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5《古诗两首》登鹳雀楼1 语文S版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7
【导语】《登鹳雀楼》这⾸诗是唐代诗⼈王之涣的代表作。
诗⼈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河归海的景⾊,告诉⼈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登鹳雀楼》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登鹳雀楼》原⽂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táng wáng zhī huàn [唐]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依⼭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河⼊海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穷千⾥⽬, gèng shàng yì céng lóu 更上⼀层楼。
注释: (1)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 (2)⽩⽇: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峦沉落。
(3)欲:想要。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眼界宽阔。
(4)更:再。
译⽂: 太阳依傍⼭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风景,那就请再登上⼀层⾼楼。
【篇⼆】⼩学⼀年级语⽂《登鹳雀楼》教案 设计理念 语⽂教学要求突出学⽣的主体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要通过读、想、议、画、⽐、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悟⾃得。
教学⽬标 1、学会本课⽣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译文及赏析这首《登鹳雀楼》是有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创作,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登鹳雀楼》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诗,主要原因在于这首诗有着激励人的作用,因此而常常被人们引用。
本文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导读: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是我们小时候必背的经典五言绝句。
其原文如下: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onthestorktowerwangzhihuanthesunbeyondthemountainglows;theyellowriverseawardsflo ws.youcanenjoyagrandersight;byclimbingtoagreaterheight.登鹳雀楼字词解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再”意思)赏析这首诗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不凡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是登楼望见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作者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群山西沉,在视野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作者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是作者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笔调。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的原文及其翻译登鹳雀楼诗文解释:篇一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篇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讲这一首诗,是针对妈妈讲的。
通过这首诗的讲解,目的是要如何教孩子读诗背诗。
有画的诗好领会。
现在有绘画本的唐诗非常好。
但是好多妈妈让孩子背的时候重在文字上了。
我个人认为要把重点放在画上,让孩子先读画,就跟看小人书一样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好领会。
最好的办法是让孩自己画出来。
要让孩子自己画出来----当然是简单的画,因为绘画本上的画毕竞是作者的画是编者的事,不是孩子的画。
读书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书不要求同,求同了就不是书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读出自己的味道就要先画出自己的画,画在胸中了,诗就在心中了。
那才是自己的东西,这才叫掌握。
光背出来还不叫真正的掌握。
我们讲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
诗是把很多的字组合在一起,这样,诗就是连环画了,是动漫了。
就可以在读诗的时候,不至于看到一块块的字,而是一幅幅具有动感的画。
我们不要简单的区别什么山水诗,言志诗,从根本上来讲,诗以言志。
诗人常会通山水风景来表达情怀志向,同样,也会把情怀志向融炼于山水风风景之中。
古人写诗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也没有简单为言志而言志的。
白日依山尽,重点在依山尽三个字,依就是山中有云,云有有山。
依是相互作用的,就光与影,影与光一样。
我们可以体会出一种动感:不知山生云,还是云依山。
这就是第一句。
黄河入海流。
我们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鹳雀楼,作者上了楼就看到了黄河。
远远的来,远远的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我们要让孩子去想象天际流、碧空尽的那种意境。
一条白练远远的'来,又远远的去。
有妈妈说孩子问了什么叫世界?世为时间,界为间。
我们这个时候看到到就是一个动静合一的世界。
白日依山尽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登鹳雀楼》是唐代王之涣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古诗《登鹳雀楼》诗文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登鹳雀楼》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王之涣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王之涣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也有说法是这首诗乃朱斌所作。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登鹳雀楼带拼音古诗登鹳雀楼带拼音古诗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带拼音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王之涣bái rì yī shān jìn白日依山尽,huáng hé rù hǎi liú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欲穷千里目,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更上一层楼。
【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均有唱和,交往颇深。
《全唐诗》仅存录他的六首绝句,其中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
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
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
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
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
《登鹳雀楼》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原文: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对照翻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2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 12 个生字:“登、楼、依、尽、入、穷、千、层、朗、识、玉、盘”;会写 7 个字:“入、千、玉、识、行、河、黄”;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
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重点、难点分析:1. 朗读、背诵古诗,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2. 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
2. 多媒体课件。
3. 投影仪。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登鹳雀楼》,学习八个二类字,五个一类字。
理解诗意,感悟诗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教学内容:学习《登鹳雀楼》,学习八个二类字,五个一类字。
理解诗意,感悟诗句。
(一)知诗人1.课件展示王之涣画像(王之涣.jpg)与简介:“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琅琅上口,广为传颂。
”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展示课件第六屏)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3.“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的黄河岸边,因为经常有鹳雀栖息在它上面,所以叫这个名字。
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游人如的旅游胜地。
4.这首古诗的题目“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二)解诗意1.自学理解(展示课件第七屏)(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鹳雀楼 0.jpg),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
(2)点击超级链接,学习生字“黄、河、入、千”。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提示:(3)“黄”的“草字头”下面还有一长横;中间是“由”不是“田”;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入”书写时第一笔撇稍微低一些,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捺要盖在撇上,两笔相连,不要写成“八”或者“人”。
(3)学生练写,投影展示,全班评价。
(4)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
(5)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古诗登鹳雀楼翻译古诗登鹳雀楼翻译导语:《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诗登鹳雀楼翻译,欢迎借鉴!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写作者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作者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作者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作者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作者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