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休闲农业案例休闲农业是指农业生产和农村旅游相结合,以农业为基础,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为导向的一种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可以丰富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农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个休闲农业案例。
大森林生态园是一家位于山村的休闲农业园,它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风景优美的环境,打造了一个集农业观光、农产品销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
大森林生态园占地面积约100亩,其中包括农田、果园、花卉园和休闲区。
园区内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和水果树,如水稻、小麦、苹果、桃子等,游客可以亲手参与耕种和收获的过程,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
农田中间还修建了一条小路,供游客散步观赏。
花卉园内的鲜花盛开,四季花开不败,给游客带来了一种美丽的视觉享受。
果园里的果树挂满了成熟的水果,游客可以采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并在农场内的休闲区品尝新鲜的水果,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大森林生态园还设置了一些娱乐设施,如儿童游乐区、乡村旅店和餐厅。
儿童游乐区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如秋千、摇马、蹦床等,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趣的娱乐场所。
乡村旅店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游客可以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餐厅则提供当地农产品的特色美食,比如农家菜、野菜、鲜果汁等,让游客品味当地风味。
大森林生态园还开设了一些农业体验课程,如农业科普课、农业技术培训等。
游客可以学习到一些农业知识和技术,体验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增加对农业的了解和兴趣。
大森林生态园的经营模式既满足了游客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又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它还通过提供农业体验课程,加强了农业科普教育,提升了农民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大森林生态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开发农村旅游,可以实现农业和旅游的双赢,促进乡村振兴。
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注入新动力。
乡村振兴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大力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既能够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又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并探讨其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影响。
一、农村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结合文化、农事体验和旅游等元素,提供给游客休闲、娱乐、学习等活动的一种形式。
农村地区天然的环境与优质的农产品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养殖观光、果园采摘、农家乐等项目广受游客欢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农村,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与发展价值乡村旅游强调的是对农村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和人文生活的游览和体验。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通过农村地区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
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地区的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将两者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平台的共建。
在这个模式下,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和农田资源转变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场所,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推动政策和法规的创新,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便利条件。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江苏省如东县的蓝莓乡村旅游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这个旅游区以蓝莓种植为核心,结合了采摘、休闲农业和农家乐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蓝莓种植不仅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当地的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在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激活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休闲农业案例范文休闲农业是指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农田间尽情享受户外活动和农村生活体验的一种经济模式。
休闲农业不仅可以带来农民的增收,也能让城市人民远离喧嚣,与自然亲近。
以下是一个休闲农业的案例,通过设立采摘园,引进休闲项目,让游客在农村中放松心情。
该休闲农业案例选择了位于中国南方的广东省一个小镇作为示范点。
这个小镇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正逐渐发展壮大。
首先,该休闲农业项目选择了适合采摘的水果种植,如草莓、桃子、樱桃等。
农场由专业的农业技术团队管理,保证水果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在采摘季节,游客可以前往农场采摘自己喜欢的水果,一边享受户外活动,一边品尝新鲜的农产品。
这种亲近自然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升了农场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为了丰富游客的休闲体验,农场还引进了一些休闲项目。
游客可以参加农场的美食制作课程,学习如何制作水果甜品、果酱等。
此外,农场还开设了亲子活动,如DIY手工、农场游戏等,让家庭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
农场还设置了一些休闲设施,如草地、花园、露天餐厅等,供游客休憩和欣赏美景。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农场还开设了一些主题活动和节日庆典。
在草莓季节,农场举办草莓节,邀请知名厨师进行现场烹饪表演,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
在樱花季节,农场举办樱花节,游客可以欣赏到樱花的美景,参与樱花摄影比赛等。
农场还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农场采取了循环利用的方式,如利用农产品残渣制作有机肥料,保护土壤的肥力。
同时,农场也鼓励游客充分利用资源,提倡绿色出行和减少浪费的生活方式。
通过上述的休闲农业模式,这个小镇的农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游客也享受到了丰富多样的休闲体验,小镇的农业旅游业也蓬勃发展。
此外,休闲农业模式还为农民提供了一种思路,可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总之,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经济模式。
通过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休闲体验,为城市人提供一个远离喧嚣的休闲场所。
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休闲农业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给人们休闲和娱乐的机会,以满足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追求。
休闲农业的出现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同时也为城市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方式。
下面将列举10个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以展示休闲农业的多样性和发展潜力。
1. 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将农村家庭农业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业态,通过提供农村特色的美食、农业体验等,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休闲度假。
例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山农家乐,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农业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2. 采摘园:采摘园是一种让游客亲自参与农业生产的休闲方式,让游客在采摘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农村的乐趣。
例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南海采摘园,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水果,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3. 休闲农庄:休闲农庄是一种将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旅游项目。
例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湘湖农庄,通过提供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4. 农产品直销店:农产品直销店是一种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方式,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和便捷的购物环境,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例如,位于北京市的三里屯农产品直销店,通过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和农村特色的休闲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购物。
5. 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一种将农村的闲置房屋改造成供游客住宿的场所,通过提供农村特色的住宿环境和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
例如,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的九寨沟民宿,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6. 乡村音乐节:乡村音乐节是一种将农村的自然环境与音乐表演相结合的休闲活动,通过举办音乐演出、户外露营等活动,吸引了大量音乐爱好者前来参与。
例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麓山国际音乐节,以其独特的乡村风情和丰富多样的音乐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7. 乡村驿站:乡村驿站是一种将农村的闲置场地改造成供游客休闲和交流的场所,通过提供咖啡厅、图书馆、艺术展览等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
休闲农业村庄特色案例
1. 福建九龙村:这个位于福建泉州的村庄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
村庄拥有大片的茶园和果园,提供茶叶采摘和水果采摘等体验活动,同时还提供民宿服务,让游客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2. 浙江奇园:这个位于浙江宁波的村庄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了一个拥有多个主题园区的休闲农业村庄。
村庄里拥有花果山、水果乐园、农耕体验和农家乐等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种植、采摘等农事活动的乐趣。
3. 江苏周庄:这个位于江苏苏州的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休闲农业为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村庄里有许多农田和荷花池塘,游客可以进行田园体验,参与到农作物的种植、养殖等活动中。
4. 广西阳朔:这个位于广西桂林的村庄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农田景观闻名。
村庄附近有大片的田园和竹林,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稻田耕种、鱼塘钓鱼等活动,同时还能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
5. 四川都江堰:这个位于四川成都的村庄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农田景观而闻名。
村庄里有着古老的灌溉工程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游客可以参观这些景点,并在村庄里体验农田耕种、品尝当地美食等活动。
休闲农业案例分析——成都三圣乡: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产业路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
4月12日,以“花文化”为媒、以“花资源”致富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农民迎来了三桩大喜事: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三圣乡揭幕;国家旅游局向成都市授予“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牌匾;向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牌匾。
一个“以花搭台,以花养乡,以花富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典范鲜活的诞生于川西坝子,揭开了2006年中国乡村文化旅游业的新篇章。
案例分析: 成都三圣乡经过自身努力玉发展现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国典范,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多方共赢。
看到这些成就,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总结、去学习的。
一、农业优势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由于肥沃的土壤及便利的灌溉等相关设施让成都这块土地发展得很好。
而三圣乡又富有传统的花卉农业优势。
经过不断发展,三圣乡花卉农业已取得了许多显著成就。
这为三圣乡休闲农业产业之路铺平了道路。
二、良好地域通达性和乡村旅游消费市场成都被喻为“休闲之都”,居民历来就有休闲生活的习惯,对回归田园的雅趣生活的追求热情始终较高,便利的地域通达性更是锦上添花,让这块土地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成都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最早兴起农家乐休闲方式的城市之一,三圣乡现已成为成都中低收入市民重要的旅游憩息目的地。
三、农业新思路在都市农业发展上,三圣乡突破原有的“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低级产业链条,并花卉种植业为基础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
三圣乡以成功举办首届花卉博览会为切入点,三圣乡凭借花卉种植优势,以花为主题,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五朵金花”,形成“一村一品”的差异化旅游品牌。
国内优秀乡村旅游农家乐经典案例分析案例一:广东顺德长鹿休闲度假农庄长鹿农庄建于2002年,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长鹿农庄是一个集岭南历史文化、顺德水乡风情、农家生活情趣,以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最佳场所。
主要由“长鹿休闲度假村”、“机动游乐主题公园”、“水世界主题公园”、“农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主题公园”五大园区组成,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吃:岭南特色农家美食住:超五星级湖景别墅玩: 游乐城、欢乐岛主题乐园赏: 农家五绝表演娱: 度假村KTV、原始部落、瀑布游泳池、药浴温泉购:特色购物一条街,汇聚东西南北地区各种驰名特产案例二:成都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位于城乡结合部,“五朵金花”其实就是三圣乡的五个小村子。
打造了以“五朵金花”为品牌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占地12平方公里,现已成为国内外享用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定为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
这五个村子,各有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花乡农居――红砂村主要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幸福梅林――幸福村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以认种的方式,将土地给城里人认种,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附马村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万福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音乐开发的艺术村。
“五朵金花”相距较近,但各具特色,错位发展,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恶性竞争。
案例三:深圳青青世界青青世界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为“鹏城十景”之一。
园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区为分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风情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户、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
园中的游乐项目有制陶、垂钓、蜡雕、手工纺织、编织中国结、城市农夫、制做唐山彩陶版画、蜡染等,妙趣横生,很能锻炼人的动手能力。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一、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
1. 基本情况。
袁家村位于陕西礼泉县。
这个村子原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但是他们通过巧妙地挖掘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超火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
2. 特色亮点。
美食诱惑:走进袁家村,就像走进了一个关中美食的大集市。
各种地道的美食琳琅满目,像油泼辣子、岐山臊子面、手工凉皮等。
这些美食可都是村民们用传统的手艺制作的哦。
游客们常常是闻着香味就走不动道了,每家小吃店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而且这里的美食价格还很亲民,让游客花很少的钱就能品尝到超多的美味。
民俗风情体验:袁家村完整地保留了关中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
古色古香的街巷里,有传统的手工作坊,像铁匠铺、织布坊、醋坊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打铁、织布、酿醋的乐趣。
看着铁匠师傅一锤一锤地打造农具,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的关中农村。
村民们还会穿上传统的服饰,表演一些关中地区的民俗节目,像秦腔戏曲等,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关中民俗文化的魅力。
3. 成功经验。
村民合作:袁家村的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
他们不是各自为政,而是通过成立合作社等方式,整合资源,统一管理。
比如说,在美食街的经营上,大家共同制定规则,保证食品的质量和价格的合理,这样既让游客满意,也让村民们都能赚到钱。
文化挖掘深入:他们深知关中文化的独特性,并且把这种文化深入地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
从建筑到美食,从手工艺品到民俗表演,都有着浓郁的关中文化特色。
这就使得袁家村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是一个能让人全面了解关中文化的体验地。
二、莫干山——洋家乐的聚集地。
1. 基本情况。
莫干山位于浙江德清县。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超级优美。
近年来,莫干山兴起了一大批“洋家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2. 特色亮点。
高端民宿体验:莫干山的“洋家乐”可不是普通的农家乐。
这些民宿大多是由外国人或者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人开办的,它们的设计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地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优化区域布局、创新工作机制、促进资源整合、拓展功能内涵、培育产业品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拓展农业多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将北京、江苏、浙江、重庆、天津的做法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1、北京: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乡村旅游有效供给
(1)整合资源、节庆营销
2013年,北京市农委整合郊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出了“休闲农业季”系列活动(包括北京草莓季、樱桃季、花季、香草季、瓜季、鲜桃季等),并编写了《香草天空》、《北京瓜顶呱呱》、《京郊如此多娇》等主题宣传册,策划设计了《北京樱桃地图》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地图,制作了《北京休闲农业季》2013笔记本,推出了约l000张精美图片,深受游客欢迎。
这些活动以季为周期,以京郊特色、优质农产品为旅游吸物物,贯穿全年,带动市民到郊区采摘、休闲,把农村产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郊区各区(县)还结合各自特点,举办了农耕节、美食节、采摘节、登山节、赏花节、滑雪节等宣传推介活动,累计有150多项。
(2)虚拟社区、网络营销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手机
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开展营销,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出了“农田观光使者”招募、农田观光使者采风、农田观光博客大赛等活动,吸引了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一批博主参加,发表大量农田观光主题博文,经过多次转发、评论,吸引了市民的眼球。
从2011年开始,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举办了多期“凤凰乡村游、大美体验客”活动,大量网友在到京郊旅游观光、品尝京郊美食、体验农事活动时进行编辑、制作,并通过网络新媒体实时发布图文信息和游记,让潜在的旅游者获得了直观、即时、有用的信息。
2、江苏:加强功能拓展,延伸特色产业链
在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农业功能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培育特色产业。
一是延伸产业链条,把高效设施园艺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功能拓展成集生产、加工、科普、采摘、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二是挖掘产业内涵,将科技、文化、民间技艺、园林艺术等元素植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江苏如皋的花木盆景产业,融入了“两弯半”蟠扎技艺,创新出花木盆景休闲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推动了花木之乡顾庄村特色产业发展。
3、浙江:注重机制创新,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1)创新完善投入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股权转让、冠名权出让、经营权拍卖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着力引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到2012年底,全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累计投入138.6亿元,其中业主自筹资金122.7亿元,占88.5%。
(2)创新休闲农业用地机制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方式,促进各类分散闲置土地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集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创新发展模式
建立以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壮大休闲农业产业规模。
兰溪市休闲观光农业杨梅示范园由l0家杨梅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企业参与建设,带动农户l700户,辐射面积约1.8万亩。
仙居县桐桥杨梅观光园通过“基地+市场+农户”形式,带动周边121户农户投资种植杨梅1000多亩。
4、重庆:与生态扶贫结合,发展多种模式
(1)人口下山
鼓励居住在深山高寒边远地区、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生产生活基础条件难以完善地区的农户,自愿选择转户进城、相对集中安置、旅游安置、五保户集中供养,以及投亲靠友、异地安置等多种形式搬迁下山,做到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生态宜居。
(2)产业上山
由迁入地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农户退出耕地、
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农业安置搬迁户“菜园地”等生产用地。
对规模在100人以上的搬迁农户集中点所在村,引导发展1个~2个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主多业”的格局,促进搬迁户安居乐业,增收致富。
(3)游客进山
依托高山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和特色经济作物园区、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重点打造成渝走廊农业观光体验、渝湘高速民俗风情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构建渝东南、渝东北和秦巴山、武陵山、大娄山“两带三山”乡村旅游格局。
采取政府补助方式,支持农户利用搬迁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发展农家乐或开展避暑休闲接待,促进搬迁户在换居住环境的同时,换思想观念、换生产生活方式、换生活卫生习惯。
(4)产品出山
积极引入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特别是股份合作社,做到与产业发展、扶贫搬迁同步。
用好高山农产品绿色、生态、环保、安全这张“名片”,打好“山货”牌,培育知名品牌。
采取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走出去展示展销、发展农超对接和配送直销、网上销售等多种渠道,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结合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把农产品当旅游产品卖,促进山区农产品卖得远、卖得久、卖出好价钱。
5、天津:科学布局规划,提升休闲农业档次
(1)做好全市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和节点规划
以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基础,以城市交通网络为骨架,以休闲农业精品项目为节点,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思路,打造9条交通便捷、风景秀丽、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2)做好区县休闲农业规划
工作结合区县自身实际,制定各自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对污水垃圾处理、洗涤烘干设施和道路交通等各类配套设施进行重点规划;按照消费需求分类指导,将休闲农业经营户组织起来,走合作组织化、服务规范化、品牌特色化、产业集聚化的综合发展之路。
(3)做好休闲农业重点景点规划设计
围绕精品线路建设休闲农业精品示范园、示范点、特色村,做好景点的规划设计;结合设施农业、示范小城镇、郊野公园、美丽乡村等工作,对休闲农业重点区域进行布局规划,按照“高、新、特、优、雅、奇”等不同模式,打造特色品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科学发展。