嫩”“湿润润”将海棠花娇嫩欲滴的状态形象地表达出来,用词准确、贴切。
(3)用形容词描写事物的性质在描写某一事物的性质时用恰当、形象的形容词,不仅能让笔下的事物充满灵性,更能表达出深刻的意义。
怎样让作文有文采:妙用动词听《好汉歌》,找出歌词中写了哪些动词,你能根据这些动词大致判别这首歌的感情基调以及表现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么?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好汉歌》是通过系列动词共同构成整体感情基调和人物的群体英雄形象。
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什么样的长叫“冒”呢,是迫不及待地长出来。
是喜气洋洋地长出来。
是生机勃勃地长出来。
是一个劲儿地长出来。
是使劲儿,急切地长出来。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美美地读一读。
然后想一想这些白荷花这么高兴、这么急切地冒出来想干什么?(这些白荷花想早一点看到这美丽的世界。
这些白荷花想和小蜻蜓们一起快活地做游戏。
这些白荷花想早一点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
这些白荷花想比一比谁是她们之中的皇后。
这个“冒”字赋予了白荷花极强的生命力。
)一、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
(王滨等《少年爱因斯坦》)这里的动词刻画了少年爱因斯坦天真和好奇,表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早慧。
2、他踽踽独行,走了一程又一程,涉过了冷水滩,又趟过了冰凌湖。
……他不顾头皮破、肩骨伤、腿脚流血,边挤边走,四个钟头之后,终于闯出了狭谷,来到了珍宝关。
(陈伯吹《骆驼寻宝记》)这些动词充分显示了骆驼历尽千难万苦、坚忍不拔的精神。
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这是孔乙己取钱时的两个动作,一为“排”,一为“摸”,简单的动作描写便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揭示无遗。
“排”活画出他虽然穷困潦倒,却很是自视清高,以此显摆给人看的猥琐性格。
“摸”则将其落魄之窘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同样是取钱,鲁迅先生又是如何写华大妈的呢?且看:“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掏”且“掏了半天”,足见华大妈对这包洋钱是何等珍视,藏得何等严实!人物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生活的困苦,医治儿子的急切心情,便于这看似平常的动作之中显现出来,可谓精妙之极。
4、《景阳冈》写武松打虎情节时,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
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请通过揣摩品味这些动词分析其反映了武松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井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中(劈)将下来;最后把断了一节的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
“靠、提、拖、插、拿、轮、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5、文章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这样写道:“……闪在青石旁。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将下来。
武松吃了一惊,酒都变作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赏析思考:文中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一边”、“一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显作者的功力。
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御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6、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
于是,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
这么一个“挨”字,可以说无法用任何一个手脚酥软,精疲力尽的状态。
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总之,塑造物恰当使用动词,能使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增添光辉。
《景阳冈》一文在动词的动用上很有特色,对体现武松打虎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武松朴素丰满、逼真可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二、表现人物心理活动1、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黄蓓佳《心声》)这些动词刻画了李京京顶着程老师可能会拒绝他、同学会嘲笑他的压力,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心理。
三、描摹场面,气氛热烈1、鹤群分几群,每群十几只不等,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
在阳光下,鹤的双翅奋力搏击,银光闪烁。
(江口涣《鹤群》)这些动词准确、生动的凸显出鹤群团结攻敌之壮举。
2、摄影师和记者从球门后面冲上来,把我团团围住,数以百计的观众跳下看台,不理会警察,越过湿地,向我冲来。
(贝利《第一千个球》)这些动词形象地描绘出贝利射进第一千个球后,观众无比兴奋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竞赛的热烈气氛。
四、渲染环境,营造氛围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夏的轰雷一响,我们几个玩伴提起一双凉鞋比赛跑回家,淋成了落汤鸡也是‘咯咯’地笑,眼里充满了快乐。
又是一个下午,又是‘拉帮结派’来到河边,什么也不顾一骨碌跳下河尽情地游、笑,仿佛在天堂。
这里,童年的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篇笑声的乐章。
在河里拍打着、泼着,连泊着的水也成了活泼的珠子;在河边筑着堡垒,有国王、王后、士兵、坦克去攻打另一国王。
俗话说“一国不能有两王,一山不能容两虎”,有时我就坐山观虎斗,谁赢了我拍手,谁输了刮鼻子,大声笑。
这就是快乐的童年海洋。
这是2008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中的片段,所要表现的是作者与小伙伴们在夏日里的快乐情景,并以此诠释了在自然中生活的惬意愉悦的主题。
这种情景通过一连串动词的有效渲染而具有了感人肺腑的神奇力量,带给读者一种可以感知的氛围感,一种能够调动内心情感体验,让人似乎也回到了美好童年的真切感。
综上所述,语有动词自精彩,文有动词自生辉。
当你忧心于笔下的语言干瘪苍白,文字缺乏表现力之时,不妨认真琢磨如何选准每一个动词,用好每一个动词,让动词契合于你的思想,洋溢出你的情思,鲜活你笔下的景物与形象吧!五、能使景物描写生动而有画面感1、周围死一般的沉寂。
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
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
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
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
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了。
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
正巧这时,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
我紧紧搂住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了。
(海伦•凯勒《我的老师》)动词在环境描写中:在特定的环境、景物描写中,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使景物、场面生动而有画面感。
这里的一系列动词使景物、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生动写出了海伦•凯勒当时感到陌生、无助,非常害怕,非常孤独的心境。
在这段的景物描写中,作者使用了“骚动”、“颤抖”、“刮”、“摇晃”等动词。
读后,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么一幅画面:在死一般的沉寂之后,大雨即将来临。
树叶在狂风的淫威下慢慢变得不安分起来,随着风势的加大,树被狂风吹的四处摇晃。
大自然向小海伦黑暗的世界展示了残暴的一面,这种残暴的程度描绘得越深,就越能渲染出紧张、不安的氛围,就越能衬托下文小海伦的心情。
动词在人物描写中:人物的动作,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
这一系列的动词连在一起,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更具有活力,更能表达出人物的性格。
大雨即将来临、大雨之时、老师来之前,看看小海伦的表现:“跳”、“动弹不得”、“留在”、“感到”、“坐”“倒下”,这一系列的动词充分描写出了小海伦因受到极度的惊吓而感到陌生、无助、恐惧和孤独的心理。
老师来之后,“搂住”这个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小海伦重新获得安全感的激动心情,“踏”这个动词抒发了小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试想,一个孩子,还是个盲童,在极度的恐惧之后,被老师拉回到安全的地面,该对老师报有怎样的感激之情啊!选择人物在重大事件中,在关键时刻的动作来描写,最能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再来看看莎利文老师的表现吧。
一“抓”,抓住了一个极度恐惧的小女孩的柔弱心理。
二“扶”,扶住的是一个渴望安全的弱小生命。
莎利文老师有意识的教给小海伦充分地去认识自然。
她适时的出现,足以证明她是个出色的教育家。
这两个动词,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莎利文老师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透过两个动词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正在远处悉心观察学生的苦心孤诣的老师。
读完,我们都替小海伦高兴,因为她遇到了一位能改变她命运的老师。
短短二百多字的篇幅,竟能通过十几个动词变得灵动、精彩。
小小一段话,动词大舞台。
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底可见一斑。
六、使事物的人格化1、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
(王尔德《巨人和孩子》)这些动词将小鸟、树儿、花儿人格化,表现了他们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
可以说,动词是塑造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阅读中要注意体会它的妙处;在写作中要善于使用动词,使我们的文章熠熠生辉。
七、巧用动词写具体1、足球比赛片断:一开始,对方8号中锋刘宁带球猛攻,一转眼,就蹿到了我方的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