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湘文艺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槐花几时开》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2
槐花几时开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槐花几时开》。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3)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槐花几时开》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想象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槐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槐花几时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全班交流: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品味(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用绘画或文字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让大家共同欣赏和品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家乡”一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槐花几时开》的主题和意境。
(2)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槐花几时开》。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收集其他描写槐花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品味。
课题:《槐花几时开》备注授课时间:2020年10月29 日授课人:授课年级:七年级
学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赏析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差异明显,
部分学生爱于表现,也有部分学生性格内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将最大程度
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微课学习,了解并归纳民歌的基本分类。
(山歌、小调、号子)
2、通过聆听、问题引导、谱例分析,学生掌握山歌《槐花几时开》的欣赏方法和体
验歌曲风格。
3、用情景演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山歌的演唱情景,感受山歌的风格;了解山歌作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引导学生对传统民歌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传承积极
性。
教学重点:
赏析山歌《槐花几时开》,感受和体验四川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装饰音记号,并有感情的演绎《槐花几时开》。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情景创设法、微课介入法、谱例分析法。
学习方法:
归纳法、聆听法、体验感受法、对比聆听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展板
教学课型:新授、欣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师:现场演唱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问题引导——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36分钟)
①师:播放微课(民歌的起源、作用与分类)。
生:观看微课,了解并用展板在黑板上归纳民歌的分类。
【设计意图】以微课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②了解四川相关文化。
初中音乐湘文艺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澧水船夫号子》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简单地概括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但是对乐曲的欣赏鉴赏能力不够。
本节课正是培养学生聆听了解传统的民族音乐。
3重点难点
1.完整地学唱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2.能总结出劳动号子与山歌的基本特征。
4教学过程
1【导入】导入
导语:让我们在影片中,跟随一位老爷爷去了解一段历史吧!
①观赏:纪实片《船工》的视频片段。
②交流:在影片中你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船工及有节奏的呐喊声)
③讨论:船工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喊声有什么不同?展示两幅图片(平水与急流)。
(引导学生从节奏、速度、力度方面进行回答。
平水时节奏比较平缓、速度适中、声音力度相对较弱;急流时节奏比较密集、速度逐渐加快,力度较强。
)
④体验:跟随老师的手势,用“弱缓-强急-弱缓”的声音表现船工们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喊声。
(弱缓手势:右手平放腰间,根据节奏向前划拍;强急手势:右手抬至头部,用力点拍。
) 嗨—|嗨—|嗨—|嗨—|嗨0 |嗨0 |嗨0 |嗨0 |嗨—|嗨—|嗨—|嗨—||
2【讲授】教授
(1)劳动号子:《澧水船工号子》。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精选14篇)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
)磁带《思乡曲》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情感1、激情导入(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
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
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
2、激发情感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槐花几时开》教学目标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3.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
教具多媒体、视频、音频。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一)民歌是什么?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
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二)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三、新课教学: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从“花”出发,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介绍“晨歌”,聆听歌曲,体验歌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啥子”的唱。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望郎来(哟),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舍)几时开(哟喂)。
”2010年11月28日,时隔60年后,87岁的老人喻祖荣在宜宾市青年川剧团又唱起了由他本人改编的民歌《槐花几时开》。
60年前,正是喻祖荣将一曲名叫《神歌》的宜宾民歌,改编为了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槐花几时开》,并最终传唱全国。
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民歌《槐花几时开》,感受了民歌的绚丽风采,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因为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的最丰富的源泉,让中国的花朵,香飘四方。
《槐花几时开(晨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简介中国民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歌的相关内容。
(2)、通过欣赏、教唱《槐花几时开》,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特点。
(3)、通过展现民歌的改编,让学生认识到传承发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体会民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传承发扬民族音乐。
学情分析当代的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非常热衷,但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非常少,所以如何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是我这节课重点突破的问题。
所以这节课我通过欣赏、学唱民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体会民歌的魅力。
通过情景表演、介绍改编的相关知识,播放改编后的民歌视频,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发扬民歌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民歌文化的认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学唱《槐花几时开》,了解改编民歌的基本形式,使学生对民歌有初步的了解,能主动地交流和讨论活动并提出个人的体会和见解。
教学难点:在学唱歌时由于地方方言及风格的限制,会比较难唱好,所以老师要通过分析引导,让学生自信地演唱歌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前播放由民歌改编成流行音乐的成功例子:凤凰传奇演唱的《高山槐花开》教师引入: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就是以民歌《槐花几时开》改编而成的歌曲《高山槐花开》,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些民歌,听到最为原汁原味的民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绚丽多彩的民歌世界,感受我国民歌艺术的非凡魅力。
【讲授】讲授新课:直观感受,展示主题1、介绍民歌的相关知识。
导语: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民歌?民歌的定义和种类: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
初中音乐湘文艺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槐花几时开》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专心聆听传统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激发学生喜爱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能辨别山歌,并能说出其主要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
2学情分析
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
鉴于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完整地学唱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教学难点:能总结出山歌的基本特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
1.播放《道一糕,道一饼》
师:思考:这首曲子是哪个地方的民谣?采用什么方言演唱?
生:莆田地区莆仙方言
2.全班同学用莆仙方言念《道一糕,道一饼》
师:在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之为民谣或者民歌。
(引出课题民歌概念)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3.教师演唱闽南民谣《一只鸟仔》引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